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有代表性的一次辯論
——與一位特色社會高級知識分子及其學術成果的交流
周承友
羅教授與周民間的微信交流
2022、11、17
羅:
拙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跟您那本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有一半同名。只是初步依照馬克思的社會發展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了一下,一個人精力有限。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解說。這個打算弄成一本書,先整理了幾篇論文(屬于第二部分的)。我是希望回到馬克思,馬克思跟恩格斯還是有些差異。這些論文,就是試圖說明回到馬克思的《導言》解讀資本論,在整體性邏輯上跟傳統教科書都會有差異。
那是,辯證唯物主義整個是恩格斯的,對此,馬克思一直保持沉默,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歷史唯物主義是恩格斯理解的唯物史觀,即用辯證唯物主義解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跟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相符合,但不全面。就已經有的科學認識來說,自然辯證法是成立的。但人類對于自然,已知的太少太少,不能就此把握整個宇宙自然。馬克思不玩抽象概念的推理。
不能說恩格斯引導馬克思,只能說馬克思主義是后人在恩格斯理解的馬克思基礎上完成的。所以,馬克思主義跟馬克思的思想還是有區別。并且,馬克思主義還有多種。馬克思自己說了,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這個沒人否認,問題是怎么對待歷史發展規律、怎么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奮戰。恩格斯自己也有變化,晚年恩格斯就有許多反思。晚年恩格斯跟馬克思是更加一致的。而恰恰作為蘇聯教科書基礎的《反杜林》,馬克思幾乎沒有公開肯定過,當然也沒有否定過。以致不少人懷疑馬克思是否看過該著作。恩格斯還在后來的再版序言中強調馬克思是看過的,他還念給他聽過,馬克思還寫了一章。馬克思當然是看過的,但他保持沉默肯定是有原因的。
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差異,涉及太多,我們肯定也難以達成共識。各自努力解讀,不妨礙我們交流。
恩格斯在理論思考上是極為佩服馬克思的,覺得馬克思是天才。所以,我個人認為,恩格斯晚年思想變化和反思,根源就是馬克思對他1870年代的東西保持沉默,恩格斯是很敏銳的人,他應該感覺到馬克思對他的作品有保留意見,所以,努力反省自己,使自己更好理解馬克思。我的看法是,恩格斯晚年思想確實有“修正”,但不是修正了馬克思的思想,而是修正了此前自己對馬克思的理解,是自我修正,經過自我修正,晚年恩格斯更加與馬克思一致了。
不能完全這么說,這樣把《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對馬克思的影響過度放大了。
周:
馬理論系統精深,也很大程度上歸功恩格斯,特別是其哲學體系,包括《資本論》二三卷。
我的《恩格斯引導馬克思完成的馬克思主義》,這文觀點是國內外的新說,也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淺見!
沒有恩格斯的引導,馬克思不可能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馬恩的文獻為證。馬走上為無產階級解放奮戰之路!
馬恩的思想有差異,但卻高度一致。
1846年之前恩格斯引導馬克思,其后馬克思引導恩格斯!
11、18
羅:
他們和而不同,得出唯物史觀是從不同道路得出的。1846年以前,馬克思是從批判繼承黑格爾哲學得出唯物史觀再走上經濟學研究道路。恩格斯是從對民間故事入迷成為泛神論黑格爾主義者,再通過對英國社會的觀察思考得出唯物史觀的,因為他開辦公司,對經濟學的學習確實比馬克思早。不過,馬克思說“天才的”,并不意味著他會基本接受別人的東西。馬克思的座右銘是“懷疑一切”,因此他的思想形成是兼收并蓄的結果。馬克思也說過蒲魯東的《什么是所有制》是天才的,也說過魏特靈的《和諧社會的保證》是天才的,但不能說馬克思早期主要受這兩人影響。早期對馬克思影響最大的,是康德,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的布魯若(自我意識哲學)。他和恩格斯早年是殊途同歸,達成了比較一致的三觀。
他之所以說恩格斯論文時天才的,有幾個方面。1,恩格斯從私有制出發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危機根源,我估計這點對馬克思影響最大。2,里面隱含唯物史觀,馬克思讀出了不謀而合的東西,這點不能說恩格斯影響了馬克思,其實這時馬克思就比恩格斯深刻。3,對于古典經濟學的定位,恩格斯說斯密是經濟學方面的路德,馬克思完全認同。4,恩格斯對價值的定義。馬克思一度接受了恩格斯的說法,但相同定義,理解還是有差異,所以,馬克思后來又拋棄了恩格斯的說法。
是的,在現實生活方面恩格斯比馬克思敏銳,馬克思自己說過,他是跟著恩格斯的腳步走的。所以,您這個說法我完全贊同。不過,說思想路線有點過于理論化,應該說是在現實斗爭的實踐層面,恩格斯影響馬克思。
思想路線則是馬克思的深刻理論跟恩格斯的實踐把握相結合的產物。
那些文章都是發表過的,歡迎質疑!
