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微軟公司的GPT人工智能鬧的是滿城風雨,百度也不逞多讓推出了文心一言。這些人工智能,不僅擁有像人一樣的思維力,可以和人自如的交流,還能夠作畫、作曲、寫PPT、做Excel……無數打工人辛辛苦苦錘煉的辦公技能霎時相形見絀,人們驚呼——
人工智能替代人類的時代真的來了!
人們的恐慌有沒有必要?人工智能會不會真的取代人類?這一切又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今天,無敵后羿想結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觀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本文的寫作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資本和技術的關系?
第二部分 技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
第三部分 人工智能大發展會帶來什么?
第四部分 結語
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資本和技術的關系?
先進技術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馬克思說:理解技術問題是洞察資本運動趨勢的基礎。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放眼望去,技術和組織變革無處不在,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的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互聯網……都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發展。
而在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舊的技術不斷被新技術所取代,尤其在近代,以創新力驅動資本增值,已成為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
猶記得江老那句名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資本和技術的關系,其實可以得出兩個非常淺顯而深刻的結論:
結論一:創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資本家之間互相競爭,競爭越是激烈,越有可能出現跨越式創新,在資本增值過程中,塑造勞動過程的力量也會不斷推升勞動生產率。
也許有人會問,是不是擁有了先進技術的機器,就擁有了價值的源泉,機器越先進,獲利就會越多?
對此,馬克思明確反對。他認為,機器是死的或不變的資本,機器不能自我生產任何價值。
在生產過程中,機器價值的一部分被轉移到商品價值中,但它是作為固定資本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改變其價值)。只有活的勞動(而不是過去的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只是幫助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即使單個商品價值下降,總價值依然保持不變。
比如說工廠造汽車,之前是1000個人造100輛,粗略換算下1個人可以造0.1輛車,現在變成了10個人造1000輛,1個人就可以造100輛車,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機器創造了價值,而是通過自動化機器的使用,將人的生產率提高了1000倍。
馬克思想通過這樣的論述,去破除人們心中的技術拜物教觀念,也就是認為技術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是去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資本視角。
總結一下,機器只有與活勞動結合,才能夠創造剩余價值。
結論二:創新技術消除技能壟斷
許多創新都是為了削弱勞動者在市場以及在勞動過程中的地位。用技術來替代熟練工人或者通過技術推廣來消除技能壟斷是資方在階級斗爭中的重要武器。
機器不僅是一個極強大的競爭者,隨時可以使雇傭工人過剩。它還被資本公開地有意識地宣布為一種和工人敵對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機器成了鎮壓工人反抗資本專制的周期性暴動和罷工等等的最強有力的武器。
隨著GPT、自動駕駛的普及,很多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就被削弱了競爭力,比如做精美的PPT、開車、數據統計分析……打工人會越來越小心翼翼的服從資本的分配和管理。
第二部分 技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
縱覽技術發展史,很多有著超前發展理念的公司和個人,一不小心就從“先驅”變成了“先烈”。
只有那些剛好趕在風口上的豬,才乘著時代的風飛了起來。
舉個例子,過去的十幾年間,人們是因為什么樣的契機,開始嘗試用互聯網購物、打車、交友?
這個問題的答案,絕不只是因為互聯網公司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在這背后,是便攜式手機產業鏈的大發展,是4G通訊技術的廣泛應用,是大基建帶來的通暢的物流運輸,是計算機技術的突破創新……
正是這些看不見的因素,驅動了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浪潮,而如果再早十年,缺少了其中的必然因素,互聯網都不會推進的那么順利。
又比如電動汽車的普及,這件事情放在20年前,人們是無法想象的,燃油車企業也肯定對此嗤之以鼻,可是,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付出一些成本和時間,去嘗試這些新玩意新技術的時候,這些新的工具和技術,就開始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了我們在自然世界中的地位的新觀念。
正如詩人威廉·布萊克所說——現在證明了曾經的幻想。
所以總結下來,新的技術想要推廣普及,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馬克思總結的更為具體——技術、與自然界的關系、社會關系、物質生產模式、日常生活、心理觀念和制度框架。
以上這七個因素,都與資本主義的整體性發生著聯系且處在資本不斷循環推動的持續變革過程中,而資本持續循環則是資本整體性的動力。這七個要素的發展都相互獨立但又相互重疊和關聯,可以影響資本主義整體性的方向。同理,任何一個要素的僵化或固定都會阻礙在別處發生的過程轉變。
可是呢,在實際的社會中,許多人的腦子里對于社會的改變,卻持有一種“單一子彈式”的理論——制度學派支持制度創新,經濟決定論者支持生產新技術的采用,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贊成階級斗爭,理想主義者強調改變心理和觀念,而文化理論家則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調整,等等。
如果單一的一顆子彈,就可以擊穿社會網,那這個社會也太脆弱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一定是協力作用同步推進!
