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里是北海,近來中文互聯網上最著名的自由主義旗手,米萊,當選阿根廷總統之后,哈耶克又吸引到了一波關注。《通往奴役之路》也儼然成為了新自由主義圣經——當然其命運也和圣經一樣,無論是支持者和反對者,絕大多數都沒有讀完。
當我打開互聯網,發現除了玩梗以外,嚴肅討論很少。作為一個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顯然對影響力如此巨大的一個對手視而不見是一種恥辱。我也知道我的理論水平不高,哈耶克讀的也不透,算是在一片空白當中拋磚引玉。所以有什么補充的,大家可以盡管在評論區發言。
當然,我們要談哈耶克和《通往奴役之路》錯在哪里之前,我們要講它對在哪里。一本全是錯誤的書不可能在全世界取得這么大的影響力,批判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揚棄是由繼承和發展所組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這不是我支持哈耶克,連郭繼承都能公然登上湖南衛視電視臺,論證孔子和馬克思的同一性,我相信分析一下哈耶克的學說的可取之處,倒也稱不上什么大逆不道之罪。
哈耶克于1944年出版的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預見了蘇聯模式,他這么說:
如果所有的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里,不管它在名義上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
事實上,哈耶克這對于蘇聯模式的固化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今天評價蘇聯最常用的一句話是,蘇共在有20萬黨員時贏得了革命,200萬黨員時打敗了法西斯,卻在有2,000萬黨員時亡國。
這是因為蘇共已經把社會主義體制變成了為集團謀取私利的武器,蘇共的腐化和腐敗,最后塑造了一個僵化的利益集團,親手葬送了自己創造的偉大國度,這是蘇聯給我們的最后一課。
誠如哈耶克所說:
保障越具有特權的性質,沒有特權的人所面臨的危險越大,保障就越為人們所珍視。隨著有特權的人數的增加,在這些人的保障和其他人的無保障之間差別的增加,就逐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會價值標準。給人以地位和身份的不再是自立,而是有保障
這句話也不難理解,今天年輕人對編制畸形的追捧,本質上來源于編制受到了畸形的保障,進而在社會上形成了極端強調編制穩定性的思潮,在某些地區月入3萬,不如公務員發大米白面是婚戀市場的常態。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強調,共產黨“絕無任何私利可言 ”,社會主義和特權的斗爭是長期的,也是艱難的,如果處理不好權力腐化為特權的問題,我們就會不幸被哈耶克和福山言中,終結掉社會主義事業。
哈耶克的思想最可取的地方就是提醒了我們,總有人會為任性的權力付出代價,所以需要每一個社會主義公民都監督國家。
非人為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確實比有計劃地造成的不平等更容易忍受,去年的這個時候,大家寧可冒著生病的風險,也要拆開路障,砸開門鎖,就說明了很多事情。
但除此之外,這本書乏善可陳,再也不能對當代中國社會提供什么新的指導。
因為在政治上,哈耶克強調的諸如法治政府、監管權力等觀點已經不新鮮了,早已經本土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更是膾炙人口。我當然不否認,落實程度上確實有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監督其落實。
而對于經濟,哈耶克認為在復雜工業社會,計劃經濟不可持續,所以需要市場。但中國也早就采用了市場經濟,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哈耶克的核心已經不新鮮了。
粉絲們將其奉為圣經,在我看來不是哈耶克讀的太多了,恰恰是讀的太少了。事實上,只需要讀一遍我們我們就能發現哈耶克在觀念上的幾個重要問題。
其一,是認為市場萬能
還有一個對于市場簡直可以說到了迷信的程度,認為只要設定好規則,市場就能夠調節自己,僅僅是政府干預,就必將通往奴役與蕭條。
最明顯的是在第14章,哈耶克終于開始說胡話了,他否認了壟斷是競爭的高級形式,認為是政府導致了壟斷。
人們把銷毀積存原料或壓制新發明的事件都歸咎于競爭,盡管它們正是在競爭制度下不可能發生的,而只是在壟斷之下,并且往往是在受到政府資助的壟斷之下才可能發生。
1978年,福特公司經過海量專家精確計算,拒絕為車輛安裝11美元的油箱保護裝置,引發大量事故,事情曝光引發軒然大波。人命是無價的,但是在商人眼里,那只是成本的一部分。這充分證明了市場并非萬能,諸如倒牛奶或者壓制新發明,恰恰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常態。
