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與超越漫談
王世榮
目前蔓延在全球的新冠疫情已經導致兩千多萬人感染,七十六萬人死亡,這是人類有一次大劫難,對人類文明提出了嚴酷的挑戰!而日本人將核污染水排向海洋,則將海洋生物與人類的生存困境更加急迫!
一
人類在同一條船上,在這個充滿憂患的時代,人類的生存意志高于一切!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一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這使我不由想起英國約翰·多恩的那首詩“喪鐘為誰而鳴?”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敲響!
迷茫與超越,這個題目我思考了二十多年,這樣一些問題常常縈繞心頭,讓人輾轉反側:
人類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人類文明問題越來越少,還是越來越多?人類是越來越幸福,還是越來越煩惱?人類生存困境越來越少,還是越來越多?人類是前途光明,還是危機四伏?現代人與古人相比誰更聰明,誰更幸福?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危機根源何在?物質享受與心靈慰籍,哪個更重要?
直到2018年夏秋之際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我撰寫參會論文《從物質主義到心靈主義》思路才逐漸清晰起來,而在人類遭遇空前災難的當下,人類向何處去?人類應該如何放棄前嫌共同應對生存危機?這個課題十分沉重而迫切!
二
在地質災變、大洪水、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森林大火、核戰爭,以及大瘟疫面前人類的生命是何等脆弱!人類應該放下傲慢與偏見,對生存境遇進行深刻反省!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在》中寫道:在恐怖中,人感到某種令人毛骨悚然之物,這“物”是`什么?它是誰?我們說不出是什么東西給人那種恐怖感。人就是普遍的感到它,一切物,還有我們,都陷入一種冷漠之中。
“比理性的否定作用的適當性更為深不可測的,是拒絕中包含的尖銳性與厭惡中包含的暴力,更富責任性的,是拒絕中所包含的痛苦,是禁令中包含的無情;更具壓迫性的,是放棄中包含的無奈。”
“這種在隱伏的恐懼的基礎上的向無的投射和進入,就是對存在的整體的攻克,便是超越”! ①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結尾寫道:“神交、寂滅和毀滅乃是返璞歸真的不同形式!它們是一種完成的不同象征。這種完成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它是人類在地球上的短暫生命體驗的反題。它們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變奏:從不和諧返回到和諧,或者用中國的術語說,從陽到陰,‘回到那里,萬千歸一。’不言而喻的境界,在這里完成了。”②
三
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糟的時代”!寫下《太陽照常升起》的海明威,被稱為迷茫的一代!“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自己都不清楚,我一天干的都是什么事啊?”這是一位當代大學生的感慨!古希臘奧林匹斯山德爾斐神殿的石碑上寫著“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視為自己哲學的使命。“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成為現代人思考的重大問題。
于是,叔本華寫下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重估一切價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百年孤獨》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處境》,榮格《現代人尋求靈魂》,薩特《存在與虛無》,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弗洛姆《逃避自由》,卡西爾《人論》;魯迅《阿Q正傳》,賈平凹《浮躁》《廢都》,陳忠實《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以及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卡遜《寂靜的春天》,索羅《瓦爾登湖》,高曉松:“生活不只是眼前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雅斯貝爾斯指出:人類一直在靠軸心時代所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飛躍都要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軸心時代的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時代潛力的回憶或復興,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軸心時代之后,人類進入了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新普羅米修斯時代,即科技時代。這一時代最高成就是現代科技,它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人類的生存境況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相反人類的生存境況因技術的無限制發展、群體意識的興起和宗教的沒落而惡化,科學主義的思維方式淹沒了哲學,使人類忘記了對生存和生存意義的尋求。③
近代以來技術以人的理論思維為創造的源泉,把自然當作征服對象,人自以為是技術的主人,實際上,技術的無限制擴張已成為非人的力量,人已經被技術所吞噬。技術在盤剝自然的同時也毀了人自身。雖然海德格爾指出了技術的危險后果,但他又說,哲學和人的一切思索都不可能引起世界的任何直接改變。那么人類的希望和意義何在呢?海德格爾逝世前告訴《明鏡》雜志記者,“只有一位上帝能拯救我們。”④
同時我們也有看到,西方人本文化是建立在神本文化的基礎上。宗教是一種文化,一種敬畏精神,對造物主神奇力量的敬畏,對靈魂圣潔的敬畏,對道德律令的敬畏!這大概就是宗教雖經打擊,依然頑強存在的原因。中國人相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好人終有好報,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道義的力量,這就是信仰的力量,那種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的觀點,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是缺乏事實根據的。我國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宗教與社會主義協調相適應,這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
四
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走出了禁欲主義的黑夜,卻陷入了縱欲主義的泥潭!人類的生存困境歸結起來無非兩個問題,一個是生態問題,一個是心態問題,心態決定生態!是人類貪婪的欲望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引發了戰爭與紛爭!
