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維迎經濟學謬論之一:
張維迎說:“列強最初來的中國,還是希望按照市場的邏輯從事商貿和交流。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中國的當權者能理解市場的邏輯,順應全球化的大趨勢,主動開放門戶,改革體制,再有一個合適的外交戰略,中國或許就不僅不需要割地賠款,而且可能有希望與列強平起平坐,如日本的經歷所顯示的那樣。”(張維迎《理念的力量:什么決定中國的未來?》,第104頁。)
?我的駁斥:
首先,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雖然沒有像中國晚清那樣被西方殖民者欺負得那么慘,但這并不是日本順從了列強意愿的結果,而且日本的領土在此過程中并沒有寸土未失。
1854年,在美國軍艦的威脅下,日本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隨后列強相跟而來,英國人迫使日本簽下《日英親善條約》,俄國、荷蘭也先后逼迫日本簽下不平等條約。日本正式淪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
為什么日本本土沒有被列強占領呢?
因為日本土地面積有75%都是高山丘陵地貌,自然資源匱乏,農業生產欠發達。對于有1億人生活的狹長島國來說,生存空間嚴重不足。
而當時歐美列強已完成工業革命,急需拓展海外市場,并掠奪廉價資源。而日本除了白銀、煤炭、硫磺等少數礦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源可供殖民者掠奪。更何況北美洲的白銀已經讓歐洲殖民者賺得盆滿缽滿了,豈會在乎日本這點白銀。此外,當時的日本人對海外工業品的市場需求量并不大。列強無法打開銷路。所以日本在這方面無法滿足這些侵略者。
另外還日本因四面環海,很早就形成了本土意識,而且牢不可破,以至于像鐵板一樣。而且日本民風彪悍,悍不畏死。這些因素對列強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令歐洲殖民者無法從內部分裂中央政權,這便增加了殖民者令日本割地賠款的難度。而且當時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幕府統治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所以在最終權衡之下,西方列強便對瓜分日本失去了興趣。
盡管如此,日本經濟依然遭到西方列強的摧殘,國家主權也不斷喪失。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日本開放市場,剝奪了日本的經濟自主權和貿易權利,這使得日本經濟陷入了困境。
而日本的土地也在此時被沙皇俄國割走,俄國先后派人到日本的千島群島,擇捉等島進行探險,并升上沙俄的國旗,宣誓將這些島嶼據為己有。
因此針對上述情況,當時日本明治維新三杰之一的木戶孝允說:“皇國兵力不足以與西洋強國相匹敵,兵力未整之時,萬國公法固不可信也。……以公法為名向弱國謀利者不鮮也。故余曰:萬國公法者,侵奪弱國之工具也。”
所以說,張維迎所謂的清朝如果能“按照市場的邏輯從事商貿和交流,……主動開放門戶,改革體制,再有一個合適的外交戰略,中國或許就不僅不需要割地賠款,而且可能有希望與列強平起平坐。”之言純粹是胡扯!
弱國無外交,張維迎難道不懂?西方列強是靠海盜式掠奪發家的,它能遵守所謂的“市場邏輯”之類的“萬國公法”嗎?夢還沒睡醒嗎?
難道張維迎不清楚同時期遵守“市場邏輯”的印度和世界上其它弱國已經是虎口之食,被美英法德列強國家吞并,納入他們的勢力范圍之內了嗎?
從中可見,張維迎拿日本做范例,只能說明他對世界歷史的無知。
二、張維迎經濟學謬論之二:
張維迎說:“在歷史上,聲稱為窮人利益奮斗的,沒有幾個真正給窮人帶來好處。包括搞計劃經濟的人,目的也都是為窮人謀福利,結果卻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窮人,使窮人的命運比過去更悲慘。”(張維迎《市場的邏輯》,第45頁。)
?我的駁斥:
張維迎這番話更是胡說八道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斗28年,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這難道不是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結果嗎?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確認人民對所分得土地的所有權,規定凡人民分配得到的土地歸各人所有。這個創舉意味著壓迫中國人民幾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徹底壽終正寢,使中國的窮苦農民人人有份,耕者有其田。這難道不是給窮苦人帶來的好處?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在短短三十年間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工業體系,使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國轉變為真正的工業化國家,通過前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用僅占世界可耕土地面積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到人民公社1982年結束時,那時中國每個人日供糧食已達1.91斤。
相較之下,實行張維迎口中毫無瑕疵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印度的經濟又如何呢?
雖然印度耕地足足比中國多了0.4億公頃,但是印度的糧食年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印度人口總數是13億6千萬人,年人均糧食產量461斤左右,僅及中國1950年的水平。
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每年發布的全球饑餓指數顯示,2020年有107個國家屬于饑餓狀態,印度竟然排名第94位,屬于重度饑餓國家。 而為了解決吃不飽飯問題,印度不得不每年出口1200萬噸左右的優質稻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出口賺外匯后換取廉價的玉米小麥和工業化食品,以解決民眾 最基本的食物問題。
再回過頭來看中國,據《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上記載:前三十年中后期中國“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顯著改變,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灌溉面積已由1952年的三億畝擴大到現在的六億七千多萬畝,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災害得到初步控制。解放前我國農村幾乎沒有農業機械、化肥和電力,現在農用拖拉機、排灌機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用電量等于解放初全國發電量的七點五倍。1980年同1952年相比,全國糧食增長近一倍,棉花增長一倍多。盡管人口增長過快,現在已近十億,我們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證了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
注意:上世紀的1980年,中國還在實行計劃經濟,農村還是人民公社。
人民由過去解放前的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變成了衣食無憂,這難道不是為窮人謀福利?你張維迎是雀蒙眼么嗎?
