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們分析了蘇聯模式是一個沒有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從性質上講,由于是在經濟上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需要有工業化基礎,因而蘇聯模式只是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暴力革命成功之后,為了應對戰爭和災難,快速積累資金并實現工業化的一種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具有暫時性的特點,它在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這個時段內是適用的,而且事實也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卻錯誤地把這種模式當作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并且在1936年即宣布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形成了一個蘇聯模式的認識誤區。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滅亡和蘇聯改革的失敗及解體,其普遍性的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走出蘇聯模式的誤區造成的。
蘇聯的滅亡至今也已經有三十多年時間,但人們對蘇聯模式的認識仍然處于這個誤區中,并且還產生了一系列的誤區:
1,蘇聯模式本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產生是因為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經濟落后國家取得了成功,而這些落后的國家都存在著一個實現工業化過程的需要,因而在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前需要一個準備的過渡時期。蘇聯模式正是過渡時期的需要產生的經濟模式。但不僅是蘇聯人,而且是所有人都把這種暫時性的過渡經濟模式,當作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來對待,把這種過渡時期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等同于馬克思所說的計劃經濟。這是一個最大的認識誤區,包括西方國家的學者也處于這一誤區中。
2,蘇聯模式失敗了。這又是一大誤區。而事實上不論是在蘇聯還是在中國,蘇聯模式作為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其實際效果是獲得了巨大成功。蘇聯只用10多年就實現了工業化,此后蘇聯在幾十年時間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同樣中國也因為采用了蘇聯模式而在二十多年時間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主導的國家。這些基本事實說明了蘇聯模式在過渡時期的必要性、合理性、適用性及巨大成功。
3,蘇聯模式只是一個沒有實現按勞分配的過渡經濟模式,與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計劃經濟完全是兩回事。但理論界卻把蘇聯模式當作計劃經濟的標本來對待,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來對立。這顯然又是一個重大的認識誤區。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企業是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所謂的計劃經濟正是建立在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基礎上的計劃經濟,更具體地說是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由于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而形成的可以按社會需要分配和按效益流動的計劃性,這與過渡經濟模式的那種由指令性計劃按照實現工業化需要的單純的計劃方式的經濟完全是兩回事。
4,蘇聯模式本來只是一種過渡形式的經濟模式,而非馬克思恩格斯講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但理論界卻誤把這種過渡經濟模式當作了計劃經濟模式。在許多人看來,蘇聯及東歐等國家的失敗,就是計劃經濟的失敗。這又是一個認識上的重大誤區。上面已經分析過,蘇聯模式作為一種過渡經濟模式,在過渡時期的存在和發展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說它失敗是不符合事實的。而后來當這種過渡模式未能及時改革、推進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而造成體制僵化等問題,其本質原因不是因為它的計劃經濟方式,而是產權制度。為什么會產生“國有國營的、國家得盈利,職工拿手工資”的這種國營模式?原因是因為在這里沒有從國有企業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的基本特點出發,建立相應的經濟制度,而是從傳統的產權觀念出發,建立了“誰所有誰經營”產權經濟體制。因此,國營企業的弊病,蘇聯模式的弊病,表面上是計劃經濟體制,而實質卻是產權制度體制,是產權經濟體制不適應國有企業的基本特點。
5,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工資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的誤區。
人所共知,社會主義是要實現按勞分配。但如何實現按勞分配呢?事實上蘇聯模式把簡單引用工資制的支付方式,即認為就實現了按勞分配。這又是一大誤區。
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表現,而不是“勞動的價值”,對于這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己作了論證。資本主義企業為什么要采用工資制度呢?就因為工資是一種預定的收入形式。在采用工資制的條件下,一個職工每個月能拿多少錢,在這個職工為企業提供勞動之前,甚至在這個職工進入企業之前就已經預先確定了。工資收入的預計性和固定性事實上從根本上割斷勞動者與企業生產成果的血肉聯系,從而可以為資本家或股東獵取剩余價值提供保障。因此,從勞動者的角度看來,采用工資制實質就是剝奪勞動者享受生產成果的權利。但是,我們的經濟學家說,社會主義工資和資本主義工資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工人成為國家和企業的主人,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因而工資也不再是勞動力價值和價格的轉化形式,而是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向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的一種形式,是勞動者為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形式。
工資在資本主義企業是勞動力價值和價格的轉化形式,把工資搬到公有制企業,又怎么變成了按勞分配的形式呢?難道工資已經不再是直接的貨幣量?難道工資作為勞動力價值形式的預計性和固定性發生了變化?如果這些特性沒有發生變化,這種本來是妨礙按勞分配實現的工資形式(在產權企業制度中,工資的作用就是割斷勞動者與企業生產成果的聯系,它的功能就是阻礙按勞分配的實現)又怎么能轉變為按勞分配形式呢?很顯然,這種想當然的推論是不成立的。
為什么蘇聯和東歐在改革中會走向滅亡?為什么在我國改革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及集體企業改革會走向滅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沒有走出以上的認識誤區。
蘇聯模式的要害是產權制度,而不是什么計劃經濟。但人們對蘇聯模式不足的要害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這個表面,而沒有進一步深入認識到產權制度這個本質層面。也就是說,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事實上我們的認識還沒有走出蘇聯模式的誤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