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思想,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來說,其宗教批判思想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思想不僅是對對資產階級宗教觀的科學超越,還為各國提供了宗教工作具體方案。時至今日,宗教已與社會不同的領域產生密切聯系,涉及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研讀馬克思主義宗教批判思想的歷史發展路徑,把握馬克思主義宗教批判思想的革命性和科學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01
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以唯物史觀作為根本方法認識宗教以及宗教問題形成的觀點總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唯物史觀的形成包含在馬克思主義對宗教在內的社會現象的批判:宗教是一個歷史范疇,提供了超驗的神學敘事來解釋人間的苦難。唯物史觀揭示了維持宗教生存和發展的現實根源,這些根源同樣支撐著其所在社會秩序的不公正。故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宗教進行研究并加以批判的目的就是將宗教從天上拉回到世俗世界,從社會現實里探索宗教背后的行動動機。因此,立足于宗教產生的基礎——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去認識宗教本身,以“物質”、“歷史”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考察宗教發展史,始終是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立場和原則。
(一)從有神論到無神論
馬克思恩格斯宗教觀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一個被宗教浸染、環繞的宗教化世界。受父親的影響,馬克思在升學考試所寫的作文中表達了對宗教的虔誠,作為17歲的中學生,他對對宗教的總體看法是積極實用的。但這份虔誠在他進入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之后發生了轉變。1837年,馬克思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系統研究黑格爾的著作。黑格爾哲學的理性主義、絕對精神以及自我意識學說給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恩格斯也是黑格爾哲學的信奉者。黑格爾從一開始就否定了有限和無限的任何終極對立。有限存在的所有興衰成敗被視為精神運動的必要附屬物,即絕對精神通過超越自我的有限意識回歸到自我實現的過程。黑格爾認為理解這一動態過程所必要的思維方式是辯證的。正是這種見解對馬克思產生了重要影響,開啟了從有神論到泛神論再到無神論的思維進路。
隨后,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熱情發生了轉變。青年黑格爾派對辯證法的重視,對宗教的批判以及革命傾向引起了馬克思的濃厚興趣。青年黑格爾派(特別是鮑威爾)對宗教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在鮑威爾看來,宗教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將自我意識看作世界的本質和動力,從而逐步淪為虛無主義者。馬克思指出,鮑威爾的宗教理論并沒有解決問題,本身而言是一種新的神學,是對唯靈論的偶像崇拜。“在鮑威爾的批判中,我們所反對的正是以漫畫形式再現出來的思辨。”馬克思對鮑威爾的批判展現出了明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但并未真正地踏入真實存在的唯物主義現實世界中。
隨著博士論文(1841)的通過,馬克思轉向了新聞業。他在介入新聞工作的過程中越來越無法忍受大多數青年黑格爾派評論的空洞論調。他由此轉向更為實證的問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馬克思致力于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在這期間,恩格斯也撰寫了幾篇有關宗教的論著,他對宗教的批判也從思想層面轉變到了社會變革的角度。在1841年左右,馬克思和恩格斯均已經實現了從有神論到無神論的轉變,但他們此時的無神論思想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
(二)從人本心理學到社會心理學
費爾巴哈從心理學方面對宗教進行研究,對后代的思想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轉變進程。在宗教批判方面,費爾巴哈取代鮑威爾成為馬克思的良師益友。黑格爾認為人是自我異化的上帝,而費爾巴哈卻顛覆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上帝是自我異化的人,宗教以異化的形式展現了人性最美麗的部分。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窠臼,將德國哲學對宗教的批判引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并為馬克思提供了唯物主義的重要來源。故而,在1841-1843年間,馬克思恩格斯逐步擺脫唯心主義、理性主義,并在這過程中與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加速了馬克思恩格斯與黑格爾哲學的決裂。
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與鮑威爾的決裂。其中,馬克思通過猶太人解放問題的研究,闡述了宗教和國家的關系,探討了人類解放和政治解放。馬克思反駁了鮑威爾把猶太人的解放當作一個宗教問題來對待,并開啟了從宗教和社會關系入手道出宗教社會根源的始端,“要把神學的問題化為世俗問題”。他還寫道,我們應該考察的不是“安息日猶太人”而是“日常的猶太人”。馬克思從猶太人癡迷于金錢的普遍刻板印象出發,將猶太人描述為他所謂的“猶太教市民社會”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即“金錢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獨立自在的價值。”鮑威爾認為猶太人問題的解決就是使德國社會徹底世俗化。但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方法并不能夠徹底掙脫宗教,實現政治解放。馬克思所得出的一般結論就是:人類解放是社會問題的唯一解決方案,通過拒絕宗教和政治異化,并以公共的方式組織他們的社會力量。從馬克思對宗教的理解來看,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馬克思將經濟因素而非宗教視為人類異化的主要形式。
