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義是繼承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全方位、深層次貫徹唯物辯證法之核心——對立統一,所構建的終結性人民革命、人民和人的解放的學說。
這一革命的“終結性”內涵和本質,是基于無產階級革命是繼歷史上奴隸革命、封建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徹底消滅階級及產生階級的社會土壤,最終解放全人類的人民革命。這一革命,當代處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段式中的第二階段末段(也可視著由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中介過渡),——這樣的歷史事實。具體目標指向是,人民取得政權后,宏觀上是公有制基礎上逐步實現全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管理,由人民當家作主。微觀上是通過人的克私奉公,意識形態的進步,逐步“大‘我’化”——使人成為“大寫的‘人’”。階級再不會產生,人民革命也就此終結。所謂終結性人民革命,雖不是毛澤東的定義,但深刻顯示在他的主義學說中。
當然,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人民革命的終結”,卻不是人類發展的終結,至于共產主義社會及之后仍將進行何種斗爭、發展,那是未來人的事。
從革命屬性講,毛澤東主義同馬克思主義一樣,她指向是未來的無階級、也無階級殘余的全民同“主”共治的共產主義,而在今天,則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她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是無產階級爭取整個人類解放和自身解放的科學理論(這一點,是當年的歐美庸人和今天的東方俗人,無法理解的)。
從她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而毛澤東主義則從根本上闡明,無產階級革命,不過是人類從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一直進行的人民革命(奴隸、封建、資本革命)的終結式、復雜式,是人類歷史發展向“否定之否定”的大過渡期。
這一革命有著長期性、曲折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或許,隨著現代科技、生產力的日新月異,這“三性”會有奇異的變化。而其具體變化是什么?會怎么樣?尚需觀察和研究),——特別是早、前期,要特別謹防革命蛻化變質、修正主義的和平演變、舊剝削制度的復辟,根本措施則是反復摸索、堅持斗爭,通過民主、大民主,探究序化民主(在探究“序化民主”的首、初,是會出現局部的“無序”的。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金權民主不可同日而語)等。這些,都有著劃時代創新和發展的意義。
毛澤東主義的總體大要是,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就是在斗爭中發展、發展中斗爭;在社會領域,人民是歷史的主宰,她經歷一個由自在到自為、必然到自由,最終消滅階級、剝削,擺脫以私有制、利己觀念為核心的一切舊制度舊觀念的束縛,達于自身的解放。當代,這一革命處于終結式的歷史大過渡階段,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會在世界范圍內出現“花開”花落,花落花又開,此處花雖落,別處花再開,反反復復,直至五洲四海,盡是“山花爛漫”的奇異景象。
毛澤東主義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是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為反資本主義復辟破關闖道。
說明,以上寫述,均是個人研究性內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