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然而,就唯物史觀產生的認識論根據來看,學術界卻有著不同的聲音。盡管馬哲教科書認為,唯物史觀的認知邏輯根源于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但也有學者認為,唯物史觀的認知邏輯與康德的二元論思維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性。從后一種認知邏輯理解,用“歷史決定論”來解釋唯物史觀就是不準確的,或者說,“歷史決定論”是波普爾等學者歪曲理解唯物史觀的結論。因為,后者認為唯物史觀是按照兩種邏輯影響著“歷史”,他們認為唯物史觀“是一種始終內含著人本邏輯與科學邏輯之雙重邏輯的理論‘聯合體’”,[1]而“歷史決定論”只是認同科學邏輯的理論結論。不過,無論是哪種唯物史觀的根源性理解,都不會否定建立在“實踐本體”意義上的“歷史生成論”。究其原因,是因為“歷史生成論”應該“是一種開放性的、建構性的、過程性的、中介性的、感性的和動態性的本體論”。[2]也就是說“歷史生成論”既能認同人本邏輯,也能認同科學邏輯,還能認同實踐邏輯和唯物辯證邏輯等認知邏輯。從這層意義上理解,準確辨析“歷史生成論”的內在邏輯與“歷史決定論”的認知邏輯之間的差別與聯系,揭露哈耶克、波普爾等對唯物史觀生成邏輯的歪曲,既是為了準確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觀理論邏輯的需要,也是為了準確把握如何理解“歷史規律”的要求。因為,“歷史”是否有規律,“歷史”怎樣變化,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意義上的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社會發展道路”問題中應該如何“和諧建設”意義上的實踐問題,即因為“社會發展道路”中必然蘊含有既定的“歷史規律”,所以,該問題還包括其“發展邏輯”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一、“知性思維”與“歷史決定論”
關于什么是哲學意義上的“歷史”,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唯物史觀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史觀有著截然不同的界說。黑格爾認為,歷史“是一種合理的過程”。[3]馬克思指出,“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黑格爾歷史觀的“合理原則”與馬克思歷史觀的“目的原則”表明一個事實,他們都認為歷史是可以被認知的。為此,有許多學者就提出了唯物史觀的“歷史觀”屬于“歷史決定論”的視閾。如果按照“歷史決定論”認識“歷史”,不僅會產生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歷史觀”區分意義上的困難,而且容易導致其被極端化的歪曲,即容易將“歷史決定論”理解為“機械”的決定論。將“歷史決定論”理解為“機械”決定論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容易導致忽視歷史演變“特殊性”問題的出現,而且也容易導致無視歷史發展“偶然性”問題的出現。就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性思維而言,由于人們的有限生命過程決定了他們不能經歷過多的歷史事件,所以,人們不但感受不到“歷史規律”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作用,而且經常體驗到的是偶發事件和歷史人物對“歷史”的主宰。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盡管常識性思維具有誤導真實歷史的可能性,但唯物史觀不應該是違反常識的抽象思辨認知,否則,就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認知邏輯。哲學家們正是認識到了“歷史決定論”這一可能的誤區——常識性錯誤,并公開提出了對“歷史決定論”的批判。廣松涉認為,“原本,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內部,并不存在‘決定論-非決定論’這種經院哲學的問題”。[5]基于以上對哲學史背景的分析,準確把握“歷史決定論”并不容易,因為,“歷史決定論”并不是唯物史觀的“真實”生成邏輯。
在歷史成為科學和哲學之前,人們對歷史的關注是基于要吸取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以便能夠利用歷史知識來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歷史哲學誕生之后,人們就認為歷史哲學應該能夠指導社會實踐。這種美好的愿望預設著,“歷史哲學”就“應該”知道社會歷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是什么。這里的“應該”,就是指必然的、內在的、一定要發生的和已經決定了的,意即“歷史決定論”是人們期望的結果。所謂期望的“結果”,就是指不一定會實現的結果。哲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這一“期望”的答案。比如,黑格爾歷史哲學構思出來了“自由”是“歷史理性”的觀念,他認為,“自由本身便是它自己追求的目的和‘精神’的惟一的目的。