市場不僅會因為供需關系短期失靈,更會因為自由競爭導致的壟斷等原因長期失靈,市場萬能論已經破產到了就連我這種經濟學外行都能批判兩句的地步,顯然,哈耶克對市場的迷信到了一定程度。
都不需要看向國外,只需要看一看我們缺乏干預的勞動力市場是什么情況,我們就能知道,自由放任的市場只會導致一個結果:強者對弱者的支配和剝削。
第二個錯誤,是虛構了一種抽象自由
哈耶克可以算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特色老保,他堅持否認自由競爭會走向壟斷。認為政府任何旨在實現公平分配的重大理想的政策,必定會導致法治的破壞。沒有什么偉大的東西能夠補償個人獨立性的犧牲。
哈耶克堅持認為,從古至今,個人越來越自由是保障發展的原因。為此他不惜暴論:原始人生活當中受到數無可勝數禁忌的限制,這種限制要遠勝于現代社會的限制。
他引用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這句話也頗為膾炙人口:那些愿意放棄基本自由來換得少許暫時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但是只要觀察一下工人的處境,我們就能知道,擺在工人面前的無非是這樣一種自由,那就是出賣勞動力或者死亡的自由。哈耶克自己也承認,經濟自由可能帶來風險,對于一個不掌握大量資產的無產者來說,風險不是失去自由,就是失去生命,哪怕不至于物理餓死,也會失去馬克思所說的“一切社會關系”,是社會性的死亡。
也就是說在哈伊克口中那種偉大的,普遍的,每個人都能享受的自由,根本就不存在。你無法從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身上剝奪他們本來就沒擁有過的東西。
自始至終,哈耶克關心的只是那些有充分的金錢來逃避饑餓和寒冷的人。而最廣大的勞動者,始終不是哈耶克歷史觀念中的一部分。至于前者如何通過市場來剝奪后者的的自由,在哈導師看來只是為了前者自由所付出的一種微不足道的代價。
形象一點比喻,哈耶克就像拿著大喇叭在對全世界高喊,只要自由了,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他狡猾地省略了主語,他追求的自由背后,誰會好起來,誰又會壞下去,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
第三個錯誤,是混淆社會主義與極權
哈耶克的學說有其特殊背景,就是1944年,在面對納粹德國的時候西方的一種反思,納粹獨裁政府試圖掌控社會,自然而然,作為大政府的蘇式社會主義便成為了哈耶克批判社會主義的證據。
但哈耶克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社會主義只有一條道路,一定會像蘇聯最后一樣,剝奪絕大多數人的自由保障少數特權者的自由。那還不如讓資產階級維持一種剝削的自由,至少大家還沒有那么痛苦。
于是哈耶克通過這種方式把納粹主義和社會主義混淆起來,又把社會主義單純的捆綁為蘇式社會主義,通過這種概念的混同,來完成自己的循環論證。
自由當然是好東西,人人都喜歡自由,自由不光是政治權利,更是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更有優越性,它就不光要向有限的人群提供自由,更要向普通人提供更廣泛的自由。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下,少數人的自由恰恰建立在多數人的不自由的基礎上。許家印享受歌舞團的自由,同時意味著他的歌舞團失去了自由。
哈耶克受限于自己的歷史局限性,只能看到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這未免有失偏頗
1945年的窯洞對指出,社會主義國家要跳出王朝興衰的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今天我回顧哈耶克和他的學說,正是由于中文互聯網上要么對民主這個詞不屑一顧,認為這是西方那套歪理邪說,是壞東西,誰敢追求民主就是破壞國家的大棋。要么有人把自由市場和新自由主義當成萬能靈藥,幻想著只要完全市場化就能解決中國現在的一切問題。
從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到窯洞對談社會主義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從社會架構設計到人民群眾,這個感覺并不缺乏先進的洞見,盡管在這些理念落實的過程中存在高不可攀的阻礙,社會主義者要做的,恰恰是用盡一切努力來落實這些藍圖與承諾。
蘇聯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靠社會主義搞特權是自取滅亡,哈耶克預見到了這一點,確實是一個可敬的對手。在哈耶克越來越娛樂化,幾乎成為一個爛梗的今天,讀懂哈耶克并讓社會主義超越哈耶克的詛咒,是每一個社會主義者都要面對的課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