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語】列寧1908年寫了一篇著名的哲學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簡稱《唯批》)。這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極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當年毛主席在世時號召學習馬列六本著作就包括列寧的這本書。筆者退休之后,曾經寫過一篇較長的學習該著作的文章《<唯批>中的唯物主義及其理論現實意義》,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理論刊物《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4期。今年是列寧誕辰100周年,近日,筆者又重溫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結合思想理論界和整個社會唯心主義思維方式的猖獗,更加感到列寧該著作中闡發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世界觀、唯物主義方法論、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這部著作當今對絕大多數群眾包括許多理論工作者來說,不是一部熟悉的著作。因此今天在整個社會淡化和輕視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用的大環境中,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溫列寧這部光輝著作,有必要像毛主席所說,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也應該把《唯批》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介紹給群眾。因此決定把拙文《<唯批>中的唯物主義及其理論現實意義》的內容分解為三部分即:一、《唯批》中的唯物主義基本思想,二、《唯批》中的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論意義,三、《唯批》中的唯物主義思想的現實意義,分三篇在紅色網站重新發表,且對原文部分內容也稍做補充和刪改。今天發表第二篇《<唯批>中的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論意義》。
2024年元月12日
任何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都有它的實踐和歷史意義,《唯批》也不例外。《唯批》出版后,粉碎了俄國黨內哲學修正主義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進攻,捍衛了黨的理論基礎,加強了全黨在思想上的統一,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直至奪取十月革命的勝利,做了理論上的準備工作。這部著作不僅是對俄國黨內馬赫主義的批判,而且也給予整個第二國際哲學修正主義特別是給予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思潮以沉重的打擊。該書的出版在各國社會民主黨內引起巨大反響,帶動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奮起同哲學修正主義做斗爭,同時也批判了當時流行的唯心主義的實證論錯誤思潮。因重點和篇幅所限,本文這一部分不準備展開。本文這里著重展開的是我們在今天這個時代如何認識該書的理論意義。
一、有助于客觀地全面地評價列寧的這部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杰出貢獻
列寧的這本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但近十年來,我國一些所謂“馬克思主義”學者步“西方馬克思主義”后塵,極力貶低這部著作,把它看作舊唯物主義的代表作,書中闡發的唯物主義是舊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一是他們用錯誤的標準評價《唯批》。
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觀點曲解為“實踐本論論”,用“實踐本體論”取代“物質本體論”。用這種曲解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評價列寧的《唯批》。其實主張“實踐本體論”者早把恩格斯的“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觀點看作舊唯物主義,既然列寧引用了恩格斯的觀點,自然而然列寧的觀點也就是“舊唯物主義”。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科學的實踐觀是批判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不是批判唯物主義本身。馬克思《提綱》中闡述的實踐觀點與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完全是一致的,而不是根本對立的。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正是發現了歷史領域中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性因素,而絕沒有否定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唯物主義的最基本觀點。列寧在《唯批》中說得非常好,馬克思恩格斯的整個一生不是否定唯物主義本身,而是否定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是把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徹底貫徹到一切領域。用這種錯誤的評價標準評價《唯批》不可能做出正確的結論。主張“實踐本體論”的一些學者盡管也說自己在堅持唯物主義,但把整個世界看作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看作對人的依賴性質實際上自覺不自覺地就滑入了馬赫主義“物是感覺的復合”、“原則同格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巢穴之中去了。
二是他們認為《唯批》中沒有把實踐和辯證的觀點引用到認識論中。
這種對《唯批》的指責是沒有根據的。列寧確實在《唯批》中高度贊揚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但列寧肯定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反映論觀點,是把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對立的觀點,但列寧從未肯定過費爾巴哈反映論中的消極直觀的特性,而是用實踐的觀點說明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書中說:“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頁)“整個活生生的人類實踐是深入到認識論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觀標準”(同上,第152頁)怎么能夠說,《唯批》中沒有把實踐引用到認識論理論中呢?列寧還特別闡述了認識的辯證法思想。他說:“在認識論上和在科學的其他一切領域中一樣,我們應該辯證地思考,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而要去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同上,第77頁)列寧還引用了恩格斯《反杜林論》中思維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真理和謬誤的對立統一關系等思想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等思想。他說:“人類思維按其本性是能夠給我們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對真理的總和所構成的絕對真理的。科學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在給絕對真理這一總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學的界限都是相對的,它隨著知識的增加時而擴展,時而縮小。”(同上,第95頁)此外,列寧關于真理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等思想也是把辯證法應用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典型表現。那種認為《唯批》中的認識論是離開實踐和辯證法而等同于費爾巴哈的消極、被動、直觀的認識論的觀點是錯誤的。當然,用今天的觀點看待《唯批》中的認識論,實踐在認識論中的決定作用思想以及認識的辯證法思想列寧闡述的還遠遠不夠。但我們不要忘記,列寧的這部著作主要是揭露馬赫主義的唯心主義實質及其危害性,而不是全面闡發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全部內容。我們不應該苛求列寧,列寧在那個年代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了不起了。借口列寧的不足而根本否定列寧把實踐和辯證的觀點應用到認識論的觀點是錯誤的。
三是他們認為列寧是用舊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馬赫主義。
列寧在批判揭露馬赫主義的唯心主義實質時,確實引用了舊唯物主義哲學家的觀點和論證方法,如引證狄德羅和費爾巴哈的觀點。舊唯物主義在批判唯心主義學說中有合理的因素列寧為什么不可以引用呢?難道引用舊唯物主義的合理觀點和方法就是贊同舊唯物主義的一切觀點和方法嗎?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肯定了唯心主義學說中的能動性、主體性特征難道就是肯定唯心主義本身嗎?就把馬克思也看作唯心主義哲學家嗎?顯然這種推論和論證方法是荒謬的。
四是他們認為《唯批》沒有客觀全面地評價馬赫主義。
