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8月25日,人境院寫研班舉行了首堂討論課,部分學員分享了學習《共產黨宣言》和在上次公開課聽老師講解《共產黨宣言》的體會文章,著名作家、寫研班導師劉繼明老師現場進行點評,并作了《我們怎樣讀共產黨宣言》的專題講話。從今天起,本號將在“人境討論課”欄目陸續發表部分學員的分享文章,以饗讀者。】
因為某種特殊的機緣,最近重讀了一遍《共產黨宣言》。
其實,這篇馬列主義經典文獻已不止在一種場合讀過:在大學的馬列毛課程上、在黨組織生活中、甚至在中學的課本或讀本里……之前的閱讀,更多是把它當作一篇歷史文獻,或者是一篇經典文學作品,似乎她是一本泛黃的古書,描述著一個遙遠的故事。由于隔著一百多年的迷霧,讀起來有些晦澀,也未產生什么切身之感。于是,讀完(甚至還未讀完)也就放下了。
距離上一次閱讀她,至少有六七年了吧。這期間,離開校園的我開始深度介入生活的本貌,也開始接受社會的毒打。經歷了很多糾結和痛苦,也耳聞目睹了更多的不公和苦難。生活的觀感和實踐逼著我思考,逼著我重新將目光投向馬恩列毛對這個世界的闡釋。我的內心似乎在積蓄力量,一種理解和親近那些經典著作的理智和心靈的力量。
北大著名學者韓毓海寫過一本書,叫做《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書名有種動人心魄的厚重。雖說是“一篇”,但全書其實主要是對大部頭的《資本論》的解讀。“一篇讀罷”這樣的詞語,應該更適合《共產黨宣言》這樣的體量。于是我也就不揣冒昧,在文章題目里借用了。
用“開天眼”這樣有點迷信色彩的比喻,不知是否恰當,卻是我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宣言》具有這樣的力量,一種穿透古今、穿透認知的力量。就像她那第一章的第一句,“至今所有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如同一記響槌,將人類歷史的所有時間和空間都砸在底下,露出原型。在這種沖擊波的裹挾下,在電光火石之間,人的眼睛似乎也獲得了一種洞穿歷史和世界的本領,一種接收真理信號的能力。
為正義事業正名
正義的事業,只要被人正確地理解,就能感召人心。正義的事業怕的是被掩蓋,而不是公開,她最希望所有人都能懂得自己的真實意圖,就像太陽希望將光芒灑向最多的人。所以《宣言》說:“共產黨人認為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是可鄙的事情。”
孔夫子曰:“必也正名乎!”《宣言》,以及很多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其實就是在為人類的正義事業正名。只有正了名,才能真正開始。只有在思想概念上站立起來,才能在現實世界中站立起來,并不斷前進。
當然在前進的過程中,并不是都能做到始終如一。“名”會不斷被歪掉,就像有白天就有黑夜,太陽也會被烏云、以及地球的自轉遮蔽。所以才會有“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認知過程,才會有“河東”和“河西”之間的搖擺,所以“名”要被不斷地重新正過來,所以要經常提醒“不忘初心”。
如果講“不忘初心”, 《宣言》肯能是最能代表共產黨初心的一篇文獻了,雖然時下我們談論初心時,卻似乎很少引用其中的文字。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早期文獻,《宣言》全篇充滿了新生事物的那種清新剛健的氣息,也有一種毫不含糊,堂堂正正的人格氣概。這種堂堂正正,如太陽般光明偉岸的人格,在東方的另一位偉人的著作里被繼承和發揚了,那就是《毛澤東選集》。
《宣言》不是一篇論文,主要不在于論證。它只是以毋庸置疑的對真理的自信,描述了人類社會的面貌,表明了一種對世界的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她就像為全人類樹立了一個思想上的制高點,站在這個制高點上,就有了“風吹不昏、沙打不迷”的眼睛,所有罪惡和陰謀都無處遁形。
“消滅私有制”,這是《宣言》的核心,所有其他語言都引向這里。可惜的是,今天“所有制”、“階級”、“剝削”這些關鍵詞在大眾的話語體系中,被媒體用其他概念掩蓋了。網絡信息社會、傳媒時代,資本掌握著媒體。蕓蕓大眾傾向于相信重復最多的話,傾向于相信一般人相信的,不再花費力氣思考。于是,人們糾纏于“國家-民族”的話語體系,陶醉于虛假的認同、空虛的勝利。人們甚至崇拜起了資本,忘記了到底是誰養活誰這樣最基本的問題。
“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為正義事業正名,還需要不斷地做下去。
資產階級的面目
《宣言》的一大價值,是為我們展示了資產階級最初的面目,也是資產階級的本質。