歡迎質疑!馬克思的東西很復雜,《資本論》出版以來爭論一百多年,沒有哪個人能夠下個能達成共識的定論。拙作試圖從各個角度達到一種整體性邏輯自洽,整體性邏輯越是自洽,可能越是接近馬克思本人的意思。分開來討論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式爭論,任何解釋學都能形成一套自我解釋體系,分別討論各個理論難題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種基于不同出發點的爭論沒有意義。
要從各個角度達到整體性邏輯自洽是很難的。如果不符合馬克思的邏輯,各篇論文就可能自相矛盾,起碼是邏輯無法連貫。
我聯系黑格爾理解馬克思的思維方式,但反對陳俊明直接以黑解馬,把終篇神秘化。
恩格斯更多是歷史實證,即便是自然辯證法,也是科學史的總結。
周:
我的文章以馬恩足跡和文本為據。也是從他們的文本在新近改變我原來的認識!
我們是兩種身份、兩個方向!
您的也有道理!但要注意總觀和關節點!
恩格斯足跡和思想路線影響馬,但理論性深刻性差于馬。否則,就是恩格斯主義了。恩格斯的學歷低!
反傳統,類似西馬的路,但為資本主義張目。資本主義是暫時的,早期社會主義是幼稚的!
就《解說》第二部分的幾篇論文內容曾提出需要商榷的幾個問題:
1、國內學者長期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來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這符合唯物史觀的要求,但以此來說明《資本論》的內在邏輯,似乎跟馬克思的“簡單綱要”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不相符,需要進一步探討?
2、政治經濟學批判是《資本論》的首要主題,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運動規律的揭示從屬于理論批判的任務和要求?
3、《資本論》的首要主題和內在邏輯表明,這部著作盡管揭示了資本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卻并非對資本和私有制的簡單否定。簡單化地把資本當作“革命”對象,這似乎與《資本論》的本意并不吻合?《資本論》第一版序言甚至強調了資本主義自我改良的必然性?
4、資本及其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是有存在理由的,即使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不會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5、蘇聯教科書中,就是要求超越生產的社會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基本原理,片面突出生產關系?
6、馬、恩是思想差別問題:
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恩格斯更多地重視人類社會的客觀必然性,并從主客二分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理解主體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因此,人們對社會的認識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反映性認識,主體的能動性只是作為“第二性”的東西。馬克思則是從兩個層面把握人類社會。除了在人類社會作為客體的發展規律方面跟恩格斯具有一致的見解外,他還從人們現實的實踐出發,基于人與環境的矛盾關系把握人類社會的發生機理。正因為恩格斯更多地從人類社會一般歷史發展的客觀邏輯來把握社會規律,他所理解的唯物史觀背后的社會發生機理沒有得到闡明。為此,恩格斯晚年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唯物主義辯證法在馬克思那里似乎具有兩種邏輯展開方式,除了歷史發展辯證法之外,還可以通過科學的實證研究,將特定研究對象的“生理結構”及其內在關系作為有機的知識體系從精神上再現出來。剖析“生理結構”的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
恩格斯更多地從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方面理解了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與超越。他把握《資本論》的最基本原則即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是1859年夏天提出來的。因此,他只能基于唯物主義的一般性認識論原則,而以此把握《資本論》必然存在一些局限。
1、2兩問題說明在對資本論自身邏輯的理解出格了。3、4兩問題說明對資本論外意義的理解出格了(不合馬意)。5的問題是強加而不合實際。6的問題有歪除之意。陳俊明的有關商討意見有合理性。
特色的用語可以沿用,但是承認客觀的現實,在此基礎上拓新,還是一條經德起歷史梳理的路。
提出三件大事:1、三農破落,投資外國,就是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民主化,還是中華民族沒有邁過的大坎!3、中國還沒有出現毛澤東那樣智慧和氣魄的世界性大人物!
