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如下規定: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對于《憲法》中的這條規定,時常會有在網絡上出現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各類意見。特別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論述,引起了一些不同意見。其中有的意見認為,在現實中,公有制為主體似乎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關于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問題,是有多個不同維度的。有從資產總量維度上考慮的,有從生產總值維度上考慮的,也有從企業數量維度上考慮的。從不同的維度來考察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所得到的數字都有不小的差異。
有一個1996年的統計數字,是當年各種經濟成分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其中國有經濟占28.6%,集體經濟占39.4%,二者相加之和為68%。這是從工業總產值的維度上展示了公有制經濟占到了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
還有一組數據,是從企業數量維度上表述的。這組數字敘述得有點含糊。這組數字說,十年前,國有企業的數量占全國所有企業數量的50%,五年后,只占到30%,而現在也就只占10%。從這組數據上看,公有制經濟在企業數量中的比例上顯然沒有占到主體地位。于是有人對此憂心忡忡。
另有數據表示,從資產總量上看,國有經濟的總量超過了50%,是占有主體地位的;從國民生產總值,即從GDP的數字上看,國有經濟也是超過了50%,也是占有主體地位的。因此,說在我們國家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是有根據的,無須懷疑。
現在看來,如果單從某一個維度來考察公有制經濟,顯然是有某些缺陷的。還是要把各方面的數據綜合起來加以考察,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更為準確的結論。
從企業的性質來看,我們的公有制經濟或者說公有制企業是可以大致劃分以下幾個類別的。一個是屬于中央管轄的國有企業,簡稱央企。截止到2022年,中國共有98家央企,涉及到國防、能源、通信、冶金、機械制造、農業、交通運輸、醫藥、金融等行業領域。央企主要是涉及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以及對全國全局有著重要掌控的領域,是不能輕舉妄動的領域。前些年,有些公知一直在高喊“國退民進”,指向的就是這些領域中的央企。顯然,在這些領域中,國不能退,民也不能輕易地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須做強做優做大。”
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重要載體、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重要保證,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對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重大。說到國有企業,除了應該包括央企之外,也應該包括地方國有企業。
關于地方國有企業,現在只有一個總計的企業數字,是說在2022年,地方國有企業有816家。這個數字比央企的數量要多一些,是央企數量8倍多一點。在全國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量上,據2022年10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國務院的報告說,到2021年,央企資產總額是102.1萬億元,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是202.6萬億元,二者合計303.8萬億元。(因為這兩個數字只是精確到小數點后1位,而這兩個數字的小數點后面數字也都不會太小,所以合計時能夠向上進一位)
關于民營企業的資產總額的統計,因為民營企業每年新申領營業執照的企業和那些因各種原因破產倒閉的企業數量都很大,所以,全國工商聯只統計年營業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共計8602家企業參加的工商聯的調查統計,500強資產總額的入圍門檻達263.67億元的資產總額數字。
畢竟對民營企業調研的數字不是特別完整,所以用來作為國企和民企的資產總額的比較不是太恰當。現在看來,國企資產總額比民營企業中的500強的資產總額要略多一點。這當然無法判斷誰的資產總額會更多一些。
央企對于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地方國營企業對于各地的經濟發展來說,同樣具有壓艙石和航向標的作用。央企對于全國的經濟平穩、成本控制、價格穩定、供應保障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方國有企業對于本地經濟的成本控制、市場物價、商品供應等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至于央企與地方國有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做優,都要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來做必要的規劃,以及重點的實施。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方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主要存在于廣大農村,在城鎮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農村中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是我們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振興,以及實現共同富裕方面,要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據2023年3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據農業農村部統計的數據,全國新興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資產總額到2020年底,已經達到7.7萬億元。這個數字相比較于國企和民企來,看起來并不很大。但是,農業農村部還提到,現在在中國農村,還有一大部分沉睡中的集體經濟的資產還沒有被喚醒。如果這部分資產被喚醒,那就是一個更大的數字。
在脫貧攻堅的戰役過程中,在相當一些農村地區,以集體合作社為主要代表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開始嶄露頭角。盡管在此之前,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存在一定數量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但是在這些地區,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數量還不夠大,數量也還不夠多,參與進去的農民數量也是有限的。但這些勞動群眾所有制經濟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和模范作用。在這些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中,農民的收入普遍較高,住房、教育、醫療方面的福利待遇普遍較好,讓那些集體經濟尚不發達地區的農民非常羨慕和向往。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新一批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發展勢頭很快,農民的積極性也很高。特別是一些由當地基層農村黨支部所領辦的合作社,發展的態勢就更為喜人。廣大農村黨員一改曾經的麻木和怠惰,積極投入到集體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的工作之中。他們曾經對于黨員的身份已經有些淡漠了。現在參與到合作社的工作中,黨員的積極性,黨員的熱情,黨員的意識與義務都再度高漲起來。
黨員有了這樣的積極性,黨的組織開始發揮巨大的引領作用,普通農民就更覺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他們都愿意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一門心思要建設好自己的家鄉,要發展好合作社所經營的產業。農民中有些原來對于個人利益的一些斤斤計較的人們,現在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都很明白,集體好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就一定會更好。農民的致富希望都寄托在集體合作社的身上。
現在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還有一個過去未曾有過的特點,就是在這樣的集體經濟中,每個成員都占有集體經濟中的一定數量的股份。農民不是被雇傭的勞動者,而且是集體經濟的主人。他們的收入除了按勞分配這一塊,還有按股份分配的另外一塊。因此,農民的收能夠較快地增加,這意味著農民的致富與共同富裕并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空洞的想象,而是扎扎實實的完全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得以實現的現實。
無論是城鎮中的央企、地方國企、還是城鎮中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只要再加上農村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那么中國的公有制經濟無論是在資產總額上,還是在營業收入上,其數字都將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村的集體經濟如果能夠得到健康、穩定和良性的發展,那么中國農村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將是中國最強大的經濟形式之一。國有經濟、地方國有經濟,再加上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這三者的力量加在一起,中國的公有制占據主導地位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在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和引領下,民營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也會受到更為良性的影響。大家都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為國家的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都在努力地奮斗著。這將是一幅多么壯麗的圖畫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