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對社會性質進行正確地判斷?
正確的分析社會性質必然導致根本不同的革命路線,導致主次矛盾的不同,主次矛盾的兩方面的不同,即敵人和朋友不同,可以團結的力量不同。
對于社會主義革命來說,關鍵在于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態度,在于對整個資產階級的定性,在于與外國帝國主義的爭奪中應持何種立場。反對本國帝國主義擴張爭霸還是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對本國的民族壓迫,何者是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有沒有進步性,是斗爭對象還是聯合對象?資產階級內部存不存在無產階級可以策略性支持、聯合的集團?是“用革命制止擴張、制止爭霸、制止戰爭”,還是反對對外妥協、要求對外強硬、支持資產階級的“反帝斗爭”?
因此,只有在對社會性質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情況下,革命的目標和方向才能確立。
二、帝國主義理論的歷史發展
如果需要具體學習了解可以根據我當中提供的學者或著作來。
1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列寧的具體內容直接看帝國主義論即可,在此簡單概述一下。
列寧指出,壟斷是理解帝國主義的關鍵,也是實現其壓迫本質的基礎。任何脫離“壟斷”范疇的帝國主義研究都是不徹底的。資本積累及其基本矛盾的演進,使得帝國主義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特征。
列寧在殖民主義時代把民族“區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并指出這是“帝國主義的本質所在”。帝國主義就是“少數最富強的民族對附屬民族的千百萬人的剝削”。
2壟斷資本理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
壟斷資本理論是指巴蘭、斯威齊創立的新的理論體系,以當代最發達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事實為根據,以經濟剩余的產生和吸收為分析的中心線索。在《壟斷資本》中作了詳盡的闡述。此外還有馬哥多夫的《帝國主義時代》,以及布雷弗曼的《勞動與壟斷資本》。
抓住了帝國主義的核心——壟斷,因此可以說正確的。
而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論作為一種被批爛的理論在次不展開,推薦閱讀
赤眉:帝國主義,還是“半外圍”?——論關于鐘國社會性質的根本分歧
赤眉:路線上引向機會主義,理論上背叛馬列毛主義——鐘國社會性質之根本分歧及其由來
3新帝國主義理論
1晚期帝國主義
晚期帝國主義是約翰·福斯特在保羅·巴蘭、保羅·斯威齊、哈里·馬格多夫以及約翰·史密斯等人研究基礎上,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新概括,是美國壟斷資本學派帝國主義理論的新發展,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圖景和全球矛盾。
分析了壟斷金融資本的全球控制以及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化過程中北方資本對南方工人的跨國剝削。
福斯特的觀點指出,壟斷金融資本和全球化生產是當代帝國主義的基礎。在壟斷金融資本體系中,世界500強企業占據了全球產業鏈的主導地位,通過全球勞動套利對南方勞動力進行剝削。全球化市場中存在著勞動力的不完全流動性,導致勞動力工資差異巨大,進而促使制造業向南方國家轉移。壟斷金融資本通過產業外包、離岸業務和成本控制等方式,利用全球工資差異不斷攫取價值。全球化生產的內在動力是全球勞動力工資差異引致的剝削率差異,這推動了制造業和產業工人向南方國家大規模轉移。
總結起來,金融化是全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金融化相互推動的結果。金融化加深了帝國主義的壟斷和剝削,導致發達國家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和積累中心。金融化與通訊和數字技術一起推動了全球商品化進程,加劇了財富不平等和壟斷。金融化的爆炸式增長與實際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脫節,導致債務占比上升,惡化了經濟停滯問題。金融資產增長催生了定期破裂的資產泡沫,威脅到全球資本主義的穩定。晚期帝國主義的核心是超級跨國公司和少數北方國家的極端等級關系,導致發展失衡、治理、金融、戰爭和環境危機的不斷加劇。
