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識形態真假性判斷標準:從實踐功能論的視域看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對階級利益的普遍性表達。意識形態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意識形式,它最為本質的因素是對階級利益的普遍性表達。首先,意識形態是普遍性的形式,是普遍適用于所有社會成員的觀念形態;其次,意識形態又不是一般的觀念形態,而是要為某種階級利益作辯護或批判某種階級利益,因此始終不具有自足性,始終要從階級利益中獲 得辯護或批判的力量和指向。這一本質因素決定了意識形態的根本功能,就是以普遍性形式追求階級利益的實現,這已經明顯是一種實踐論意義上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問題。因此意識形態表現出社會意識的身份屬性;不過就整體運作形態來看,意識形態最突出的特征是以普遍性形式實現階級利益,這意味著意識形態不再是靜態的觀念形態,而是蘊含著極強的實踐指向和實踐功能,是人們實踐活動和利益結構中發揮引導作用的能動環節。
以馬克思實踐論的視域來看,意識形態在直接意義上是社會意識,而這種社會意識絕不是獨立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孤立存在的觀念形態,它總是在實現階級利益的實踐活動中與實踐因素高度融合的環節,這些環節或者牽引著實踐活動,或者支撐著實踐活動,或者作為實踐活動的無意識動因……總之,當人們按照意識形態的要求去行動的時候,就像是出自他們的本能或他們的自我要求一樣,這就是意識形態在實踐世界展現出來的“現實性和力量”。就此而言,我們把意識形態的身份屬性界定為“功能性的觀念形態”或“實踐結構的觀念性環節”,這一界定與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之身份具有根本的一致性,更為關鍵的是,這一界定為科學把握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問題提供了入門。
2
實踐功能論視域中的意識形態真假性空間
我們還是從作為意識形態之現實基礎的特殊利益談起。作為對特殊利益的普遍性表達,意識形態興起和貫穿于特殊性原則占據主導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征便是社會成員成為追求特殊利益、以特殊利益至上的特殊利益主體。特殊性原則占據主導的時代之所以到處充斥個人私利卻沒有陷入混亂,就是因為每個特殊性的實現與其他特殊性的實現“相關”,由此培育出一種特殊性基礎上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既作為促使特殊性實現的強制性的結構性中介,成為特殊性的內在組成部分,又作為限制特殊性過分膨脹的強大束縛, 成為特殊性與特殊性之間關系處于穩定和平狀態的外在保障。這種特殊性和普遍性并行的時代,給予特殊利益主體的最大啟示便是,欲要實現特殊利益及其最大化,便需要借助特殊利益相互交換的普遍性平臺加以實現,進而這又轉化為對意識形態的最大啟示,即不能以特殊性的理由來追求特殊利益的實現,而必須以普遍性的形式追求特殊利益的實現,以此才能調動最大多數特殊利益主體的力量為自己的特殊利益服務。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意識形態的真假性問題才產生出來,表現為兩個高低不同的標準。與學界多從認識論意義上來衡量意識形態之真假的做法不同,我們是從實踐功能論的角度來衡量意識形態之真假。這一做法具有三方面特征:首先,在意識形態功能的基礎上揭示出意識形態與實踐世界的真實關系。從實踐功能論出發,才能夠發現實踐世界對意識形態的根本決定性,發現意識形態對實踐世界的意向性。其次,在特殊性原則的基礎上揭示出意識形態的張力結構。無論是意識形態真假性的低階標準還是高階標準,都不排斥特殊利益主體所堅持的特殊利益至上原則,進而言之,只有建立在特殊利益主體追求特殊利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作為特殊利益之相互交換的普遍利益,由此才能以普遍利益為參照衡量意識形態的真假。最后,在真實普遍性的維度上測繪意識形態的未來方向。我們提出意識形態之真假的兩個標準,本身便默認了一種對現代人類歷史發展的理解,這就是現代人類歷史將會從特殊性占據主導的形式普遍性、實質特殊性時代過渡到特殊性與普遍性高度融合、特殊性聯合為實質普遍性的真實普遍性時代。正是以對現代人類歷史走向的普遍性理解為根本尺度,我們才能提出意識形態之真假的標準,而以真假標準為參照,才能進一步透視意識形態與實踐世界、利益沖突的復雜關系。
3
意識形態真假性的具體體現Ⅰ:低階標準中的拜物教真假性問題
