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全面分析俄國1861年以后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所處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以后,馬克思得出結論:俄國不是必然要走復制西歐資本主義道路的所謂的唯一的發展道路。馬克思始終強調按照《資本論》中所體現的唯物史觀,俄國存在著一條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直接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道路。
“卡夫丁峽谷”典故出自古羅馬史。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隊,并迫使羅馬戰俘從峽谷中用長矛架起的形似城門的“牛軛”下通過,借以羞辱戰敗的羅馬軍隊。從此“卡夫丁峽谷” 便成為人們用來形容遭遇不幸和災難經歷的“羞辱”之谷、“災難”之谷。馬克思關于“卡夫丁峽谷”的用語首次出現在他給《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的初稿中。馬克思的原話是:“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 [1] 這里馬克思是以一種批判的視角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特殊的資本主義制度比喻為“卡夫丁峽谷”。馬克思強調俄國因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這個使自己時代的人們遭受痛苦和屈辱的“卡夫丁峽谷”,徑直奔向共產主義建設階段。
蘇東劇變以來,國內學界圍繞著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爭鳴與探討,出現了諸多不同的觀點,針對當時的討論情況和不同理論觀點筆者在《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批判之批判》一文中已經進行了學術商榷。最近俞良早教授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年第2期上發表了《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一文(以下簡稱《俞文》),《俞文》詳細解讀了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得出結論:馬克思既沒有肯定俄國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也沒有否定俄國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持一種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俞文》強調馬克思在面對如何回答俄國發展道路這個極其復雜和重要的問題時,所展現出來的作為一個學者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在我們看來《俞文》卻是過度解讀了所謂的“謹慎的態度和理智觀點”,實質上是在強調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沒有展現自己的態度,沒有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在兩封書信中的原意。基于此,本文擬就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關于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的觀點與《俞文》進行商榷。
一、《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思想
1861年俄國沙皇二世頒詔實行農奴制改革,但是這一改革試行的并不順利,導致俄國社會存在大量原始共產主義性質的農村公社。俄國國內理論界就俄國農村公社的前途和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展開激烈爭論。一派是自由派經濟學家,他們主張俄國要迅速瓦解農村公社按照歐洲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派是民粹派,他們主張俄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而由原始農村公社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1872年《資本論》俄文版在彼得格勒出版,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俄國思想理論界立即展開了激烈的理論交鋒。尤·茹科夫斯基于1877年《歐洲公報》第9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卡爾·馬克思及其著作〈資本論〉》的文章,該文全面攻擊和否定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和馬克斯所運用的辯證法。1877年11月,俄國的進步雜志《祖國紀事》刊載了民粹派思想家尼·康·米海洛夫斯基的一篇文章——《卡爾·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米海洛夫斯本意是要替馬克思進行辯護的,但是這篇文章中卻出現了對《資本論》方法論的嚴重的誤解。在馬克思看來,這種誤解對于馬克思主義所帶來的危害之大,要遠遠超過那些自由派經濟學家明火執仗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正面攻擊。于是,馬克思便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寫了這封信,試圖糾正米海洛夫斯基對《資本論》的錯誤解讀。
我們來看《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的主要內容。第一,馬克思澄清米海洛夫斯基對《資本論》德文第一版注釋增補材料里面針對赫爾岑的批評性插話的誤讀。我們先來看馬克思那段插話原話是怎么說的:“如果說在歐洲大陸上,有過度勞動、分工、機器的奴役、未成年人和婦女身體變畸形、極差的生活等等造成的破壞人類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影響,將像迄今為止一樣,同在擴大國民軍、國債、賦稅以及以優雅方式進行戰爭等等方面的競爭手拉手地向前發展,正像半個俄羅斯人但又是完全的莫斯科人赫爾岑(順便說一下,這位文學家不是在俄國而是在普魯士參政官哈克斯特豪森的書里發現了“俄國的”共產主義)非常認真地預言的,歐洲也許最終將不可避免地靠鞭子和強行注入卡爾梅克人的血液來返老還童。” [2] 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所造成的人口質量和人口再生產的困難,只能以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適度的方式來加以解決。這是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思想方法。馬克思在這段增補材料里提到赫爾岑及其預言,主要是批評赫爾岑用泛斯拉夫的思維法式預言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人口危機。米海洛夫斯基引用馬克思指責赫爾岑的插話(最主要還是小括號里那句話),就斷言馬克思反對俄國可以通過發展農村公社走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的道路,是非常沒有道理的,所以馬克思看到后要立馬寫信予以澄清。馬克思說:“我在那里對這位作家提出了什么責難呢?這就是:他不是在俄國而是在普魯士的政府顧問哈克斯特豪森的書里發現了‘俄國’共產主義,并且俄國公社在他手中只是用以證明腐朽的舊歐洲必須通過泛斯拉夫主義的勝利才能獲得新生的一種論據。” [3] 馬克思不同意赫爾岑的地方,一是赫爾岑沒有從俄國現實情況考察出發,發現和闡述俄國公社的獨特意義,而是在別人的二手材料里發現俄國存在農村公社;二是,俄國公社在赫爾岑那里只是用來證明腐朽的舊歐洲必須通過泛斯拉夫主義的勝利才能獲得新生的一種論據,馬克思對于這種泛斯拉夫主義的態度是不贊同的。馬克思說他之前對赫爾岑的評價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是米海洛夫斯基無論如何不能根據他對赫爾岑的評價來理解他對俄國選擇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這個問題的看法。首先,馬克思對于赫爾岑這個特殊人物的評價和馬克思對俄國選擇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的問題的理解,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不能將這兩個問題等同看待。