三、張維迎經濟學謬論之三:
張維迎說:“在計劃經濟下,我們不一定不幸福,但往往不是使別人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而是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我們的精力耗在爭權奪利上。”(張維迎《市場的邏輯》,第14頁。)
?我的駁斥:
雖然計劃經濟的缺陷在于缺乏競爭機制與信息不對稱,無法克服私心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這些核心問題,但是它絕非如偽經濟學家所言的那樣一無是處。
如果計劃經濟真的像中國偽經濟學家所言的那么不堪一用,為什么奉自由市場經濟為圭臬的美國卻在經濟的某些層面重拾計劃經濟呢?
目前美國市場經濟正在發生重大改變,改變的方向是加強國家干預。
美國一直標榜自己實行的是最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在西方世界堪稱“楷模”。不過次貸危機的爆發,引起了美國人對美式自由市場經濟和新自由主義的強烈質疑,連奧巴馬上臺后都公開表示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并非完全對立,政府不在大小,而在于能否起作用,能否保證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醫療保障。因此,奧巴馬政府采取一系列反危機的經濟刺激政策,使美國市場經濟向國家計劃干預不斷強化的方向轉變。
美國政府通過計劃經濟手段干預外貿、干預制造業的結果確實出人意料,它不僅阻止了美國經濟實力的衰落,并且重振了美國制造業。阻止了中產階級的衰落。
2021年,美國拜登政府在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大流行病紓困法之后,美國政府又將高達3萬億美元的各項措施納入其長期經濟發展計劃。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計劃經濟重入美國的法眼。
為什么美國政府在政策層面會重拾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
因為計劃經濟的優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其中包括:
(1)計劃經濟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建設。能夠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進行重點建設,集中有限的資金發展重點產業。
(2)計劃經濟有利于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合理化。通過有計劃的收入分配保證總供求的平衡,避免經濟發展中的劇烈波動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宏觀經濟效益提高。
(3)計劃經濟有利于保證國計民生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有利于解決人民最緊迫的生活需要,實現收入均等化,穩定經濟,從而穩定社會。
反觀市場經濟,其缺點也不容忽視,如:
(1)收入分配不均,大多數低收入者對資源配置的發言權較少。人與人之間存在才能、體力、財產、機會、價值觀、家庭負擔等多層次差異,市場會進一步放大這些差異,造成兩極分化愈演愈烈。
(2)市場經濟中存在一些壟斷行業。大魚吃小魚,市場奉行的是一種叢林法則。壟斷企業可能通過損害消費者利益謀取私利。
(3)市場經濟中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治理污染或減少污染物排放需要很大成本支出。殘酷的市場競爭往往會讓那些更關心環境問題的企業倒閉。
(4)市場經濟經常會出現較高的失業率。企業的目標是賺錢,它吸收員工的前提是該員工能夠為企業賺錢。機器比人更聽話,企業傾向于在技術進步過程中用機器代替人力。理性的企業不會站在政府的高度去考慮就業率以及與此相關的犯罪率和貧困人口問題。
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上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期間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雖然由于經濟社會水平的原因,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但計劃經濟絕非偽經濟學家所言的那樣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因為計劃經濟的優勢依然可以在適合它的領域發揮其優勢作用。中國這次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勝利,計劃經濟的手段功不可沒。
適合哪種經濟形式,取決于它在什么時期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市場經濟雖然適合于當今時代,但也有它看得見的缺陷。所以無論什么經濟,在某一時期如果其缺陷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讓位于其它經濟。
計劃經濟雖然在目前不適應中國經濟社會,但不等于永遠不適應。因為計劃經濟的缺陷是可以通過社會進步排除掉的,而市場經濟的缺陷則永遠無法排除。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經濟戰略。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格局的變化,科技水平和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則計劃經濟固有的缺陷也會隨之消除,具有嶄新現代化特點的計劃經濟總會以鳳凰涅槃的方式回歸。這將意味著中國進入到了社會主義中高級發展階段。
張維迎說,計劃經濟“是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我們的精力耗在爭權奪利上。”
這一點更是胡說八道的無證之論!因為前三十年的成就舉世共睹,這不是僅憑你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否定得了的。
既然你張維迎影射了前三十年計劃經濟下的政治生態如何如何所謂的不堪,那就首先讓你看一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西方政治是什么熊樣?
2021年,參考消息網曾在11月5日報道了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11月2日發表一篇文章稱,投票權告訴人們所謂“美式民主”的真實模樣,作者是肯·梅金。
其中論點是:政客的承諾永遠無法兌現!
對此具體的陳述是:“美國基本上是一片承諾未兌現——最多也只能說承諾虛無縹緲——的土地。通常教導我們的話是,通向平等之路要經過投票箱。但我們經歷了慘痛的教訓——借助于正在進行的通過征收人頭稅、掃盲測試、公然恐嚇等手段剝奪我們的選舉權的努力。”
就是說,美國的政治正確的本質是:用謊言騙選票,虛張聲勢弄虛作假,政客上位后基本上都是翻云覆雨,不兌現承諾。由此這難道不是“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我們的精力耗在爭權奪利上”?
美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羅斯福當政其間,為了縮小人民的貧富差距,曾經在個人所得稅的稅收上采用“累加計算法”的遞進稅制,并對高收入人群征收遺產稅和財產遺贈稅。
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潮興起,在壟斷大資本金融集團的操控下,市場化、國際化等理念取代平等價值觀,美國政府的經濟制度轉向推崇私有化、放棄強征累進稅、放松金融管制,這些政策選擇使貧富分化問題更加無望解決。這難道不是張維迎口中“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具體表現嗎?
而這種表現的背后,則是張維迎極力推崇的自由市場經濟所產生的罪過!是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壟斷資本主義所造的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