拜登現在是一個頭兩個大,國內危機還不知怎么收場,中東又出了件大事。
據美聯社、路透社等媒體報道:美國中央司令部證實,在約旦境內的一處美軍基地于28日遇襲,導致3人死亡、至少34人受傷,其中8名傷員已撤離約旦前往德國接受治療。
1月30日,五角大樓披露,三名陣亡的陸軍士兵包括46歲的中士里弗斯(來自新澤西),24歲的技術軍士桑德斯和23歲的技術軍士莫菲特(都來自佐治亞)
三人屬于佐治亞州摩爾堡的第926工兵旅,46歲的里弗斯是現役軍官,兩名女兵是預備役。
自從美軍撤離阿富汗,已經很久沒有聽說駐外美軍士兵被炸死的消息了,有的只是他們在韓國打韓國人耳光,在日本撞死日本人的“戰績”。
約旦基地遭襲消息,對美國國內刺激非常大?!都~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大媒體都立刻發表了評論文章。
《紐約時報》的標題是《在有美國人死亡后,拜登的選項要么令人不滿意,要么有風險》
《華爾街日報》的標題是《在致命無人機襲擊后,美國可能懲罰伊朗的三種方式》
這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了德黑蘭,并對拜登政府及美國軍方的反擊手段進行了分析。
文章內容都是在努力配合白宮的基調:縮在龜殼里對伊朗放狠話。
伊朗方面已經在第一時間澄清自己與襲擊事件無關。
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于29日發表聲明稱,約旦東北部的美軍基地遇襲與伊朗沒有關系。“美軍和這一地區的抵抗組織有沖突,后者還以報復性攻擊。”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同日表示,此事與伊朗有關的說法“沒有依據”。
出來認領襲擊事件的是“伊拉克伊斯蘭抵抗運動”,他們聲稱當天在多地發動針對美軍的襲擊,包括在約旦與敘利亞邊境。
再看看美國的反應。
五角大樓發言人辛格表示:美國當然不尋求戰爭,也不認為伊朗想要與美國開戰。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表示:美國不希望與伊朗開戰,不尋求以軍事方式與伊朗發生沖突。
布林肯表示:美方將作出回應,這種回應可能是多層次、分階段的,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下去。
拜登總結:美國不希望中東爆發大規模戰爭,這不是美國尋求的。
也就是說,美國國防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白宮都不想動手。
拜登的正式聲明是:我們仍在搜集相關信息,但認為這次襲擊是由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受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發動的,美將“擇機以自己的方式”追究發動襲擊者的責任,繼續打擊恐怖主義。
都有人出來認領了,美國卻“仍在搜集相關信息”。
這不就是把頭縮在龜殼里嗎?我們何時見過美國打人還需要證據?
2003年,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會場晃了晃“洗衣粉”,說這就是證據!然而,就出兵摧毀了一個國家。
這才過了20年,美軍軍營被人端了,士兵3死30多傷,美國總統居然還在“收集信息”,美國怎么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這讓美粉情何以堪?也門胡塞武裝搞不定,伊拉克什葉派那些散兵游勇也不敢打?
一個勁地拿伊朗說事,符合美國民眾的心理,但問題是美國根本不敢攻擊伊朗本土。當年特朗普下令用無人機暗殺伊朗的蘇萊曼尼將軍,是CIA抓住了他離境訪問巴格達的機會。
伊朗的切割聲明,其實是給了拜登一個臺階下。
反過來想,如果伊朗聲稱自己對此事負責,拜登要怎么辦?他連回旋余地都沒有了。
拜登現在最主要的應對方式就是裝腔作勢,以平息懂王這邊罵他軟弱無能的輿論壓力。
1月29日,拜登在白宮聽取了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國防部長奧斯丁關于美軍駐約旦基地遭襲事件的簡報。
這種機密會議,他竟然還特意允許路透社記者進來拍張照。
很明顯,拜登考慮的不是如何為美軍士兵報仇,而是要證明自己在親自過問此事--2024,我身體和腦子還行。
美國表現為何如此磨磨唧唧?
