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主義(概略)
周承友
斯大林主義是列寧主義(在俄國現實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繼續和發展,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包括斯大林哲學思想、政治經濟學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等組成部分。
斯大林哲學是一種內容相對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且對唯物史觀的一些基本概念給予了科學的界定,個別原理(如生產方式發展、兩類不同性質矛盾)作了深化,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和軍事辯證法等,斯大林哲學進一步充實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其也存在辯證法及其應用的某種簡單和片面等不足。斯大林哲學的特點:主要著是眼于應用和現實,重點在認識社會歷史和現實的發展,而不在于系統全面的理論構建,這也是斯大林哲學與教科書哲學的區別。
斯大林政治經濟學思想,包括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生產關系及公有制生產關系概念;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還存在著矛盾;社會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按勞分配規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關于消滅城鄉之間等社會差別,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世界市場(兩個相互對立或平行的世界市場)與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危機、戰爭等多方面內容。斯大林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和骨架(如其政治經濟學的對象、生產關系的定義及其與生產力的關系和它們在社會主義社會的表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兩個對立或平行的世界市場等。基本經濟規律表述中的“生產”的廣義可看作是“生產方式”,“兩個對立或平行世界市場”可以理解為“世界市場的二重性”)。
斯大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包括向社會主義過渡和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包括其在社會工業化和經濟不斷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不間斷的革命——如接續開展整個社會經濟和小生產的公有化改造、開展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馬列主義社會主義改造等并使它們在不太長時期內基本完成以基本建立起新社會;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概念和新特征理論,包括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兩種形式的公有制經濟、有商品的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社會經濟和小生產的公有化改造基本完成并基本消滅剝削階級、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工農聯盟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馬列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普及等六大特征,簡而言之,就是公有制經濟的經濟基礎和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與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主體地位建立;一個國家特別是落后國家或某個大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及其初期的不斷發展或強國的基本道路理論,包括其注重以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為主的生產力和經濟國防的恢復與發展,不斷開展和加強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基本制度和體制建設,不斷開展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政權政黨民族關系等政治制度和體制建設,不斷開展和加強意識形態和文化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體制建設,開展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支持國際無產階級革命與世界和平的外交和國際關系建設,開展階級和階級斗爭建設(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制度建立后剝削階級消滅了但還存在剝削階級的殘余和階級斗爭)等六大路徑;社會主義發展前途及其向共產主義過渡條件等理論。斯大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第一次相對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附錄
斯大林所做的四件大事:一、繼承列寧的事業,完成和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早期社會主義社會和國家;二、統帥蘇聯軍隊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三、支持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支援和帶來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早期社會主義世界,并支援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地區與人民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斗爭;四、實現、堅持和創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如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方面等重大創新。斯大林的一生并無什么重大錯誤;有人說他有,那主要是階級異己的說法或短歷史觀的結論,至于其具體的形式體制機制(如“黨政合一”、“政社合一”、“高度集權”)和政策上的不足,那主要是特殊歷史條件環境的必然,誰能超越歷史條件環境?
2023、8、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