這個最后目的便是世界歷史”。[3]然而,實踐卻證明,不僅馬克思發現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天國性和彼岸性本質,人民群眾也感受到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非現實性和不可操作性。毋庸置疑,作為歷史哲學和歷史科學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無論是馬克思還是人民群眾,都期待著它能夠用來“改造世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表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確具有“科學性”和“預見性”;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教訓也表明,機械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唯物史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就會受到挫敗;而“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就屬于“機械地”理解唯物史觀的觀念。對這一歷史事實的反思表明,用“歷史決定論”詮釋唯物史觀,不但不能體現出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相反,還會削弱唯物史觀理論的合理性和運用的合法性。因為,“歷史決定論”產生的問題意識只是出于對唯物史觀認知方法意蘊上的反思,而不是試圖對唯物史觀構筑方法進行準確的把握。
人們的愿望或期盼只是“歷史決定論”產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歷史決定論”產生的方法論根據。從認知邏輯意義來理解,“歷史決定論”產生的方法論根據是“知性思維”的認知邏輯。這就是說,“歷史決定論”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知性邏輯”被運用到“歷史觀”的“建構”之中。所謂知性邏輯,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處在“非此即彼”狀態之中的單向度的認知思維。與這種知性邏輯相適應,知性思維亦可稱之為表象思維或稱現象思維。用黑格爾的理論解釋就是,“作為知性的思維停留在各個固定的規定性和它們彼此的差別上”。[6]按照這種知性思維邏輯理解,雖然“知性思維”能夠給“歷史”一個客觀實際意義上的現象性把握,但卻不能夠給“歷史”一個具有科學性和預見性的內涵性把握,用黑格爾的辯證法邏輯理解就是,知性思維只能“在經驗中用偶然的方式列舉出來,它們的詳細內容也只能以表象、保證為根據,甚至以詞源為根據”。[6]就“歷史決定論”在“愿望”意義上的功能理解,人們需要“歷史決定論”這一能夠把握社會歷史規律的“歷史觀”存在。因為,“歷史決定論”為人們承諾了現實性意義上“理想社會形態”存在的可能性。很明顯,黑格爾哲學的“歷史觀”非常符合這種認知邏輯,黑格爾哲學認為“自由”就是“歷史理性”的展開,即“自由雖然是一個內在的觀念,它所用的手段卻是外在的和現象的,它們在歷史上直接呈現在我們的眼前”。[7]即便如此,黑格爾也不會同意自己的“歷史觀”就屬于“歷史決定論”,因為,黑格爾非常不贊成知性思維邏輯。也正是因為黑格爾反對知性思維邏輯,才提出了思辨理性思維的認知邏輯——邏輯學。
如果將“歷史決定論”視為知性思維的“歷史觀”,那么,就會產生兩個基本的理論判斷,即“歷史決定論”屬于社會科學研究的視閾和“歷史決定論”可以被自然科學視閾的科學邏輯所檢驗。關于第一個判斷,如果“歷史決定論”承認社會歷史發展存在規律且可以被證明,那么,解釋“歷史決定論”就不僅僅是人文科學的任務,還需要社會科學的介入。對此,斯賓塞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屬于社會科學的研究范疇,“社會行為有自然相連的關系,而正因為這個相連關系是自然的,所以可以預見結果”。[8]關于第二個判斷,“歷史決定論”是否成立已經不是一個思想態度問題,而是一個科學知識的問題,即只有用“科學邏輯”才能解釋“歷史決定論”是否具有“科學性”和“預見性”。波普爾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提出了“歷史決定論”貧困的觀念。他認為,“歷史決定論”“反對”自然決定論,或“擁護”自然決定論的,前者以“變化”尋求“合理”,[9]后者以“進步”期望“合理”。[9]這就是說,在波普爾看來,歷史規律是否合理的證明,既不能依靠“強詞奪理”,也不能依靠“情感訴求”,即不可以取代科學邏輯,否則,“就會是科學進步的終結了”。[9]總之,波普爾對唯物史觀以“歷史決定論”來概括,不僅違背事實而且過于武斷。
二、“唯物辯證思維”與“歷史生成論”
