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角度厘清國家概念回應反俄民族主義
最近,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出現了大量標榜為民族主義或愛國者的聲音,一些人主要圍繞俄羅斯遠東土地的歷史歸屬進行煽動性宣傳。在中國問答網站,有人不斷地蓄意進行引導性提問,網站則大力推送。更早的時候,我曾發現一些知名知識分子以所謂的民族主義立場隱晦地宣傳反俄主義思想。下面這一段是我看到的最精致的、最狡猾的煽動性言論,它出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金燦榮教授,他也被視為權威智囊,中國民族主義和反美主義的領袖人物:
“對此我們要注意到,網上有一撥人,看似公正,實則天天挑撥中俄關系。比如,一旦中俄關系好,他們就馬上跳出來說,“別忘了,俄國搶走我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換句話說,美國現在正想法設法把我們的臺灣、東海、南海乃至香港、新疆、西藏分裂出去,我們當然是要追,或守住或奪回來;這時一群人跳出來攔住我們,說“別忘了,俄國也把你爺爺的東西給搶了。”這是不是事實?是歷史事實,但我至少要先保證眼前的東西不能再被搶走;我爺爺的事,以后再說吧。”
https://www.guancha.cn/JinCanRong/2021_12_24_619654.shtml
金燦榮假裝譴責自由主義者的挑釁性言論,但他實際上認可了對方的這個錯誤觀點。他知道他的影響力巨大,因此,以這種隱蔽的方式,他巧妙地向公眾傳達了錯誤的且違背官方立場的觀點。考慮到他的地位和公開的政治立場,人們很容易將這樣的看法誤認為是官方觀點。我們認為,即使一些歷史研究甚至教材依然使用此類表述,我們仍然需要謹慎處理。一方面必須考慮歷史背景,對那些已經不符合當今國際戰略需要的政治宣傳進行修正。對歷史史實給予客觀忠實的評價。另一方面,公眾人物必須嚴格遵守國策,嚴禁利用歷史研究含糊之處甚至蓄意模糊歷史事實本身達到挑撥敏感關系的目的。中俄邊界早已由兩國政府勘定,任何挑釁國策的言論都應承擔相應責任。不能允許將研究性觀點混同于公共宣傳。
這類觀點非常流行,在中國互聯網它們似乎已成為主流。(與此相呼應,我們能夠看到在俄羅斯互聯網輿論中,中國威脅論宣傳也占據主流位置。)它們充斥于網絡評論中。下面這篇文章來自一位曾留學俄羅斯的副博士、現任中國某大學教師。
“俄烏軍事沖突,讓俄羅斯在遠東開發問題上“想開了””
https://www.guancha.cn/YuanQuan/2023_05_26_694095.shtml
作者不厭其煩地陳述所謂的沙皇俄國侵略的歷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其中之一就是對公眾進行洗腦。類似的觀點非常敏感而具有蠱惑性,更重要的是,從宏觀戰略角度分析,中國的反俄主義者與俄羅斯的中國威脅論者均打著民族主義或愛國旗號大肆宣傳鼓噪,他們表面上相互對立和攻擊,實際上他們構成一種特殊的合作,彼此互為提供炮彈(口實),進而證實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這類行為明顯使得美國和西方勢力受益,頗為符合第五縱隊的特征。從歷史和當今現實看,挑動各國民族主義一直是國際壟斷集團實現其征服世界戰略圖謀的有效工具,我們必須嚴肅地對待。中國亟需從文化、政治和法理角度厘清國家概念。這里,我們僅從文化角度做一概括性評價。
一般認為中國是少有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體,但是,我們應如何看待主體民族——漢民族被征服的歷史以及現代中國各民族融合與共存,這是個不應回避的問題。總體上,中國當局采取了政治實用主義的做法:將中國各個民族籠統地稱為中華民族;將具有數千年文明的漢民族被北方蠻族征服、被奴役歷史當做自身歷史的連續的部分,而非文明的曲折乃至中斷。梁啟超最早提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盡管這種實用主義處理方式提供了政治上的便利,我們認為在哲學上存在嚴重缺陷。它使得中國文化喪失了價值觀和審美意識。一旦失去了思想,文化就成了空虛的外殼;一旦失去了信念而臣服于實用原則或功利標準,一個民族就失去了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中國文化本質上是漢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道德哲學和政治思想有重要價值。如果否認被征服的歷史并將文化上野蠻落后的征服者視為正統,那么中國文化將無法尋找到自己的根基。坦率承認自身文化的缺點與發現它的優點同樣重要,甚至這可能是同一塊硬幣的兩面——不能發現缺點就不能理解優點。
研究表明,中國中央集權官僚體系具有內在穩定性、封閉性。歷史上它有效壓制商業資本、宗教。在現代社會,它可能成為抗衡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政治形式。但是,歷史上的官僚集團也存在缺乏忠誠度、價值虛無主義、投降主義等問題。顯然,我們需要揚長避短。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解決這個問題,增強官僚階層對人民和國家的忠誠度。一是強調社會主義理念和政治屬性。二是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 我們能夠發現中國文化的斷裂——自漢朝開始,儒家的諸多理念歪曲了孔子的思想。這樣的重大問題似乎被人們忽視。有趣的是,幾乎在同時代,西方文化也發生了重大的斷裂,即基督教切斷并改變了歐洲文化,它同樣被今天的西方人故意地無視。很明顯,中國大一統下的官僚體系的某些核心價值觀無法與孔子思想共存。我們需要恢復孔子的高貴的德性政治,這意味著異族統治的歷史不能被視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它們只能作為特殊的階段納入中國歷史。這里的邏輯很簡單,作為征服者,即使他們接受中國的表層文化,但為了維護統治的需要,他們總是傾向削弱并改造被統治民族的文化,也會有意識放大導致被征服民族失敗的那些缺點。換句話說,他們總是試圖切斷被征服民族的文化脈絡。
因此,尋找文化之根基有重大意義。失去文化根基,民族文化或文明就失去靈魂。失去古代人所擁有的誠實和高尚信念,現代文明將沒有未來。綜上,文化上的中國指的是淵源流長的“漢”或漢族文明,特別是它兩千年來形成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基于維護中國文化正統的要求,我們必須以特殊方式理解滿清王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滿清王朝(女真民族)與俄羅斯帝國的歷史糾葛不應被視為中國與俄羅斯的沖突,從文化中國角度看,中國與俄羅斯不存在歷史上的領土爭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