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自主性是馬克思“國家相對獨立性”理論的重要題域,回溯國家自主性演進的歷史生態,國家自主性的不足與國家自主性的過度都是國家與社會關系失衡的生態寫照。“強國家、弱社會”的歷史寫實或“弱國家、強社會”、“弱國家、弱社會”的可能走向都是失衡的政治生態,從失衡走向平衡,架構“強國家、強社會”的格局是國家自主性演進的應然走向。
國家自主性理論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相對獨立性”理論。截至目前,國家自主性研究成果頗豐,存在許多不同的范式和主張。概言之,“國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是指國家作為掌握一定領土和民眾的機構可以制定和追求并不簡單反映社會組織、階級或整個社會的需求和意愿的目標”。當前,我國正邁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更需要科學平衡的國家自主,防止陷入國家自主性不足和國家自主性過度的雙重困境,確保國家與社會的平衡穩定,從而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文章試圖從歷史學科的視域總結我國國家自主性失衡發展的歷史形態,并基于社會轉型的透視,探析國家自主性建設從失衡走向平衡的應然走向。
一、失衡的歷史形態:國家自主性的歷史回望
歷經封建皇權專制、民主革命的探索以及新中國建立(50-70年代)后的實踐,在不斷完善和調整中,我國一直建構并維持著“強國家——弱社會”的不平衡的歷史形態。
(一)封建傳統社會的專制集權。
與早期西方文明的代表——古希臘建立的全體公民是統治者的民主制度不同,伴隨著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同時建立,并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持續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秦統一全國后,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起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加強了皇帝對各級官吏和百姓的控制。后歷經西漢的鞏固,隋唐的完善,北宋的加強,元代的新發展,至明清時達到頂峰,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主要特點是帝位終身制與皇位世襲制,皇帝個人專制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封建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在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最高統治者皇帝在整個社會中位于中心,“政權出于皇權”,政權主宰和壟斷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比照國家自主性的要素來衡量,這一漫長時期里國家一直強大,而社會則非常弱小,國家和政權在自由甚或“為所欲為”中占據了控制權、話語權,社會則以孱弱的形態幾乎被歷史湮沒。這樣建構起來的國家、社會的格局正是孫立平所概括的“強國家——弱社會”模式,即科層式的極權主義。意大利學者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寫道的——“在東方,國家就是一切,市民社會是一批尚未成熟的混亂的群眾”,正是對這一時期歷史形態的最生動描述。
(二)民主革命時期的有限探索。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歷經了近百年的民主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直至新中國的建立。在近百年的民主革命中,革命人士學習、引進和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明成果,不斷沖擊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刷新了我國歷史發展的軌跡。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百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首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時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歷史時期,也是“國家”、“社會”關系調整和探索的一個重要階段。政治方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了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法律上提出保障人民自由和權利;經濟方面,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興辦實業,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民族關系上,主張“五族共和”和民族的平等,如用五色旗為國旗,象征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的平等團結;文教方面,促進西方文明思想的傳播,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國民、公民的概念日益流行;社會方面,倡導“自由、平等、友愛”的公民道德;外交方面,尋求獨立自主,積極對接現代國際外交。顯然,與封建專制皇權不同,民國國家政權的自主性得到調整;與封建帝王臣民不同,民國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得到擴大。然而,由于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國情,尤其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以及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國內大資產階級和官僚的破壞,“社會”建設非常有限,公民權利、民主保障更多是停留在法律條文上,“強國家——弱社會”模式沒有改變,國家自主性不平衡的形態依然在維續著。
(三)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調適。