其次,赫爾岑對于俄國發展道路所作泛斯拉夫主義闡釋本身是有問題的,馬克思是不同意赫爾岑的這種特定的看法的。再退一步說,赫爾岑作為民粹派思想家中的一員,其對俄國發展道路的闡釋只是俄國民粹派思想體系中的一種或某個方面,馬克思責難或否定赫爾岑并不意味著馬克思直接走向民粹派思想體系的直接對立面——俄國要走西歐資本主義道路。米海洛夫斯基對馬克思的誤解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為了引出自己對于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觀點,馬克思接下來提到了俄國另一位民粹派思想家——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英國古典經濟學一步一步地演變到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毫無生氣的折中主義的過程。馬克思最后作出結論,這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破產。寫到這里,馬克思以應有的高度的尊重談到,“關于這一點,俄國的偉大學者和批評家尼·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穆勒政治經濟學概述》中已作了出色的說明” [4] 馬克思不僅肯定車爾尼雪夫斯基對于穆勒政治經濟學研究,馬克思還特別肯定車爾尼雪夫斯基對于俄國公社的研究。馬克思特別講到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幾篇出色的文章中研究了這樣一個問題:“俄國是應當像它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們所希望的那樣,首先摧毀農村公社以過渡到資本主義制度呢,還是與此相反,發展它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就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5] 車爾尼雪夫斯基表示贊成后一種解決辦法。
在這樣的一些準備工作完成以后,馬克思以一種諷刺的話語說道:“我的可敬的批評家(指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既然可以根據我同那位“文學家”和泛斯拉夫主義者(指赫爾岑——引者注)的論戰推斷我反對那位“文學家”的這些觀點,那末,他至少也有同樣多的理由根據我對這位“偉大的俄國學者和批評家”(指車爾尼雪夫斯基——引者注)的尊重斷定我同意他對這個問題的觀點。” [6] 馬克思說他同意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觀點,也就是說馬克思同意俄國“發展它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就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這一觀點。同樣是對于俄國民粹派思想家,馬克思反對赫爾岑的泛斯拉夫主義的觀點,贊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為自己的祖國尋找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觀點。從中我們能夠看出,馬克思雖然認為民粹派思想體系整體上看不正確,但是,民粹派思想體系不是沒有任何合理成分的。事實上,馬克思還是有保留地同意和支持民粹派的一些主要觀點的。最為明顯的就是,馬克思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高度尊重,以及對他的論文和觀點的關注與贊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馬克思本人對俄國選擇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鮮明的傾向性。
馬克思明確表明示:“我不喜歡留下‘一些東西讓人們去揣測’,我準備直截了當地說。為了能夠對當代俄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準確的判斷,我學習了俄文,后來又在許多年內研究了和這個問題有關的官方發表的和其他方面發表的資料。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 [7] 馬克思在這里對自己的理論觀點用的表達非常清楚。馬克思的命題的條件句是,“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馬克思結論句主句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則是結論句的從句,它是進一步解釋俄國“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的。如果我們抱著平和的心態來閱讀馬克思的這個文本,馬克思這里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這就是告訴俄國《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同志和《資本論》的俄國讀者,按照我所寫作的《資本論》的本意,俄國是存在著不繼續走它1861年開始走的并且今天還在繼續走的奔向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新道路的。當然了,我們的理論界有很多人對馬克思這個理論命題給予錯誤的解讀,對于這些爭鳴觀點我們將在本文的后續部分進行討論。
現在我們就來看馬克思是如何論證自己觀點的。首先,馬克思強調《資本論》“原始積累”一章所揭示的剝奪農民,然后走向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僅限于解釋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不適合用于解釋俄國公社未來發展道路。其實這個觀點馬克思在文章一開頭就以挑戰的形式提出來了。馬克思說“‘卡爾·馬克思在茹科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的作者,顯然是一個崇明人,假如他在我的關于‘原始積累’的論述中找到一個可以用來支持它的結論的地方,他就會加以引證了。因為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所以不得不抓住刊載在‘資本論’德文第一版補遺里面的一個附注” [8] 。前文已經證明了米海洛夫斯基對于自己抓住的這個“附注”的理解也是錯誤的。可見,作為《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確有把握“原始積累”一部分,馬克思不曾有過要把俄國看作是發生過原始積累的國家。現在馬克思則進一步指出,俄國還可以選擇走“原始積累”以外的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可能性。馬克思不主張俄國走原始積累的道路。
其次,馬克思又進一步強調:如果硬要把“原始積累”一章所描述羊吃人的辦法,拿來解釋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發展道路,那么,這個理論能夠應用到俄國的東西是很有限的。這種有限的東西就是,“假如俄國想要遵照西歐各國的先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那么,“它不先把很大一部分農民變成無產者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9] 。換言之,在馬克思看來,俄國公社解體是俄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要條件。然而,馬克思并不認為俄國只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這一條道路。