有的學者利用列寧1914年寫的《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對唯心主義的評價,認為列寧的《唯批》全盤否定了唯心主義。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列寧寫作《唯批》時,正是唯心主義思潮極其猖獗的時期。列寧當時的主要任務不是全面科學評價唯心主義,而是面對馬赫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猖狂進攻,去揭露其唯心主義實質及其危害性,去打退這種進攻。它不是全面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不是全面評價唯心主義,它是一部歷史性的著作。筆者設想,列寧如果在讀了黑格爾的《邏輯學》等書之后,再寫《唯批》絕對不是目前的這個《唯批》了。但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列寧在年僅38歲時,在革命的緊張時期,閱讀和收集了大量資料,寫成了這樣一部著作,已經非常不簡單了。列寧揭露馬赫主義的唯心主義實質及其危害性就是對唯心主義思潮的最重要的評價,它打退了馬赫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進攻,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
二、有助于理解唯物主義基本思想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中的地位和決定性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有許多基本觀點,但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它表現在認識論上就是唯物主義的從物到感覺到思想的認識路線,表現在真理觀上就是真理的客觀性思想,表現在歷史觀上就是承認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性。恩格斯在1886年在詳細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關系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第四章中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時說,同黑格爾哲學的分離,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義而產生的結果。這就是說,人們決心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理解認識事物,決心拋棄一切和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義沒有更多的含義,把唯物主義世界觀徹底地運用到一切知識領域中去了。馬克思恩格斯正是沿著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繼續下去,發現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發現了辯證法的唯物主義基礎,發現了歷史領域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性因素,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闡述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人的本質和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沒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作為思維的邏輯起點和研究方法,不僅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更沒有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全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特別重視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并用中國式的語言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那就是“實事求是”,并把實事求是看作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列寧的《唯批》正是針對新的唯心主義思潮攻擊、反對和歪曲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唯物主義觀點,全面批判了這種唯心主義,重申和闡發唯物主義的最基本觀點。學習和掌握《唯批》中的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及其基本方法,對于我們全面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整個哲學、整個全部學說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三、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哲學發展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糾正上世紀80年代初對哲學史認識簡單化糾偏中的極端化傾向
文革及其以前,人們把哲學史理解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但在具體評價哲學家的具體哲學思想時少數人采取簡單化的貼標簽式方法,似乎凡是唯物主義哲學就一切都好,凡是唯心主義哲學就一切都不好。文革后,人們糾正了這種錯誤傾向,強調無論對唯物主義學說還是對唯心主義學說都能夠進行具體的辯證的客觀的分析。肯定唯物主義的正確并不能肯定唯物主義學說的所有觀點都是正確的。否定唯心主義的錯誤,但不能否定唯心主義全部學說都是錯誤的。如馬克思恩格斯肯定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批判了其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唯心主義實質,卻充分肯定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包含的合理內核即辯證法思想。但筆者發現,哲學界在糾正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簡單化評判的同時,卻完全否定和抹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
筆者經常看到有些哲學史教材卻把哲學發展的歷史編成不同的哲學家們的思想觀點的堆集和專題介紹,不僅對中國哲學史如此,對歐洲哲學史也如此。看不到復雜的哲學發展進程中的規律性的東西,特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的對立統一的過程。黑格爾早就批判了那種把人類哲學史看作雜亂無章的死人堆積的戰場的錯誤觀點,主張哲學發展史是有規律的,有基本線索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不自覺地指出了是圍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展開的。所以恩格斯把哲學的基本問題界定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0世紀以來哲學發展的歷程盡管沒有直接回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但都沒有脫離這一基本問題,而且間接地也在回答這一問題。證明恩格斯的這一結論沒有過時。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提出和闡發的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指出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如果說恩格斯著重從本體論角度揭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那么列寧《唯批》不僅在本體論上,而且從認識論角度上闡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他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按照如何解答我們認識的泉源問題即認識同物理世界的關系問題而區分開來的。”(同上,第191頁),列寧并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認識論上的兩條對立的思想路線即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感覺到物?所以,列寧的結論是“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任何最終“凌駕“和“超越””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之上的哲學體系和哲學發展歷史是根本不可能的。哲學的黨派性原則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派別。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在一切問題上,都簡單明白地把唯物主義路線與唯心主義路線對立起來。列寧還認為,哲學上的這種黨派斗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同上,第240頁) 因此,離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哲學的黨派性原則根本就無法真正把握紛繁復雜的哲學發展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我們絕不能像上世紀80年代在糾正哲學發展史簡單化傾向時走向完全否認哲學史是圍繞思維和存在關系的歷史的另一極端化錯誤傾向,更不能離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評價和認識一種社會思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