這樣一種“人”的解放到底怎樣能夠實現?《<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3-1844)宣告了答案。在該文章中,馬克思的宗教批判開始從崇尚自我意識向挖掘隱藏在意識背后的物質現實轉變,形成了融入自己思考的唯物主義的宗教觀,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向著社會學、政治學以及歷史學領域轉變。
(三)從經濟現實到歷史唯物主義
1841-1844年間,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思想還帶有費爾巴哈派的色彩,但一種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宗教觀正在他們的思想中逐步成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是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在這篇著作中,馬克思把他對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的闡釋應用于政治經濟學領域,深化了對異化的論述:宗教異化只會隨著社會異化力量的消失而消失。并發現了宗教和社會經濟學的相似之處:都是以異化為特征。前者孵化了宗教異化,后者孵化了經濟異化。馬克思進而把兩者結合起來,闡述了這一結合的非偶然性。除此之外,馬克思還論述了經濟對政治的決定作用,并對社會意識進行了更科學的唯物主義論述。
隨著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細化,他的思想經歷關鍵性的轉變:之前是異化為核心概念,現在是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的批判最能說明這一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1845)中從宗教的世界、本質和社會性三個方面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理論將宗教批判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并帶來了一個新的無神論,他明確指出了宗教的自我異化和人的自我異化的聯系,將宗教世界歸結于世俗基礎,但是他沒有揭示這個世俗基礎被二重化為宗教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原因。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忽略了人的歷史性以及活動性,不能看到宗教的社會基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是以舊的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的,因此“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在該著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探究基于世俗基礎的社會沖突,以及在隨之而來的實踐中解決這些沖突的可能性。《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和《共產黨宣言》(1848)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最后完成。
總而言之,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奠基階段貢獻了更多的智力成果。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指導人們從經濟社會現實的變化中考察宗教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科學的體系。馬克思主義宗教批判思想屬于西方宗教思想史中無神論的序列,更是西方宗教思想史上最絕對、最徹底的無神論思想。
02
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堅持與發展
馬克思晚年對宗教的研究甚少,這時,恩格斯相較于馬克思,對宗教批判思想的涉獵更廣。其中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其宗教批判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亦是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獨特貢獻。在恩格斯晚年,自然科學強大而迅猛的發展推動了哲學的前進,辯證法正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發展。恩格斯以簡練而精確的語言,揭示了宗教產生的自然根源和社會根源,并得出宗教將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消亡。概之,恩格斯在其晚年,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批判思想,牢固構筑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尋求將其納入一套普遍適用的規律之中,納入自然的過程和歷史的過程。因此,恩格斯花了大部分時間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自然科學的這些發展將極大地影響恩格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世界觀的表述。
(一)通過與杜林的辯論系統闡述其宗教批判思想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1876-1878)中,第一次廣泛評價原始宗教,批駁了杜林關于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宗教將會被全面消滅的觀點。在該著作中,恩格斯以簡練的語言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一,揭示宗教的本質;其二,揭示了從自然神到社會神、從多神教到一神教的發展規律;其三,提出宗教將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走向消亡。該著作不單單是運用了恩格斯對于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成果,還把他的研究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層面。恩格斯意識到,對杜林觀點的批駁給了他進一步發展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重要契機。