再次,馬克思列舉了古羅馬土地所有制解體而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例子。古代羅馬平民起初擁有自己小塊土地,后來他們被剝奪了,不僅被剝奪了生產資料,而且還被剝奪了生活資料。這一被剝奪的過程,不僅蘊含著大地產形成的過程,而且還蘊含著大貨幣資本形成的過程。這些被剝奪的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什么也沒有。而且為了利用這種勞動,又出現了占有所創造出的全部財富的人。這一剝奪過程與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剝奪過程很相似,但是,羅馬并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上了奴隸制社會的道路。我們認為,馬克思這里想要強調的是,俄國公社是公有制公社,或者說還很大程度上帶有半公有制性質。公有制公社解體以后,還有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后邊才能到資本主義社會。所以,原始共產主義公有制解體后,它后邊還有很多選擇的路徑。馬克思列舉羅馬農民被剝奪這個例子來說明,對小生產、對原始共產主義共同體的剝奪,不是一定要走向資本主義。當然了,以上所說的原始公有制解體以后的各種可能性,是在沒有其他外部條件作用的情況發生的。而本文中馬克思強調的是俄國原始共產主義公社,和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充分發展同時代,因此,俄國共產主義公社解體就面臨有新的發展的新機遇。總而言之,馬克思強烈反對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將《資本論》中“資本原始積累”理論公式化、教條化,并錯誤地運用到處于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俄國。
最后,馬克思譴責他的批評家米海洛夫斯基,將馬克思“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10]。馬克思尖銳地指出,這種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是超歷史的” [11] 。馬克思如此尖銳地批判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有人卻怎么也不肯相信馬克思這里是否定的,他頑強地堅持認為馬克思的“超歷史的”用的是反語。這位同志不死心一直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將生產一般和勞動一般解釋稱馬克思的一般歷史哲學,真是荒謬至極。
我們再來看《俞文》對于《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的解讀及其結論。第一,《俞文》援引馬克思針對赫爾岑的評價的話:“我對于這位作家的評價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是無論如何,決不能根據這點來理解我對‘俄國人為他們的祖國尋找一條不同于西歐已經走過而且正在走著的發展道路’的努力的看法等等”后說道,“馬克思的意思是,他對于赫爾岑的評價不涉及對俄國能否‘跨越’問題的評論,這里沒有他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看法和觀點。” [12] 我們認為《俞文》這里對馬克思所表達思想的文字的解讀純粹是僅僅停留在淺表的字面意義的辯解。問題是馬克思為什么要在這里聲明他在《資本論》德文第一版補遺里面的那個附注里面對赫爾岑的批評是批評其泛斯拉夫主義而不是別的?馬克思的意思是我在那里批評赫爾岑泛斯拉夫主義,不意味著我就是批評赫爾岑所在的民粹派為自己的祖國尋找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因此,如果說馬克思澄清自己曾經在“附注”中批評赫爾岑是批評其泛斯拉夫主義觀點,那么這種澄清的目的是要說出自己贊成赫爾岑所在的民粹派為俄國尋找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道路的新路。盡管馬克思也明白,民粹派所尋找的道路與自己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也許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畢竟在大的方向上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我們認為,《俞文》的所謂的馬克思“對于赫爾岑的評價不涉及對俄國能否‘跨越’問題的評論,這里沒有他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看法和觀點”,至少是抹殺了馬克思闡述問題的邏輯發展關系,把馬克思欲推出自己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觀點精神給解讀丟了。《俞文》緊接著又援引馬克思針對車爾尼雪夫斯基評價的話:“我的可敬的批評家既然可以根據我同那位俄國‘文學家’和泛斯拉夫主義者的爭論得出我不同意他關于這個問題的觀點的結論,那么,他至少也同樣有理由根據我對這位‘俄國的偉大學者和批評家’的尊重斷定我同意他關于這個問題的觀點。” 在援引馬克思這段話以后又得出結論:“馬克思的意思是他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尊重或贊揚不涉及關于俄國能否‘跨越’的問題,這里也沒有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看法和觀點。” [13] 這里充分暴露了《俞文》閉眼不看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的文本隨意解讀馬克思。如前所述,馬克思害怕讀者誤會自己的觀點,在表達自己贊成車爾尼雪夫斯基觀點之前特別強調了如下各點:1、自己什么時間地點場合高度評價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資本論》德文第二版跋);2、在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上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觀點是,贊成“發展它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就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而取得他的全部成果”。在這樣做了充分的理論前提的鋪墊以后馬克思才說自己贊成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觀點。怎么還能說馬克思這里沒有關于俄國能否‘跨越’的問題,也沒有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看法和觀點呢?馬克思的意思是說,米海洛夫斯基既然可以從他和赫爾岑的爭論得出他不同意赫爾岑的泛斯拉夫主義觀點。那么,米海洛夫斯基也應該從他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尊重,而斷定他同意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馬克思批評的是米海洛夫斯基沒有看出來馬克思在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上與車爾尼雪夫斯基觀點是一致的。所以,不能說馬克思在這里不持觀點。馬克思明確表示自己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有同樣的觀點,即俄國通過發展農村公社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第二、《俞文》認為“馬克思反對把自己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發展和滅亡的理論視為‘一般發展道路’的理論,反對認為可以用它來說明世界各地的發展問題的觀點。” [14] 這也體現了馬克思的謹慎態度。我們認為《俞文》這里嚴重地誤解了馬克思!馬克思強調他關于歐洲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僅僅適用于西歐,是個別案例,不能把它解釋成為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但是,馬克思并不是說《資本論》中所揭示的關于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理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不允許庸俗化他的辯證的唯物史觀,將他的僅僅適用于解釋歐洲資本主義起源的“原始積累”理論一般化或者泛化。這不是什么謹慎的態度,這是十分明確的態度,甚至是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第三、《俞文》認為,“馬克思提出俄國將失去以農村公社為出發點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機會’,但同時指明這只是一種假定。” [15] 我們來看馬克思的具體說明。馬克思使用的是條件句,“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 [16] 《俞文》認為馬克思這段話的本意是“俄國于1861年就已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當前已在這條道路上展開新局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這樣下去的話,俄國將資本主義化,成為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也將遭受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痛苦,并將失去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機會。” [17] 我們認為《俞文》沒有讀懂馬克思的話。馬克思不希望俄國繼續走它1861年所開始走的、通向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馬克思使用了條件句,如果俄國繼續走它1861年開始走的道路,那么,它就會一步一步地走向資本主義,這樣俄國就失去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一次機會。反過來說,如果俄國不繼續走它1861年開始走的道路,那么,俄國就可能走上另外一種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這條另外的發展道路正是馬克思希望俄國人能夠抓住的發展道路!
