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頭條,看到了《“公社集體養懶漢”嗎?》(原創2023-09-13 07:50·東邊四號)一文。文章談到,“多年來,一些人經常呱噪‘公社集體養懶漢’,呱噪積多,它就簡直成了一個定論。”
看到這里,不由得人們想起“三人成虎”的成語故事。本來沒有的事,但只要說的人多了,虛假的信息也就被當作真的存在了。所謂的“公社集體養懶漢”的觀點出現,與三人成虎的故事相類似。
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過程中為什么不會養懶漢?
第一,因為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決定了每個社員不能做懶漢。人民公社是什么樣的基本制度決定了社員不能做懶漢呢?那就是按勞分配制度。按勞分配,顧名思義,是按照你為集體提供的勞動量來進行年終收入的分配。一個人在集體生產成果中能夠分得多少份額,完全處決于你一年來投入集體的勞動量的積累的多少,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在這樣制度條件下,怎么會使社員變為懶漢呢?早上,上工的鐘聲敲響了,你不去點名,那你就沒有工分,人家一天10分工,你一天就只有8.5分。做時間工,你參加勞動的時間就必須要足,你才有相應的工分。如果是做定額工,那你就是做得越多,工分越多,做得越少,工分越少。你不去干活或干活比別人少,工分肯定也比別人少。因此,在實行按勞分配的情況下,你懶,你工分就少,那你的收入和分到的糧食也就會少,別人能吃飽,你就只能餓肚子,難不成還有誰給你免費的午餐?在一個人人靠勞動吃飯的環境中,懶漢是沒有存在條件下的。有人說,生產隊不是干多干少一個樣嗎?這不是養懶漢?在正常情況下,生產隊是不可能出現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因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如果大家都出工不出力,耽誤了農時,收不了糧食,那就會大家都餓肚子,這是生產隊管理人員和社員所不能容許的。在采用工分制的情況下,當工分制的具體形式發展到不適應當時勞動狀態基本特點時,是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的勞動狀態的,但如果生產隊的干部處于正常狀態,那么,這種勞動狀態的存在就會很快改變,生產隊會通過具體記工制度的改進來改變這種勞動狀態。因此,說公社集體養懶漢,是不符合公社集體生產的實際情況的。當然,全國生產隊這么多,有少數生產力搞不好,奸刁賊歪的人占了上風,整個生產隊的風氣都壞了,這樣的隊,勞動狀態自然就會不正常。但這樣的生產隊必然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最終沒有好的收成,必然是大家餓肚子,這就是有些生產隊要吃返銷糧甚至要算出討飯的原因。這種現象出現,恰恰說明生產隊不養懶漢。在人民公社,生產隊都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生產隊社員的收入只能來自生產隊的生產成果。因此,如果在集體勞動中大家都偷奸耍滑,其結果就是大家挨餓,大家受到懲罰。這也是按勞分配集體不養懶人的邏輯所在。
第二,人民公社時期,絕大部分社員都有三、四個子女,甚至還有有五、六個孩子、再加上一、兩個老人,社員的負擔是比較重的。因此,家庭生活的重擔也決定了社員不可能成為懶漢,同時也決定了社員不允許生產隊養懶漢。
第三,人民公社時期,整個國家都處于創業初期,各行各業都在大趕快上;而由于我國人口增加很快,農業生產的壓力很大,那時除了生產隊自己干之外,還要求各行各業支援農業。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社員即使想做懶漢也做不成。人家非農人員都來支援生產隊了,你社員自己還好意思貪懶?
第四,在那個以勞動為光榮的年代,你如果貪懶,那就成為生產隊人人都討厭的人。如果你真成了懶漢,成了名,對不起,你找老婆或嫁人都難。在一個人人都靠勞動吃飯的年代,誰要你一個懶鬼做老公或老婆?
人民公社體制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體制,人民公社經濟是勞權經濟,它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者權利要求的經濟體制。因此,認識和理解人民公社的經濟現象,必須運用勞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許多學者或專家不懂得人民公社體制的性質和特征,習慣性地用產權經濟學的理論原理來解讀人民公社現象,這就必然會產生重大的認識偏差。其中用所謂“搭便車”的理論來解讀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中的某些現象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學者或專家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就是把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經濟與所謂“公共的牧地”相提并論,完全不懂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其它公有制的性質區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