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談談兩種社會生產力的區別所在——資本與工本》一文(以下簡稱《談談》),認為要學習馬克思有關生產力的論述,探討生產力的理論。
一, 馬克思有關生產力的論述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研究資本生產關系發生、發展規律“無與倫比”的偉大著作。但是,書中不僅論述了資本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也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
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勞動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們不必來敘述一個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關系。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這就夠了。根據小麥的味道,我們嘗不出它是誰種的,同樣,根據勞動過程,我們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條件下進行的:是在奴隸監工的殘酷的鞭子下,還是在資本家的嚴酷目光下;是在辛辛納圖斯耕種自己的幾畝土地的情況下,還是在野蠻人用石頭擊殺野獸的情況下。”“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資本論》第一卷 第201、208-9、205頁)馬克思在這里把生產(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和社會形式作了明確的區分,指出生產是人類一切社會所共有的,也就是他所說的“生產一般”,與生產關系、生產的社會形式,即他所說的“生產的特殊”區別開來。
生產力是物質生產的一種潛在力量。整個生產可以分成為生產力、生產過程和生產品。生產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主要的要素是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當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時,就是生產過程;生產的結果是產品。所以說產品是物化勞動,是“死勞動”,而勞動者勞動則稱之為“活勞動”。
說生產力是人類一切社會所共有的,是生產“一般”,沒有階級性,既沒有封建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力,也沒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力。生產力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一種潛在力量。
《談談》指出:“既然是社會生產力,那么,現實的生產力總是可以區分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生產力既可以是單個企業的生產力,也可以是社會的生產力。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則是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混同,抹殺生產“一般”與“特殊”的界限,不符合實際,也不是馬克思主義。
二,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區別
《談談》的標題就是“資本與工本”,這就是生產關系之間的區別,而不是生產力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只有個體勞動、協作、手工工具、機械化、自動化等類別。這里混淆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界限。
《談談》說:“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了:‘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馬恩選集》第一巻266頁)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講的是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下,無產者的勞動(活勞動)只是增殖資本(死勞動)的一種手段,是指資本家剝削無產者的關系,而不是講生產力的性質。
《談談》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勞動力處于從屬地位;而社會主義生產力恰好相反,是生產勞動、從而勞動力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則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這也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邏輯起點。”生產資料和勞動處于什么地位,本身就是生產關系,不是生產力性質,這里還是混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的界限,混同了兩類不同性質的事物。
《談談》說:“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農業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生產力水平很低,但為什么我們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呢?明白了這一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這里已經是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聯系,而不是探討生產力的性質,對于生產力性質的命題來說,是“題外話”了。
我國實現農村集體化時,生產力水平確實很低,幾乎都是采用手工工具,進行個體勞動,是大自然的“奴隸”,“靠天吃飯”。人民公社化恰恰是把個體勞動轉變成為規模不等的集體勞動,使生產力發生了質的變化,加上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公有,從而出現了大規模的改土治水的農田基本建設高潮,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使公有制經濟形式與集體勞動這種生產力相適應。
我寫這篇短文的目的是想提醒一些人,研究經濟問題,無論是研究生產關系還是生產力,有條件的一定要認真地學習《資本論》和馬克思的有關原著。馬克思的《資本論》是揭示資本這種社會形式發生、發展的書,但是,它在《勞動過程》、《協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等章節里,對于生產力發展的分析,也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學領域,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統天下”,根本就不承認存在生產關系,不承認存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共產主義公有制的對立,更不懂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區別,因此,有必要強調學習馬列毛主義的原著,才可能徹底批判修正主義。
附錄:
談談兩種社會生產力的區別所在——資本與工本
2022-07-12 11:32:50 來源: 紅歌會網 作者:鐘建民
在《迎春:也談資本一一與<一分為二,利用資本,轉化資本>一文商榷》中,其中有一部分講到“順便分析一下《文章》所說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力”。生產力是勞動者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沒有社會性質的區別,沒有什么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力、共產主義性質的生產力和封建性質的生產力之分,只有手工勞動與機械化、自動化之類的區別。”
對此,我想說的是,生產力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總是存在于某種具體的生產關系中的人與自然關系。因此,當我們研究生產力時,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總是社會生產力。既然是社會生產力,那么,現實的生產力總是可以區分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了: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馬恩選集》第一巻266頁)
,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勞動力處于從屬地位;而社會主義生產力恰好相反,是生產勞動、從而勞動力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則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這也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邏輯起點。
認識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相互關系的區別是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的關鍵所在。社會主義所以會產生,從主觀上講是共產黨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果,從客觀上看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由于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生產資料具有更大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就連股份制也難以滿足。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產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連資本主義國家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國家所有制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其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物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力勞動在生產中的地位日益增強,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主次地位也在發生轉變(知識經濟的出現表明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而這種以無形投入為主,按業績付酬的生產方式不正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方式嗎?),這表明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產生必然引起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相互關系的變化,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相互關系也要求新的所有制形式來適應。這一切都表明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
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的發展要求當然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權利要求:一種是生產資料方面的權利要求,另一種是生產勞動方面的權利要求。前者即資產所有權,后者即勞動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因而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始終得不到體現。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被消滅了,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資產占有方面的差別(至少在同一種所有制的條件下,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不是表現為資產所有權,而是勞動所有權。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殊要求,亦即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至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自然要求則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相似,具有多樣性和差別性,而且經常處于變化之中,在這里我們無須多說。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首先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力個體所有制的社會所有制形式與以勞動力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性質(或發展階段)相適應。認識這一原理對我們糾正一系列錯誤觀點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農業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生產力水平很低,但為什么我們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呢?明白了這一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還必須建立適合的經濟體制,首先是建立合適的企業制度來實現。具體地說,這種企業制度必須同時反映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一方面,企業體制要能夠靈活地反映生產力發展的具有多樣性和差別性的自然要求;另一方面則無論是哪個部門、哪個行業、哪個時期,只要是公有制企業,都要全面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要把兩種不同要求在同一種經濟體制中得到全面的體現,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適應的宏觀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首先是企業制度還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這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又一個重要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不存在于生產關系的外部,而存在于生產關系內部。張聞天,見1979第10期《經濟研究》)。社會主義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所有者成了唯一規范的生產主體;由于公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所有方面存在著差別,能否體現這種差別成為社會主義生產能否正常發展的關鍵,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由于公有的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客觀上排除了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因而公有制企業只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綜上所述,適合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必須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這就是與產權企業制度相對立的勞權企業制度,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相應的宏觀經濟體制。
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其發展要求,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出發點。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勞動者一無所有,非勞動者掌握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是作為資本家的資本的生產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所謂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實際可以叫做資本的生產力。而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已經被消滅,而且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也被消除,因而勞動者必然地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是作為勞動者工本的生產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也可以叫做工本的生產力。資本和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決定一切的關系;工本和報酬勞動是決定社會主義一切關系的關系;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必須成為起點和終點;同樣,工本是社會主義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同樣必須是社會主義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一一即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和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因此,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一樣,同樣也存在著以工本為基礎的范疇體系:勞動所有者與資產所有者相對應;勞動所有權與資產所有權相對應;勞權制度與產權制度相對應;工本與資本相對應;勞動實體與資產實體相對應;公共需要勞動和個體需要勞動與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相對應;工分制與股份制相對應;消費價值規律與剩余價值規律相對應;按勞分配機制與按資分配機制相對應等等。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創新,而不是抄作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許多學者、專家不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是從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出發考慮建立與我國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只是一味的套用西方模式,做著削頭足適冠履的事情。這是我國公有制經濟難以正常發展且不能發揮其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優越性的根源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