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宣言》發表170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社會主義理想社會原理研究·
——2018年2月22日:為最有希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左派朋友們撰稿。
認真理解《宣言》中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
王成山
按:2018年2月27日至28日,烏有之鄉網站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研討會,這是王成山老師為本次研討會提供的專題文章。
引 言
馬克思1842年開始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歷經25年于1867年在《資本論》第一卷結尾處做出了科學論證: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后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1]P299-300
許多社會主義者,首先是通過早于《資本論》發表20年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但遺憾的是,《宣言》發表170年來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歷經巴黎公社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文化革命三大革命運動,未及理解馬克思恩格斯于其中審慎斟酌當時的工人階級及各派社會主義者的接受能力,運用通俗易懂的經驗科學知識,而系統闡述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即蘊含其中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
《宣言》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只要稍微認真地閱讀《宣言》全文,便可發現它除了在第二章結尾說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此外,再也沒有對未來新社會進行過具體的描述”。甚至認為上述這段話,是“用解決個人的問題的方法來解決整個社會問題……與整個《宣言》精神相違背”。
撇開《宣言》精神不說,關于未來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描述,其本身恰有一段要旨內容作了說明:“在所有這些運動中,他們都特別強調所有制問題,把它作為運動的基本問題,不管這個問題當時的發展程度怎樣。”實際情況是,其第二章即[無產者和共產黨人]一整章[2]P414-422而非結尾,以并不難理解的特有方式,專門作了具體而系統的描述。
一、圍繞“一般的所有制”闡述重建個人所有制形式
《宣言》第二章用了很大篇幅,以對資產階級責難的批駁方式,多角度闡述社會主義所有制[①]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
(一)以反駁口吻揭示共產主義的肯定性、否定性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宣言:共產主義肯定一般勞動者的財產形式,否定特殊的資產階級的財產形式。即人們長期來不甚關心的共產主義的肯定性特征內容,和人們主要關心的否定性特征內容:“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②]
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廢除即要否定資產階級所有制呢?
《宣言》所述的特殊原因如下:“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筑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生產和產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
另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廢除即要肯定一般的所有制呢?它既是一般個人的所有制,卻不是私有財產?而是取而代之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
對此,《宣言》作了如下系列描述。
(二)借以共產主義的肯定性特征闡述一般所有制的積極屬性內容
1.《宣言》以批駁性的肯定口吻,即以不廢除口吻闡述了蘊含于一般勞動者所有制中的兩個積極屬性內容:社會主義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兩個科學要素內容。一是勞動者依靠“自己勞動得來”的按勞分配內容;二是勞動者依靠自身的經濟整體存在而得以自由獨立活動的“個人財產”內容;即個人財產是個人的一切自由獨立活動基礎的經驗科學內容——“說我們要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要消滅構成個人的一切自由、活動和獨立的基礎的財產。”
(1)從上下文聯系上看,這里闡述的作為一切自由獨立活動基礎的個人財產,顯然是對一般所有制的實際形式,即蘊含積極要素的勞動者個人財產形式所作的具體說明。或由于《宣言》的篇幅內容和敘述結構等原因所限,馬克思恩格斯在這一場合用以解答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疑難問題所闡述的一般所有制及其具體形式,推本溯源,還只是蘊含于一般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中的、具有積極屬性內容的個人所有制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原有的、實際存在于原始公社中的三種所有制形式之一的典型表現形式,即原始公社的以土地所有者為獨立主體的、完整占有自己勞動成果的個人所有制形式。