“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
“它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靈光,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限于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
資本主義在初期是極其野蠻的,即使不讀《宣言》,在卓別林的電影里也能感受到。
但現在有人可能會說:資本主義不見得不好吧,資產階級不見得那么壞吧。就像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也很完善啊,人民生活也很安逸和豐富啊。所以那么多人想要出國定居啊,用腳投票勝過一切說辭啊。于是有人認為,《宣言》過時了,現在應該“與時俱進”了。
這些人看不到的是,資產階級為了延長自己的壽命,在資本主義框架內進行了諸多改良,緩和了階級矛盾。上世紀幾十年的美蘇冷戰,資社兩種制度相互競賽,逼迫者資本主義制度吸取了很多社會主義因素。而隨著冷戰結束,“歷史的終結”,資本主義再次泛濫全球,再次露出獠牙。
這些人看不到的是,被津津樂道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恰恰是建立在對他國的剝削和殖民統治上。當今世界,人口殖民沒有了,但經濟殖民還在。而且近年來,西方國家的高福利也似乎不能持續下去了,國內矛盾激化,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卷土重來。
這些人看不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里無產階級的各種正當權益,恰恰是無產階級斗爭的結果,而不是資產階級良心的發現。切·格瓦拉的名言:“我們走后,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對剝削的暫時緩和,是為了更長久的剝削。而這種更長久是有限度的,因為前方永遠有下一次危機虎視眈眈地等著。
對于資本主義框架中的內部改良,《宣言》在“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中早就指出過了:“資產階級中間有一部分人想要把社會的疾病治好,以求鞏固資產階級社會的生存。這一步人分中間有經濟學家,博愛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勞動階級生活改進派,慈善事業組織者,動物保護會會員,禁酒運動協會發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微小改良主義者。這種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甚至被指定成一些完整的體系了。”這些“改良主義者”今天仍在活躍著,有的變換了身份和活動的形式,有的甚至連身份都沒有變。他們的存在,雖然頗具迷惑色彩,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他們做的是局部的善事,資本主義體制內的少數善人改變不了資本主義整體的罪惡。
所以毛主席指出,《武訓傳》要批判。所以有人犀利地指出:慈善家為了維持他那慈善的形象和地位,必然要維護剝削制度。
當今的時代,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越來越深重,資產階級精英們越來越不耐煩繼續裝飾自己虛偽的外表,更加狡猾和無所不用其極了。這一點,通過三年疫情、通過俄烏沖突、更重要的是通過活生生的生活,都能感受到。
世界已經再次處于波濤洶涌,甚至驚濤駭浪之中。而別忘了,這一切的源頭,《宣言》已經明確指出了。
對經典不要輕易言“過時“,否則很容易犯孫悟空被五指山壓住的錯誤。
無產階級的團結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是《宣言》在結尾處的吶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這句話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今天的無產階級,恰恰是不團結的。這當然和資產階級的統治術有關,但無產階級自身也難辭其咎。
面對無產階級強大的思想武器,資產階級實際上是恐懼的。這種恐懼,決定了他們要撲滅每一絲將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努力。而更防微杜漸的做法,則是將無產階級和《宣言》中的思想隔離開來,并挑撥他們內部團結的關系。“雇傭勞動制是全靠工人們的自相競爭來支持的“,《宣言》的這句話是從經濟方面來說的,而為了保持勞動者們的相互競爭,就要杜絕他們萌生階級意識,讓他們相互誤解、隔閡、埋怨,甚至仇視。現在所謂的”女權“、”彩虹“、地域歧視,恐怕都蘊藏有這樣的目的。