按照哈耶克的觀點,歷史形成應該有兩種理念——“自然生成”和“人工設計”。這就是說,即使是不支持唯物史觀的哈耶克也是反對“歷史決定論”的,因為,無論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設計”的社會發展道路都是沒有規律的。然而,不論什么原因,社會規律意識已經深深融入人民群眾的靈魂深處,也即是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成為了一個具有哲學上的“意義問題”。眾所周知,“意義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但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理論難題。據此邏輯,哲學家們有“責任”繼續探討“歷史觀”問題。學者們發現了對“歷史決定論”詰難的觀點之后,提出過“唯物史觀”屬于“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歷史觀”理論等,如陳晏清、閻孟偉認為,“辯證的歷史決定論”就是指“以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為中介,強調自然與社會歷史”統一的“歷史觀”。[10]他們對此“歷史觀”的評價:即認為“仍不是十全十美的,仍有許多問題需要繼續探索”。[10]按照此種判斷進行思考,一些學者提出了“歷史生成論”的“歷史觀”。韓慶祥在《實踐生成本體論:馬克思本體論思想解析》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歷史生成論”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生成論”的邏輯前提是“實踐生成本體論”。其“生成根據”在于,唯物史觀認為,“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質,一切事物都處在實踐的、歷史的、辯證的生成過程之中,并在實踐、歷史、現實展開的運動發展過程中生成自身”。[11]按照“歷史生成論”的這一理解,“中國道路”的“發展邏輯”就應該是一個“合乎理性”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也就是說,“歷史生成論”能夠成為中國道路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建構原則和解釋原則。
基于“歷史生成論”的此種意義,有必要去深度探索“歷史生成論”問題意識的產生。“歷史生成論”的本質問題是對“社會發展道路”的探討和解答,所以,“歷史生成論”的問題意識可以追溯到“查蘇利奇之問”。就馬克思對“查蘇利奇之問”的重視程度和馬克思對“查蘇利奇之問”的回答,馬克思給出了“歷史生成論”的“思想性理解”,他指出了“歷史生成論”的內在邏輯,但沒有對“歷史生成論”予以哲學性質的概括。所謂“查蘇利奇之問”,就是指俄國政治家查蘇利奇向馬克思請教俄國能否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問題。馬克思幾易其稿后的答復是,《資本論》“既沒有提供肯定俄國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也沒有提供否定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但是......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12]馬克思這里所指代的“新生”就內含著“生成”的意義。在馬克思看來,俄國的社會發展道路與西歐各國的社會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生成邏輯”。可以說,這一論述就是唯物史觀承認“歷史生成論”的直接根據。從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歷史來看,由于以列寧為核心的蘇聯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的這一“歷史生成論”理念,使得蘇聯建成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問題是,由于多種原因,中國社會的“發展邏輯”一度去模仿“蘇聯模式”——無論是“革命”的發展邏輯還是“建設”的發展邏輯,意即在中國道路的“發展邏輯”問題上,中國社會一度忽視了“歷史生成論”,而強調“蘇聯模式”對中國社會的“歷史決定論”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道路”的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生成規律”。所以,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國道路”的“發展邏輯”,哲學界有必要更加關注“歷史生成論”的研究。
就其深度和廣度而言,“歷史生成論”是對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延伸性探討,是唯物辯證思維在歷史觀中的實現。換言之,“歷史生成論”是唯物辯證思維的“歷史觀”。客觀地講,人們都能認識到唯物史觀就是唯物辯證思維的“歷史觀”,但對“歷史生成論”的理解則相對欠缺,正如人們都知道“實踐”在唯物史觀中的價值和意義,但對“實踐”與“真理”關系(尤其是在實踐中)的理解尚不到位一樣。比如,俄國《祖國紀事》的一些作者、查蘇利奇,以及一些機械論意義上的“歷史決定論者”,等等。對于這一現象,馬克思是有預見的:“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但是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我的方法”。[13]馬克思的觀點很清晰,包括唯物史觀“歷史邏輯”在內的他的所有理論,都屬于唯物辯證思維下的理論結論。