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侖策網上讀到了《黃奇帆:關于國有企業發展和運行的五個問題》(點擊:2060作者:黃奇帆 來源:昆侖策網【綜合】 發布時間:2023-10-26 10:03:55)一文。文章介紹:2023年10月12日,第三屆國有企業改革與創新論壇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國務院國資委原秘書長彭華崗,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發表主旨演講。黃奇帆先生從五個方面就國有企業的發展和運行問題。其中第一方面講了國有企業的功能問題。接著在第二部分,黃奇帆先生談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底線問題”。
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底線問題,是國有企業存在的量的表現。只有在正確認識了國有企業性質的前提下,我們才具備談論國企存在的比重底線問題的條件。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決定和制約著量,量是以質為基礎的。毛主席指出,“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它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83頁)。對任何一種事物,我們只有在質方面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知道量的界限,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度。
公有制是由全體或部分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形式。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每個社會都可以存在程度不同的公有制。從各種公有制的具體情況來看,作為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者的社會成員既可以是勞動者,也可以是剝削者,因此,歷史上的各種公有制因其社會成員的不同而有性質的區別。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產物,它既不是“公共的牧地”,也不是“公共的過道”,它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是因為勞動者“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利益要求而產生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它是滿足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實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因此,簡單地說,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國有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形成的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性質上是以勞動階級的專政體制為環境、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實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形式。
認識國有企業作為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的基本性質,就應該知道它應該與我國9億多勞動者的存在的體量相適應,是應該具有廣泛的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的。私營企業可以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為什么國有企業不能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呢?為什么改革前的國企可以解決大多數城鎮人口的就業問題,而改革之后就不能解決城鎮大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呢?
一說到就業問題,許多人便立即想到了“5、6、7、8、9”,立馬想到了民營企業的重要性,立馬想到了恢復民營企業家的信心,立馬想到了如何讓老板們滿意而要進行這樣或那樣的改變。但這些人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和常識,那就是資本是需要獲利的,勞動者只是在老板能夠發財時才需要雇傭。一旦經濟出現衰退,這些“企業家”本能的做法就是立即收縮,于是,就業問題就會非常突出。因而造成就業問題的原因恰恰是這“5、6、7、8、9”的經濟結構。如果我們遍地都國企或公企,如果絕大部分企業都能夠像華為、南街、周家莊那樣按照你的勞動貢獻來進行收入分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就不會產生,自然也不會出現嚴重過剩的經濟危機,又何來的就業問題呢?
經濟低迷,本因有效需求不足,是老百姓手中無錢。讓私企增加投資的辦法恢復經濟,未必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反而進一步增加供給而使過剩更趨嚴重,好比抱薪救火,怎能解決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