資產階級的另一套方法,就是利用對媒體的控制,將整個社會的輿論納入到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內。于是很多人雖身為無產階級,頭腦中卻滿是資產階級的思想,想的是如何攫取第一桶金,如何積累資本。在經濟上奉獻剩余價值的同時,他們在自己的頭腦里剝削著自己。
所以,無產階級的的團結談何容易。
寫到這里,我腦海中又浮現起兩幕畫面。一幕是在一個校園門口,由于人流擁擠,兩個騎電瓶車的外賣小哥因為誰先誰后的問題,起了爭執。他們穿著不同公司配發的顏色不同的工作服,操著不同的鄉音,這可能更加煽動起了爭執不休的情緒。一幕是一個閃送快遞員,因為趕時間,從一個園區中間的草坪抄近路跑過。旁邊的物業管理員發現后,在快遞員已經道歉的情況下,仍糾纏住這個問題不放,似乎不愿放棄一絲拿捏住比自己更底層的人的機會。看到這種情形我的真想大吼一聲:“打工人不要難為打工人!“我知道這個口號比《宣言》結尾那句差遠了,但在當前的形勢下,可能更容易被人聽進去一些。
人心是隔膜的,魯迅所描寫的世界,可能又回來了。
《宣言》中說:“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停止培養工人盡可能更加明確地認識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敵對清醒的意識。”這應該是共產黨員們現在和將來很長時間內,要一點一滴做的事。
遠與近的辯證
無產階級事業的偉大,同時決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經過世世代代的斗爭。這是無產階級事業的一體兩面。
《宣言》中說:“共產黨人為著工人階級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奮斗,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還堅持著運動的未來。”這提醒著我們,要從當前實際出發決定短期內的目標,但又不能喪失最終的目標。
可以有權衡、迂回,甚至暫時的妥協,但思想不能變質,最終目標不能改。
具體到采取的措施上,要結合當前的形勢、各方勢力力量的對比和矛盾情況,來決定。毛選中有篇文章——《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我們無時無刻不應該客觀地評價當前的形勢,以制定我們的任務,才能將事業朝著最終目標推向前進。
毛澤東不但繼承了《共產黨宣言》的精神,更具有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實踐能力,在中華大地這個山川起伏、河流縱橫、歷史深厚、國情復雜的大棋局上,游刃有余。其實,毛主席一生的實踐,不就可以概括為“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不斷迭代和更新嗎?
結語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宣言》,我愿意用“力量“這兩個字。《宣言》就如同一個攥緊的拳頭,微曲著手臂伸向天空。但合上《宣言》,那種豪邁的力量也就低沉下來了。今天的世界,是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對比懸殊的世界。
魯迅有幾句詩,不知為何經常在我的腦海里出現: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從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現今可能又到了“忍看朋輩成新鬼”的時代。這里的“鬼”指的是精神上的。人類的靈性被蒙蔽,淪為行尸走肉和工具。另外,也有很多無辜的靈魂,在疾病中、在戰爭中、在壓迫中,真的消逝了,回到了宇宙那深不見底的意識海洋。
壓迫還在,《宣言》的意義還在。雖年代久遠,一些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但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社會發展的邏輯沒有變,階級壓迫和反抗沒有變。
《宣言》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
當今最有意義的事,也許就是在經典與現實之間,搭起一座解釋之橋,站在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立場上,為之發聲。只有這樣做,《宣言》中那種堅定豪邁的力量,才能真正灌注到我們的身體里,生發出現實的光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