恩格斯對此有著明確的界說,“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不斷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14]把永恒存在變成了歷史的過程。在這里,恩格斯將“辯證思維”“生成”“歷史”“過程”等“歷史生成論”意義上的范疇進行了合乎理性和合乎實踐的理論整合,或者說,可以將恩格斯的這一理論視為是“歷史生成論”的概述。既然這是概述,那就意味著還有表述。雖然在馬克思那里,“歷史生成論”的表述不夠明確,但關于“歷史生成論”思想的闡述還是比較豐富的,如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指出,“歷史的全部運動,既是它的現實的產生活動——它的經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著的意識來說,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15]馬克思在這里明確地提出了“歷史”的“生成論”觀念。
既然唯物史觀是依靠唯物辯證思維建構起來的“歷史觀”,那么,也只有唯物辯證法能夠解釋這一“歷史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換言之,“歷史生成論”之所以沒有被廣泛討論,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程度還有待提升,而不是因為這一理論問題不夠重要。就唯物史觀的“歷史邏輯”應該是什么的問題,當代中國的解釋原則就是“教科書式原則”,用張江的方法論理解就是“強制闡釋”。“強制闡釋”的觀念一旦被接受,接受者的主體意識就不自覺地被消解。而一旦離開反思性思維來解釋唯物史觀和運用唯物史觀來改造世界,都會出現馬克思反復批判的觀點,即那樣的認知,給了馬克思榮譽的同時,也是給了馬克思“過多的侮辱”。[14]從這種意義上理解,“歷史決定論”詮釋唯物史觀,雖然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本質上仍然表述不夠準確。就發生學意義上的認知,之所以“歷史決定論”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既有“歷史生成論”和“歷史決定論”兩者都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的原因,也有“歷史決定論”容易被理解的原因。
三、“理性歷史規律”與“歷史決定論”
的局限性
柏拉圖、貝克萊、黑格爾等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正因此,人們才會誤以為唯心主義理論就是真理。唯心主義因其自身魅力導致的誤導性,迷倒過無數人尤其是沒有過社會實踐經驗的年輕人,包括馬克思。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的獻詞中明確表示,“唯有唯心主義才知道那能喚起世界上一切英才的真理……唯心主義不是幻想,而是真理”。[16]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眾多,其中自然原因或稱生理原因就是意識具有繼承性和相對獨立性的本質特征。從美學的意義上理解,人的美感是靠人的意識來體驗的。按照這種認知,唯心史觀中表征的“歷史規律”,就不再是生硬的“金戈鐵馬”,而是被賦予了“價值”意蘊的“社會理想”——“理性歷史規律”。這就是說,與其說是人們被唯心主義的“理性歷史規律”所迷惑,不如說是人們自己的“愿望”迷惑了“自身”,即唯心史觀所表征的“理性歷史規律”中的“理性”,不是“客觀實踐”意義上的理想,而是被賦予了情感、欲望、意志、信仰等“精神”層面的元素,意即“歷史決定論”的“理性歷史規律”表征著“精神意義”上的“歷史觀”——唯心史觀。而所謂真理,就是指人的思維對于客觀存在所具有規律的“正確反映”。因此,唯心史觀表征的“理性歷史規律”就不一定是真理,也可能是對客觀規律的歪曲反映。唯物史觀所表征的“歷史規律”與唯心史觀表征的“歷史規律”具有原則上的差別,唯物史觀表征的“歷史規律”屬于“實踐歷史規律”。所謂“實踐歷史規律”,就是指“歷史運動規律形成并實現于人的實踐活動,體現著社會結構諸要素尤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17]這就是說,唯物史觀的“歷史觀”不是表征“理性歷史規律”意義上的“歷史決定論”,而是以追求“真理”為“社會理想”的“實踐歷史觀”。
不僅是人民群眾,甚至許多哲學家,他們之所以將唯物史觀的“歷史邏輯”理解為“歷史決定論”,一定意義上來講,并不僅僅是因為主觀的原因(當然,歸根結底意義上是主觀原因),而是還存在著理論自身邏輯的原因,即有些認知“疑似”符合“歷史決定論”的要素。這些疑似要素至少包含三個方面:其一,“歷史決定論”就是“歷史規律論”,而唯物史觀就屬于“規律理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規律是從自然界的歷史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象出來的”[18]這兩個方面和思維本身的最一般的規律。恩格斯的理論很明確,唯物史觀承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其“歷史邏輯”屬于“規律理論”。但“歷史決定論者”忽視了唯物史觀的“規律理論”與唯心史觀的“規律理論”之間的本質性差別,即忽視了唯物史觀“規律理論”的“實踐性”,或者說,誤把唯物史觀“規律理論”的“實踐性思維”等同于唯心史觀“規律理論”的“主觀性思維”。