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關系的范疇,簡稱經濟范疇。經濟范疇就是對經濟關系和經濟本質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即人們對經濟關系的理性認識所形成的概念。經濟范疇是分層次成體系的,既有各個社會都通用的共有經濟范疇如“勞動”、“生產”、“分配”、“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經濟規律”等等,又有只適用于幾個或某一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范疇如“產品”、“商品”、“使用價值”、“價值”、“利潤”、“剩余價值”、“凈增價值”和“共同富裕”等等??茖W而成體系的經濟范疇,能夠深刻、準確和全面地反映社會的生產關系。但有個反映某一社會制度特性的基本經濟范疇,它是相對固定,理性反映最主要經濟關系特征的概念,是最主要經濟關系的理論表現。基本經濟范疇既是認識社會生產關系的結果,也是把握社會生產關系的工具。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基本經濟范疇在理論上應當是社本,即社會建設和發展的本錢,在決策和實踐的歷史過程中新中國已確定為資金,運用于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社會經濟統計,以及國家財政預算和決算等經濟實踐。資金這個基本經濟范疇的正確研究、認識、確定和運用,便于不斷地從理論上準確地反映和掌握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從而有助于在實踐中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堅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促使社會主義經濟穩步、協調、持續和高效地發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和正確運用社會主義的資金這個基本經濟范疇,既是嚴肅的政治問題,又是重要的經濟問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的,絕不能隨心所欲,濫用范疇,如果張冠李戴,隨便運用,用錯范疇,勢必引起社會的認識混亂、實踐混亂和經濟活動混亂,必然不可避免地會犯顛覆性錯誤。但敵對勢力故意捏造,錯誤運用,應另當別論。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英明正確地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無到有、由缺到豐,千方百計努力籌集和運用革命和建設的本錢即資金。經過保障艱苦卓絕的二十八年革命戰爭,趕走了兇惡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打倒了反共反人民的蔣介石反革命集團,把一伙反動派趕到幾個海島上去,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資本主義,解放了全國大陸,成立了新中國。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迅速醫治了百年苦難和長期戰爭遺留下來的創傷,拉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序幕,接著進行了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極大地籌集和合理運用資金,促進了城鄉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由于黨內存在認識分歧和兩條路線的斗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曲折和艱難,如大躍進中有人故意高指標,瞎指揮,弄虛作假,虛報浮夸,不顧實際,另搞一套,使國民經濟本來健康發展卻受到嚴重影響,責任卻全讓毛主席承擔。由于毛主席和黨中央艱難糾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道路,經濟工作實行了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的八字方針,并抓革命促生產,國家也及時改進和建立健全嚴謹有力的管理措施,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不斷提高,資金越來越雄厚,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不斷改善和提高。
由于貫徹落實毛主席提出的三面紅旗和趕超戰略,新中國合理運籌資金,努力發展經濟,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里就建立起完整協調的國民經濟體系,不僅國人歡心鼓舞,興高彩烈,連西方發達國家也刮目相看,贊嘆不已。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廣泛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并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文化革命,不斷提高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不斷調動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為新中國快速發展和民族振興打下了堅實高效的基礎。毛主席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極大地促進了工業、農業、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政治上建立健全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經濟上基本確立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并有效地利用和促進城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廣闊道路,并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新中國快速發展的偉大成,是得到世界公認的,無恥小人和中外反動派是根本否定、歪曲和搗亂不了的。
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反杜林論》、馬恩共同著作《共產黨宣言》和毛主席著作都系統深入地論述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及其社會主義階段的經濟規律和經濟范疇,尤其是資本與資金這兩個基本經濟范疇,都論述得清清楚楚,深入人心。幾十年來,毛主席和黨中央長期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結合中國實際長期開展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宣傳教育,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對于封建主義、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各種經濟范疇多有了解和體會,以及對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各種經濟范疇耳熟能詳和深有見識,尤其是對已成常識的資本和資金這兩個基本經濟范疇哪有不熟悉之理。
鄧小平復出,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公開提出“要搞一段資本主義”(這個講話后來選載入《鄧小平選集》時,這句話卻被刪除,只做不說了),要求解放思想,推行改革開放,緊緊抓住“資本”這個基本范疇,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改制,大力推行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改制下崗潮中,國民經濟百分之百的公有制經濟已經發生重大變革,公有制經濟向私有制經濟迅速轉化。根據國家統計局前局長李成瑞老領導的文章揭示,中國當時國有經濟占所有制的比重,以 2005年為例,我國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在三大指標中所占的比重大體已如以下:一是資金與資本:公私經濟(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53%與47%;二是就業人員:公私經濟(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9%與61%;三是國內生產總值:公私經濟所占比重分別為:39%與61%。40萬國營企業改制破產和私有化,4500萬職工下崗失業;上世紀80年末90年代初,很興旺的鄉鎮集體企業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消聲匿跡,幾乎不提也不存在了。鄧小平原先鄭重地說,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然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大改制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資本家、貪腐官僚和公知精英,帶著億萬財富和老婆孩子全跑到大洋彼岸“享清福”,全心全意建設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去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獲得多少改革的紅利,并沒有共同富裕起來,李克強總理曾稱6億人收入還不足1000元,真相太殘酷了。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抓住“資本”這個“牛鼻子”,領導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再說說中國新取得的成就和變化:經濟方面,如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意識形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大變化,不僅物質生活有了巨大改變,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也發生大轉變。社會輿論混亂,莫中一是,使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于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使得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的思想觀念和歷史虛無主義泛濫,亂象叢生,影響甚壞。
資金與資本是兩個根本不同的經濟范疇,反映兩種根本不同的生產關系。資金反映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而資本反映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經濟范疇是指導實踐的,是加以落實的,豈能不加區別,混為一談,胡亂實踐,胡亂落實!新中國成立以來,毛主席和黨中央一再提倡、部署、要求和強調黨員干部要努力讀書學習,要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改造思想,廉潔奉公,把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毛主席不僅嚴于律己,克己奉公,還提出“三要三不要”的重要指示,即“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 ;要團結,不要分裂 ;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并且幾次列出必須研讀學習的馬列著作名錄,帶頭堅持馬列著作學習,帶頭宣講,親自指導,影響深遠。黨和國家不僅抓黨員干部的日常學習,還讓各級黨校不斷輪訓黨員干部,系統組織學習馬列著作,旨在提高馬列主義思想覺悟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毛主席和黨中央嚴格要求黨員干部努力學習,增強黨性,豈不是客觀事實?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和專家教授明知資金與資本的根本區別,卻為何象著了魔似的只講授、只強調資本,只字不提資金了?難道都忘卻了嗎?這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嗎?堅持資金,還是堅持資本,這確實是一個事關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經濟理論問題和社會實踐問題,肯切希望有關組織和領導能夠高度重視和切實解決這一關鍵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