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實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戰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農村開展了全面的、廣泛的革命和建設工作,建立工農武裝革命政權、建設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軍隊組織、發展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力量、廣泛引導群眾建立群眾團體……都是當時極其重要的工作。而我們進行革命戰爭,還有一個極其必要的保障,就是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物質保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無產階級先鋒隊領導中國最廣大勞動群眾開展了大規模的根據地經濟建設,極大的配合了當時的中心任務——革命戰爭,并為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武裝斗爭,經濟建設,無產階級,農民,合作社。
一、工農武裝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背景和目標
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開展了堅決的武裝反抗。高呼“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毛澤東喚起工農千百萬,開展秋收起義。但是,由于打大城市時敵我力量懸殊,秋收起義以失敗告終。大戰略家毛澤東面對城市敵人極端強大、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現實,在秋收起義失敗之后,決定進軍敵人力量薄弱的鄉村,在鄉村發展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政黨組織、革命軍事力量、工農割據政權、群眾團體組織,扎根敵人薄弱環節,逐漸先消滅弱小敵人,隨著自己實力逐漸強大再消滅更強大的敵人。
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來,毛澤東逐漸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這樣一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在開展“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實踐過程中,我們自己的工農武裝革命根據地必須有足夠的經濟物質基礎保障,用以支撐我們長期的嚴峻的革命戰爭。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當時支撐革命戰爭的重要任務。沒有足夠的經濟物質保障,我們就無法支撐革命戰爭、保障群眾生活。所以,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講:“為著爭取物質上的條件去保障紅軍的給養和供給;為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由此更加激發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為著在經濟戰線上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并且教育他們,使戰爭得著新的群眾力量;為著從經濟建設去鞏固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去鞏固工農民主專政,去加強無產階級的領導。”
毛澤東領導農村根據地建設期間豐富的理論成果,首次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的工農武裝割據政權如何發展生產力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前所未有的創造性發展。而且,毛澤東在革命戰爭時期的經濟建設實踐,緊密的服務當時的中心任務——革命戰爭。毛澤東說:“在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是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的。革命戰爭是當前的中心任務,經濟建設事業是為著它的,是環繞著它的,是服從于它的。那種以為經濟建設已經是當前一切任務的中心,而忽視革命戰爭,離開革命戰爭去進行經濟建設,同樣是錯誤的觀點。”可見,緊密的服務于當時的中心任務——革命戰爭,才是當時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主要目標。
二、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根本起點和基本原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首先要依靠占當時總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小資產階級,而團結、解放這些農民小生產者、依靠好這些農民群眾的關鍵,就是變革生產關系、消滅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改革也是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重要起點。
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以及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如果率先進入中國鄉村,對中國大多數人口——農民進行有效的團結、幫助、依靠,在農村開展消滅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生產關系,使最主要人口——貧雇農和貧下中農得到實際解放,并團結其他中農和富農,就可以因為使農民得到了實際的生產關系改變帶來的物質利益得到當時中國最主要人口——農民的強烈支持。