《俞文》還強調指出,“馬克思說這是他通過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作為一個‘結論’,它應該表達肯定的、無可置疑的意思。在此處,它應該指明俄國成為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遭受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痛苦、失去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的機會是無可懷疑的。可是在此處,馬克思給人的感覺是,俄國的前途或者說發展道路尚處于可變動的過程中。因為馬克思在此處使用了‘如果’的字眼。由于使用了‘如果’的字眼,人們則可以將上述馬克思話語的意思理解為一種假設,即假定俄國繼續走資本主義道路,則將成為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失去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機會。假定俄國不再走資本主義道路,則會產生另外一個后果,即可以獲得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機會。在這人們可以領悟到馬克思謹慎的態度和理智的觀點。在此處,不斷言俄國一定會成為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斷言俄國一定有機會走一條不同于‘一般發展道路’即西方道路的新道路,表明了他的謹慎態度。使用‘如果’的字眼,使‘結論’成為一種假設,體現出他的觀點的理智性。” [18] 《俞文》的這段結論中有幾個問題。首先,“在此處,它應該指明俄國成為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遭受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痛苦、失去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的機會是無可懷疑的。”這是《俞文》自己的想法,不是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在1877年、1881年的時候還表示:俄國還沒有失去以俄國公社為出發點,不經過資本主義在俄國的充分發展,僅僅依靠資本主義在歐美的充分發展的特殊社會歷史條件,就可以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俞文》所謂馬克思“應該指明俄國成為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遭受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痛苦、失去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的機會是無可懷疑的”,恰恰是馬克思所反對的觀點。我們不知道,《俞文》為什么要把馬克思反對的東西強加給馬克思呢?其次,《俞文》一直強調馬克思使用了“如果”的字眼,人們就可以將上述馬克思話語的意思理解為一種假設,從中人們就可以領悟到馬克思謹慎的態度和理智的觀點。我們認為,馬克思這里不是什么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也不是什么不持態度和觀點,而是要全面分析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全面分析俄國1861年以后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所處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以后,馬克思得出結論:俄國不是必然要走復制西歐資本主義道路的所謂的唯一的發展道路。馬克思始終強調按照《資本論》中所體現的唯物史觀,俄國存在著一條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發展道路。
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思想
1881年1月26日俄國著名的女革命家查蘇利奇此時致信馬克思,請求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的馬克思能夠對俄國公社的前途和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闡明自己的觀點。查蘇利奇在這封信中向馬克思介紹了俄國思想理論界對《資本論》有不同的理解,對于用《資本論》的理論和方法解釋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發展前途問題上的分歧。查蘇利奇特別提到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問題,就是在俄國主張迅速瓦解農村公社使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許多人都聲稱是馬克思的學生。馬克思對查蘇利奇的來信極為重視,他在收到信后立即著手進行回復。馬克思先后草擬了四份草稿,并將第四份草稿復抄作為正式復信準備寄給查蘇利奇。這里我們著重來分析《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和其初稿中馬克思對于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論證。
馬克思的《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和三個草稿,其結構都是首先第一步,澄清《資本論》中所說的原始積累和俄國現實的農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私有化是根本不相關的問題。然后第二步,從正面闡述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可能性,同時駁斥俄國公社必然解體的自由派觀點。第三步,再客觀地指出俄國公社瓦解的可能原因和現實威脅。第四步,指出俄國公社獲得新生的條件或機會。
馬克思的《復信》和三個草稿中都開門見山,重申《資本論》中“原始積累”一章中所描述的英國乃至歐洲的原始積累,是對小生產的私有制農民的剝奪,“是把一種私有制形式變為另一種私有制形式。”“相反地,在俄國農民中,則是要把他們的公有制變為私有制。” [19] 由此看來,任何說《資本論》給俄國開出了使農村公社私有化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藥方的說法,都是不符合馬克思原意的。
馬克思又從正面詳細論證了俄國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依據。馬克思指出:“正因為它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所以它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俄國不是脫離現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時,它也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獲物。” [20] 從這段引文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這里特殊強調俄國公社和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特別強調俄國公社不是脫離現代世界而孤立生存的。那么,這里緊跟著的問題也就來了:為什么俄國公社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它就可以實現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呢?
