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頭條上讀到了一位網友的看法(今日頭條:乘風破浪的夢想EAV,2024-1-29)
,他說“在當今理論界,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之一是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這理論強調價值完全是由工人創造的,但問題在于,這個‘勞動包’到底包不包括知識勞動、管理勞動和資本運作勞動呢?”“因此,理論的突破應當在這個最困擾人的問題上展開,重新定義勞動的邊界,不僅讓工人的付出受到應有的尊重,也讓那些在商海中徜徉的企業家們和坐鎮管理陣地的智者們得到應有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理論將伴隨著社會觀念的變革,為我們的未來走向創造更加積極的方向。”
對此,我想說的是,現在要突破的不是什么剩余價值學說,而是資本的生產方式。我國當前的經濟問題所陷入的困境,不是什么企業家沒有信心,而是老百姓手中無錢。老百姓手中無錢,企業家信心最好,生產出來的產品又賣給誰?
中國目前的情況不是資本的生產方式發展不足,而是過了頭。按照剩余價值理論,在資本的生產方式中,企業要是按照勞動力的價值支付工資的,也就是勞動者靠工資應該能維持自身的簡單再生產的。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努力工作也難以買房娶親,因而許多人選擇了不談戀愛、不結婚。如果一對夫婦連一個孩子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都負擔不起,這足以說明我國現在連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都不能維持了。因此,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從資本的生產方式的迷信中解放出來,大力發展公有制,發展勞權公有制模式,大力發展以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目的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從而形成有效消費需求,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善內需不足而導致生產嚴重過剩的局面。
馬克思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論證了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如果我們按照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的核心要求來做,就應該建立與資本生產方式相對立的工本生產方式,讓每個企業員工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勞動投入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如果我們建立足夠多的勞權型企業,就會使廣大勞動者的收入與企業的發展處于相一致的狀態,這樣企業發展的動力會更充足,而勞動者則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去,更好地勞動和更有責任性地參與管理。如果我國9億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上來了,中國還會出現內需不足的問題?需求有了,還怕企業沒有活干嗎?
為什么資本的生產方式會導致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那是因為在采用資本經營方式的情況下,企業員工的工資和人工費用是作為成本的形式出現的,而且是企業經營的最小化目標。也就是說,企業發展的越好,絕大多數勞動者的收入相對而言就越低,大多數人的收入也企業發展的目標處于反比例狀態。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