資本積累過程中國家與資本以及國家之間在特定國際環境下的矛盾運動。為了永無止境的資本積累,個別資本一方面具有通過投機性金融占有利潤的傾向,這樣會降低產業資本積累的總體水平;另一方面,產業資本在積累過程中,也具有盡可能壓低勞動力成本的傾向,這會降低總體的消費水平。這兩個傾向都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的重復出現。
從動態的空間角度看,資本循環中固定與移動、集中與分散、地方承諾與全球利益等之間也存在著難以避免的矛盾。因此,資本主義歷史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持續尋找和不斷修改能緩和、抑制這些矛盾的組織安排。結果是必須在國家權力基礎上創造一種嵌套的等級制組織結構,將地方的和特殊的因素同全球范圍內剩余價值的生產及其占有聯系起來,來抵抗個別資本自我毀滅的必然趨勢,這樣形成的世界政治經濟組織的本質始終是壓迫與被壓迫的帝國主義秩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演變相適應,不同時期的帝國主義就呈現出不同的形式。
2霸權帝國主義
霸權帝國主義主要是指美國利用經濟、政治甚至軍事等手段,控制其他國家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也就說帝國主義已經演變為美帝國主義,但其具有內在不穩定性。重點分析了資本積累與國家行為之間的關系,認為當代帝國主義的實質是美國霸權控制世界政治經濟的一種經濟秩序。
大衛·哈維基于“剝奪性霸權”闡述的新帝國主義,因為其在國內影響力較大在之后集中論述。
埃倫·伍德論述的美國利用經濟力量操縱國際經濟秩序的“資本帝國”
伍德認為,資本帝國是美國通過操控資本主義經濟機制來控制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用經濟力量取代超經濟力量,確立了資本帝國。美國通過國際組織和自由市場等手段,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經濟法則來統治世界。
經濟力量通過市場來控制世界,相比超經濟力量,風險更小、成本更低、獲利更多。
經濟力量的獨立發揮需要資本主義制度的支持,資本的經濟力量能夠超越任何政治與軍事力量。
資本帝國需要增強軍事力量來進行全球控制,這可能導致無限戰爭。
?
亞歷克斯·卡里尼科斯基于地緣經濟和政治競爭提出的“競爭性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是經濟競爭和地緣政治競爭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將帝國主義分為古典帝國主義、超級大國帝國主義和冷戰后的帝國主義三個階段。
古典帝國主義階段是經濟競爭和地緣政治競爭相互強化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世界經濟自由化,政治多極化,領土擴張和軍備競賽與國家資本主義相互加強。英國等少數歐洲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資本輸出獲得巨大利益,其他國家紛紛效仿。
超級大國帝國主義階段是經濟競爭和地緣政治競爭出現背離的時期。美國推行開放經濟政策,通過參與歐洲和日本戰后重建來遏制蘇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激烈,但沒有引發地緣政治競爭和沖突,而是表現為部分分離。
冷戰后帝國主義階段是地緣政治競爭異常激烈的時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與其他國家發生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國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權力結構關系。帝國主義面臨經濟增長緩慢、不平等加劇和利潤率下降等危機。
萊奧·帕尼奇和薩姆·金丁闡明的美國基于國際力量塑造的“美帝國”。《全球資本主義的形成》
新帝國主義是由美國通過國家力量塑造和維持的世界新秩序。他們指出經典帝國主義理論過于強調經濟競爭,而忽視了國家、政治、階級、文化和軍事等多重層面的影響。他們認為帝國主義不僅僅是經濟帝國主義,而是國家關系和經濟關系的結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利用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培育和管理新帝國主義體系,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福特主義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組織等方式建立了非正式的美利堅帝國。然而,這一體系也面臨著矛盾和危機,導致美國采取新自由主義政策來重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美帝國試圖將世界各國納入其體系,但不同國家的差異導致難以完全整合。美帝國的霸權主義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而美國內部的沖突和矛盾也對該體系的承受力造成考驗。