消滅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更是農村生產力解放的起點。中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一方面是地主階級集中剝削貧雇農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是家庭為單位的農民小生產者分散無組織的小農經濟。中國鄉村多數勞動力的松散、無組織,嚴重的不利于中國有組織的集中開展工業化建設。所以,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說:“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的社會基礎,是用封建制度剝削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阻礙中國社會前進而沒有絲毫進步作用的階級。”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之后,中國共產黨積極的把分散的中國廣大農民小資產階級組織了起來,就方便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從而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政權的生產力。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雖然為了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需要,選擇暫時停止搞土地改革,但是也搞了減租減息,也沒有放棄緊密的依靠農民群眾特別是貧農。減租減息本身也減輕了農民的壓力,有利于我們的無產階級先鋒隊團結和依靠農民群眾。例如在《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毛澤東就說:“現在根據地已經縮小,我黨在根據地內細心地認真地徹底地爭取群眾、和群眾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務,較之過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義。今秋如能檢查減租政策的實施程度,并實行徹底減租,就能發揚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強明年的對敵斗爭,推動明年的生產運動。”
當然,解放戰爭時期,我們堅決消滅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徹底的土地改革,這樣更有利于解放當時社會生產力、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關于工農武裝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說:“我們的經濟政策的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面的聯合,保證無產階級對于農民的領導,爭取國營經濟對私人經濟的領導,造成將來發展到社會主義的前提。”
可見,第一,我們的重要原則是集中經濟力量保障革命戰爭;第二,我們堅持革命根據地建設很重要的戰略任務是鞏固工農聯盟;第三,我們在工農武裝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經濟建設。先建立新民主主義生產關系,是有利于團結農民小資產階級、城市工商業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集中力量消滅最主要敵人——“三座大山”的。而這種“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一切反帝反封建革命階級的領導。
三、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基本綱領
經濟結構方面,毛澤東清晰的規劃了革命根據地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國營經濟,在土地革命時期,只限于可能和必要的一部分;私人經濟,在農村根據地政權,由于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只要不于政府法律范圍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鼓勵——這種小規模經營有利于豐富產品供給,有利于根據地人民生活,但前提是接受無產階級政權的領導;合作社經濟,要搞大力的起來,各種類型合作社發展起來,才能壯大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產品供給量。
關于國營經濟,毛澤東講:“國家經營的經濟事業,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國營的工業或商業,都已經開始發展,它們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關于私營資本主義經濟,毛澤東強調:“我們對于私人經濟,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圍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獎勵。因為目前私人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私人經濟,不待說,現時是占著絕對的優勢,并且在相當長的期間內也必然還是優勢。目前私人經濟在紅色區域是取著小規模經營的形式。”這確實適應了當時革命戰爭的需要。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圩場”實踐,就是毛澤東這一思想實踐成功的重要例子。
合作社經濟是當時毛澤東極其重視的經濟組成部分。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指出,農村合作事業要積極發展,例如消費合作社和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耕牛合作社,以及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毛澤東講:“合作社事業,是在極迅速的發展中……發展得最盛的是消費合作社和糧食合作社,其次是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的活動剛才開始。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將成為經濟方面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并取得領導的地位。所以,盡可能地發展國營經濟和大規模地發展合作社經濟,應該是與獎勵私人經濟發展,同時并進的。”
在抗日戰爭的極端困難時期,毛澤東指出,要按家計劃,勞動互助,獎勵勞動模范,舉行生產競賽,發展為群眾服務的合作社。在《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毛澤東提到:“實行按家計劃,勞動互助(陜北稱變工隊,過去江西紅色區域稱耕田隊或勞動互助社),獎勵勞動英雄,舉行生產競賽,發展為群眾服務的合作社。”
毛澤東對合作社的重視,體現了他作為大戰略家的深遠考慮。他在《組織起來》明確說:“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在邊區,我們現在已經組織了許多的農民合作社,不過這些在目前還是一種初級形式的合作社,還要經過若干發展階段,才會在將來發展為蘇聯式的被稱為集體農莊的那種合作社。”可見,毛澤東的農村合作化戰略,和根本消滅封建經濟基礎、實現農村生產力解放的革命事業密切相關。
合作社的發展,也是堅持自愿原則的。毛澤東在《組織起來》說:“領導人民,領導群眾,把工作做得更好,首先是按自愿的原則把群眾組織到合作社里來,組織得更多,更好。”
于是,在發展方針方面,毛澤東根據根據地實際情況、基本經濟結構,提出了“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必須學會經濟工作》中說:“由于是農村,人力物力都是分散的,我們的生產和供給就采取‘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