您對資本論的理解,關于它自身方法論的方面,論及基本上客觀,但有改良!
西馬說恩格斯走科學實證主義路,你說馬克思走科學實證主義路。
11、19
羅:
前兩件完全同意!第三條保留,時代不同了,那時整個世界屬于重化工業時代,現在是信息技術時代,自主創新更具有決定作用。因此,老人家再世,那套也玩不轉。何況,他那套做法也有讓群眾不滿意的一面。高積累高投資,消費被擠壓到極限,群眾生活水平很低,我就是餓肚子長大的。那時是進口替代,可以抵制美貨歐貨日貨,現在是別人卡我們脖子,不愿賣貨給我們,不用抵制,他就不賣了。那時是保護國內市場為主,現在是歐美搞保護主義。作為馬克思信徒,必須充分重視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征。
我不否定那種舉國體制取得的成就。但從1979年撒切爾主義開始,世界開始進入信息技術時代。那種體制開始難以為繼,這也是蘇聯解體的生產力方面的思考。當今,集權是必要的,但眼光必須向前。
當今時代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資源整合,是自主創新。現在技術進步節奏太快。自主創新如果沒有根本解決,什么方案都沒有用。
我以社會發展思路為主,涉及哲學。
周:
新中國建國初期日子苦,是歷史的必然。76后現代化之路類似東亞其他發達國家地區。蘇中建國初期工業化軍事化和國民經濟體系相當規模,就是特重視生產力的結果。
毛澤東式的大人物,并不是說完全要毛澤東的那一套!
類似于民主化后的總統制政體,也是集權式!
所以我的勞動價值論述有所創新!(見我的《商品價值創造、價值轉形與政治經濟學重建》一文)
12、16
羅:
給您發個東西,請多加指導!是對馬克思《導言》的解說(即對《導言》本身的解說)。
12、18
周:
解釋: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迷團
1、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矛盾的激化及其薄弱環節)和列斯毛等主要是列寧等主動創造的結果,早期社會主義社會的初步建立及其優越性的第一次大顯示,如其第一次社會主義產業革命(工業化)國防革命和二戰抗美援朝的勝利,是列斯毛等主要是斯毛等在落后的歷史條件下主動創造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豐功偉績!
2、受落后歷史條件的限制早期社會主義社會制度還處于幼年時期,當斯毛等創造的產業革命國防革命而大大推進了社會發展時,社會主義社會就必須自我革命(消滅官僚主義者階級或半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滋生)和實現社會轉形(傳統的體制形式轉換)。只有這樣,社會主義社會才能走向成熟。按理,這是列斯毛等第一代革命者之后的歷史任務。但毛卻開創了社會主義自我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第一次大實踐,這是毛高于所有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的地方,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到第三大階段(毛澤東主義)的主要標志。
3、早期社會主義社會的資化復辟,是歷史條件的局限,早期社會主義社會的幼稚不成熟(它們是主要原因)和新修正主義者主動作為(直接原因)的共同結果。知道了主要原因,才能找到繼續前進的方向。當然,新修正主義者,有的還不知道早期社會主義社會有社會轉形(社會類形態轉形)的必要,如蘇聯從赫氏到戈氏之前的領導人和特色的華氏;有的知道社會轉形的必要,如前南的鐵氏、特色的鄧氏和蘇聯的戈氏,但卻走的是資化的社會轉形。
12、26
羅:
解說增加較多的地方,都加了括號。每句話都注明,太繁瑣,很多人也會覺得難以卒讀。所以,我折中一下,語義比較明確,內容減少的,就沒有加括號。就像文言文對照閱讀一樣,注解得過細也讓人讀起來很麻煩。真想研究的人,肯定會對照閱讀,因為馬克思被人誤讀太多。所以,我采取了折中的做法。
八條提綱,原文太簡略,整個都是嘗試性解說。那八條提綱如果只是從原文來讀,根本沒法理解。也沒有加括號。但開始有點疏忽,沒有在前言交代清楚
1858.4.2馬克思特意交代恩格斯如何理解商品與貨幣,恩格斯除了當時回一封信之外,后來再也沒有提到。并且,恩格斯沒有按照馬克思的交代理解“商品和貨幣”。
周:
您的解說中的一個明顯不足:您補充性文字較多,有的加括號說明了,還有很多(補充)沒有特別說明。這樣,讓人讀來,分不清哪是經典文字,哪是補充性文字內容,其學術性大打折扣!!增加閱讀的大麻煩!凡補充,都應注明。有補充,是正常的。關鍵在點明。點明是否完全,這是態度。
12、30
羅:
不管認識是否有不同,從《導言》出發理解資本論,回到馬克思,這是一個原則。傳統教科書都是從恩格斯的書評和反杜林論出發,以恩解馬。
我從來不看西馬的東西,我是史學專業的,只是用史學的方法研讀馬克思的原著。我原來是思想文化史。都是用史學的方法獨立得出結論。從來不看西馬的東西。
您受傳統教科書影響太大。