其二,“歷史決定論”就是“未來預見論”,而唯物史觀就屬于“預見理論”。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9]改變世界既是一個“現在時態”問題,也是一個“將來時態”問題,改變世界是立足于現在并展望未來。也就是說,唯物史觀是能夠展望未來的理論,唯物史觀屬于“預見理論”。但“歷史決定論者”忽視了唯物史觀“預見理論”的“科學性”,或者說,誤把唯物史觀“預見理論”的“科學性思維”等同于唯心史觀“預見理論”的“彼岸性思維”。其三,“歷史決定論”就是“哲學意義論”,而唯物史觀就屬于“意義哲學”。古往今來,人們都知道哲學是有價值的。這一價值,對于哲學人來說,就是哲學具有意義,即哲學人的哲學價值觀屬于“哲學意義觀”。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學理論都是有價值或有意義的。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9]這就是說,馬克思認為能說服人的哲學理論才具有意義。就這種意義理解,“歷史決定論者”忽視了唯物史觀“意義理論”的“群眾史觀”,或者說,誤把唯物史觀“意義理論”的“群眾史觀”等同于唯心史觀“意義理論”的“英雄史觀”。
既然唯物史觀的“歷史邏輯”不屬于“歷史決定論”的視域,那么,如果將唯物史觀的“歷史邏輯”理解為“歷史決定論”,就會削弱唯物史觀的學術價值、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就學術價值的視角來看,“歷史決定論”能夠誤導人們不自覺地去消解唯物史觀哲學與唯心史觀哲學本應該具有的“學術邊界”。唯物史觀哲學與唯心史觀哲學本來屬于不同“黨性派別”的哲學形態,如果認為它們都是“歷史決定論”哲學,就意味著唯物史觀哲學與唯心史觀哲學都只是“歷史決定論”哲學的兩個不同的“哲學觀念”。而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有著嚴格的“學術邊界”。就理論價值的視角來看,唯物史觀哲學是對唯心史觀哲學理論困難的克服和消解,具有“哲學理論革命”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將唯物史觀哲學與唯心史觀哲學都理解為“歷史決定論”意義上的哲學,就是否定了唯物史觀哲學對唯心史觀哲學在哲學理論上的“革命”意義,即削弱了唯物史觀哲學的理論價值。從唯物史觀哲學的革命性意義來理解,馬克思認為,“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20]這就意味著,馬克思認為唯物史觀哲學與其他哲學理論完全不同,因為,此前沒有任何一個哲學理論提出這樣的觀念。從實踐價值的視角,“歷史決定論”會削弱唯物史觀哲學“改造世界”的職能和強化唯物史觀哲學“認識世界”的職能。唯物史觀認為,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客觀的物質性活動。這就是說,“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既然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就意味著實踐具有“特殊性”。然而,“歷史決定論”作為“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其“規律論”是拒斥社會發展具有“特殊性”的,“歷史決定論”會削弱唯物史觀哲學“改造世界”的職能。按照辯證思維,如果削弱“改造世界”的職能,就必然會去強化唯物史觀哲學“認識世界”的職能,即唯物史觀哲學也因此淪落為唯心史觀哲學一樣的命運。
四、“實踐歷史規律”與“歷史生成論”
的合理性
如果說“歷史決定論”表征的“歷史規律”屬于“理性歷史規律”,那么,“歷史生成論”表征的“歷史規律”就屬于“實踐歷史規律”。這就意味著,如果從哲學研究的理論思維視角來理解,“歷史生成論”的合理性就體現在如何才能歸納和概括出“實踐歷史規律”的哲學研究之中。就哲學研究的思想邏輯來理解,“歷史演變規律論”作為“歷史生成論”的“思想邏輯”,闡明了“歷史生成論”中的“規律”不是普遍規律而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規律”,即不同的歷史過程都會導致獨屬于自己的“特殊性規律”,而這與“歷史決定論”的“規律觀”具有本質上的差別,“歷史生成論”對唯物史觀“歷史邏輯”的表征更具“合理性”。在馬克思看來,唯物史觀不同于包括黑格爾唯心史觀在內的“一般歷史哲學理論”,因為,“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無視或忽視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特殊性”,而真正的社會歷史卻是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普遍存在”,或者說,歷史發展的特殊性“無時不在”和“無處不在”。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明確指出,因為俄國與西歐國家的發展歷史不同,可以走與其不同的發展道路,馬克思指出,“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21]馬克思的觀點很明確,作為“歷史規律”的“規律”,必須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真實反映,而不能是“歷史理念”或“歷史邏輯”的展開。作為“歷史生成論”思想邏輯的“歷史演變規律論”,不僅與“歷史決定論”的“歷史規律必然論”相區別,而且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了“真實的歷史”和科學、準確地表征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