(2)許多研究者論及社會主義所有制建設的參照形式,即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對象性形式,往往誤解為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③],而不是《宣言》所述的一般的所有制、或蘊意其中的個人所有制形式。《資本論》上述科學結論段的相關章節指出:“誠然,這種生產方式在奴隸制度、農奴制度以及其他從屬關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勞動者是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所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發展,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獲得完整的典型的形式。”[3]P298
(3)那么一般的所有制的具體形式、或者說完整的勞動者財產形式,也即原有個人所有制的典型形式是怎樣的呢?這里引馬克思在原始公社制度研究中的一例闡述為證:“個人所有制表現為公社所有制的基礎,而公社本身,除了存在于公社成員的集會和他們為共同目的的聯合中以外,完全不存在”。[4]P737,731-735(段落中的黑體字均為原著所加)
2.《宣言》接著把個人自由獨立活動賴以的、蘊含積極屬性內容的一般所有制,也即個人所有制形式,明確地和兩種面貌不同的、具有《資本論》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雙重否定內容的私有制區分開來——既和勞動者所有制的不完整的、多少有些特殊的小私有財產區分開來,又和異己性的集體的產物,即已經具有社會成員共同運用的社會力量性質的大私有財產,也即不再能為分散的個人所使用的具有資本屬性的社會財產區分開來:
(1)“你們說的是資產階級財產出現以前的那種小資產階級的、小農的財產嗎?那種財產用不著我們去消滅,工業的發展已經把它消滅了,而且每天都在消滅它”。
(2)“資本是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被運用起來。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
(三)以多種肯定方式詳解具有一般所有制屬性的社會主義個人財產形式
1.《宣言》然后以四種財產的類比方式,具體闡述了共產主義既肯定公共財產、又肯定個人財產,既否定資本財產、又否定“社會財產”的兩方面特征內容,即措意闡述了具有公有制和個人所有制兩種財產形式特征的、因而不再具有私有制及其階級屬性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性質:“因此,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里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
2.不僅如此,循著《宣言》圍繞勞動者個人財產所作的批駁性闡述的邏輯思路,這一句猶同點睛之筆的話語,即以批駁口吻反過來強調共產主義是社會全體成員都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也不失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是個人所有制的一個悉心說明:“可見,你們責備我們,原來是說我們要消滅那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
3.《宣言》把社會主義財產直接闡述為不再能變為資產階級財產的個人財產,這就使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般的所有制、也即勞動者的原有個人所有制形式的重新肯定之意,更明確了:“你們說,從勞動不再能變為資本、貨幣、地租,一句話,不再能變為可以壟斷的社會力量的時候起,就是說,從個人財產不再能變為資產階級財產的時候起,個性就被消滅了。”
4.緊接以上為社會主義個人財產所作的與人的個性并無抵牾、且要借以在現代社會生產中恢復每個人獨立個性的辯護性闡述,《宣言》又把社會主義財產直接闡述為每個人都有權占有的共同活動的產品,即與其中所說的社會產品,也即上述的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財產:“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這段對每個人的占有權力和他們的社會產品關系的同一性闡述,也等同于闡述了具有公有制和個人所有制兩種財產的辯證統一性質的、不允許剝削他人勞動的社會主義個人所有權特征。
顯而易見,《宣言》從共產主義肯定性特征的角度所作的,即圍繞勞動者的個人財產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所作的、由抽象到具體的一系列闡述,已經說明了既具有個人自由獨立活動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特征,又具有社會全體成員共同運用的即社會生產方式意義上的公共財產、公有制特征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內容。
總的說來,既然個人的一切自由獨立活動基礎的一般所有制形式,即抽象意義上的、或者說《宣言》未及闡明的原有意義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也即原始公社成員的、以自給自足的松散性聯合關系為基礎的個人財產形式,以及它的歷史發展形式——公社“把土地分配給個別人……這是無法限制的個人所有制的開端”[④]——表現為蒙昧時代成就的、主要存在于奴隸制、農奴制度以及其他從屬關系中的,以個人占有的分散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勞動者私有制,已經被文明時代成就的共同占有的集體生產方式所戰勝,那么進一步說來,社會主義所有制——肯定的一般的所有制——重建的新個人所有制形式,及其生產方式、生產組織是怎樣的呢?
