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周期率”的回答
——謹以此文紀念毛澤東主席128誕辰
作者:尚田林
北京日報2021年12月13日13版《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給出了第一個回答,這就是“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18大以來新的實踐,我們黨又給出了第二個回答,這就是自我革命。
我理解毛主席的答案也就是實踐,主要有三條:
1 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理論成果主要是《論人民民主專政》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49年根據人民政協《共同綱領》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54年根據制定的《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繼而在全國各地方、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建立了民主監督制度,廣泛發動群眾監督各級政府和干部隊伍。
2 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土改后,在農村經過互助組、合作社,在城市經過加工訂貨、公私合營,于1956年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同時,實行工業化,有計劃進行經濟建設,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些都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安定繁榮、公平正義,干部廉潔奉公,提供了制度保證和經濟基礎。公有制建立后,毛主席著重解決生產關系中被斯大林忽視的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更加強調反對官僚主義,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就是這一思想體現。毛主席還提出,國家治理不應只由少數精英管理人民,而應由人民直接參加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管理,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與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3 開展群眾運動進行自我革命。建國初,不法資本家為了牟取暴利,大肆進行違法活動。在資產階級的腐蝕和影響下,政府機關里的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現象嚴重滋長,有的干部墮落變質。1951年4月,全國的第一次組織工作會議決定,1951年至1954年開展為期三年的整黨工作。在1951年10月開始的增產節約運動中,揭發出大量的貪污浪費現象。中共中央于12月1日和12月8日,發表重要文件。從此,“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在全國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全面展開。在三反運動中,又揭發出資產階級不法分子同國家機關中的貪污分子密切勾結、從事犯罪活動的嚴重情況。1952年2月上旬開始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五反運動首先在各大城市開始,并且很快形成高潮。三反五反運動最具震懾力的是槍斃了貪官劉青山、張子善和奸商王康年。 1952年10月,三反五反運動結束。"三反"、"五反"運動,打退了資產階級的猖狂進攻,為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社會上特別是干部隊伍中形成了清廉的風尚。
1957年黨又準備發動群眾幫助黨整風,要求黨政機關主動“拆墻”“填溝”,號召群眾大鳴大放揭發官僚主義。由于右派的借機進攻,不得不進行的“反右派”斗爭,雖然有擴大化的錯誤,但事實證明“反右派”斗爭確實是必要的。之后進行的“四清”運動和“一打三反”運動也都收到了相當效果。
“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損失最大的挫折”。但“發動“文化大革命”,主要考慮的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尋求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出現較大起伏,但在黨和人民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在艱難中仍取得了重要進展。”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艱苦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歷史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仍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我國社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引文見中國共產黨簡史206、207、215、216頁)
總起來說,毛主席的答案,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和政治經濟學,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加上開展群眾運動整頓黨風進行自我革命,第一次跳出了“歷史周期率”。如果沒有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前提,沒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僅靠整頓黨風進行自我革命,恐怕難以完全奏效。
梁漱溟在舊中國長期從事農村建設實驗,兩次到延安與毛主席徹夜長談,并與一些將領交談,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倫理為本,職業分野”的唯心史觀。全國解放后,他說,他認為不可能的事,共產黨居然辦成了。1953年他又“叫板”總路線,最后也承認錯了。
該文說的“第二個回答,這就是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新在什么地方呢?“要準確把握反腐敗斗爭階段性特征”。“中國共產黨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擴增最快、國民財富總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黨。如何防止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對黨員的誘惑、對黨的機體的腐蝕,更是我們必須直面且必須消解的重大難題,是一場新的大考。”這段話意思是說,市場經濟是黨員腐敗的社會經濟根源。盡管采取了多種辦法加大反腐敗斗爭力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能根除腐敗。
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僅能克服資本主義阻礙生產發展的弊端,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實現社會公平,扶持社會正義,防止干部腐敗。毛主席的答案更說明問題。建國初,政府機關里的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現象嚴重滋長,有的干部墮落變質,就是在資產階級的腐蝕和影響下發生的。當時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汪洋大海,不少干部就是被資本家拉下水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干部腐敗的土壤。那時干部清廉、社會公平,秩序良好,正氣上揚,互幫互助蔚然成風。但毛主席仍然強調在上層建筑領域進行革命,開展意識形態斗爭,防止資本主義復辟。要求黨員和干部改造思想,繼續前進,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現在,私有制已經為主了,新的資產階級也出現了,一切向錢看,道德風靡,賄賂公行,干部前“腐”后繼。雖極力遏制資本無序擴張,提倡正、清、親的政商關系,但資本本性難移,為了牟取暴利進行違法活動,想盡辦法賄賂干部。受賄是當前干部腐敗的主要形式。
本來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公有制為主的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只作為配置資源、調節供求的輔助手段。現在,市場不僅成為配置資源、調節供求的主要手段,而且成了經濟體制甚至基本經濟制度——私有制為主的經濟制度。這是造成社會道德墮落、干部腐敗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之初,大力批判“大鍋飯”“鐵飯碗”,大批“不患寡而患不均”,提倡效率優先、一部分人先富,就是說私有經濟有效率。有人還說資本主義的潛力還沒發揮完,帝國主義是“腐而不朽”。現在又說要效率與公平兼顧,注重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習近平說的中華優秀傳統中就有一條,“不患寡而患不均”。黨史專家胡繩曾說,黨內爭論的實質,往往是圍繞如何看待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問題。
《共產黨宣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共產黨宣言》發表173年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說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憲法也規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習近平也講“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改革開放40多年了,經濟、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弊端日益嚴重。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就是資本主義固有弊端的現實反映嗎?還不應該實現鄧小平說的“第二次飛躍”(恢復、發展公有制)嗎?還要容忍資本家繼續剝削工人、繼續毒化社會風氣、繼續腐蝕干部隊伍、侵蝕黨的肌體嗎?只打擊腐敗,不消滅資本,很難跳出“歷史周期率”。
按照馬克思主義,按照毛主席的答案,要徹底跳出“歷史周期率”,根本的途徑是貫徹歷史唯物論,搞清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階級斗爭,不是“共同價值”“中庸之道”。全黨應堅定工人階級立場,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帶領全國人民,第一步實現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再向著人類光明的未來——共產主義,奮勇前進!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