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上,有位網友認為沒有必要試圖建立新的的概念和理論。他說:
“不要試圖創造概念和理論。在一個體系內,只會存在一個理論,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套都正確的理論。宏觀低速物體的運動就是遵守牛頓定律,如果你建立了新的定律,就同時說明牛頓定律是錯誤的。同樣你如果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就證明馬克思理論是錯誤的。要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必須要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到完全不同于馬克思理論探討的范圍時。就像被研究物體速度達到光速甚至超過光速時,必然要有新的理論體系。”
對此,我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一,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也是隨著實踐發展的需要而產生。
就現實來說,我國既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又要大力發展私有制或民營經濟。公有制經濟與與按勞分配相結合,其體現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和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而它是需要與這種經濟運動相適應的勞權經濟學理論來適應它;而私有制經濟與按資分配相結合,體現的是資產者的主體地位和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而它需要與這種經濟運動相適應的產權經濟學理論來適應。現在的問題是,產權理論很普及,但卻只是適用產權型企業,而對于探討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理論一一勞權經濟學理論,卻沒有為理論界所重視和運用;事實上現實的做法只是把適合產權企業的理論運用于公有制企業的改革,結果便是導致了公有制企業的衰落與大幅減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事實上未能做到。這正是因為缺乏相應的勞權經濟學理論的結果。
二,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同樣也需要創新和發展。
這位網友,認為只要堅持已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可以了,提出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就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矛盾。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對的。從經濟學理論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主要是以商品生產為對象的商品經濟學理論,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對象的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而在對社會主義生產為對象的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提出了一些有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方向性的理論探討和原則性的說明,而因為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實踐,因而這些社會主義理論原則與革命方針類的內容,既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需要進一步的具體化,需要根據社會主義實踐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進行充實、完善。因此,我們必須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根據已經有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矛盾運動與客觀規律,提出相應的理論原理和系統認識。這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現代化的過程,既是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又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因而是完全必須的,是十分必要的。
三,勞權經濟學理論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前環境條件下的運用和發展。
本人提出的理論,即勞權經濟學理論,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在目前環境條件下的具體運用而已。
1,本人提出的一些社會主義經濟學范疇,例如勞動所有者、勞動所有權、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生產力,勞動者主體地位,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或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等等。這些內容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已有的著作中存在的社會主義思想。我的作用只是根據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把這些社會主義經濟學相關概念和范疇明確地提了出來,并運用于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具體分析而已。
2,另外,本人提出的一些范疇,例如工本,例如經濟實體理論、包括經濟實體范疇、資產實體和勞動實體、勞權制度和產權制度等等,不過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應用得到的認識而已。例如工本范疇的提出,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在對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消滅,企業只存在人格化的勞動者這種特殊情況下,公有的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就只能作為勞動者的工本生產的特殊方式存在。這與馬克思認識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作為資產者的資本生產的方式的特點認識的方法是一樣的。再如與剩余價值概念相對應的消費價值概念,則是運用勞動價值論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的價值運動特征認識得到的概念。既然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單純的資產所有者,那么,社會生產的主體就必然是勞動者,是勞動所有者,而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就是滿足消費需要,即用自己的勞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作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價值形式就不再是剩余價值,而是消費價值。
3,還有一些勞權經濟學的概念和范疇是根據實踐中的按勞分配公有制實踐的認識中形成的。例如工分比,就是勞動者投入企業勞動量在企業總勞動量的比例。這是根據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模式的實踐中形成的概念認識。再如按勞分配規律,這也是根據生產隊的實踐中工分制具體形式,從大寨工到定額工,從定額工到綜合工分制等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認識。很顯然,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理論,主要內容就是商品經濟學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而在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導方針和原則性的理論原理,因而只是有了一個大體的分析框架。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真正形成,必須是社會主義實踐,主要是實現按勞分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踐中的經濟活動基本特征及客觀規律的系統認識。而勞權經濟學正是基于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實踐的經濟活動的認識為基礎形成的。
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并沒有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兩位創始人設想,在發達的西方國家實現,反而是在經濟落后的俄國、中國等經濟落后的國家取得了成功。這一特殊情況也同時決定了這些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勞動階級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體制條件下,是不可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首先經歷一個過渡時期,即積累資金、快速實現工業化,從而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基礎。因此,由斯大林領導建立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結合產權制度的蘇聯模式,實質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只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之間的過渡階段的經濟模式,因此以這種模式為基礎形成的經濟學理論,也只是過渡模式的經濟學理論,即我們通常稱為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而不是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本身。
勞權經濟學正是以按勞分配的實踐為基礎形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即以勞權公有制模式為基礎形成的經濟學理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