第二部分的七篇論文就是對以往教科書的全面反思。有一篇論文即關于研究對象那篇,有專門一部分反思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解說和論文,目標就是一個,反思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這個也是有很大分歧的學術問題,中國知網輸入《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可以搜到不少論文。所以,這個領域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能互相尊重,要統一認識,估計也不容易。
互相尊重,互相參考,沒必要強求一致。我們都是面對讀者,每個讀者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標準。社會科學就是如此,基礎理論更是如此。我只是提出一孔之見,供參考。
幾句話說不清,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很可能都有一定道理,只是視角不同。
對于蘇式理論,我沒有研究,只是大學教材讀點皮毛。我主要看馬克思的書,附帶看點恩格斯。還看了列寧的《哲學筆記》。其他幾乎不看。
西馬的東西,只看過阿爾都塞的《讀資本論》,見田石介的《資本論的方法》,還有蘇聯伊林柯夫的一本書。
不是不珍惜,是視角不同很難交流。并且,我講授導言很多年,發現要跟別人溝通還是很困難。
這是我授課的總結,有的地方從您專家的角度看是多余,對于研究生研讀來說,則是需要進一步解釋。
周:
我發給他關于《解說》的交流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筆記)。
您踏入了西馬的陷阱。
這是特色馬研究的大趨勢。
您看看,我對《導言》的內容把握與評價與您有什么差別?從而想想對您有否助益。其他的,我們的思想是根本對立的。
回答對《導言》的內容理解和地位評價,這是我們的可交流地方。
看來,你不說交流的具體認識?
我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一書的理論,其繼承蘇式理論的基本,又超越蘇式理論。
2023、1、1
羅:
謝謝!我有看看,只是覺得幾句話難以交流清楚,因為我們認識的差異比較大。
比如三段論法,馬克思當然沒有排除一般、特殊、個別的思維方法。但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有一般,有特殊,分配也有一般,有特殊。那些經濟學,對于生產只談一般,不談特殊;對于分配只談特殊,不談一般。這樣處理生產和分配的關系,是膚淺的,錯誤的!50年代末能否說成是一般特殊個別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中國人民大學編的一本書,就將第二部分馬克思對簡單三段論法的批判思想錯誤地當成了馬克思本人的思想
再如,您說馬克思的思維方法不是兩個思維行程相統一的方法。這個不單您這么認為,其他有些人也這么認為,我本人一開始也這么認為。拙作《資本論簡論與導讀》就把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看成馬克思的方法,只是沒有明確排除第一個思維行程,把第一行程看成馬克思方法的基礎。說起來,第二部分論文有時還延續這個說法。(現在記起來了,前言應該對此交代一下,寫前言時忘記這個問題了)。所以,單就這個問題,都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式爭論。
還有就是,很多人不清楚《導言》中“后一種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指的是什么,把“后一種”當成第二條道路。對此,我在解說中特意指出,錯誤的是指庸俗經濟學方法,并且在腳注中注明:如果確定第二條道路才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那就暗含第一條道路是錯誤的,但馬克思從來沒有說第一條道路是錯誤的。《導言》中沒有這個意思,《資本論》則是肯定古典經濟學比庸俗經濟學更科學,因為它揭示了經濟關系的內在聯系。
再如,交換居于支配地位。其實馬克思本人就有類似交代,在1858.4.2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在解釋為什么要假設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生產方式不存在時強調:在那些生產方式中,“交換還沒有完全占支配地位”。參看附錄一。
我的社會發展主要是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挖掘出來的。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第二章中,除了加了引號的部分是馬克思原話之外,很多沒有加引號的也只是對馬克思說法的通俗化。在《手稿》中真的有大量材料,這些材料長期被忽視了。您說不合常理,確實與蘇聯教科書嚴重不符,但《手稿》中確實有很多材料。
馬克思在《序言》中介紹自己的思想發展時,是從1842年開始的。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他1843年寫成、1844年發表在《德法年鑒》中的兩篇論文,思想已經是全新的思想,只是術語還是舊的術語,就是說,那時舊瓶里已經裝了新酒。所以,我更傾向于1842年以后是不斷走向成熟的,1842年以后沒有根本性思想差別,前后是一體的,只是在表述方式方面有成熟度的差別。那種把1845年以前的馬克思思想當做不成熟、不科學的基本判斷,我是不同意的。