批判:這些霸權帝國主義理論,忽視帝國主義的核心——壟斷,而僅僅停留在資本流動,僅僅停留在國家這一階級統治的工具對資本的控制,也就是說,只看到政治這一經濟的表現,而看不到全球化過程中壟斷具體形式的變化。而大衛哈維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且在中國知名度高,因此對他進行集中批判。
3超級帝國主義
從資本積累全球擴張和全球統治視角來剖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哈特等人從后現代視角剖析了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中生產方式的非物質化和資本主導推動下的資本主義的世界化。
這個理論是錯的離譜的,以其代表人物為例。
1哈特和奈格里 帝國
全球化時代帝國主義已經質變為一種無中心、無疆界、穩定化的帝國帝國由一系列的國家和超國家的機構組成,是在單一統治原則下結合起來的新全球統治形式。
資本全球擴張推動了帝國秩序的形成,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民族國家取代了君主國家,公民秩序取代了臣民秩序,民族國家主權應運而生。然而,經濟全球化進程摧垮了民族國家特定空間內的有限主權,取而代之的是沒有邊界的帝國主權。壟斷對資本擴張形成了阻礙,帝國主義為資本流動創造了壁壘,阻礙了世界市場的實現。帝國的權力是通過金字塔型結構來運作的,有不同層次和運作方式。
非物質勞動是帝國的經濟基礎,資本追求穩定的持續的積累,刺激了生產方式的轉變。非物質勞動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已被信息化和吸收了通信技術的大工業勞動、帶有分析的創造性和符號化任務的勞動以及與社交相關的情感性勞動。非物質性生產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去地域化的網絡式生產方式,孕育了跨國公司和帝國。非物質勞動主要通過語言、交際和情感網絡創造剩余價值,采取合作性的互動方式。傳統產業工人被非物質勞動取代,新的反抗帝國的主體是“大眾”。
2威廉·羅賓遜和萊斯利·斯克萊爾
全球化時代的資本已完全吞噬了民族國家,自由流動的跨國資本構建了嶄新的國際秩序,形成了“跨國資產階級”和“跨國國家”,表現為一種超級經濟帝國。
在全球化時代,帝國主義已經演變為一種建構在跨國生產之上的超級經濟帝國。全球化使得資本主義生產變得分散化和碎片化,生產的全球化為階級的跨國化和跨國資本家階級的崛起提供了基礎。跨國資本家階級是跨國資本的所有者,占有全世界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成為新的世界性統治階級。跨國國家旨在維護全球統治階級的集體權威,將全球資本和全球勞動力之間的新階級關系制度化。跨國國家是一個為世界資本主義服務的網絡式組織。全球帝國主義基本上可以保持穩定,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斗爭基礎。
批判:
哈特和奈格里依賴于隱喻和理論,完全不顧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具體現實,忽視了資本主義的聯合和不平衡的發展。
他們關于北-南分野日趨消失的論斷明顯是錯誤的,資本流動的最大份額是在富裕國家之間進行的,并不存在勞動從南方向北方的流動造成的平均化。
控制資本全球化的跨國公司仍然依靠強大的“國家”力量,超越國界的“世界性”國家仍未出現。
他們把歷史主體縮減為“個人”,又把許多個人結合成為“大眾”,從抽象的無意義的詞匯代替了科學的階級概念。
羅賓遜從全球化生產出發,提出了跨國資本、跨國資產階級和跨國國家等新概念,只是反映了資本全球化時代的一個側面。正如伍德指出的,民族國家能夠“以強制力量為后盾,維護所有制關系、社會秩序并保證契約交易的規范性和可預期性”,這對于資本積累至關重要。
跨國資本和跨國資產階級并沒有去國籍化。不同民族資產階級與民族國家也不能像羅賓遜所主張的,平等地融入跨國資產階級和跨國國家,
總之,他們忽視現實的各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幻想著一種完整的 密不透風的 統一的超級國家的統治,對社會革命抱著一種絕望的態度。超級帝國主義可以說是世界體系論的一種變體。
三、對大衛哈維的新帝國主義的批判
由于其理論著述太多,就拿幾點重要的判斷進行批判
1哈維認為全球財富正由西方國家流向東方國家
認為在過去三十年內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快速增長,使得東西方國家的收入差距大幅度減少,因此得出西方的財富和經濟權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移至東方,逆轉了歐美剝削西方的趨勢,美國失去其主導地位。
?
