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瀏覽紅歌會網,看到了《主體邏輯:<資本論>中國化學理考》(2023-07-04 17:07:53來源: 紅歌會網作者:許光偉 )。
作者在開頭的按語中談到:“這是一篇舊作,重新貼出來,是因為有人突然覺得‘《資本論》中國化’的提法很‘荒唐’。有一種膚淺和荒唐的認識:《資本論》是外國人用外文寫成的,把《資本論》中國化,只須把它翻譯成漢語,不就成了,用得著去作為一個專題來討論嗎?又則,如果是要把《資本論》中包含的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用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那應該叫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因為用馬克思理論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這方面,毛澤東等人早就這樣提倡,而且早這么做了,毛澤東思想不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嗎?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這樣更恰當吧,怎么能說‘《資本論》中國化’呢?關于‘《資本論》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深化和進一步理論發展,本文已作充分闡述,這里不贅論。本文發表后,丁堡駿教授恰當指出:《資本論》中國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針對《資本論》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化’而論。這個闡述顯然和國內有些學者把《資本論》中剩余價值學說中國化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也與那些主張把西方經濟學中國化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們認為,丁堡駿教授是高度強調了《資本論》中國化的方法論原則及其當代價值。(參閱《論〈資本論〉俄國化和中國化——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本質》一文)在隆重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可以講,‘《資本論》中國化’議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守正創新意義的發展,休戚與共,是正確看待《資本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乃至《資本論》和中國經濟思想)相互關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范疇,不可忽略。”
我覺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討論,作者的“《資本論》中國化”的提法都是不恰當的。
一
從作者這個提法看,作者與許多學者一樣犯了同一個錯誤,那就是讀《資本論》時,進去了,深入了資本論之中,卻出不來。
我國老一代的革命家張聞天同志,在《關于生產關系兩重性的問題》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至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許多經濟概念和范疇,在改變其資本主義性質之后,也仍然可以運用,而且實際上也是運用了的。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有人企圖用全新的概念和范疇去代替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和范疇,這種嘗試,看來沒有十分必要而且也難以成功,因為這些概念和范疇除了表現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性以外,還表現社會生產的一般性。只要預先說明這些概念和范疇的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那么,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使用它們,是利多害少的”(《經濟研究》1979第10期)。
近年來,許多的專家學者,也都有類似的觀點,甚至有的《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把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當作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來對待,從而使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成為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的一個類別,更有甚者,有人還提出了“社會主義資本”這樣荒唐的概念。
二
以上這種做法,完全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原則的。
從整個理論體系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是包括三大部分的,那就是商品生產經濟學,資本主義生產經濟學,社會主義生產經濟學。商品生產經濟學以商品的生產過程為研究對象,其主要理論是勞動價值論;資本主義經濟學是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為研究對象,其主要理論就是剩余價值理論;社會主義經濟學是以社會主義生產為研究對象,其主要理論是消費價值論。在這三個部分中,馬克思主義的商品經濟學是一般原理,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資本主義經濟學是研究商品生產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一一即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與運動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只是勞動價值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同樣的道理,社會主義經濟學是研究商品生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一一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與運動規律,消費價值規律只是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經濟學確實包含著相同的一般性原理,但這個相同的一般性原理,不是以資本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學范疇體系,而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學的一般原理。
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社會的特殊性來說,資本主義社會是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消去了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就是資產者利用占有的資產不斷吸取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的資產增殖方式,即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基本范疇就是資本。資本主義經濟運動即是資本的價值自我增殖運動。而社會主義則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化消去了資產者的主體性,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因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勞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勞動價值化方式,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勞動者憑借自己的勞動投入,形成消費價值,從而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勞動者這種能夠取得消費價值的勞動投入能力應該稱為工本,而不再是什么資本了。作為體現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范疇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為什么還要抱著資本這個體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特點的范疇不放手呢?
三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中,除了商品生產經濟學理論和資本主義生產經濟學理論之外,還有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經濟學思想。
在《神圣家族》、《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論證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在《宣言》中揭示了科學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性的區別,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總綱領;而在討論按勞分配問題的《哥達綱領批判》這本著作中,馬克思提出了“勞動人”、“勞動所有者”、“勞動所有權”、“消費價值或消費品生產”等體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特征的思想。這不僅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推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原則,同時也為我們今天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學提供了思想基礎。
如果說我們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表達得更具體一些,那么我們可以說按勞分配理論的中國化,可以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可以說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中國化,所有這些說法都要比“《資本論》中國化”更恰當一些。
假如我們也需要用體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特征的主要范疇來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那我們可以用與“資本論”相對應的“工本論”,而不是用什么“資本的一般”。
資本主義社會,以資產者為主體,以資產為本,因而需要用“資本論”來代表它,那社會主義是勞動者為主體,以工為本,因而用“工本論”代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和社會主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難道不是更合適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