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瀏覽人大經濟論壇,看到了曹新《原始社會公有制與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的帖子。
在這個帖子中,曹新認為:
“我認為,在生產資料上都沿襲公有的性質,但在具體形式上有所區別。在土地自然資源上,社會主義可以通過國有化實現生產資料全民所有,但在具體實現上是通過土地家庭承包實現土地使用權歸屬勞動者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難點在于脫離土地的生產資料實現公有制。”
“雖然我們用國企的形式實現部分經濟實體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我們始終無法做到實現公有制實質實現,我們無法做到生產資料所有權與勞動者的完全一致。
為什么國企被批判為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因為一是國企的生產資料始終在國家手里、二是國企始終無法實現剩余價值分配給勞動者。
我一直認為,必須實現非農業經濟實體在分配上厘清投資者與勞動者公平合理的分配比例才能做到勞動者合理得到按勞分配、投資者做到合理社會化擴大再生產。厘清投資者與勞動者各自的合理分配才能準確的區分各自的利益,讓經濟實體得到持續發展又避免投資人成為資本家,還能使社會初次分配直接達到最佳方案,更能用這種分配制度讓各種不同所有制企業都能做到生產資料所有權不變、使用權歸屬勞動者。
我們一定要清楚的理解投資人合理的收益不是承認投資者可以成為資本家,是為了承認各種勞動要素對價值形成做出的市場貢獻,是為了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實體在市場經濟中始終健康持續發展。
無論原始社會也好、現代社會主義也好,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公有制并不是公有制的核心,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完全歸屬于勞動者才是公有制的核心。擁有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勞動者就緊緊掌握住了使用權帶來的剩余價值分配權。
資本主義最大的特點是生產資料資本化,這種資本化意味著生產資料貨幣化、虛擬化、金融化,生產資料不可能向土地生產資料一樣簡單的國有化就可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
借助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我們就會看到生產資料所有權在誰手里并不重要,關鍵是使用權在勞動者手里勞動者就可以獲得對剩余價值的分配權。同樣的道理,任何一個經濟實體在勞動過程中生產資料的使用權都在勞動者手中,但是不同的社會法律會對這種使用權的歸屬會有階級性質的確認。
承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對生產資料實際使用權的掌控并承認勞動者可以依據這種事實獲得生產資料使用權帶來的剩余價值分配權就是一種真正的公有制。為什么農民是土地公有制的主人?就是因為農民是土地的使用權的實際掌控人,就是因為農民得到了土地剩余價值的實際分配權”(https://bbs.pinggu.org/thread-5048368-1-1.html)。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上面作者的論述是總體作為一個段落,這里的分段是我根據其意思區分的。其中的粗體字也是由我來加上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解問題。
1,勞動者主體與生產資料所有權不能錯配。
在這里,作者強調的一點就是“我們始終無法做到實現公有制實質實現”。而他把這種實質實現理解為“我們無法做到生產資料所有權與勞動者的完全一致”。
既然這里的主體是“勞動者”,那么,勞動者的權利要求是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
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要求,才表現為資產所有權,勞動者的權利要求,或者表現為勞動力所有權,或者表現為勞動所有權,這都與勞動者的勞動力或勞動狀況相關聯。因此,把勞動者這個主體與“生產資料所有權”聯結起來,就是一種錯配,一個誤區。
2,采用產權制度的國有企業經濟形式,并不等于“國家資本主義”。
在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一過渡時期內,采用國家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形式,是因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在最快的時間內積累資金,實現工業化。因此,采用產權制度的國家經營方式,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特殊經濟模式,并不是什么國家資本主義。在普遍實現公有制的國家,資產階級和其它剝削階級都消滅了,怎么還會存在資本主義呢?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之后,完成了過渡階段任務后,仍然采用這種國家經營方式的公有制,那是過時的經濟模式,可以稱為不規范的經濟模式,但也不能稱為國家資本主義形式。西方國家的國營企業方式可以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方式,是因為西方國家本身就是“資產階級共同事務委員會”。國家性質不一樣,經濟形式的性質自然也不一樣。
3,如果國企把企業的生產成果分配給勞動者,那這個成果形式的性質是消費價值,而不再是剩余價值。勞動者自己的生產成果都由自己來享有,這里不存在剩余一說,剩余勞動和剩余勞動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勞動者按照勞動貢獻來分配企業生產成果的方式,這叫做按勞分配。按勞分配的生產成果,性質上只是勞動者滿足消費需要的價值體現一一消費價值。按資分配方式一旦被按勞分配方式所取代,那么剩余價值和剩余勞動的范疇也同時會消失。在企業生產成果由勞動者按勞動量分配的性質下,勞動者的勞動只有個體需要勞動與公共需要勞動的區別,而不再是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區別。
4,國企基本制度的建立涉及到的三個基本問題。
“我一直認為,必須實現非農業經濟實體在分配上厘清投資者與勞動者公平合理的分配比例才能做到勞動者合理得到按勞分配、投資者做到合理社會化擴大再生產。厘清投資者與勞動者各自的合理分配才能準確的區分各自的利益,讓經濟實體得到持續發展又避免投資人成為資本家,還能使社會初次分配直接達到最佳方案,更能用這種分配制度讓各種不同所有制企業都能做到生產資料所有權不變、使用權歸屬勞動者。”
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企基本制度的建立實質上涉及到了三個基本問題:
一是國有資產的價值增長的問題;這是公共需要的發展問題。
二是勞動者享受企業生產成果的問題;這是按勞分配問題。
三是建立在國家所有制或其它公有制基礎上的企業本身的發展問題。
作者的思考是力圖使三者能夠互相促進,協同發展。