這個問題馬克思的這封信中沒有詳細論證。我們不得不回顧馬克思的一個早期思想片段。早在1845年,馬克思在《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就已經指出:“正像主張每個民族都必須經歷法國的政治發展或德國的哲學發展一樣,是荒謬的觀點。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他們的全部價值僅僅在于:每個民族都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類從中經歷了自己發展的一個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因此,在英國的工業,法國的政治和德國的哲學制定出來之后,它們就是為全世界制定的了,而它們的世界歷史意義,也像這些民族的世界歷史意義一樣,便以此而告結束。” [21] 從馬克思的這段文字我們能夠得到什么啟發呢?這段文字馬克思解釋了科學界的一個公理,凡是在人類認識史上能夠留下輝煌名字的都是那些最先貢獻了科學成就的人。搞物理學研究的,慣性定律的發明權只屬于牛頓,后來的物理學家只有機會利用牛頓的慣性定律,沒有機會再次發明和發現牛頓的慣性定律。英國的工業、法國的政治和德國的哲學也是一樣,這些國家和民族在自己的領域里取得了屬于全人類的成就,后來的其他國家和民族就不再有機會來取得這種成就了。后來的其他國家和民族就只能利用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已有成就,在新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新和發展,沒有機會對這些已有的成果進行創造了。自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經過充分發展以后,它就逐步發展成為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人類社會生產方式。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說:“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顏色,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22] 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個時代就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它的發展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人類社會發展從此轉向以無產階級革命的形式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共產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歷史時代。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面臨著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代潮流中,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哪一部分先邁出第一步,這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矛盾運動具體情況所決定的具體事件。俄國公社因為是和西歐資本主義生產同時代的東西,它們同處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同樣經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壓迫,它就有可能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自我揚棄的起點。所以,馬克思一再強調俄國公社和西歐資本主義同時代。這個同時代不僅意味著俄國可以直接借鑒西歐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成果,還意味著俄國必然遭遇和經受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和問題。正是這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決定著有些國家和民族可以站出來勇立潮頭,代表全人類去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向前發展到共產主義。
在正面論證了俄國公社存在著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以后,馬克思又從反面批評了自由派經濟學家的不可跨越論。馬克思說:“如果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崇拜者要否認這種進化的理論上的可能性,那我要問他們:俄國為了采用機器、輪船、鐵路等等,難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樣,先經過一段很長的機器生產發展的孕育期嗎?同時也請他們給我說明:他們怎么能夠把西方需要幾個世紀的發展才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交換機構(銀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這里建立起來呢?” [23] 馬克思這里的意思是說,自由派經濟學家你若不能否定俄國今天制造輪船鐵路和機器,會省掉一個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當年發明機器所經歷的孕育期,你就不能否認及其生產有跨越發展。同樣,俄國自由派經濟學家你若不能否定俄國建立銀行和信用公司也節省了西方自法蒂發展銀行和信用公司的時間和費用,你就要承認在社會經濟領域里有跨越。注意馬克思這里是在意最淺顯的各種形式的跨越發展的例子懟俄國自由派經濟學家,不可以將這里的例子直接作為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建設內容,否則就誤會了馬克思。
馬克思肯定俄國公社“是俄國社會復興的因素和俄國比其他還處于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越因素”。馬克思強調歐美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發展到了“同科學、同人民群眾以至同它自己所產生的生產力本身展開斗爭的境地” [24] ,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處于垂死掙扎的階段,這種垂死掙扎已經預示了即將誕生一種“古代類型社會在一種更完善的形勢下復活”的征兆。這是馬克思認為俄國公社保存下來加以革命性改造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生產的有利條件。當然了,為了嚴謹,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的草稿中為了說清楚俄國公社的各種可能性的前途,馬克思還分析了公社的二重性等重要內容。最后馬克思強調:“農業公社的構成形式只能是下面兩種情況之一: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戰勝集體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戰勝前者。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境” [25] 。
盡管馬克思從公社的二重性及其變化的純理論形態上得出公社存在兩種發展前途,但是,馬克思對俄國公社的集體所有制因素戰勝私有制因素仍抱有很大的信心。馬克思在初稿中說:“俄國是在全國范圍內把‘農業公社’保存到今天的唯一的歐洲國家。它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獲物。同時,它也不是脫離現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塊個體耕作轉化為集體耕作,并且俄國農民已經在沒有進行分配的草地上實行著集體耕作。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適合于大規模地使用機器。農民習慣于勞動組合關系,這有助于他們從小地塊勞動向合作勞動過渡;最后,長久以來靠農民維持生存的俄國社會,也有義務給予農民必要的墊款,來實現這一過渡。另一方面,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就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用到公社中來。” [26] 這里馬克思給俄國公社變革所指明的道路是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
