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觀點看,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方式,也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后來,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說中談到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貢獻時,對物質資料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作過經典論述,并稱之為第一個偉大發現。由此,我想起了毛澤東的《賀新郎·讀史》:“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沒有勞動開啟的人猿揖別,全部人類史只是動物史的繼承。
勞動的基本方式是物質生產,即生產人類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有人說,歷史唯物主義沒有什么,無非吃飯哲學。這話一半對,一半不對。民以食為天,倘若沒有吃的,人類不可能生存。但以吃來概括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肯定是不對的。生存和繁殖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基本條件。但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不止于吃飯。勞動生產是人類社會的發源地,蘊含著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生產勞動形成社會生產力,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形成相應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構成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上矗立著上層建筑。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階級和階級關系,并開始有階級斗爭。當社會基本矛盾激化時,階級斗爭隨之激化并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從而推動社會形態的發展。這是一個相互聯系、具有歷史性和邏輯性的完整結構。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得吃飯,但幾千年來并沒有從吃中吃出這些規律性論斷。把歷史唯物主義歸為“吃飯哲學”顯然是簡單化甚至庸俗化的說法。
勞動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說人有思想、有意識,或說人有道德觀念等,都有一定道理,但這些并非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而只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某一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與動物的其他區別,包括思維能力與道德自制力的區別,都是從勞動中發展而來的。
勞動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但人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方式是發展變化的。沒有勞動方式和勞動能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說過,“勞動本身經過一代又一代變得更加不同”。確實,如果說農業社會的勞動方式和勞動能力發展落后,因而封建社會發展遲緩,那么資本主義社會則不同,因為“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
人類的勞動首先是體力勞動,即利用自身的自然力量進行勞作。體力勞動是人類社會延續了幾千年的勞動方式。奴隸社會的奴隸、封建社會的農奴或自耕農,以及資本主義早期工廠中的勞動工人,主要是體力勞動者。隨著社會發展,腦力勞動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部門,而且高踞于體力勞動之上。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發展到可以養活一批不用從事生產的人,于是出現了脫離生產的哲學家、文學家等。他們從事腦力勞動,但不屬于政治經濟學中的腦力勞動者。他們并不依靠出賣腦力勞動為生。他們或者是官員或者是大中小地主階級,本身就是統治階級的一員或依附于統治階級。資本主義社會則不同。當科學變為直接生產力,當腦力勞動者同樣變為雇傭勞動者,變為資本創造剩余價值的工具時,藍領工人與白領工人都是被雇傭者,成為階級兄弟。《共產黨宣言》極為深刻地揭示了這種關系的變化:“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
勞動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觀點。如果停止勞動,哪怕一兩個星期,人類社會也無法存活。重視勞動,必然要重視從事勞動的勞動者。因為沒有勞動者的勞動是不可能的。勞動是支撐整個社會的物質力量,而勞動者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主體力量。重視勞動和重視勞動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在階級社會中,勞動和勞動人民一直受到卑視。勞動者因為勞動的辛苦和地位低下而厭惡勞動;統治者不從事勞動卻享受勞動成果,他們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并在政治上統治勞動人民。
馬克思的勞動觀,是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看法的一次根本性變革。沒有這種變革也就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在階級社會中,勞動受到卑視,勞動人民受壓迫,馬克思稱之為勞動的異化。勞動由異化勞動變成自由勞動,是勞動者的解放。讓勞動擺脫謀生屬性而成為自愿自覺發揮自己愛好、特長的活動,不只是馬克思的愿望。羅丹在《藝術論》中也說,今天幾乎所有的人都視工作為可怕的強迫勞動、可詛咒的苦役,而如果工作對于人類不是人生強索的代價,而是目的,人類將是多么幸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邵賢曼
新媒體編輯:崔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