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中的人的內部精神世界里,即在他的興趣、愿望、期盼中,個人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結合是實際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例如,我們努力使某項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事情,還在每個孩子的學齡早期就成為他們的個人目的、個人愿望。于是,3-4年級的學生班在幾年前曾提出了培植100棵桃樹苗的目標。我們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勞動的高尚精神和巨大的社會效益。桃樹是喜溫植物,必須關懷備至地保護它免于受凍。關懷這種植物,也能成為對他們意志的一種特殊考驗。勞動使他們感到快樂,因為以后桃樹將栽到學校的所有窗戶跟前。植樹的目標變成了孩子們的激情。他們深刻地體驗到了自己每個成功和每個失敗,頑強地克服了種種困難。3 年過去了,孩子們的勞動產生了很好的結果,小樹苗變成了大樹。
凡把社會的事情當做個人切身事情的人,會熱愛祖國,珍惜祖國的榮譽。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一位20歲的戰士,是過去我校的學生,因受傷而成了希特勒分子的俘虜。當我們部隊占領了一個居民點把他解救出來時,他講述:“我當時感到的并不是害怕。作為一名傷員,我意識到自已處境的全部危險性,但不是敵人可怕,而是感到無能為力,感到我再不能用手中的武器跟敵人斗爭。當時我躺在地上,我看到一個手持自動步槍的希特勒分子走近了我,他說著什么,威嚇著我,用自動步槍指著我。根據他的眼神和語氣,我明白,他想從我身上看到動物般的恐懼、顫抖、貪生怕死的表現。但我與其說是害怕,不如說是驚奇地瞅著他。原來,我似乎曾在什么時候面對過這種兇殘的法西斯分子。我想起來了,對,就是那個形象我想象到我們的父輩和祖輩在十月革命的日子里曾奮起跟舊世界的敵對勢力作過斗爭,它現在向我們發起了進攻。
當希特勒分子看到我們這位戰士眼里并沒有面對自動步槍的恐懼感之后,他明白了:殺人并不能帶給他精神上的勝利。他丟下了傷員讓其自殺。但這位受傷的戰士活過來了。他在結束自己的故事時說:“我當時頭一次懂得了:能夠為祖國的榮譽、為蘇維埃人的榮譽而斗爭的不僅僅是手中的武器。”
究竟怎樣才能形成明確的共產主義目的、意志力、堅定性、無畏精神?如何才能使我們的青年懂得取勝的源泉,不僅在于個人利益和目的與社會利益和目的的一致性,而且還在于要竭力去落實這種一致性?如何保證道德信念與行為的一致性?
這里,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及其所作出的決定的動機的思想基礎具有決定性意義。兒童從開始自覺生活時起,就應當養成一種評價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能從他對別人的生活、對集體、對社會的作用這一角度去評價自己的行為。有經驗、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會盡最大努力使學生認識到,他個人的活動會如何反映在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全民勞動中。應使孩子認識到: 集體勞動的成就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命運都有賴于每個人的努力。越深切地體驗到這種快樂,則深信每個人都有極大的可能去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信念就越牢固。因此,個人的主觀意愿不是取決于微不足道的動機,而取決于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動機。例如,假若一個10歲的孩子培育了幾棵果樹樹苗;假若這時他由于為社會開展積極活動而體驗到深深的滿足感,那他就會從給社會帶來了什么效益的角度來評價同學們的行為。這個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從道德角度對待行為的敏銳性。他性格中的這種敏銳性在以后的成長期里,特別在青年早期如果得到加強,那么在成年期就會越明顯地表現出來,愿意參加實現重大社會思想的活動。這樣的人,不管履行的勞動義務何等微不足道,他都會使自己的行為服從于崇高的動機。為實現崇高思想的活動,要求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行為和舉動。
在人的培育中,十分重要的是使他有機會以高尚動機從事活動。在人自覺地給自已提出長遠目標時,思想就變為信念。意志上的努力會使目標更明確。在意識中,時間應當不僅僅留下對過去的回憶,而首先保存巨大的精神財富——為達到所提出目標而奮斗的道德經驗。在此經驗中,樂觀主義的重要源泉是看到未來的能力,是為未來而奮斗的意向。在持續的活動中總是看到未來,總是懷著勝利的喜悅而鼓足勇氣去克服種種困難。因此,應當指出某些學校工作中這樣的嚴重缺點:學生們只為今天而生活,今天忘記了昨天所做的事情。
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應盡力使學生生活留在學生記憶里的是,為了崇高理想而從事的既艱難又高尚的勞動。經驗表明,這種勞動也是獲得道德經驗的重要條件,而這種道德經驗是個人的精神財富。憑著它,個人對待周圍現實的主觀態度,就表現為不僅在自己的勞動中,而且在集體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中,會竭力體現自已的觀點和道德信念。擁有這種財富,會使一個人具有崇高的生活目標。他自覺追求的不是簡單地生活,實現和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而是為了某種目標而生活。他會竭力使任何勞動成為滿足精神需要的手段。追求精神價值豐富的生活,就成為習慣的、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迅速產生和消失的那類短暫愿望和動機,而是那種越來越深地掌握其意識的、隨著所定目標的實現而更趨鞏固的那種信念操縱著人們的意志。從信念角度而言,那科信念會對他們的行為和舉動作出道德的評價。
經驗表明,人們受崇高動機驅動的持續性勞動,能鍛煉意志,形成道德面貌和堅定的信念。我們列舉若干例子,以揭示其目的和內容在于自覺創造、增加社會和人民物質財富的那種勞動的教育實質。
帕夫雷什學校的學生集體(班級集體,少先隊集體,共青團集體)各自在兩年、三年和更長的時間內,要完成大量有益于社會的勞動,它與其說在體力上不如說在道德和意志力方面是高度緊張的。選擇某種勞動,并使它能鼓舞學生,是一項嚴肅的教育任務。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找到那些能促使人在道德上、意志上作出努力的因素。其難度不僅僅局限于體力勞動的強度。一個人栽100棵樹比培植一棵果樹(從植苗到結果)來,要付出許多倍的體力勞動;但培植一棵果樹,要給它澆水,甚至多少周內要照管它,比起栽100棵樹要困難得多。不過,我們鼓勵學生去完成的,不是有體力強度的任務,而是要動員精神力量的任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