我們再來看《俞文》是怎么論證馬克思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對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的。俞教授說,馬克思在準備給查蘇利奇回信的過程中,曾經寫作了5個稿件。 [27] 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以及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的謹慎態度。實際上,馬克思是先后草擬了四份草稿,并將第四份草稿復抄作為正式復信寄予查蘇利奇。這是細節問題,暫且放下不去深究。《俞文》說馬克思之所以寫作多份草稿,是因為他認識到這個問題難以作答,難以提出確定的意見。我們認為這里《俞文》曲解了馬克思的原意。事實上,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有含糊過。如前所述,馬克思在復信草稿中講的幾個要點都是十分清晰的,理論觀點是積極的、肯定的。《俞文》繼續強調:當馬克思“寫成一個稿件后立即會產生對其不滿意的感覺,特別是對篇幅較長的稿件感覺不滿意。所以他最后發出的是篇幅很短的信件。由此可見馬克思在俄國農村公社以及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上的謹慎態度。” [28] 我們認為,馬克思對于自己所擬草稿不滿意,這是事實。但是馬克思沒有就查蘇利奇所要求的主題寫成可以發表的長文,卻不是《俞文》所說的原因。這個問題的實情,馬克思在正式復信的開頭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說明。馬克思說:“十年來定期發作的神經痛妨礙了我,使我不能較早地答復您2月16日的來信。很遺憾,我對您尊敬地向我提出的問題不能給一個適合于發表的簡短的答復……可是,我希望寥寥幾行就足以消除您因誤解所謂我的理論而產生的一切懷疑。” [29] 馬克思這里解釋得很清楚,他是因為疾病折磨所以沒有給查蘇利奇一個能夠發表的論文。但是,馬克思在這個短信里的觀點還是非常堅定的。《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中的觀點和上述《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的觀點大體也是一致的。
我們再來看《俞文》對于《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是如何解讀的。《俞文》為了論證自己所堅持的馬克思在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問題上持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對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的五個方面的內容一一進行曲解。
第一點,“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必然性’限于西歐各國,此方面的理論或論述僅適用于西歐,俄國‘如何應用呢’” [30] ?《俞文》這段話其實就是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及各個草稿的原文。馬克思的這個句子其含義就是馬克思不同意將《資本論》中“原始積累”的方法這個僅限于在西歐能夠運用的東西錯誤地用于指導解體俄國公社。這本身就已經充分地表明了馬克思對俄國公社的發展前途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了。馬克思的這種意見從治學態度上來看也是通過自己的認真的理論研究和思考得出的,當然也可以說是謹慎的理智的觀點。可是,《俞文》卻不肯承認這是馬克思的意見。《俞文》還要從這里解讀出更多的東西。《俞文》說 :“如前所述,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指出,《資本論》里關于原始積累的一章論述了資本主義起源以及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認為資本主義起源的過程是使生產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是使生產資料的占有者成為資本家的過程。同時他指出,上述過程只是在英國已經完成,西歐其他國家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他的這種論述里包含著不能用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理論來說明俄國問題的思想。” [31] 請注意《俞文》在這里將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沒有的“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和“西歐資本主義起源”一起說成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東西了。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僅限于說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未必適用于西歐資本主義以外的其它國家。馬克思沒有說“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僅僅適用于西歐,未必適用于西歐資本主義以外的其它國家。實際上,馬克思通過對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揭示了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過渡到共產主義生產方式,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可見,對于一個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歷史發展道路,馬克思突出強調的是“原始積累”作為西歐資本主義的歷史起源具有必然性。但是,在作為人類社會起主導作用的生產方式的西歐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了以后,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就沒有必要機械地重復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了,他們可以站在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和民族更高的視野上來思考超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道路選擇。就是說,在馬克思那里,資本原始積累理論有應用范圍的地域限制(適用范圍現定于西歐國家),而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理論的應用范圍卻沒有這個地域限制。資本主義積累歷史趨勢理論也可以作為普遍規律被東方社會國家和民族用來指導走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道路。換言之,資本主義積累歷史趨勢理論雖然是以西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為典型的社會生產方式進行研究而得出的理論,但是它的應用范圍卻不僅僅適用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它可以成為東方社會的落后國家進行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造的思想理論基礎。這就是馬克思晚年關于歷史問題的重要思想。事實上,《俞文》所謂的“他的這種論述里包含著不能用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理論來說明俄國問題的思想”,實際上已經明確說出了馬克思的資本原始積累理論不適用于解釋俄國社會變革的觀點。可是,《俞文》非要否定這一事實,非要說馬克思對俄國公社跨越卡夫丁峽谷不持觀點,或者持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俞文》在論述完第一部分內容后又說:“俄國農民的遭遇同西歐的情況大不一樣,他們沒有遭受過生產資料被殘酷剝奪的過程,而且他們的土地從來不是私有財產,這樣上述‘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被以剝削他人的勞動,即‘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所排擠’的歷史事實在俄國看不到,如此相關的理論在俄國不可應用。可是馬克思既沒有肯定地說俄國的發展道路將不同于西歐,更沒有肯定地說俄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而建立共產主義制度。他只是提出論述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理論在俄國‘又如何應用呢’?應該說,馬克思的這一論述或理論是理智的,他的態度是謹慎的。” [32] 我們發現,《俞文》這里不過是把馬克思的話又重新翻譯一遍,但是,《俞文》并沒有理解其含義。《俞文》無論如何也不承認馬克思的這些話就是馬克思俄國公社發展前途和命運問題所表達的意見!
