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理論界,近年來,研究資本的專家、學者很多,在許多人看來,要搞市場經濟就是有資本,因而資本就成為一個時髦的口頭語。
在讀張維迎《市場經濟的最大受益者是蕓蕓眾生》之后,我寫了《怎樣的市場經濟才能使“最大的受益者是蕓蕓眾生》一文。指出,現實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人不僅有“經濟人”,而且也有“勞動人”,以“經濟人”出發形成的、由資本主導市場經濟,事實上只能產生兩極分化;只有從“勞動人”的利益出發,建立以滿足“勞動人”消費需要為目的的市場經濟,才能真正做到“最大受益者是蕓蕓眾生”。
在此文之后,有位網友提出了如下問題:
“請問:什么原因導致資本主導市場?如果不以資本,那以權力或勞動來主導市場?”
現在我們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特別在完成了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我國即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即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消滅,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也不存在差別。因此,社會生產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并以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目的的。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經濟活動事實上已經不是由資本主導,而是由工本主導了。當社會生產力的結構表現為活勞動或工作人員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條件下,社會生產就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就必然是以工本為本,因而必然是工本起主導作用了。
我們以人民公社的生產隊為例,在生產隊,管理是由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來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在分配上則采用工分分配制度來體現勞動者多勞多得的差別。一個社員,在年終能夠分得多少現金和糧食,是由社員一年的工分累計量決定的。如果我們把某個社員的工分累計量除以生產隊社員工分總量,就得到這個社員的工分比,把這個工分比乘以生產隊用于社員個人收入分配的價值量,就得到這個社員的個人收入量。因此,這個工分比事實上就是社員工本的具體體現。
那在這個過程中,社員的工分比,我它代表著這個社員投入生產隊的勞動量,代表著這個社員的勞動投入能力,我們把這種能夠形成消費價值的勞動能力(工作能力),稱為工本。工本是與資本相對應的社會主義經濟范疇。社會生產要能夠正常進行,必須是生產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譬如某某人創業,他開始并沒有本錢,但卻成功創建了企業,人們把這種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稱為“白手起家”。這里的“白手起家”,只是說創業開始時沒有本錢或本錢很少,但他卻有另外一本,那就是工本。事實上,一個人即使有較多的本錢,但是如果你缺乏足夠的經營能力的話,那你的本錢還是成不了資本的。也就是說,工本是先于本錢的存在,而且是決定你的本錢能否轉變為資本的關鍵所在。
如果我們熟悉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知道剩余價值產生的根源,那么,就很容易理解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在實現按勞分配條件下,在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條件下,其社會生產的實質就是勞動者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在保值的前提下),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勞動者本身的勞動能力,即能夠投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能力或工作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能夠形成勞動收入的勞動能力或工作能力。它只能稱為工本,而不是什么資本。
從人民公社成立到取消,生產隊模式存在和發展了二十多年。這生產隊的二十多年的發展,使我國農業在主要是依靠體力和畜力的低生產力水平上滿足了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國的人民群眾對糧食消費的需求,并使我國的人口增長了50%以上;滿足了我國工業生產對糧食的需要,滿足了我國快速實現工業化對資金積累的需求。那這二十多年的生產隊的運行和發展是由什么主導的呢?這就是工本。我國人民公社的經濟發展就是由工本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現在我們再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什么原因導致資本主導市場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源頭說起。
了解英國在15世紀到18世紀的圈地運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有幫助的。早在14世紀,隨著羊毛出口增長和養羊業的發展,就出現了圈地現象,到15世紀未和16世紀,隨著市場的擴大,弗蘭德爾和英國的毛織業發展,羊毛價格上漲,圈地運動加劇。圈地運動從非法到合法,經歷了幾個世紀,這一運動是消滅小農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所有制一一一方面是雇傭工人的形成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家或資產階級的原始積累過程。這一運動使資本的生產方式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地位,從而形成了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
資產或貨幣要能夠轉化為資本,需要有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的存在為前提。而圈地運動實質就是剝奪小農,把大量農民變為無產階級的過程。從而也為資本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大量剝奪農民的生產條件,于貴族或資本家來說,也是原始積累不斷進行的過程。圈地運動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英國更快地走向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兩極分化的生產方式,一方面財富向少數人手中聚集,另一方面使大部分人走向貧困。因此,普遍的資本生產方式的結果就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發生。這也是馬克思斷定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原因所在。
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由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向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并存、并逐步向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過渡進程中。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隨著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便產生了新的生產模式:一種是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產權公有制經濟模式,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過渡階段的經濟模式。產權制度,顧名思義,是以資產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消滅資產者、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體現勞動所有者主體地位、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所有制形式。因此,蘇聯模式本身是一種相互矛盾的生產模式。但是它對于蘇俄、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快速積累資金、實現工業化,對于這些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應對災難和戰爭而言,這種產權公有制經濟模式是非常適用的,實踐證明它是完全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過渡階段的。
在十月革命之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還產生了另一種公有制經濟模式,即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生產模式,我國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就是這種模式。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論述,這種模式正是社會主義生產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滿足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而生產隊模式,也就是工本的生產方式。
進入本世紀初,由于科技的發展,產生了知識經濟的新形態,產生了“人人為主體、以業績付酬”的新的生產模式。有人把它叫做知本經濟。華為的任正非認為,在高科技企業,知識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資本,在這些企業不再是資本雇傭勞動,而是知識雇傭資本(應該是資產),曾經提出了“知本主義”的思想。
無論我們愿不愿意、承認不承認,隨著十月革命勝利的開始,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時期。雖然這種過渡時期因為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滅亡而出現了挫折,但作為一種趨勢,它必然會發生而且在繼續發展的。事實上現實已經發生了由資本主導的經濟形式向由工本主導的經濟形式的轉化。而且這種轉化不只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會出現,而且即使是在西方國家,在那些生產勞動已經居于支配地位的高科技企業也同時出現了。因此,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產方式,其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自知識經濟產生以來,許多人形成了知識就是資本的觀念。其實這是局限于資本觀念束縛的一種表現。用勞動價值論的觀念來看,知識是生產力滲透性的因素,它必然要通過勞動者的生產性行為形成價值。因此,把這種在知識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知識和能力叫做知識資本,是不恰當的。當一個企業實行“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經營方式時,此時的資本按照其涵義來說已經消失。在“人人為主體”的條件下,因為是按業績付酬,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工作能力,是工本,即能夠帶來價值增加的工作能力,或者說是勞動價值化能力。
如果說資本主義就是資本雇傭勞動;那么社會主義就是工本雇傭資產。這種轉變從十月革命之后已經開始了:只是采用了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勞權制度,形成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另一個就是隨著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已經占有了決定性的地位,于是這些企業也不得不采用“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勞權經營模式。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特別要從傳統的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和經營觀念中解放出來,的確很難!
這使我想起了抖音上(民謠)上的一首民歌,其中有兩句詞是這樣的:
“毛驢兒拉磨喲它走不出那個圈兒,井里蛤蟆就能看見巴掌大的一塊天兒”!
附注:
1,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事實上提出了“勞動人”的觀念。
2,馬克思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第39頁,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出版。
3,韋爾宗 《任正非 商業的秘密》第285頁。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