二、通過工人革命進程闡述重建個人所有制形式
(一)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生產方式
重建的新個人所有制的集體生產方式[5]P246,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只所以具有公有制性質、只所以稱為公有制也即社會所有制的根據。作為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客體性條件,即現代工業生產力引起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關系,《宣言》除了上述的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共同運用的公共財產外,還有以下比《資本論》科學結論段所屬章節內容更進一層次的闡述,依次為:“生產工具將要公共使用”、“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全部生產集中”。所以如此,因為所屬章節的那些闡述,是出于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的現狀而作。“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這些內容,還只是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客體性內容原有的、散亂的、各個局部的和對立的關系,即“資產階級社會里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還不是上升為社會否定結果的更高階段的新社會因素,即通過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主體性內容——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活動的變革方式,把其客體性內容的即社會生產方式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關系“提升為社會的原則”轉化而成的——“包括土地在內的一切生產資料”(法文版《資本論》同段闡述語)的——公有制關系。[⑤]
(二)兩種主體性關系不同的新所有制形式
在批駁了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消滅私有財產的種種責難以后,《宣言》也與《資本論》同樣且非常具體地闡述了兩種主體性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即闡述了看起來相似——都以客體性的生產工具的公共使用也即共同占有,這種同一公共權力的社會生產方式為基礎,但卻是以不同的所有者主體關系實現出來的財產形式,即以循序相承的兩種新社會組織關系為媒介的、公有制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兩種新所有制形式。
一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作為變革全部生產方式的手段”的奠基性所有制。二是“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的時候,公眾的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的落成性所有制。
《宣言》并且以代替舊社會的概念形式,和勞動者個人重獲自由獨立活動條件的新社會形式及其組織原則內容,把兩者區分開來:“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并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么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⑥]
我們再認真地理解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問題的這些專門闡述。
(三)無產階級公有制和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的性質
1.以工人革命的政治性國家組織為媒介的財產形式——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的公有制形式,即人們通常實踐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只是消滅舊的生產關系、變革全部生產方式的手段。其中的一切生產工具集中的公眾權力,將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所有制的發展進程中失去政治性質。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國有制、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作為資產階級舊社會本身無意中成就的對立面形式,只是“政治上的過渡”形式,并非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而用來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生產資料重歸生產主體個人的規定性形式,則是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手里的財產形式;這當然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一貫闡述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形式。
2.以無產階級國家組織為所有制主體的、集中生產工具的公眾權力,作為消滅舊的生產關系、變革全部生產方式的手段——同于資本主義時代的共同占有成就的主體性內容,將伴隨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進程逐步失去政治性質,即消滅了他自己的階級統治。但通過他變革舊生產方式所形成的新社會因素,即生產工具公共使用成為社會原則的一切生產工具集中方式——同于資本主義時代的共同占有成就的客體性內容,《宣言》先已在第三章闡述為“資本主義時代的產物”,將再以社會實際存在物的個人為所有制主體及其生產性聯合體組織為媒介重新地表現出來。
“這個轉化而成的他物還必須重新被吸收回來”。生產資料的公共使用也即公共財產,只有當他是每個人財產的整體關系的自身轉化形態,每個人在生產運動中的主體地位才是真實的——也就是說,隨著勞動者的主體關系也即他的產品關系在最需要民主管理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提升和確立,而對無產階級關系的揚棄,代之完成人類生產方式的偉大變革的,是以聯合起來的個人為所有制主體的全部生產集中的生產方式,是人類財產運動重新復歸生產一般的出發點、并體現其普遍性地發展趨勢的——全部生產工具歸屬于每個人手里的、自由聯合生產的公有制生產方式。
3.顯然,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具有以公有制生產方式為社會原則的社會所有制性質,因而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從社會角度看,如果說重建個人所有制創造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條件,那么重新的公有制生產方式,則創造了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條件——“如果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那么,財富豈不正是在普遍交換中造成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嗎”?現在不可勝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龐大社會堆積,作為人類歷史共同性的勞動產物,不應該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嗎?從個人角度看這種公有制生產方式,實際上也就是“個人必須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6]P209才能使個人獲得充分自主活動的現代生產規律性要求的全面體現。