第二點:“俄國的農村公社是同西方資本主義生產‘同時存在的東西’,所以它能夠不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而吸收它的積極成果,可是只有在農村公社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的前提下才能做到這一點。” [33] 這句話“可是”之前的部分是馬克思的完整句子。“可是”之后的部分是《俞文》加上去的。馬克思的文本主要是圍繞一部分的。這一點我們已經解析過了。而《俞文》則主要是在他自己強加上去的內容上下功夫。《俞文》提出兩個詰難反對馬克思肯定俄國“跨越”的可能性:“一是這里馬克思沒有指明在俄國由誰來吸收西方的積極成果,即沒有指明行動中的主體是誰,是沙皇政府抑或是資產階級,抑或是農民,抑或是無產階級?而且沒有指明行動中的主體通過什么途徑或方法來吸收西方的積極成果。由此看,上述馬克思的意見或主張尚不具有可實踐性,尚不完善。二是馬克思這里提出俄國吸收西方的積極成果、中止資本主義發展過程并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是有條件的。” [34] 第一個詰難其實很好回應,認真閱讀馬克思后文的內容即可推斷出,馬克思這里暗含了的行動主體是俄國革命后的新政權。馬克思在后文說“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 [35] ,革命的對象應該是“俄國政府和‘社會新棟梁’” [36] 。關于這個推斷的一個佐證是,馬克思在談到如何克服農村公社軟弱性時提出:“在今天,這一缺點是很容易消除的。也許只要用農民公社選出的代表會議代替鄉——政府機關就行了,這種會議將成為維護他們利益的經濟機關和行政機關。” [37] 我們認為,革命后的新政府應該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府,只有這樣的行動主體才能擔負起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共產主義的歷史重任。第二個詰難中的條件是指俄國農村公社需要被置于正常的發展條件之下。《俞文》說“可是1861年以來俄國的歷史事實不是這樣,農村公社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這樣看來,馬克思是以農村公社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從而否定了它成為俄國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的可能性。馬克思雖然提出俄國可以吸收西方的積極成果而并不經受資本主義生產的可怕的波折,并針對俄國資產階級由此產生的否定意見提出了批評,但他同時提出了要做到這一點的必要條件,認為俄國不具有這樣的條件,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在這里馬克思沒有明確地肯定或者明確地否定俄國由農村公社為出發點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可能性,表明他的態度是謹慎的,觀點是理智的。” [38] 這一段話有幾個混亂的地方。第一,“這樣看來,馬克思是以農村公社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從而否定了它成為俄國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的可能性”和“馬克思……認為俄國不具有這樣的條件,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兩個句子主語都是馬克思,可是沒有任何馬克思的文本能夠證明馬克思確實如此。《俞文》用一個自己主觀認識的“1861年以來俄國的歷史事實不是這樣,農村公社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作為大前提,就把后面的兩個判斷句子強加給了馬克思。這里不是馬克思在“否定”,也不是馬克在“認為”,而是《俞文》自己在“否定”和“認為”,《俞文》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了馬克思;第二,《俞文》自相矛盾:前一句“馬克思是以農村公社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從而否定了它成為俄國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的可能性”,和后一句“在這里馬克思沒有明確地肯定或者明確地否定俄國由農村公社為出發點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可能性”,明顯是自相矛盾的。第三,馬克思說《資本論》中既沒有說明俄國公社有生命力的論述,也沒有說明俄國公社沒有生命力的論述。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查蘇利奇的復信》中,這種內容都是前言部分所寫的內容。前言部分是澄清人們對于《資本論》理論和方法的誤解,而澄清誤解目的是馬克思在這兩個文本的正文要闡述進一步的意見,在這里要將俄國公社有不同于作為西歐祖先的原始共產主義公社的特殊性,它有可能成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出發點。這些基本事實都被《俞文》掩蓋起來了。最后,關于“農村公社沒有也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能否否定“它成為俄國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的可能性”這一問題,我們留待后文闡述類似性質的問題時再展開說明。
《俞文》的第三點和第四點論述是相關的,概括來說就是,“他(指馬克思——引者注)說從理論上看俄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生產而吸收它的成果,或者說俄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同時他說必須回到現實中來。當人們回到現實中來以后,看到的是農村公社面臨絕境,面臨著遭受最后的打擊,上述從理論上看的結論似乎是不成立的。這證明,馬克思沒有肯定什么,也沒有否定什么,他的態度是謹慎的,觀點是理智的。” [39] 馬克思確實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俄國公社面臨的危機,馬克思甚至揭露出:“一方面,‘農村公社’幾乎陷入絕境;另一方面,強有力的陰謀正等待著它,準備給它以最后的打擊”。但是,馬克思絕對沒有如《俞文》所說的,俄國公社必死無疑,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不成立的最后結論。
我們再來看《俞文》的第五點論述。《俞文》說,“第五,如果俄國爆發革命,形成農村公社自由發展的條件,農村公社就會成為俄國社會新生的因素。”本來《俞文》這里按照馬克思的文本已經闡述出了馬克思的理論結論。但是,《俞文》援引馬克思在初稿最末尾的結論性話語時又做了錯誤的解釋。馬克思說“如果革命在適當的時刻發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發展,那么,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為俄國社會復興的因素,變為使俄國比其他還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越的因素。” [40] 《俞文》緊接在這段文字之后說:“在上述這段話里,馬克思使用了兩個‘如果’,這樣一來,他關于農村公社成為俄國社會新生的因素以及成為優于其他處于資本主義奴役下的國家獲得新生的因素的結論性話語就成為了一個假設。他不能肯定俄國此時會爆發革命,也不能肯定革命將集中一切力量以保證農村公社自由地發展,所以只能使用兩個‘如果’,從而形成一個假設,即假設俄國會爆發革命,假設革命將以一切力量保證農村公社自由地發展。由于這兩個假設,農村公社成為俄國社會新生的因素,成為優于其他處于資本主義奴役下的國家的因素的結論也成為一個假設。在這里,馬克思沒有肯定什么,也沒有否定什么,證明他的態度是謹慎的、觀點是理智的。” [41] 這里《俞文》從根本上否定“如果┄,那么┄”這樣的條件句表達方式。那么我們不禁要追問,有那么多科學家都以“如果┄,那么┄”這樣的條件句來表達自己的科學發現命題,難道這些科學家的科學發現都表明這些科學家在自己的科學命題上持謹慎態度或者進一步說這些科學家都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不持觀點?