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承認資本是一個歷史整體,會通過不同要素不斷發展演進。
人工智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幻想人工智能技術的變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唯一的原動力。
第三部分 人工智能大發展會帶來什么?
開門見山,直接上結論:
一.形成數字工廠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大發展,資本家一定會用特定的組織形式集合起來,構建新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組織方式適合于資產階級的再生產,并讓資產階級占有通過合作和不斷增加的規模經濟而產生的全部生產收益。
這樣,勞動過程中的勞資社會關系就發生了轉變。同時,在這個勞動過程中,也一定會創造新的層級并讓勞資雙方都遵循資本生產規律和市場競爭規律,人工智能通過將現有的勞動分工不斷細化到專業部門并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
馬克思將此描述為一個從表面(通過市場機制協調)到實質(直接在資本控制下)的勞動被資本支配的過程。
資本通過建立數字工廠,實現對勞動過程本身的控制。
二.進一步物化自然和人
馬克思曾預言——技術發展的最高點就是通過機器生產機器。
如果我們將徹底的人工智能技術視為技術發展的最高點,那么,在此前歷史階段的結果就會成為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推動因素,而在邁向最高點的過程中,資本主義會通過技術剖析自然并控制自然,將自然視為供人類統治和利用的一個物化對象。
同時,勞動者成了“碎片化的人”,人被鎖定為機器支配下的勞動分工的某一特定功能,而不是自我掌控其勞動過程的完整的人。
三.技術本身成為商業
在當今時代,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許多的網站、APP本身就成了一種業務,而一旦技術成為一種業務,技術就產生商品——新技術或組織形式——新商品也需要甚至創造新的市場。
所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一定會隨之帶來相對應的商業模式和商品市場。
這里討論的,已不再是單個資本家為了提高效率而在其自己的特定生產企業發明或創新,而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部門專注于創新并將創新成果賣給所有其他人(如生產者和消費者)。
舉個例子,小的工廠作坊、媒體工作室最后也不得不主動或被迫采取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方式來實現內容創作、營銷宣傳、生產管理。這種技術成本負擔可能會讓小規模的組織倒閉,同時有利于大型企業和組織,由此推動資本的日益集中。
無論是AI畫畫、AI寫作還是AI設計,這些創新成果的應用程度取決于其制約或剝奪人力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改善效率以及在加快生產和流通資本周轉速度方面的表現。隨著熱錢的不斷涌入,整個資本主義對技術變革和經濟發展都充滿了迷戀。因此現在有人認為技術方案和科技創新可以解決所有社會問題,這種迷信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即認為技術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動力。
第四部分 結語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許多企業都開始將人工智能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這其實都是技術崇拜的表現,歸根到底,資本主義企業家和企業進行創新并不是因為他們想要創新,而是因為他們必須這樣做才能獲得或保住市場份額并確保其作為資本家的再生產。
原因很簡單,生產率是資本主義增長和穩定的全部意義和最終意義。如果生產率跟不上,那也會給資本螺旋式的無限積累造成嚴重問題。
工業時代法國實業家就公開宣稱,在機床上的技術革新有三大目標:提高精度、提高生產率和替代工人。
機器人不會抱怨、不會頂撞、不會訴訟、不會生病、不會疲憊、不會分心、不會罷工、不會要求加薪、不會擔心工作條件、不會要求茶歇,也不會曠工。資本始終幻想完全掌控勞動者或最終用技術替換掉所有活勞動。
這種想法都根植于不顧一切提高生產率的沖動。
而在勞動力市場,技術誘發的失業削弱了勞動力討價還價的能力。所以約翰·密爾就認為,人類所有的機械發明是否真的減輕了人們的辛勞,是值得懷疑的。
但馬克思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機械的目的是為了從勞動中榨取更多的利潤而不是要減輕勞動者的負擔。
如果活勞動是價值和利潤的源泉,那么用死勞動或機械勞動代替活勞動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毫無意義。在馬克思看來,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核心矛盾。它破壞了資本主義平衡增長的路徑。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大發展,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
而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發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