而且,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更加困難的新的實際情況,毛澤東科學的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和“公私兼顧”的建設方針。他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說:“在公私關系上,就是‘公私兼顧’……只有實事求是地發展公營和民營的經濟,才能保障財政的供給。雖在困難時期,我們仍要注意賦稅的限度,使負擔雖重而民不傷。而一經有了辦法,就要減輕人民負擔,借以休養民力。”
發展比例方面,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指出:“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
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特別批評了不切實際的比例規劃,強調發展農業、輕工業等為主的重要方針。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指出:“發展經濟的路線是正確的路線,但發展不是冒險的無根據的發展。有些同志不顧此時此地的具體條件,空嚷發展,例如要求建設重工業,提出大鹽業計劃、大軍工計劃等,都是不切實際的,不能采用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發展路線,一方面要反對陳舊的保守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要反對空洞的不切實際的大計劃。這就是黨在財政經濟工作中的兩條戰線上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特別強調——在經濟建設實踐中,必須以農業為主,首先保障好糧食的供給。在《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毛澤東說:“黨委、政府和軍隊,必須于今年秋冬準備好明年在全根據地內實行自己動手、克服困難(除陜甘寧邊區外,暫不提豐衣足食口號)的大規模生產運動,包括公私農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而以農業為主體。”
金融財政方面,毛澤東特別指出要建立獨立自主的根據第銀行,使工農武裝革命政權牢牢地獨立自主把握住經濟命脈,而不受任何別的國際資本控制——這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金融領域的重要區別。國民黨集團的金融命脈、貨幣發行權被歐美國際資產階級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而我們的貨幣發行權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不受任何國際資本的控制。
毛澤東指出,發展國民經濟增加我們財政的收入,必須充分注意:國家銀行發行紙幣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單純財政必須放在次要的地位。毛澤東明確指出,只有充分的解決好民生問題、實實在在的經濟問題,才能搞好財政。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指出:“這里必須充分注意: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基本上應該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單純財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提到:“在生產運動中,不注重發展經濟,只片面地在開支問題上打算盤的保守的單純的財政觀點,是錯誤的。”
我們的公債是密切聯系整體蘇區發展的全局戰略的——這鮮明體現了他的統籌兼顧思想。他強調:“三百萬元經濟建設公債的發行怎樣使用呢?我們打算這樣使用:一百萬供給紅軍作戰費,兩百萬借給合作社、糧食調劑局、對外貿易局做本錢。”而且,毛澤東在革命戰爭時期,就有備荒的遠見。他說:“要大家懂得經濟建設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性,努力推銷經濟建設公債,發展合作社運動,普遍建設谷倉,建設備荒倉。”
對外方面,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在工農武裝割據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科學論斷。面對蔣介石的封鎖包圍,在進行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我們也充分利用了其他軍閥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和其他軍閥做生意。毛澤東說:“每個縣要設立一個糧食調劑分局,重要的區,重要的圩場,要設糧食調劑支局。一方面要使我們的糧食,在紅色區域內由有余的地方流通到不足的地方,不使有的地方成了堆,有的地方買不到,有的地方價格過低,有的地方價格又過高;一方面要把我區多余的糧食,有計劃地(不是無限制地)運輸出口,不受奸商的中間剝削,從白區購買必需品進來。大家要努力去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多造農具,多產石灰,使明年的收獲增多,恢復鎢砂、木頭、樟腦、紙張、煙葉、夏布、香菇、薄荷油等特產過去的產量,并把它們大批地輸出到白區去。”可見,我們專門設立的調劑機構不僅有處理對外貿易的職能,而且有調劑蘇區內部經濟健康循環的職能。
毛澤東提出,因為敵人的封鎖,使得我們的商品出口發生困難。因為廣大群眾的需要,我們自己即有廣泛的需求市場。應該首先為著自給,其次也注意出口。毛澤東強調:“我們有計劃地組織人民的對外貿易,并且由國家直接經營若干項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鹽和布匹的輸入,食糧和鎢砂的輸出,以及糧食在內部的調劑等,現在是異常需要的了。”
四、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
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堅持群眾路線,緊密的依靠鄉村最廣大勞動群眾、密切聯系最廣大農民群眾(首先是貧農),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堅持經濟上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這是我們開展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
依靠群眾、動員群眾,使群眾真的感受到自己當家作主,是我們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政權和以往剝削階級政權重要的差別。在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泛的組建群眾團體、動員群眾團體加入經濟建設實踐,是我們的重要方法。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強調:“要推動群眾團體,主要的是工會和貧農團。要使工會動員它的會員群眾都加入經濟戰線上來。”
