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我們先是討論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點,明白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種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區別一一資產實體與勞動實體的基本區別。這個核心要點實際上包含了“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總綱,它在整個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都是適用的。
在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點之后,我們又進一步討論了社會生產力的原理。我們從抽象的生產力到社會生產力,又從較為抽象的社會生產力到資本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個別生產力,進行了更具體的考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明確了現代社會兩種生產力一一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與發展要求。
進一步考察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生產力要求,從生產目的的角度看,它們又可以更進一步具體為剩余價值生產力和消費價值生產力。
在前面考察生產力時,我們是從抽象到具體,是考察靜止狀態的生產力。而從兩種社會生產力一一資本主義生產力到剩余價值生產力,從社會主義生產力到消費價值生產力,是從靜態的生產力的考察進一步發展為動態生產力的考察。
改革開放是為了什么呢?回答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但是,既然生產力有剩余價值生產力和消費價值生產力的區別,那我們首先需要弄清的關鍵問題就是發展什么生產力?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你才談得上怎樣解放什么生產力,才知道要解放什么生產力。
一,我們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發展以滿足全體勞動者的消費需要的消費價值生產力,還是堅持一切向錢看,發展以追求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的資產者的剩余價值生產力呢?
二,我們是堅持以多數人的利益要求為內容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方針,發展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消費價值生產力,還是以少數人發財致富的利益要求為內容的以資本為中心的指導方針,發展剩余價值生產力呢?
三,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標,堅持能夠通過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在充分調動全體勞動者積極性的基礎上發展消費價值生產力,還是放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原則和要求,把發展的基點立足于少數資產者追求資產增殖的動力上,發展剩余價值生產力呢?
毛主席說,“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革命情況的區別,因而也不了解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這就使得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壞”(《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31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們的認識已經不能再停留在“發展生產力”這個初步、膚淺的認識上,而應該進一步地追問:我們到底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生產力?這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又發展了什么生產力?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三個有利于”的要求是不是相符?
網上公開披露的數據(今日頭條:2023-06-14 16:51·吳鵬飛說),全中國社會財富的總量是790萬億,國有資產360萬億,財富占比45.5%。其他社會財富的占比分別為:最富裕人群,140萬戶、460萬人、占人口比例0.3%,總資產290萬億,財富占比百分之36.7%。中產階級,3100萬戶、9900萬人、占人口比例7%,總資產110萬億,財富占比百分之13.9%。其他人群13億多,人口占比92%,總資產30萬億,財富占比百分之3.79%。
13億多人口,財富占比僅為3.79%,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對發展路徑反思的重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