如果說1842年以后馬克思思想有轉折的話,那也只是在具體思想的激進程度上有轉折。比如暴力革命思想,1851年《法蘭西階級斗爭》以后,馬克思幾乎就沒有提到暴力革命,但我不同意德國專家認為馬克思此后放棄暴力革命思想。其實,這個跟馬克思的謹慎性格有關。1851年以前馬克思明確有提到暴力革命,1852年-1858年,馬克思雖然沒有提這個詞,內心還是盼望暴力革命時機的到來。1859年以后,從策略上看,馬克思把暴力革命推到了遙遠的未來,也沒有放棄暴力革命,1878年《哥達綱領批判》闡明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就是暴力革命思想。但是,這個批判是一封密信,馬克思交代只有李撲克內西等幾個人可以傳看,就是說,馬克思明確指示不讓恩格斯看。所以,馬克思任何時候都沒有放棄暴力革命思想,但是,他確實是嚴格從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原理出發。
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把《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發表當做一個標志,把1842年以后的馬克思分為早期馬克思和晚期馬克思。單從思想理論的發展看,不宜把馬克思區分為早期和晚期。真正的早期只能是1841年以前。
但是,你不能說馬克思1845年以前不是站在這個立場吧?《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不就是要求在德國首先實現人的社會解放嗎?’我是史學的方法,就是嚴格從馬克思留下來的材料闡明馬克思的思想。我不同意把恩格斯,把蘇聯教科書,當做理解馬克思的出發點。從馬克思自己的材料來理解馬克思。
對于1842-1845年的馬克思如何看,這個問題很大,不是我們這里能達成共識的。我只是把我的認識我的態度提出來。我的認識我的論著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我只是強調,我是史學專業的,我的看法都是由材料和邏輯支撐的,不是主觀先行的東西。我反對主觀先行。
恩格斯口口聲聲強調馬克思是天才,強調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如果說恩格斯引導馬克思完成了馬克思的思想,這個估計恩格斯自己就不同意。如果說后人根據恩格斯對馬克思的理解提出蘇聯的馬克思主義,那倒是對的。但這樣的話,就不能將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跟馬克思的思想劃等號。
就唯物史觀來說,1842-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是從不同道路得出同一觀點的。這個馬克思在《序言》有交代。
就經濟思想來說,恩格斯的著作在幾個方面影響了馬克思。1,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2,對于價值的定義(馬克思接受了恩格斯的定義,但理解的內涵有根本差別,所以后來馬克思揚棄了恩格斯的定義),3,對于古典經濟學與貨幣主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贊同恩格斯斯密是經濟學中的路德的說法。文中的唯物史觀則是不謀而合。
所以,我覺得就是單就導言來說,我們都很難交流。馬克思的東西本來就是千人千面的理解,互相尊重就行。
您有您的道理,我也有我的材料支撐。任何人的東西都應該學習,但我不迷信任何人。
回到馬克思,從馬克思自己留下的材料出發,這是我的基本立場。先入為主接受外在的觀點去梳理材料,就是用外在理論支點去解釋材料。任何外在的理論支點或思維習慣,都應該防止。我是史學的方法,不需要借助外在的認識梳理馬克思的材料。
周:
我先發出《與一位特色社會高級知識分子及其學術成果的交流》(包括1月1日前的交流等)。
看看關于《解說》的評論,有修改。或許能增加《解說》出版的價值。就《導言》本身而言,可交流。
資本論中都突破了馬克思50年代末的資本一般特殊個別的安排。研究的兩種方法,都需要,我只是指出你那解釋補充中,把馬說的一種當作兩種統一。
總體上看馬觀點,個別處不合是有的。《解說》具體的方面較好,只是其哲學包裝不好。你的社會發展理論三層,不合常理。
特色主流都不敢說,馬1845年前的東西是成熟。
馬理論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揭秘的,不是隨便的。只有站在無產階級等全人解放的立場上,才能科學理解和發展。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馬轉折的開端,但又不是一下子完成的。
認識問題都有前見指導。而這個前見是否正確很關鍵,又不是隨意的。我的文章也是從歷史時序而論的(《恩格斯引導馬克思完成的馬克思主義》)。
1845或46年前:恩格斯引導馬克思完成;其后馬克思發展,恩格斯完善。
我是以“大工業生產———無產階級革命”為關鍵點而帶來“兩個轉變”為主脈的。
你看看好像河北大學宮敬才的經濟哲學理論,就明確了。
材料要梳理,你憑什么去辦?
