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和認識改革前的計劃經濟體制時,在分析和認識蘇聯模式的錯誤時,我們常常都會涉及到兩個概念:傳統公有制與傳統公有制模式,許多人分不清兩者的區別,從而也就難以真正認清蘇聯模式的弊病根源所在。
先傳統公有制,主要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公有制形式。
當我們來思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改革時,我們首先必須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與性質。這里的公有制,是尚未建立企業制度的所有制形式。我們需要從這種公有制為什么產生、怎樣產生、以及它所具有的基本特點來考察。而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特點時,我們就必然會發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公有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它是體現勞動所有權的所有制。一旦我們抓住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一本質特征,就不難把它與資本主義私有制、與西方國家的公有制的根本區別。
再說傳統公有制模式,即與企業制度結合的公有制模式。
傳統公有制模式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與產權相結合的公有制模式。改革前的國營企業、包括集體性質的工商企業都是這種模式,通常我們所說的蘇聯模式,主要是指“生產資料公有制+產權制度”的模式;另一種是與勞權制度相相結合的公有制模式:生產隊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勞權制度”的模式。
明確地把傳統公有制與傳統公有制模式區分出來,可以幫助我們真正弄清蘇聯模式錯在何處。當我們把傳統公有制和傳統公有制模式區分開來,我們就在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性質與特點的基礎上來辨別傳統公有制模式的特征,從而了解其弊端產生的根源。我們就以蘇聯模式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歷史地、現實地考察傳統公有制,就不難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公有制,它性質上是勞動所有權的體現形式。但是,當我們考察公有制+產權制度的傳統公有制模式時,我們卻發現,這種模式所體現的卻不是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而是資產所有權或產權。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原因就是傳統公有制企業所建立的企業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產權制度,而不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
明確地把傳統公有制與傳統公有制模式區分開來,有助于我們總結40多年改革的成敗得失,正確吸取經驗教訓。我國農村改革幾年時間就完成了,而且一舉成功;但是,為什么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卻改革了40多個年頭還沒有完成,而且許多國企都改沒有了,國企改革是越改越少?很顯然,這就需要我們在認識公有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改革中公有制模式發生的變化進行清晰的辨別,才能真正找到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
明確地把傳統公有制與傳統公有制模式區分開來,有助于認識改革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產生的根源,并找到正確的對策。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公有制必然會導致腐敗。這顯然是把錯誤的公有制模式的弊病算到了公有制的頭上。公有制企業不存在資產所有者,只存在勞動所有者,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此,在公有制企業只能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公有制企業才能正常發展,但是我們卻建立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產權制度,結果是能夠當家作主的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被否定了,而確立的資產所有者事實上又不存在,客觀造成了公有制企業的無主體狀態。試想,一個沒有主體的企業,沒有真正主體的企業,發生腐敗,又有什么奇怪呢?這明明是產權制度不適合公有制企業特點的必然結果,然而許多人反而把腐敗的原因歸結為公有制,豈不荒唐?
無論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的認識還是當前的經濟實體改革,都需要我們對歷史的和現實的公有制模式作為具體的分析。在這里,把傳統的公有制與公有制模式區分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我們要想對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的經驗教訓有本質上的了解,就必須重視這一方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