5,怎樣在公有制基礎上使公有資產與公有企業能夠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而且在這種共同發展的過程中能使勞動者享有企業的生產成果?
這里的基本方法是要從公有制本身所有的特點出發,建立相應的基本制度的。
51,生產資料公有制,無論是國家所有制還是集體所有制,哪怕是村辦企業,第一特點就是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譬如國有資產,屬于國家所有,是找不到人格化的資產者的:國企工人不是獨立的資產者;管理者不是,包括主管部分的管理人員,政府有關部門,甚至國務院、人大都不是人格化的資產者。而且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公有制,其本質上也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因此,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本就是公有制的性質和特征所在。是公有制的優點而非缺點。這一特點是“解放生產力”的結果。因此,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主體,只能是勞動者。勞動者才是公有制企業唯一的生產主體。
52,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使每個勞動者都具有了雙重身份:他在是勞動者的同時,也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作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勞動者他可以和其它勞動者一起,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資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公有制的實現對勞動者的第一個好處是,他成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從而可以利用公共所有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從而再也不要通過出賣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了。
53,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使每個勞動者同時成為了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但是,由于企業的勞動者,無論是作為個體形式還是作為集體形式的存在,這里的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所有者都是不完整、不獨立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必須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前提下來利用公共資產進行生產。在商品生產條件下,國企或其它公企的運行必須建立在國有資產或公有資產保值的前提下存在和發展。國有資產或公有資產處于保值狀態,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就表現為生產勞動價值量或消費價值量的波動了。我們把這種生產資料價值量預先固定,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勞動收入或消費價值量波動的企業,稱為勞動實體。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企業只能而且也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這是公有制經濟的一個基本的運行規律。公有制企業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這是公有制企業能夠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規律要求。
54,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在資產所有方面,特別是對于同一種所有制,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之間的差別只存在于勞動所有或勞動投入方面。由于生理的、社會的、家庭的多方面的原因。勞動者在消費需求和勞動投入方面是有差別的,事實上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體現出來,決定著公有制的生產經營活動能不能正常發展。因此,對于公有制經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什么資產所有權或產權。
在這里,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什么呢?
首先是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同時也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因而他可以與其它勞動者一起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資產,通過自己勞動來滿足消費需要,因而不需要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勞動者為生產主體,其利益要求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因此,決定公有制經濟活動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再是資產所有權或產權。而且,由于企業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不是完整獨立的資產者,因而這就決定了勞動者不能用公有或國有資產來承擔經營責任,公有資產必須處于保值狀態,公有制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用勞動成果來承擔經營責任。換句話說,公有制企業必須在公有資產保持的前提下,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6,如何才能滿足國企健康發展,國有資產不斷增長和勞動者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等三個方面的要求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制度一一即勞權制度或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不是像唐朝取代惰朝,是一種剝削制度取代另一種剝削制度,而是要從根本上消滅剝削制度。因此,對生產資料公有制必須從相反的觀念才能理解。所以,我們需要從傳統的“誰所有誰受益”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公有制企業或國有企業的性質與特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