人類的悲哀就在于本身是大自然之子,卻在刻意追求超自然的存在,征服和主宰自然表明人類的狂妄與無知,回歸和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海德格爾說,“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建設者”,“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張載主張“民胞物與”,人民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兄弟。
有必要對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歷史進行反省和檢討,必須用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的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勢必帶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結構的深刻變革。
如何處理全球化時代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德國人米勒提出《文明的共存》;
而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思路和天下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設想。對在文明對話中走出沖突與對抗的誤區,在文明交往中超越“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割據主義”的兩級思維,在文明整合中構建國家文明新秩序都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⑤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存在兩種路徑,一種是“仇必仇到底”,另一種是“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學家張載在《正蒙·太和篇》有四句話:“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這是一種辯證法思想,講對立面的斗爭與統一。張載認為,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是“和”,宇宙的正常狀態也是“和”,這個“和”,稱為太和。他得出結論說:客觀辯證法的兩個對立面矛盾統一的局面,就是一個“和”。兩個對立面矛盾斗爭,當然不是“同”,而是“異”;但卻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這又是“和”。
“仇必和而解”是客觀辯證法。不管人們的意愿如何,現代的社會,特別是國際社會,是按照這個客觀辯證法發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就出現了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聯盟失敗,跟著就出現了聯合國。
現代歷史是向著“仇必和而解”這個方向發展的,但是歷史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時間以世紀計算。聯合國可能失敗。如果它失敗了,必將有那樣的國家組織跟著出來。人是最聰明的,最有理性的動物,不會永遠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傳統和世界哲學的未來。⑥
五
湯因比指出:“我們的意識在自動產生(或由實現產生)了分節表達和聯結的作用后,就會進一步把現實分解成意識與潛意識,靈魂與肉體,精神與物質,生命與環境,自由與必然,造物主與創造物,上帝與魔鬼,好與壞,對與錯,愛與權力,舊與新,原因與結果。這種二元結構是思想必不可少的分類。它們使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理解現實的工具,與此同時,它們也是人類理解力限度的眾多界標。因為它們打破了現實整體性,從而歪曲地呈現現實。它們既有揭示作用,也有阻礙作用。”⑦
莊子主張“齊物“表達了另一種思路:在莊子看來,世間之一切,本無是非、大小的差別,因為有了“成心”,即有了主觀上的偏見,方才見出差分。“以道觀之,物物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以道觀之,天下之物莫不玄同,故無貴賤;以物觀之,每一物皆自以為貴,而以他物為賤,物皆自貴而相賤,而生物本身則原本并無貴賤。以道觀之,天下萬物莫不同,天下萬物皆歸于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德充符》)
盧梭《社會契約論》認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莊子追求人之精神自由,但亦承認人時刻不在枷鎖之中。這個枷鎖,既是現實之功、名、利、祿之類事物,亦有個體人力所無法抗御之必然力量,即所謂命。對前者,莊子提倡超然的態度,主張“游心”;對于或者,莊子提倡安然處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莊子說:“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足其所歸, 不可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行化,其心與之然,不可謂大哀乎?(《莊子·齊物論》)
人總是為了某種有限是事物而疲于奔命,人總是不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心為物役,而做了它們的犧牲品。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卻很少有人想著要好好地對待自己的生命。莊子認為,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齊萬物,齊生死,并非為齊而齊。齊與不齊,是人的一種觀點與態度,物本身并不受這種觀點和態度的影響。并非以道觀物,物由此而就化歸為一;以道觀生死,生亦是死,死亦是生。齊物論,只是要高揚一種精神,一種豁達、舒服、淡泊、曠然的精神。
羅安賢先生認為:“道教所倡導的是一種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道教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主與超越,道教所強烈反對的是物對人的凌辱、摧殘與統治。每個人都是自主的,每個人的精神都應當是自由的。人與外在自然應當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應當是和睦的,人的精神生活應當是合適的。”⑧
六
康德說:所謂啟蒙,就是改變那種離開他人就不會思考、不會行動的習慣,就是做獨立自主的人。
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海德格爾說:“思想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己在自身中行動,這種行動是處于與世界命運的對話中。在我們這個可思慮的時代里最可思慮的是我們尚未思想。”⑨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朝聞道,夕死可以”!
孟子說:“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倉而泣下”!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我萬世開太平”!