“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恩格斯從唯物史觀視域,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唯心主義宗教觀的根本區別。作為“幻想的反映”,宗教時常以神秘面紗掩面,看似“不食人間煙火”,實則與人們的日常物質生活緊密相連。恩格斯從人類的發展方面闡述了宗教存在的根源,并得出宗教的發展經歷了自然神到社會神、多神教到一神教的過程。恩格斯還在該著作中,通過物質第一性的全面陳述,將對宗教的批判帶入本體論的更深領域,以此強化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批判立場。在恩格斯看來,只有具有“運動的物質”概念的“新”唯物主義才能逃避世界需要創造者的結論。如果物質不是永遠運動的,而是可以靜止存在的;如果運動不是物質的一個整體屬性,那么我們在事物中將碰不到任何的矛盾,因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一旦我們接受了現代科學的物質的動力學理論,那么我們將會擺脫宗教外衣,回歸現實“對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最后記憶也消除了”。而在杜林的學說中,隨處可見創世者、第一推動或者“上帝”的影子,是一個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二)通過對自然科學和宗教發展歷史的比較論證歷史唯物主義
在《自然辯證法》(1873-1883)中,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與宗教的關系: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宗教變化的歷史密切相關,支配自然和歷史的規律基本上是相同的,宗教的觀念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宗教是“人們解釋世界和解決自身許多現實難題的重要途徑”,自然科學的研究發端于宗教改革的時代。在論述宗教及神的觀念產生時,對自然力的認識發揮了決定性的原因。科學的出現和發展挑戰了教會的權威,沖擊了神學的思想體系。盡管存在自然科學家受著宗教的迫害,但自然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這個斗爭中為自己開疆擴土,并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更加系統化。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也涉及了對偽科學的批判。對于單憑經驗、蔑視辯證思維,進而導致的幻想、盲從和迷信(主要表現為在經驗主義的加持下所造成的招魂術和請神術),恩格斯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說明了理論思維對于自然科學、認識各種自然社會現象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指明了各種神靈現象的虛幻性。
可以看出,恩格斯始終把自然科學的發展與對神學敘事的沖擊相聯系:自然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不斷摧毀宗教神學的XX,改變了人們的自然觀,并在擺脫自然觀束縛的同時擺脫宗教神學。因此通過總體性梳理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可以發現,把宗教問題構筑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為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路徑指明主導方向,同時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其他一切形式宗教觀的根本區別。
簡而言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并為未來宗教的工作貢獻了啟示意義:對于宗教應該適當引導,絕非明令禁止。杜林認為宗教是一種“幼稚的原始的想象”,因此在自由社會宗教將會被禁止。但恩格斯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宗教的存在的現實性,捍衛宗教信仰自由;若要消除宗教產生的自然、社會根源,那需要掌握宗教的發展規律,從矛盾的根源上解決矛盾。
03
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對資產階級宗教觀的科學超越
回溯資產階級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在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但在另一方面它同樣促進了新“神學”的產生。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思想在費爾巴哈式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突破人本主義的局限性,立足經濟關系,從私有制的角度揭示宗教的起源,并明確指出宗教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和宗教消亡的途徑,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創新,也是對資產階級宗教觀的科學超越。
(一)深刻剖析宗教的本質
與資產階級思想家對宗教研究不同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剖析宗教的本質。對馬克思和恩格斯來說,人類發展初始階段,宗教產生于對自然現象的恐懼、無知和無力。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文章中從意識、世界觀和幻想三種維度論述的那樣:其一,人是宗教的創造者,宗教是那些沒有獲得自身亦或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表達;其二,宗教是一種顛倒世界的總理論、綱要、邏輯、尋求慰藉的總根據等等,是一種意識;其三,“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對其宗教本質所做出的探索性回答。其主要思想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宗教是被異化的人的幻想。宗教以信仰為特征,是人與神之間關系的顛倒,從而呈現出異化特征。布魯諾•鮑威爾是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明確把異化思想用于宗教批判的肇始者。作為黑格爾異化思想的繼承者,他把異化當成剖析宗教問題的批判武器。但是鮑威爾的思想帶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色彩。“在近代思想史上,費爾巴哈是第一個在唯物主義人本學基礎上論述宗教異化的思想家。”費爾巴哈并沒有簡單地將宗教宣布為愚昧和迷信的結果,在他看來,宗教觀念的根源應從人們生活的現實條件中尋找。因此他從認識、心理和人本學等領域中深刻剖析宗教,揭示了宗教心理的復雜機構,把超自然的世界的內容歸結為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揭示了宗教幻想的秘密。然而,費爾巴哈表現出來的局限性在于他未能揭示人的社會特質。馬克思恩格斯以經濟事實作為出發點,研究經濟關系和宗教現象的內在聯系,并意識到衣食住行等這些基本需求對于人類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異化”的概念。在階級社會中,異化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階級相聯系。因此,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來說,宗教作為這種異化狀態的表現形式,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