批判:明顯這種論斷是可笑的,換句話說,被壓迫民族正在剝削帝國主義列強。
事實是1950—2011年發展中國家有記錄和無記錄的、合法及非法的資金轉移在不斷增加,資源轉移一直處于凈流出狀態。并且關鍵的是,殖民地對帝國主義國家的輸出是資源,而帝國主義國家隊殖民地輸出的是直接地投資,即跨國公司對殖民地國家的經濟控制力不斷增強。盡管后殖民主義時代赤裸裸的殖民掠奪已經走向終結,但不平等交換、強制性知識產權和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高端產品依賴的存在,使得西方國家對東方國家單向剝削的程度不斷加劇。
大衛哈維對價值轉移的認識是粗淺的,僅僅停留在gdp核算,而看不到真實的利潤轉移。
東西方的劃分 是一個不科學的概念 沒有明確的標準,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在理論分析上毫無用處。
2認為帝國主義理論已經過時
認為全球化時代價值流動散亂化和霸權競爭及轉移,是當代帝國主義的核心特征,在全球范圍內,生產過程變得極其復雜,包括跨空間和跨領土的生產,以及特定場所的特殊化生產。對于產品價值的實現和分配也是如此。同時,全球范圍內還出現了不平衡的發展、勞動分工的廣化和細化、全球商品價值鏈、空間修復以及區域性生產等現象。需要考察資本、勞動和貨幣在不同地理空間的流動和重組,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來全面理解全球化時代的帝國主義現象。
資本以貨幣、商品和生產資料三種形態存在,其中貨幣形態最具流動性,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資本被從多重束縛中解放出來,改變了整體資本積累的空間動態。金融資本作為一種全新的推動力,加深了國家地緣政治性與貨幣流動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后者對國家政策具有更強大的制約力。在全球舞臺上,強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通常利用政治權力,通過高流動性的金融資本來實現其政治目標。美國擁有至高無上的美元霸權,因此主導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然而,美國的霸權地位也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這種競爭關系根植于地緣政治性與貨幣流動性之間的矛盾。
在資本的時空修復過程中,價值的流動散亂化引發了霸權競爭和轉移。因此,哈維認為傳統的列寧帝國主義理論已經失去解釋力。他支持喬萬尼·阿瑞基的觀點,認為應該放棄嚴格的帝國主義概念和僵化的中心-外圍模型,傾向于從更具流動性的視角來理解全球體系內的價值流動和霸權競爭。他提倡使用一種去中心的視角和基調來研究當代帝國主義。
批判
否認的帝國主義的決定性特征不存在,即歐洲和北美帝國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活勞動的剝削與自然資源的掠奪已不復存在,這是對帝國主義本質赤裸裸的否定。
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本質是壟斷資本全球性統治和金融資本全球性掠奪的判斷依舊有效,只不過剝削形式在新自由主義時代已經發生了改變,隨著全球化生產轉移到剝削率較高的南方地區,南方興起的產業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北方資本的剝削對象。哈維的理論未將北方國家資本獲利歸結為對南方活勞動的剝削,否認了帝國主義本質特征,他對 《資本論》和帝國主義的詮釋,仍未逃脫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格局。
全球勞工或工資套利是連接北方資本與南方勞動力的關鍵環節。工資套利驅動的全球化生產,不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因為延長勞動時間不是外包的吸引力;也不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因為外包正是投資于新科技的替代選擇。這種外包型生產方式與 “壓低工資至勞動力價值以下”的第三種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相符,可將其概括為 “超級剝削”
帝國主義的經濟本質是北方資本對南方活勞動的剝削,任何脫離勞資關系和勞動價值論來解剖當代帝國主義的分析都是不徹底的。
3對大衛哈維分析方法論的批判
哈維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法論存在缺陷,他將 《資本論》一至三卷割裂開來,單純通過第二卷來認識世界。哈維將資本主義理論化為一種過程而不是社會關系,馬克思是將這兩方面融合于資本運動規律的。哈維的錯誤方法使他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僅描述為一種資本循環,經歷生產、實現和分配等過程,沒有將資本力量歸結為對勞動的剝削,而否認對勞動力的剝 削便是否認勞動本身。
當今帝國主義國家對非帝國主義國家的剝削和剝奪變得更加隱蔽,把握當代帝國主義經濟本質,必須離開自由貿易占主導地位的交換領域,進入存在極高剝削率的生產領域,通過單位勞動力成本分析,揭示全球化壟斷金融資本的本質。哈維對鐘國和印度等國粗淺分析得出的當今世界財富流向發生逆轉的判斷是站不住腳的。
東西方國家之間的角色并沒有發生轉換,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依舊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領域具有絕對統治力。哈維對帝國主義的分析,聚焦于不穩定的資本流動,消解了中心化的帝國主義,這是一種忽視歷史事實的分析,很容易讓工人階級陷入自我麻痹的漩渦,放棄與帝國主義的不懈斗爭。
四、總結
很多西方左翼學者對帝國主義已經進入晚期帝國主義階段這一現象習焉不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理論這一至關重要的工具。全球化加速強化而不是削弱或消除了世界經濟的帝國主義結構,絕大多數外圍國家對外部依賴的趨勢都在增強,與體系中心的差距越來越大。
因此要回到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并且學習與帝國主義論一脈相承的壟斷資本理論和晚期帝國主義論,關注其中關于在生產環節中的資本積累的新形式。當今世界帝國主義的本質——壟斷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仍然是帝國主義時期,而非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時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