我們的群眾經濟建設動員堅決反對官僚主義。毛澤東提到:“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的。官僚主義的領導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應有的,經濟建設工作同樣來不得官僚主義。”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也是毛澤東一生都致力于實踐的,這也是他和數千年舊社會腐朽產物進行最徹底決戰的重要表現。反對官僚主義,反對腐朽的封建主義殘余,就離不開堅持勤儉節約、反對腐敗浪費。所以,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說:“財政的支出,應該根據節省的方針。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反對貪污和浪費的斗爭,過去有了些成績,以后還應用力。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為著我們的經濟建設,是我們的會計制度的原則。”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毛澤東也指出:“實行節約的結果,可以節省一大批不必要的和浪費性的支出,其數目可以達到幾千萬元。從事經濟和財政業務的工作人員,還必須克服存在著的有些還是很嚴重的官僚主義,例如貪污現象,擺空架子,無益的“正規化”,文牘主義等等。”
干根據地經濟建設需要大量干部,毛澤東創造性的提出——把群眾組織起來,在根據地建設實踐中鍛煉成革命的骨干力量,訓練成合格的干部。毛澤東說:“這不是幾十幾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幾千人幾萬人,要把他們組織起來,訓練起來,送到經濟建設的陣地上去。他們是經濟戰線上的指揮員,而廣大群眾則是戰斗員。”
我們動員群眾、組織群眾進行經濟建設同時,也注意經濟建設的集中性、統一性制度對效率的保障。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說:“經濟和財政工作機構中的不統一、鬧獨立性、各自為政等惡劣現象,必須克服,而建立統一的、指揮如意的、使政策和制度能貫徹到底的工作系統。這種統一的系統建立后,工作效能就可以增加。”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包圍、保障供給,我們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創造性的實行了干部、軍隊、學校機關工作人員全面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在《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說:“敵后各根據地的大多數干部,還沒有學會推動黨政機關人員、軍隊人員和人民群眾(一切公私軍民男女老少,絕無例外)實行大規模的生產。”這樣,加上這段時間我們實行了“精兵簡政”,我們就有力的在困難時期也減輕了群眾負擔。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說:“另外的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這是國民黨的思想,我們決不能承襲。我們一時候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是我們立即動手建設了公營經濟。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兩年中,軍隊和機關學校因自己動手而獲得解決的部分,占了整個需要的大部分。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而這一過程中,毛澤東找到了重要的打擊官僚主義、鍛煉干部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辦法——“干部參加勞動”。毛澤東很會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他在大生產實踐中探索出了使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辦法。毛澤東在《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說:“各級黨政軍機關學校一切領導人員都須學會領導群眾生產的一全套本領。凡不注重研究生產的人,不算好的領導者。一切軍民人等凡不注意生產反而好吃懶做的,不算好軍人、好公民。一切未脫離生產的農村黨員,應以發展生產為自己充當群眾模范的條件之一。”
在《組織起來》,毛澤東就說:“我們邊區的生產,無論在農民群眾方面、機關學校方面、軍隊方面、工廠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成績,在軍民關系上也有了很大進步,邊區的面目,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的同志的群眾觀點已經加強,同群眾的結合大進一步的表現。但是我們不應該自滿,我們還要繼續作自我批評,還要繼續求進步。我們的生產也要繼續求進步。我們臉上有灰塵,就要天天洗臉,地上有灰塵,就要天天掃地。”可見,干部和軍隊廣泛參與大生產運動,和毛澤東反對干部脫離群眾、廣泛的發動群眾批評軍隊和干部、預防革命領導集體變質的戰略考慮密切相關。
毛澤東很注意在生產勞動實踐中培養出勞動模范,而大量的勞動模范也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引導農民群眾參與大生產的重要成果。發揮群眾的積極性,發動群眾、引導群眾、依靠,是毛澤東根據地建設的重要保障方法。毛澤東在《組織起來》強調:“整個邊區,產生了許多農業勞動英雄、工業勞動英雄、機關學校勞動英雄,軍隊中也出了許多勞動英雄,邊區的生產,可以說是走上了軌道。凡此,都是實行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的結果。”
毛澤東為領袖的無產階級先鋒隊領導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的根據地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物質成就和豐富科學的理論成果,也展現了毛澤東作為大政治家、大戰略家領導經濟建設的目光高遠、統籌兼顧、雄才偉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根據地經濟建設實踐,為建國以后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毛澤東不僅是領導了人類歷史上最困難、差距最懸殊的大規模戰爭的軍事巨人,也是在極端艱苦條件下能帶領最廣大人民群眾度過難關、發展經濟、取得輝煌成就的經濟建設奇才,是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和大戰略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