1、3
羅:
這個問題分歧更大!西馬普遍把青年馬克思抬得很高!堅持蘇聯教科書的人往往貶低青年馬克思抬高恩格斯。這里其實是各自從立場出發的。兩者我都不認可。青年馬克思(后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即便是資本論,也還是有勞動異化思想,只是思維方式有點轉變)是理性主義人本主義,但絕不是西馬所說的抽象理性主義抽象人本主義,而是將它們歷史化了,是用唯物史觀來表達實踐、理性和以人為本的思想。1858年之后,這種實踐人本主義思想的闡述,又進一步跟社會有機體理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因此,在術語的使用方面淡化了勞動異化。實質是一脈相承!就這個問題來說,居于各自立場的西馬和蘇聯意識形態論述,我都不認同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有明確交代,他和恩格斯從不同道路得出了唯物史觀。這個是很明顯的。正像馬克思指出的,恩格斯是從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得出唯物史觀,就是通過歷史和現實的考察得出唯物史觀。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哲學批判中得出唯物史觀。是殊途同歸,不是誰主導誰,他們兩人也是很有個性的兩個人,不會輕易地接受彼此的思想。馬克思“懷疑一切”,從來不會簡單拿來別人的東西。
1841年以前的馬克思是真正意義的青年馬克思,對于此前思想,馬克思自己就把它摸了,所以《序言》介紹自己的思想發展從1842年開始。
我也不同意實踐唯物主義的提法。馬克思自己的說法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就是從現實的人的實踐出發,依照唯物主義原則,把握唯物史觀。這只是一種社會發展理論。把它上升一種抽象的哲學體系,反而違背了馬克思的真實的思想。
我是只從馬克思的思想材料出發,有多少材料說多少話,不贊成過度解釋。
基本認同這個說法,但后半句還不夠,不是泛泛的能動作用,更不是教科書說的第二的作用,而是決定作用。沒有實踐中人對自然的人化,就沒有房子、鐵路、飛機,這是決定性作用,不是泛泛的能動作用能說明的。沒有自然人化,就沒有機器。這是有沒有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認識的問題。
為什么現實的實踐活動對人的認識和社會知識進步起決定作用,這是我重點挖掘的地方。也是我不同于西馬又不同于蘇聯教科書的切入點。
馬克思當然承認自然存在,人首先也是一種自然。雖然馬克思沒有說自然第一,從先后順序的角度理解自然是第一存在也沒有錯。但存在的先在性不會自動決定人的認識和實踐,關鍵是要說明機器是怎么被發明出來的,而不是簡單地從發展順序區分第一第二。
在火的發明、機器的發明過程中什么起了決定作用?這才是關鍵!簡單區分自然是第一存在,火和機器是第二存在,沒有意義!這是馬克思超越傳統唯物主義的地方。
你說的都沒有錯,關鍵是客觀存在的各種因素怎么就轉變了新冠疫苗,這種轉變的一般歷史哲學機理是什么?如果不深入探討,基本就是停留于傳統唯物主義,至多把辯證法跟傳統唯物主義結合起來。
你受蘇聯教科書影響太深。
我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理解是唯物主義的,所以,你說的原則我都贊同。但確實還存在如何真正超越傳統唯物主義的問題,也就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明的雙重超越問題。
是的,這個機理如何把握?其實,馬克思有大量的這方面的回答,只是長期被忽視。
書稿已經給出版社,正在申請列入出版計劃,沒法進行大的變動。少量修改估計到校對稿時還是可以的。
立場不同,視角不同,出發點不同,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不是簡單的對與錯的問題。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作為方法論必須滲透在實證科學中。他沒有傳統意義的本體論,也沒有反映式認識論。如果說馬克思有認識論的話,他的認識論不是簡單解答存在與思維的關系,而是解答指導人們實踐的各種人類知識是如何產生的。
蘇聯教科書作為蘇聯意識形態,有它的現實導向,再加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認識在不同時期有差異,認識本身也有多大程度到位的問題。所以,存在反思的必要。
并且,蘇聯解體30多年了,整個世界又是從重化工時代進入了信息時代。蘇聯的經驗在當今中國,多大程度管用也是一個問題。我的態度是應該作為一段歷史來研究,來認識,不能簡單地用來指導中國今天的實踐。