最后,俞教授在文章評論部分總結道“19世紀80年代以后俄國革命運動的歷史,包括1917年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此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都證明,農村公社對于俄國社會的‘新生’沒有發生什么特別的作用,俄國(包括蘇聯)沒有‘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更沒有因為農村公社的作用而成功地實現這種‘跨越’。馬克思在此問題上采取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使他的理論免于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 [42] 首先,農村公社對于俄國社會的“新生”是否產生了作用的問題,需要進行歷史事實的考證與分析,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其次,關于俄國(包括蘇聯)有沒有“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這個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不是俞教授這里簡單地定下來的沒有“跨越”,它就真的沒有跨越。我們認為,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并且在蘇維埃政權的保護下終止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對舊的沙皇俄國遺留下來的農村公社和其他經濟成分進行集體化和合作化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道路。至于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以后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的問題,如何防止國際資本主義的進攻和國內的資本主義復辟的問題,則是另外一個性質的問題。如果說英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也都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驚心動魄的舊制度復辟與新制度的反復辟的不斷較量過程,那么我們說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舊制度復辟,也只是社會主義新制度建立的歷史大趨勢中的一個偶然性的一個小插曲。它改變不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大趨勢。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馬克思始終堅持自己《資本論》所體現的唯物史觀不能用來解釋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然性。不僅如此,馬克思始終堅持以科學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具體分析1861年以后的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的具體情況,為俄國尋求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跨越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俞文》所謂的馬克思在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不持觀點的看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危機和動蕩進一步加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演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正在向著建立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新征程前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正確解讀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對于《資本論》理論和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新說明,領悟馬克思對于俄國公社和俄國社會發展前途的探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于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事業都有獨特的方法論意義。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5-436.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801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6.
[4]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7-18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9.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9.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9.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6.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0.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0.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1.
[12]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5.
[13]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5.
[14]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5.
[15]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6.
[1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9.
[17]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6.
[18]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6.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68.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1.
[2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7.
[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1.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1-432.
[2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5.
[2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5-436.
[27]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7.
[28]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7.
[2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68.
[30]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7.
[31]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7.
[32]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7.
[33]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7.
[34]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8.
[3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1.
[3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1.
[3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6.
[38]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8.
[39]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10.
[4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1.
[41]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10.
[42] 俞良早. 馬克思在俄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上的謹慎態度和理智觀點[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