資本本身是處于過程中的矛盾,因為它竭力把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勞動時間成為財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一方面,資本調動科學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樣也調動社會結合和社會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財富的創造不取決于(相對地)耗費在這種創造上的勞動時間。另一方面,資本想用勞動時間去衡量這樣造出來的巨大的社會力量,并把這些力量限制在為了把已經創造的價值作為價值來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內……
以上,便是資本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矛盾,也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底層邏輯。
必須承認,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技術組合和變革的范圍要遠遠超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刻,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識依然有效——
所謂解放,就是要把生產力從社會和政治桎梏中釋放出來,就是擺脫資本的支配以及日漸走向帝國主義和專制的資本主義國家機器的束縛。這項任務是始終明確的。
烏有之鄉網站特別附錄:
烏有之鄉網站募捐公告
?。?023年3月)
親愛的讀者、作者、紅友們:
到今年九月,烏有之鄉將迎來建立二十周年的時間節點,期待那時我們能共同慶祝紀念。近二十年來,烏有之鄉在反對帝國主義(美西方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詆毀否定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及革命英烈,否定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道路和成就)、反對新自由主義(鼓吹市場化、私有化、買辦化、資本全球化)、反對修正主義(閹割歪曲抹黑淡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捍衛毛澤東思想、捍衛共產黨的領導、捍衛社會主義制度、捍衛工農兵勞動人民利益、捍衛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的意識形態斗爭中,烏有之鄉大力弘揚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積極戰斗,走過了曲折復雜的艱難歷程,為下崗工人、失地農民、被欠薪民工、碼農等深受剝削和壓迫的勞動人民積極發聲,使得一些愛學習肯思考的勞動群眾及其優秀子弟從思想上政治上逐步清醒覺悟起來,讓一些積極向上的進步青年找到了人生方向,聯絡了曾經跟隨毛主席參加兩場革命的革命前輩及其優秀兒女、在毛主席生前身后都始終如一保衛毛主席捍衛毛主席忠于毛主席的紅色衛士、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工農兵學干且頂著逆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的先進分子、在后毛時代先后覺醒的中青年朋友、在國際共運陷入低潮時期仍然真心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成為社會輿論場上一個重要的紅色陣地。并且,從這里先后走出了一批一批的紅色戰友,開辟了新的戰線,發展了新的陣地,創建了數家新網站和一批自媒體賬戶,豐富和開拓了紅色陣營,為21世紀中國紅色大潮的發展做出了歷史的貢獻。
近幾年來,時局維艱。大疫影響,盡人皆知。妖魔鬼怪,暗中作祟。如今,我們迫不得已向大家提出不情之請。因為網站處境十分艱難,經費缺口壓力很大,現向廣大熱心紅友進行募捐,懇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以期能夠緩解壓力,度過艱難時期。
有人勸我們放棄陣地,不要再辦下去了,我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再難,也要堅守!我們的信念來自于對毛澤東思想的信仰,來自于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上甘嶺陣地上的志愿軍戰士,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可以因戰斗而犧牲,但是絕不可以因困難而放棄。
當年捍衛國有資產抵制私有化的通鋼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吳敬堂師傅和革命前輩鄧力群、魏巍、馬賓、張全景、衛建林、李際均、李成瑞、林伯野、陶魯笳、秦仲達、楊德明、武光、孫永仁、劉實、韓西雅、李新中及人民知識分子吳易風、周新城、錢昌明、艾躍進、曹征路……他們留下的遺愿和囑托,我們永遠銘記在心,始終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宣傳捍衛毛澤東思想,繼續革命,永不投降。
我們珍惜每一分力量,信任和支援將激勵我們更好地堅持前行,盡力做出新的貢獻。
接收捐款的賬戶:
?。?)烏有之鄉網站微信號:wyzxwk101;
(2)烏有之鄉網站站長范景剛微信號:F13910426398.(也可以直接用手機號搜索)
(3)支付寶賬號:13910426398
?。?)中國工商銀行卡(帳)號:6215 5902 0001 1314 820.(戶主姓名:范二軍)
每筆捐款都請留言備注捐款人姓名和聯系電話,以便我們在可能的時候聯系回饋。
感謝大家一路走來所給以的熱愛、信任和支持!
烏有之鄉網站(WYZXWK.COM)
站長:范景剛(13910426398)
2023年2月27日星期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