另一方面,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宗教的意識形態性在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有關論述中表達得非常明確,符合意識形態的發展規律。例如,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僅僅是一套通過證明其主張的合理性來促進一個階級利益的信仰,也是一種社會現象,表達了資產階級可以采取法律、制度、哲學、宗教等形式壓迫和剝削人民群眾。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
概言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伊始就斷言,宗教只不過是被視為慰藉現實的人的一種社會心理工具。就其本身而言,宗教可以從迄今為止所構成的社會組織的病理學角度進行詳盡的解釋。而在未來的社會中,將存在哲學、藝術、文學、法律等的正確形式,而不可能存在正確的宗教形式。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宗教置于他們所看到的歷史的社會現實中,為我們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宗教在歷史中的作用貢獻了方法論基礎。
(二)客觀評價宗教的根源和功能
人類社會的早期發展與宗教密切相關。馬克思恩格斯從更高的視角分析了宗教對人類和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對他們而言,世界歷史辯證運動背后的真正動力是不斷變化的生產力和人類在其歷史過程中所進入的不斷變化的生產關系,而不是黑格爾認為的理念或絕對精神。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發展的解釋是從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開始的,強調物質生活在宗教研究中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揭示宗教的社會根源。馬克思恩格斯假定人不僅是歷史的對象,還是歷史的主體,并明確指出,“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宗教一方面表達了人類無法使自然、社會異己力量,適應自己的需要并能被掌控的感覺;另一方面也安慰和彌補了人類內心世界的挫敗感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不幸。因此,宗教滿足了人類面對無限性時的需求,它不僅僅是通過承諾在死后給予獎勵和威脅懲罰來強化道德,它還試圖安撫惡毒的靈魂和求助于善良的靈魂,在實際上反映了歷史進程中某一階段的人類狀況,發揮了世界觀、補償性、結合性以及“外衣”功能。但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強調宗教存在的現實根源。在他們看來宗教不僅僅是一種幻想,還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并被人類無法理解、無力掌握的力量所支配。
另一方面,宗教斗爭、改革的實質就是各個階級間的政權斗爭。回溯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歷程,倡導、反對什么樣的宗教,主要目的就是奪取政權、鞏固統治,并非是出于對宗教的狂熱。故而,宗教之爭成為了各階級之間革命的導火索。每一個階級社會的歷史中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階級。宗教作為階級斗爭中的一種意識形態武器,作用就是幫助特定階級獲得利益。它是歷史上被壓迫者和壓迫者都使用過的武器。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把注意力從“宗教”本身轉移開,集中在物質社會現實上。
(三)科學論證宗教的最終消亡
在資產階級興起之前,“科學只是教會的恭順的婢女”,并不是根本意義上的科學,資產階級意識到發展和科學的緊密聯系,不得不加入反叛的行列。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宗教必然逐步走向消亡。在未來的社會中,宗教將逐漸失去立足之地。過去人們在宗教中所追求的一切都將過去,因為宗教沒有超越人、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目標,也沒有任何動機,只有與這些人以及與他自己建立和諧關系的愿望。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將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對宗教的研究是實現這種狀況的革命斗爭的一部分。宗教的消亡是一個長期又復雜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現實世界宗教反映的消失不僅建立在強大的社會物質基礎之上,還必須實現共產主義。在恩格斯看來,宗教反映本身的消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其一,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消滅;其二,生產資料的有計劃使用;其三,“當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時候。”
04
結語
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是對宗教的科學認識,是立足唯物史觀探索“此岸世界”的真理,是從現實角度尋求人類解放現實的道路,對于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黨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價值。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發展歷程,可以得出結論,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走向科學化的不可或缺步驟。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理應充分吸收借鑒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結合中國國情和我國宗教的具體實際,建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