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在其后的50-70年代,國家和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政治方面,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基本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取得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實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大團結;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使中國從此步入社會主義社會;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軍事實力大大提升;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在制度方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為核心的基本政治制度,以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方面,通過沒收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資產、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企業和連續五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而積累了巨大財富,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在文教方面,大力發展教育,積極培育科技。然而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缺乏、國際兩大陣營爭霸等國情、世情,中國走向了模仿蘇聯的道路,建立起了國家與社會高度一體的總體性社會。如在政治方面,建立了黨政不分人民民主專政;在社會方面,通過階級動員掩蓋國家與社會、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在經濟方面,比較粗暴地通過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進而政社合一;在制度方面,通過強化“單位”對單位成員進行嚴密控制;在思想方面,強調全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否認利益差別。至此,“國家”的領域無限擴大,“社會”的空間在客觀上被擠壓,有公民權利的規定、無公民社會的保障。正如有的學者所概括的,“經過對社會的‘拯救、領導、限制、改造、規劃’,國家變得無所不在,無往不勝,而社會則成為一個抽象的符號,新中國國家與社會兩者的關系呈現為極端的‘強國家———弱社會’模式”。
二、時代的轉型挑戰:國家自主性的時代境遇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步入轉型期。尤其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逐漸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新的經濟面貌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沖擊,同時對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調適提出了新的要求。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使國情、社情、民情、世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國家自主性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
(一)“失衡到平衡”調適中國家自主性的時代契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家自主性建設重要契機主要表征以下幾個方面:國情層面,以多種所有制形式為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經濟基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職能調整與轉型,政府機構改革,民主法治建設加強,法律和規章制度漸趨完善,不斷推進我國的政治民主改革。這種經濟和政治方面帶來的變化成為推動國家自主性建設的最深刻的根源。社情層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發生顯著的變遷。在利益主體多元趨勢加強的背景下,提出了社會安全穩定、社會公平正義、社會文明和諧等強烈需求,公民社會的建設日益緊迫。邁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以民生建設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正式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這種社情的生動變化成為推動國家自主性建設的最基礎的因素。民情層面,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建國后鞏固起來的“單位”日漸瓦解,“單位人”變“社會人”成為潮流和趨勢,沖擊民情發生變化,使作為社會成員的“社會人”不斷利益分化、階層分化,這種分化和差異成為推動國家自主性建設的最直接的動力。世情層面,“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在這一時代主題下,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依托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等載體,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愈來愈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極化演進,不斷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平衡協調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對世情的積極順應是推動國家自主性建設的重要參考指標。
(二)“失衡到平衡”調適中國家自主性的時代挑戰。