就哲學研究的邏輯基點來看,“社會歷史實踐論”作為“歷史生成論”的“邏輯基點”,闡明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生成論”的理論來源和根據,而這與“歷史決定論”的“理性邏輯”是其理論來源和根據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從而使得“歷史生成論”對唯物史觀“歷史邏輯”的表征更具“合理性”。所謂“社會歷史實踐論”,就是指人類社會歷史是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過程的理論。馬克思對于為什么唯物史觀應該屬于“社會歷史實踐論”有著明確的論述,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2]當然,這里所指代的實踐,不僅與唯心主義的理性實踐相區別,而且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客體的和直觀的“實踐”,這里的實踐是指人類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作用的“感性實踐”。這就是說,作為“歷史生成論”的“邏輯基點”的“社會歷史實踐論”,為“歷史生成論”提供了來源于現實生活世界的合理和合法的理論來源和根據。換言之,檢驗“歷史生成論”所表征“歷史規律”的正確與否,不需要像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那樣——需要創造一個供其哲學理論能夠自圓其說的“理性邏輯”——“絕對理念”,或者說,作為“歷史生成論”的“邏輯基點”的“社會歷史實踐論”,不僅與“歷史決定論”的“社會歷史理性論”相區別,而且也是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了“真實的歷史”和科學、準確地表征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
就哲學研究的價值邏輯來看,“現實自由追求論”作為“歷史生成論”的“價值邏輯”,闡明了“現實自由追求”是“歷史生成論”的價值訴求,而這與“歷史決定論”的“虛幻自由許諾”是其理價值訴求具有本質上的相悖,從而使得“歷史生成論”對唯物史觀“歷史邏輯”的表征更具“合理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未來的理想社會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2]他們對未來社會的這一“預見”,理論上也有被抽象為“虛幻自由許諾”的唯心史觀“價值邏輯”可能,但這種“可能”不是由于唯物史觀理論本身具有的“可能”,而是因為沒有能夠理解唯物史觀的“價值邏輯”。不可否認,作為唯心史觀價值邏輯的“虛幻自由許諾”,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和諧,但這一社會和諧與馬克思所構筑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和諧具有“價值邏輯”意義上的本質性差別。作為唯物史觀“價值邏輯”的“現實自由追求論”的“自由”,不是唯心史觀許諾的“虛幻自由”,而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實自由”,或者說,作為“歷史生成論”的“價值邏輯”的“現實自由追求論”,不僅與“歷史決定論”的“虛幻自由許諾論”相區別,而且依然是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了“真實的歷史”和科學、準確地表征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邏輯”。
結語
“知性思維”也是理性思維,在科學技術哲學迅猛發展的今天,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價值,但黑格爾早就在《小邏輯》中論證了辯證法思維的優越性和“知性思維”的局限性。當然,“唯物辯證思維”不能取代“知性思維”,也因此,才導致了“歷史決定論”觀念的產生。這就是說,從“知性思維”的角度理解,“歷史決定論”有其合理性,而正是因為這種“合理性”,才有學者提出“辯證決定論”和“機械決定論”的觀點。然而,這樣又會“遮蔽”其歪曲“唯物史觀”本質的現象發生。從“唯物辯證思維”的角度理解,“歷史決定論”又解釋不了“歷史”的形成和演變。也正因此,才誕生了“唯物辯證思維”理解中的“歷史生成論”。馬克思唯物史觀與黑格爾唯心史觀最為重大的差別之一,是它們對“規律”的認知不同。黑格爾哲學的“規律”是指“理性規律”,而馬克思哲學的“規律”是指“發展規律”(“發展規律”又可以稱之為“發展邏輯”或“發展道路”的“邏輯”)。總之,“唯物辯證思維”視閾中的“歷史生成論”與“知性思維”視閾中的“歷史決定論”不是一個哲學概念框架下的認知,前者關注的是基于“社會實踐”的社會發展道路的“邏輯”,而后者則是基于“科學理性”的社會發展“一般規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