作為觀念形態,拜物教首先表現為商品生產當事人把“勞動的社會性質” 誤認為“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的主觀意識,換言之,拜物教不僅在社會關系的表象上表現出來,而且必然在人們的主觀意識上表現出來。作為“客觀的思維形式”,拜物教采取了觀念形態。如果采取純粹認識論意義上的意識形態真假標準,就會發現拜物教倒是非常符合經驗性的現實,因為社會關系的物化體系是每一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必然遇到的直接現實,而拜物教正是對這種現實的“正確”反映,因此以認識論意義上的標準來衡量將會導致對拜物教的無意識認同和膜拜,“資產階級經濟學”和常識意識正是囿于認識論意義上的標準,才陷入對社會關系的物化形式而不自覺,這正表明了拜物教對人們思維的強大的“社會效力”。如果從功能性的觀念形態角度出發,就會發現拜物教“有社會效力”意味著人們認同了商品所采取的物化形式,這表明拜物教是功能性的觀念形態。把商品的物化形式當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然而然的規定性予以接受,把商品的天然屬性當成是社會化生產的永恒的自然規律,這是拜物教成為意識形態的關鍵之處。
既然拜物教是意識形態,那么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拜物教也存在真假的問題。按照意識形態之真假的低階標準,拜物教如具備最低限度的真實性,其需要滿足的條件是社會關系所采取的物化形式能夠促進廣大特殊利益主體的真實普遍利益。我們知道,拜物教的典型特征就是把社會關系所采取的物化形式當作人類生產的永恒的對象性形式,就物化形式僅僅是人類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才出現的特定現象而言,這種把物化形式“自然化”“非歷史化”的做法當然是歪曲了人類生產的本來面目。在這種意義上,徹底地否定拜物教,實質上就是徹底否定商品經濟、否定廣大特殊利益主體的生存基礎。
作為功能性的觀念形態,拜物教的本質特征是“拜物”,根本功能是把歷史形成的特定形式“自然化”為永恒形式、非歷史形式。我們在看到拜物教的真實普遍性的同時,也要看到拜物教的物化形式阻礙真實普遍性的實現、阻礙廣大特殊利益主體之特殊利益實現的虛假性方面。這些方面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是掩飾著特殊利益主體之間社會關系的本來面目,從而對廣大特殊利益主體從特殊性中的解放造成障礙。其次是夷平了特殊利益主 體豐富的價值世界,使得特殊利益的價值維度變得單一和狹隘。最后是鈍化了特殊利益主體的生命感覺,使得特殊利益主體對利益之外的生活世界麻木不仁。
4
意識形態真假性的具體體現Ⅱ:高階標準中的拜物教真假性問題
下面我們將考察高階標準視域中拜物教的真假性問題,即拜物教物化形式所維護的資本增殖利益是否能夠促進普遍利益。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社會 “最普遍”的普遍性形式。然而,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甚至是一個表象,因為在拜物教的普遍形式之下,其所維護的不是與普遍形式相對應的普遍利益,而是以資本增殖利益為核心的資產階級特殊利益,如果資本增殖利益能夠代表普遍利益的未來,那么拜物教則具有最高限度的真實性,反之則不具備最高限度的真實性,即在真實普遍性的視域觀照下,拜物教既有虛假性,同時也有滿足低階標準的真實性。拜物教作為彌散于現代社會的觀念形態,是社會關系在社會化商品生產條件下必然采取的物化形式以及廣大特殊利益主體對這種物化形式的集體無意識膜拜,資產階級并不是拜物教得以產生的客觀基礎。進而言之,資產階級同樣陷入于對拜物教的無意識膜拜當中,資產階級以其追求資本增殖利益的強大驅動無意識地造就了商品生產在社會化尺度上的展開,由此在客觀上導致了社會關系的物化形式的社會化鋪展,資產階級同樣迷惑于商品生產和交換所采取的物化形式。
在拜物教由認識論意義上的觀念形態轉化為功能論意義上的觀念形態的過程中,資產階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驅動作用。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拜物教成為資產階級特殊利益得以實現的意識形態之普遍性形式,換言之,資產階級對拜物教之產生的“無責任性”并不能免除其對拜物教成為意識形態的“責任性”, 正是在拜物教與意識形態的連接點上,我們可以以拜物教真假的高階標準來衡量資產階級特殊利益與社會普遍利益的關系。上述關系可以表述為,拜物教物化形式所維護的資產階級特殊利益由于固執于資本增殖的維度,因此在直接關系層面上不僅無法促進普遍利益,而且阻礙眾多特殊利益的實現,但是在辯證揚棄的層面上,由于資本增殖終將違背自己的意志從而超越特殊性原則、為具體普遍性的實現創造條件,因此它就成為普遍利益得以實現的不自覺工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