國情、社情、民情、世情的積極態勢在“失衡到平衡”調適中為國家自主性帶來了歷史契機的同時,也為國家自主性提出了現實挑戰。國情層面,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來襲。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為國家與社會的有限分化提供了前提與條件,但在多元所有制的潮卷與市場經濟自身局限性的交錯中進逼著國家決策向利益占有階層的傾斜,從而侵蝕國家自主性的“中立”旨義。社情層面,社會組織的爆發式增長,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政策傾向使原本吞噬的“社會”呈現復蘇態勢,然而管窺當下絕大部分社會組織仍處于半官僚性或非法性,未能真正掙脫國家的行政控制,其與國家相制衡的功能發揮也無處彰顯,在國家控制與社會自主的真實下失衡國家的自主性依舊是未解之謎。民情層面,“單位人”走向“社會人”的步調中個體的主體性得到發揮,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從傳統的城鄉二元、單位體制的束縛中得以解放,民眾的自主性在社會要素的流動中競相迸發。然而,正如孫立平所說的“斷裂的社會”、“階層的固化”逐步形成,在經濟財富、社會地位、發展機遇、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兩極分化中逐步形成強勢和弱勢兩大群體。階層的固化對國家自主性呈現兩頭威脅,一面是強勢階層向國家自主性的號令聲威,另一面則是弱勢階層的“平民主義或民粹主義”再次抬頭。世情層面,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多元化論調的侵襲,使傳統的民族價值根基不斷面臨挑戰與質疑。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無論是“中國崩潰論”或是“中國威脅論”,“歷史終結論”亦或是“歷史遠未終結論”,都對國家自主性在世情多變的態勢中保持“中立”提供挑戰。
(三)“失衡到平衡”調適中國家自主性的時代解讀。
回溯國家自主性發展的學術脈絡史,國家自主性并不是先驗的理論述說,而是歷經了從普蘭查斯和米利班德之爭、國家回歸學派、國家與經濟發展的爭論。基于此,立足中國語境,對“失衡到平衡”調適中國家自主性的時代解讀就尤為必要,也是國家自主性生態邏輯的架構起點。“失衡到平衡”調適中國家自主性的時代解讀大抵可歸結為三個原則:一是中立性原則。中立性并不是對利益的無視,而是對共同利益、全體利益的堅守。中立性簡言之即不偏好強勢階層,也不受強勢階層的利誘,而是在共同利益、全體利益的堅守中體現國家的自主。二是平衡性原則。平衡性既指國家與社會的平衡,也指權利與權力的平衡。平衡性是國家自主性保持的前提,也是國家自主性始終需堅守的原則,國家與社會的失衡或權利與權力的失衡都會使國家自主受到侵蝕或破壞。三是適度性原則。適度性即國家自主是建基于自身權威與民眾服從相適度的基礎上,正如約翰·密爾所言,制度化權威機制的設計至少應該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必須為人民所樂意接受,二是人民必須愿意并能夠為這種權威的維持去行動,三是人民必須愿意并能夠為國家目的的實現去做需要他們做的事情。
三、平衡的可能架構:國家自主性的應然走向
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后發國家。中國是在歷經漫長的封建皇權專制后,在西方現代文明的刺激下,被迫做出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轉變的反應。因此,注定我國的國家自主性建設必須經歷一個更加長期的過程。在民主革命時期,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家自主性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整體上“國家”、“社會”仍居于不平衡的地位,強國家、弱社會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變,國家自主性是在失衡中演進的。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凸現的各種矛盾對國家自主性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建構一種平衡的國家自主性體系,以應對社會轉型的需求。
(一)國家權力的合理歸位。
改革開放以來,先后進行了六次重要的政府機構改革,以期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社會轉型期,我國國家自主性要確保“不越位”,主要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我國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社會的日益成熟,將對政府向宏觀調控方向轉變提出更多要求;二是公共服務。建設服務型政府,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內容和范圍,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政府改革追求的必然發展趨勢;三是職權劃分。政府內部的職權配置是否科學合理是政府能否有效運作的前提條件;四是機構精簡。進一步精簡機構,推進大部制,避免職能交叉、政出多門,提高行政效率。
(二)公民社會的發展壯大。
國家自主性建設不應單方面加強國家權力,而應該是在國家與社會雙向互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理有限的自主。費孝通先生用“雙軌政治”表達了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政治絕不能只在自上而下的單軌上運行,人民的意見是不論任何性質的政治所不能不加以考慮的,這是自下而上的軌道”。而“一個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須是上通下達、來往自如的雙軌形式”。我國公民社會起步較晚,伴隨改革開放而不斷成長,并推動我國社會的民主治理進程,要通過大力發展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管理模式、宣傳培育公民意識等,進一步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壯大。
(三)國家與社會的有機互動。
“國家”、“社會”立足各自職責,各司其職,恪守各自權利和責任邊界,不“越位”和“缺位”,是建構平衡的國家自主性體系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還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促進國家與社會的有機互動,確保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平衡穩定,主要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在政府和利益群體間建立明晰的組織邊界,正確處理政府與各利益群體的關系;二是保障各利益群體政治參與權、避免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對其實現政治參與權的制約,建立起社會各利益群體利益表達機制;三是建立健全社會公共選擇機制、提高利益代表與人民的利益關聯度以及提高思想整合能力,建立起利益群體整合機制。
簡言之,國家自主性建設是在歷史的動態過程中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隨著國情、社情、民情和世情的不斷調整和變化,直面改革發展的現實難題,科學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推進我國國家自主性建設。
作者:陳富國、羅斌華
文章來源:《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第0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