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爭”一詞,是毛澤東同志文獻中的關鍵詞之一,作為文獻標題出現的就有《井岡山的斗爭》《又團結,又斗爭》《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等篇章,作為概念出現的有“革命斗爭”“偉大斗爭”“武裝斗爭”“群眾的斗爭”“黨內思想斗爭”“勝利的斗爭”等。毛澤東同志關于“斗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了斗爭作用、立場、原則、策略的基本觀點,在長期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展現了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形成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哲學智慧,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思想根基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矛盾論與辯證否定觀。
從斗爭方法和方向看,毛澤東斗爭藝術蘊含著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運動既受客觀規律支配,又體現為歷史活動主體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二者相互制約。其中,“合規律性”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強調掌握斗爭規律、運用斗爭方法、提升斗爭藝術。“合目的性”解決“應當如何”的問題,屬于價值判斷,強調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毛澤東同志的斗爭絕不是漫無目的的亂斗,而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把人民的自發斗爭變成自主斗爭,實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從斗爭目的性看,取得斗爭勝利,不僅要洞察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更要把人民作為勝利之本、歷史發展的動力。為了人民,始終是毛澤東鮮明的政治品格和價值取向。毛澤東同志認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正是在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下,以廣大勞動人民為戰爭的主體,充分運用人民戰爭的優勢條件,把一切戰略戰術建立在人民支持革命戰爭的基點上,從而依靠軍民整體力量戰勝一貫依賴優勢武器裝備的反革命武裝力量。
1919年,青年毛澤東在長沙
從斗爭規律性看,取得斗爭勝利,前提就是認識斗爭規律,掌握斗爭規律。重大斗爭往往隨著斗爭時機、斗爭地點、斗爭條件、斗爭狀態的變化,斗爭策略和實踐也會發生變化。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毛澤東同志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的論述中指出:“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斗爭的實踐告誡了我們,斗爭不能不循章法、盲目蠻干,而是有原則、有規律的,必須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真正做到靈活機動。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這就要求我們,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必爭,在因勢而變、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中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同時,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堅持剛柔并濟、多手并舉、綜合施策,加強軍事行動同政治外交行動協調配合,形成斗爭整體合力。
//從斗爭的本領和意志看,毛澤東斗爭藝術蘊含著物質和精神的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和精神是高度統一,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切斗爭甚至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20世紀60年代后期,毛澤東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無論哪一年,我們要準備打仗。手榴彈、步槍、輕武器,各省都可以造,“這是講物質上的準備,而主要的,是要有精神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強調不僅有一流的武器裝備建設,更要有高強的勝戰本領。“精神上的準備”,根本在于看穿歷史發展基本規律,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搞清楚為什么而斗爭、為了誰而斗爭,從而增強斗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實踐證明,物質是戰爭的“刀柄”,精神是戰爭的“刀刃”。
1937年5月9日毛澤東在延安和當年參加秋收起義的部分同志合影
一場戰爭,既是“鋼”代表的物質力量的較量,又是“氣”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較量。從斗爭本領看,從“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到“橫掃千軍如卷席”,再到“百萬雄師過大江”,毛澤東同志用槍桿子戰勝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從“大渡橋橫鐵索寒”,到“山高路遠坑深”,再到“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同志從容應對惡劣自然條件的嚴峻挑戰。從斗爭精神看,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要想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必須有敢打必勝的決心信念。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深刻指出,人民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歷史充分表明,斗爭精神是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機盎然的成功密碼。
新征程上,斗爭形勢越復雜,越要有步驟、有策略地用好軍事這一手。不斷增強斗爭本領,注重在艱苦嚴格的訓練中淬煉實戰能力,抓緊建強聯合作戰的體系支撐,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大力發揚斗爭精神,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強化關鍵時刻不惜一戰的決心意志,任何時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
//從斗爭性質和條件看,毛澤東斗爭藝術蘊含著堅持對抗性與非對抗性相統一
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其中,對抗是矛盾斗爭激烈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非對抗性矛盾集中體現為人民內部矛盾,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從矛盾的性質和斗爭形式看,有的矛盾是由非對抗性發展成為對抗性的,有的矛盾則由對抗性而轉變為非對抗性的。
這是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毛澤東同志十分注重斗爭策略,既善于斗爭,又善于妥協,強調“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特別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毛澤東同志提出爭取中間勢力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1)我們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們的利益;(3)我們對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勝利。歷史證明,這一斗爭策略原則的正確實施,避免了統一戰線的“左”傾、右傾錯誤,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策略基礎。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通過斗爭,才能換來和談,只有打贏戰爭,才能維護和平,我們既強調矛盾的同一性,也重視矛盾的斗爭性。
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決不能有絲毫幻想和退縮,鼓足敢斗的精氣神,拿出善斗的制勝策,打好巧斗的組合拳,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