七
張岱年先生認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到了近代,與西方相比,顯然落后了!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國人民打起來了!中國文化亦呈復興之勢,總結以往的成就,開辟中華文化的新時代,是我們今天的光榮任務”!這是張岱年先生1991年初給《文化復興叢書》的題詞。他在超越“東方文化優越論”、“全盤西化論”基礎上,提出了“綜合創新”論。⑩
張豈之先生認為:“中華民族具有人文化成的創造精神,剛柔相濟的辯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的會通精神,經世致用的責任精神。這些人文精神與西方推崇科學和民主的理性主義人文精神相結合,就能夠創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嶄新的精神文化。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提高民族整體素質!⑾
王磊先生認為“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識,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推己及人的仁愛情懷,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是中華倫理文化的基本精神。⑿
劉學智先生認為:“儒家教我們問心無愧的生活,道家教我們心曠神怡的生活,佛家教我們心平氣和的生活”!中國哲學說到底是一種心靈哲學,教我們在這個充滿誘惑的塵世間,如何安頓這顆動蕩不安的心靈!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索羅的《瓦爾登湖》,才是令人向往的啊!
八
恩格斯在評價文藝復興時熱情洋溢地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⒂
古希臘哲人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良好的人與良好的公民,它使人成為有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的人,能負責行使政治自由的公民,能有效利用閑暇的有教養人士;是發展能正確判斷,能領悟生活中正確秩序的心靈。
莎士比亞說:“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詹姆斯說:“沒有信仰的人,遲早要被有信仰的人排擠到角落里去。”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海涅說:“哲學是一種力,一種間接的力,然而又是偉大的力,能夠把人類提升到更高境界的力”!
愛因斯坦說:“人只有投身于社會才能找到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馬克思說:“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偉大的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上最幸福的人。” ⒀
毛澤東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人,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我們大家有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一個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⒁
九
現代性由進步思潮到批判理性的轉變,表明人類對文明發展的自省意識!必須對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得失進行深刻地反思。
“社會不公、精神痛苦以及人類自身資源的浪費,乃是一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工業迅猛擴張的意外后果;并且,原來崇拜西方工業的人越來越多地開始懷疑,為了從西方物質財富中沾微不足道的份額,卻要付出同樣痛苦的代價,這種做法是否明智?”⒂
湯因比總結近代人類文明:“我們可以推斷,人類的政治和精神統一將不會通過西方力量來完成。但是,很顯然,世界將來(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通過某種力量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因為西方技術已經制造出核武器,并且造成不可替代性資源的消耗、人類自然環境的污染以及人口爆炸,所有這是人類避免自我毀滅的唯一選擇”!⒃
20世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幾十億人卷入了戰爭的腥風血雨之中。這是文明與野蠻、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較量,出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南京大屠殺等慘絕人寰的悲劇!法西斯雖然猖獗一時,然而最終沒有逃脫覆滅的命運!
正義必勝,人民必勝,和平必勝!事實表明依靠相互征服為自己開辟道路的歷史必須終結,必須用正義與和平重鑄人類文明!我國提出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反映了歷史潮流,得到了聯合國以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與擁護。
在這樣一個充滿憂患和挑戰的時代,要拯救人類社會必須首先拯救人類的心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心靈建設并駕齊驅、相得益彰!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應該并且能夠對人類和平與文明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十
習近平說:“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決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⒃
“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合和,求大同的時代精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⒄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⒅
世界因心靈而生動,心靈是宇宙的中心,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心靈即宇宙,宇宙即心靈!萬物一體,息息相通!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境由心生,心誠則靈!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⒆
真理是心靈之光的映射,美是心靈的曙光,欣賞是人性的光輝,情感是靈魂的守護神,朋友是心靈的伴侶,幸福是心靈的慰籍,興趣是最好的學校,自信是成功的秘訣,創造是人的天職!人生是一門可能的藝術,理想與信仰是心靈的燈塔,愛與責任是道德的基石,忠誠與勇敢塑造卓越人生!
馮友蘭先生指出,用中國的一句老話說,哲學可以給人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說,哲學可以給人一種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的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可以是按部就班的和平,也可以是槍林彈雨的戰斗。
無論是在和風細雨之下,或是在驚濤駭浪之中,他都可以安然自若的生活下去。這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這個“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說是哲學給的,實際上是人自己尋找的。只有自己創造的,才是自己能夠享受的!⒇迷茫與超越,正是人們尋找生命的意義,尋找精神家園的歷程。
參考文獻
①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在》,王作虹譯,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167頁。
②⑦⒂⒃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劉北成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頁,第423頁,第380頁,第393頁。
③④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頁,第113-114頁。
⑤費孝通:《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三級兩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報》2000年11月7日第5版。
⑥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60-261頁。
⑧羅安憲:《儒道心性論的追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8-36頁。
⑨《海德格爾文集:什么叫思想?》,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5-18頁。
⑩蒙培元:《張岱年的中西哲學觀及其“綜合創新論”》,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⑾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167頁。
⑿王磊主編:《周秦倫理文化概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
⒁《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620-621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頁。
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版,第339頁。
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第164頁。
⒅《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18-12-19.
⒆王世榮:《文化時代與思想政治變革》,中國社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03—404頁。
⒇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8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