就像俄烏戰爭一樣,如果認識沒有跟上信息時代,就可能遭受挫折!(不用急著下結論,不妨先觀察一下)
先不用談國際格局,這個明眼人都知道。只是愿不愿說的問題。從馬克思基本方法出發,首先應該關注的是重化工時代與信息時代的時代差別問題。把握不住這個問題,再好的理念都只能是空想。
這個基本思想符合馬克思。對于高級化的理解比蘇聯教科書更符合馬克思。蘇聯教科書不否認這點,但不突出,很模糊。
周:
我發出:宮敬才的《青年恩格斯對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的影響》一文。
實踐唯物主義不成立。實踐是人、人類社會客觀性的存在方式。唯物史觀的“物質”:就是人類社會物———人類的社會存在(物),就是指人類及其實踐和他們存在的客觀條件(自然條件)的總和。“資本”是一種社會“物人化”的情形或現象的概括,是一種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東西。
《導言》中“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這句話決定了,馬克思的“五篇計劃”或“六篇計劃”都不可行,預示著《資本論》的誕生,或者《資本論》再補一卷《資本與國家和資本國際化或全球化》等體系。這可為你的解說多一個視角。
唯物史觀就是從總體上研究社會實踐的。實踐是人能動的生存和改造現實的實際存在的活動。
馬克思也承認自然存在、客觀實在第一,人的作用肯定大,否則沒有社會;但最大,也是第二位的。
人的能動作用很大,但作用的原料、手段、成因、成果等等,都依賴客觀存在。你只是看到了能動作用(是正確的),但沒有看到其他,因而容易形成唯心論。這也是大多數人,表面的共識(包括我原來)。
蘇聯教科書,繼承了馬恩的基本,構造了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體系和經典。它當然有不足還需要發展,但基本的方面經得起歷史和無產階級實踐的檢驗。
就是毛澤東說的: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機理。
參考我對《導言》內容點的提要和地位評價,豐富你對《導言》的解說,把《導言》樹立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哲學的一個里程碑和一塊界標,就可以助力你在經濟學界的名氣!
如:《導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關于自由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包括《資本論》的總導言、總奠基、方法論核心和歷史上一次經濟學最深刻變革興起的標志,《導言》全文在關于經濟和經濟學問題上特別是從其“一般歷史關系”和“生命有機體”兩個層面深刻地表現和應用著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及其方法論。
你誤解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即生產資料公有與自主聯合勞動或民主勞動相結合的而必然內生計劃主導的公有制經濟、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所以你的社會三形態歷史與五形態歷史之間的關系論述,是錯位的。與我書中社會二重性發展有機統一的歷史過程(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原理決定)是相矛盾的。
與對手交往,還助力對手!
你代表當代中國學界的相當一部分。
歷史運行是動態的,但大勢和本質是鐵定的分明的。
馬克思的思想有很多是發散式的(除資本論等),沒有構成體系,恩格斯和蘇式解釋,構成體系,基本的方面與馬同質同向,并擴大補充完善。但其他的并沒有全盡馬意,所以后來有馬意的新解釋和發展。而過份了,就是歪曲。
這就是意識形態的立場、階級性和黨性!
時代變化了,馬理論必然要有新發展,不能刻舟求劍。但它還是適合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是最科學的意識形態或社會理論。
俄烏戰爭,是世紀之交一種世界新秩序形成的造勢運動,是俄與美歐對立矛盾解決的間接演示!
我的社會二重性理論(合馬意)說明,從生產力發展而來的社會類形態,不論如何高級,離開了其社會質形態一面,是不可能把握其社會本質的。社會類形態越高級,人類生活形式上也高級,按理越有閑假時間、越解放。事實上,不同的社會,社會主體究竟怎么樣,只有在社會質形態上找原因!
2023、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