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介紹資本循環產生剩余價值來擴大再生產的時候,提到在生產資本循環中,為了達到發揮資本作用的最低限額,循環每次都會生出一定量的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一點點的積累,也就是循環一次次的正常進行。但是最后的結果就是達到了最低限額,那么這個資本就發揮作用了。比如開一個小飯館需要10萬元,你用之前開修車鋪的積累的十萬元開小飯館,在不夠錢的時候,你就只能慢慢利用修車鋪的收益積累了。這里的修車鋪,可以是雇傭人的那種修車店。積累夠10萬,你就可以去開新的企業——小飯館了。
其實,之前的循環也就不再需要,當然有新的循環,但是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如果從剩余價值的積累導致經濟危機來看,也許問題更為清晰,那就是剩余價值的積累的結果導致資本的系統崩潰了。因此,每次積累的剩余價值,也就是循環每次的結果,實際上也就是在積累問題,積累矛盾。剩余價值對于資本來說是利潤,是更多的貨幣,但是,這個更多的利潤,貨幣,卻是導致整個資本系統崩潰的原因,整個系統結束的原因。
因此,系統的每次積累,都是在向系統崩潰的進步。從這個角度來說,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它只能積累,只不過是積累的快些,還是慢些,但是最后這個系統總是崩潰的,因為你這個系統總是在積累。特別是你所謂的積累財富,實際上就是在積累矛盾,積累問題,積累死亡基因。
當然我們會說問題可以解決。比如我的自行車的車胎沒有氣了,我就打氣,打完后,繼續騎車去旅行,貌似是解決了問題,其實我們只是重新恢復了局部的子系統的再平衡。這個子系統依然要輸出內容,比如車胎會輸出力量讓自行車繼續在騎行中衰老下去。而我每打一次氣,其實就是我的輪胎衰老一次。直到最后我把內胎,外胎全都換掉,這還不夠,我還會更換鏈條,腳蹬子,車座子,如果是賽車可能還會更換減震器等等。所謂的局部的平衡,其實也就是局部的衰老,只不過這個子系統重新開始積累矛盾,積累問題,讓整個系統積累更多的問題,直到整個系統崩潰。
你會發現,一個社會積累的矛盾,問題越來越多,但是每次積累新的問題,你就會發現是無法解決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甚至減緩也不可能,因為完全無法解決,就只能破罐破摔了。
比如資本主義人口衰減的問題,一經出現,就無法解決,因為這個是純粹的資本循環積累剩余價值導致的。資本每次循環,就會積累剩余價值,這是完全無法回避的,是必然的,因為這是資本存在的條件。但是每次循環積累的剩余價值,對于工人來說就是積累貧窮,而貧窮是無法養活孩子的。自然一方面越積累剩余價值,另外一方面則是越少生孩子。
剩余價值是先進生產力產生的,而且可以繼續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因此,用庸人的眼光看,那就是妥妥的正能量,可是這個正能量背后就是少生孩子,就是讓這個社會毀滅的一面。在這里,必須得用辯證法的思維來看,任何先進的東西,都是帶有走向讓系統崩潰的因素的,它本身就是讓系統崩潰的因素。
因此,真正的解決問題不是消滅你所在的這個循環中的問題,而是根本消滅你所在的循環體,因為你的目的是這個循環體死亡后所產生的全新的整體,新的系統,新的循環。
其實這也正是馬克思的辯證法的精髓:對立雙方經過一系列的斗爭后,產生新的范疇。產生了這個新的范疇,對于老的矛盾來說,才是真正的解決,因為他們是真正的不存在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