因為,除了這些年中東力量格局出現重大變化之外,也暴露了美國一個大問題--情報工作失職。
情報問題
28日遭到襲擊的是美軍位于約旦境內的Tower 22軍事基地,駐有約350名美國陸軍和空軍官兵。
這是一個秘密基地,任務不是作戰,而是收集、分析各種情報,所以女兵比例比較高。她們再將篩選的有價值情報遞交給位于巴林賈法勒的美軍國海軍中央司令部和第五艦隊總部。
巴林及波斯灣沿岸基地皆有美軍重兵把守,而約旦、敘利亞這邊的防守力量相對薄弱。
Tower 22軍事基地非常隱密,約旦甚至不承認它的存在。
約旦政府當天還否認了美方所稱的“駐約旦美軍遭襲”一事。約旦稱,遭襲的是位于敘利亞東南部坦夫地區的美軍基地。
坦夫基地,是美軍公開存在的基地,它在敘利亞屬于非法占領,主要功能有兩個:封鎖從伊拉克到大馬士革的主要公路;幫助“自由戰士”(恐怖分子)撤退、滲透、休整。
28日-29日有一段時間內信息相當混亂,現在清楚了,坦夫基地確實也遭到了襲擊,但造成美軍慘重傷亡的是Tower 22基地。
自10月17日巴以沖突以來,美軍在中東基地共受到165次襲擊。
其中伊拉克66次、敘利亞98次、約旦1次。
而正是約旦這一次,把美軍給炸死了。
另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稱,該基地從未遭遇過襲擊,因此防空系統在實力上不及其它基地。
說是這么說,但Tower 22基地是有防空系統的。關鍵它是一個“隱形”基地,外界不要說接觸,甚至不確定其是否存在。
拜登把情報總監海恩斯叫去匯報工作,也是在暗示美國情報系統負有責任。
當天凌晨,恰逢一架美軍無人機返回基地,基地防空系統就為它“開了大門”,而這架裝滿炸藥的“敵人”無人機便尾隨而入,并成功引爆。
這顯然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行動,決不是碰巧尾隨。
襲擊方已掌握了美軍偵察無人機的行蹤規律,知道它返回時間。大概率是事先讓無人機在附近低空盤旋。然后,等美軍無人機回營,就不遠不近地跟著,順利蹭入基地。
更嚴重的是,Tower 22基地內部情況也被對方所了解。否則,它也不會準確地炸到美軍住宿區,而此時大多數美軍都在睡覺。
美軍住宿區并不是鋼筋水泥建筑,很多士兵就睡在拖車里。說白了,就是一個由多輛拖車組成的宿營地,拖車挨得很近。
美軍授權披露的信息里并沒有說這一男二女是否睡在一輛車里。
這次襲擊跟之前164次襲擊性質完全不同,那些是發泄式的攻擊,表明反抗美軍的武裝的存在。但Tower 22基地襲擊的目的就是要取美軍性命。
ICA接下來要調查是什么人摸進了該基地收集情報?而這人很可能是通過嚴格審查的約旦本地人。
此事表明,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情報優勢地位已經被動搖了。
CIA、美軍情報機構和以色列摩薩德在中東建立了一張高效密集的情報網,“成績亮眼”,包括對伊朗核科學家的暗殺、對蘇萊曼尼的暗殺、制造市區恐怖事件等等。
不僅如此,美國還動不動以停止“分享情報”來要挾沙特等國。
沙特等土豪為了買情報保平安,一年不知要付出多少錢。
美國和以色列甚至在沙特和伊朗兩邊搞襲擊,然后告訴沙特是伊朗干的。
伊朗情報人員也被大量投入到了對遜尼派國家的防范工作中。
在這種局面下,CIA、摩薩德就找到了最好的安全外衣,可以從容地四處滲透。
但在去年3月,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奇跡般地和解了。
接著,沙伊兩國舉行了安全方面負責人的談判,當雙方對完賬后,這是說:原來那次在小巷里打我悶棍的不是你??!那個說:原來這次半夜砸我家玻璃的也不是你啊……
當沙伊建立安全方面基本互信時,美國的“情報分享”這張牌還能威脅到沙特嗎?還有多少價值?
同樣,伊朗也能將情報力量從遜尼派國家抽身,投入到真正的戰場。
這段時間,伊朗在不斷地處決摩薩德線人、內鬼,不斷地抓捕間諜,28日,伊朗國家電視臺還公布了抓捕畫面。
此前,伊朗導彈還精準轟炸了位于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以色列間諜總部。
其它中東國家也將會抓出一批以色列線人,這就是沙伊和解之后,必然會出現的紅利。
但對美國來說,這意味著它出大問題了。當CIA無法提前得知一些重大襲擊情報時(不是發泄式轟炸那種),美軍在中東的不安全感就更加嚴重了。
拜登選擇龜縮戰術,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美國既不找到對方藏身之地,又不知道會面臨哪些報復。
當年打伊拉克,美軍情報那叫一個準,甚至提前策反了許多薩達姆的將軍。
當中東國家將情報力量用在美國和以色列間諜網身上時,不僅會令以色列特工被迫撤退,也會令美軍基地處于不安全狀態。
其結果之一就是,美國對中東盟友越發不信任,但美軍的基地服務、后勤、雜役等工作又離不開阿拉伯人。
而拜登在巴以沖突中的立場,已令美國成為中東人民的眼中釘。
對于中東人民來說,死了3個美國士兵算什么?巴勒斯坦平民死了25000多人,美國震驚過嗎?
沙特與伊朗這對老冤家和解之后,前面的路還很長,只能靠自己走下去,但和解的紅利雙方都已經體會到,美國想挑撥也沒那么容易。
襲擊美軍基地,初級目標是迫使美國政府施壓以色列停止殺戮。
更大的目標是如何讓美軍滾出中東。
要除禍根,必須標本兼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