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頭條,看到了《“公社集體養懶漢”嗎?》(原創2023-09-13 07:50·東邊四號)一文。文章談到,“多年來,一些人經常呱噪‘公社集體養懶漢’,呱噪積多,它就簡直成了一個定論。前不久,我寫了《贊“最能吃苦的人”,兼呸“集體養懶漢”論》一文,呸了‘公社集體養懶漢’論,期盼以正視聽。然而此文推薦量、閱讀量都很低,根本沒什么回音。我很是不解,于是再寫本文《“公社集體養懶漢”嗎?》,希望能引起共鳴。”
本人完全贊同這位網友的觀點和做法。
公社集體不僅沒有養懶漢,而且是養出了四億多勞動后備軍。
我國在1956年的人口是6.23億人,而1983年是10.3億人,在二十多年的公社時期增加了四億多人。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多人,這是懶漢能做到的事?
改革開放之后,所以我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改革過程中的所謂人口紅利,事實上都是得益于人民公社時期養出的四億多的勞動后備軍,有了這支后備軍,改革開放才有了工業發展的勞動力基礎,才有了世界工廠形成的基礎,才能吸引外資企業進來,民營企業的發展才有支撐。
在人民公社時期,一個家庭,夫婦兩個勞動力常常需要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如果人民公社養的都是懶漢,那這七、八個人靠吃西北風生活?
如果人民公社養懶漢,為什么勞動力少的人家要超支,用現金支付口糧款?而勞動力多的人家,工分多的人可以分紅拿現金呢?
如果人民公社養懶漢,那就不會發生搞不好的生產隊的社員需要外出討飯的現象!
如果說,人民公社時期有一些生產隊會存在懶漢,這樣說是恰當的。譬如有的生產隊人均2畝多地,照樣完成交公糧的任務,而且社員分的糧食也基本夠吃,但是有的生產隊人均四、五畝耕地,卻弄得要吃返銷糧,甚至外出討飯。這就是有極少數的生產隊,懶人占了上風。
人民公社從整體上說,不僅沒有把社員變成懶漢,而且就連黨政干部都是能吃苦,經常參加勞動,養成了艱苦奮斗的良好風氣。人民公社時期的區政府的黨政干部,公社的主任、書記,大隊書記等,大多有自己的蹲點隊和包干區,這些干部們常常與社員同勞動,深入一線,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
人民公社時代,是國家的創業時期,也是使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發生根本轉變的年代,在整個社會都養成了勞動光榮的觀念和風氣,男女老少都會力所能及地參加勞動。正是在這種艱苦奮斗的基礎上,才使一個一窮二白的、以原始種植為基礎的落后的農業大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才有了改革開放的基礎和客觀條件。
我國人口增長的數據,我國實現工業化的過程及其變化,這些基本事實,是很容易了解的。但為什么還有人會整天在呱噪“公社集體養懶漢”呢?如果不是故意歪曲事實,那就是其思維方式存在問題。青蛙如果跌入井里,整日里坐井觀天,那他自然會不停地說:天就是井口那么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