4.社會主義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財產形式。這其中聯合起來的新組織關系和個人的新主體關系的雙重定語清楚地表明:其核心內容是聯合生產組織中的個人所有制形式。概括說來,在借以無產階級國家組織實現的、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個人的聯合體這一新社會形式中,每個生產者重新依靠自身的經濟整體存在——勞動者片面的、只有人自身生產力的異化狀態被終結,失去的自然和勞動創造的兩方面生產條件關系被恢復(其中自然的土地共同占有,它之上的勞動創造個人所有),從而每個勞動者重新成為“完整的人”——以非政治性的社會聯合進行社會生產,每個人手里的生產工具在生產中仍然具有公共使用、也即公有制生產方式的“社會的”財產性質,且又在這種聯合關系中重新自由獨立活動專屬于他的、直接構成“共同生產中的一定份額”的、與其主體生產力相適應的一份客體生產力的辯證性個人財產形式。
(四)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的生產組織關系
無產階級國家組織的公有制所負的使命是,在運動進程中發展出可以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聯合體生產組織。他的原則內容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可以說是《資本論》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內容的原版闡述。其中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聯合體關系,和作為其生機神經的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前提性內容的雙重蘊意清楚地表明:社會主義生產組織,是徹底代替階級社會及其國家組織的——包括借以實現它的無產階級國家組織的——劃時代的、非政治性的社會生產組織,是生產工具重新成為個人的財產、并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原則聯合起來的自由勞動集體。概括說來,是保證每個生產者在符合聯合體原則的(直接或間接的)集體生產活動[7]P187-188中, 充分運用計量個人生產費用和成果的按勞(進而按需)這一主要分配方式得來的個人專有的公共財產份額,以重獲個人不再受剝奪的、自由獨立活動的聯合性組織關系。
這種聯合組織關系,既然是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原則條件的、“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真實的集體”的生產性聯合關系,那么其性質就不同于以變革舊生產方式手段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無產階級國家組織的,也即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工人階級反抗組織的政治性聯合關系。當然,更不同于資本為自身增值而組織的“假冒的集體”的生產性聯合關系。作為真實的、劃時代的“實際聚合”組織關系,也不同于原有個人所有制的“不是表現為統一體”的,那種排斥社會生產、只同自然產生的狹隘生產界限相容的松散性關系。總之,社會主義個人財產及其聯合組織關系,是揚棄了文明時代的分散的孤立的個人性質,而在其成就的社會生產、集體生產方式上,既保存了人的自由個性、又復歸了蒙昧時代的合乎人本性的社會的人的社會個性,從而實現了“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的、重新組織起來的聯合型生產關系。
(五)從兩種所有制性質看重建個人所有制結論的兩層意義
《宣言》的這些闡述,已經說明了無產階級國有制這種帶有舊式暴力性質的公有制形式,作為財產的屬人關系、即有個性的主體性關系暫時虛空的社會所有制形式,所具有的變革生產方式手段、并在發展進程中消滅了它自己的階級統治的過渡形式性質。這也說明了《資本論》所闡述的資本主義共同占有成就的主體性內容,即工人階級的反抗型公有制——剝奪少數掠奪者的社會所有制,所具有的過渡形式意義。也就是說,作為新舊社會之間的聯系橋梁,它本身并不具有代替舊社會的新社會性質,而是僅具有過渡意義的變革手段形式。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或如前述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撇開失去階級屬性變革成為辯證關系中的社會財產含義,就其壟斷的社會力量含義而言),也可以看作是共產主義對具有自身屬性的過渡性社會力量形式的否定性特征內容。正是由于共產主義是包括了工人革命自身的否定環節的財產關系的雙重質變運動,前兩個時代所造就的兩種消極因素——生產關系的狹隘性和對抗性,才得以揚棄,綜合其成就的兩種積極因素——生產資料的屬人性和社會使用性的主體關系,才得以產生。
另一方面,又進一步說明了無產階級國家組織在其革命進程中借以一切生產工具集中的變革手段形式——無產階級國有制形式,而得以實現的真正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以每個人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和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社會主義所有制,也即“重新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是矗立在公共權力失去政治性質即徹底擺脫了階級統治性質的、全部生產集中的公有制生產方式基礎上的、以全社會聯合的生產組織為媒介的、生產資料屬人關系真實具體的個人財產形式。而這些說明,同《資本論》設想結論為此而作的說明,在本質內容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來,社會主義所有制作為重建的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形式的意義,在兩部著作中具有無可辯駁的相互印證關系。
(六)《資本論》設想結論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內容
《資本論》自由人聯合體設想結論,是馬克思為使人們了解未來社會形態而對重建個人所有制關系的一個總體性闡釋。這里提及主要內容如下,關于公有制生產方式,他寫到:“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關于聯合體個人生產的經濟規律,他寫到:“按照預先商定的計劃”;關于其中的個人所有制形式,他寫到:“魯濱遜的一切產品只是他個人專有的產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聯合勞動者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關于按勞分配(同商品生產對比說來的)方式,馬克思闡述了個人生產份額的分配及其決定的個人生活份額分配的兩方面計量關系:“勞動時間計量每個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所占的份額,同時也計量每個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消費部分中所占的份額”;關于每個生產者在聯合勞動中的社會關系和勞動產品的具體關系,他寫到:“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8]P194
三、總 結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著述涉及的其他問題
1.《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中,似有重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悖論然而并不能成立的兩例闡述,為許多研究者津津樂道。對此,筆者擬有另文具體解答。這里簡扼說明如下:前例是馬克思在把社會主義個人“只當作勞動者”[9]P364的意義上所作的,因而其內容并不是對社會主義個人的所有者關系的否定,即未否定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含義;后例是恩格斯運用社會主義改革行家杜林先生所僅能接受的社會主義所有制中的單方面“公共的關系”、及其涉及的個人消費品關系,借以解答的主要是辯證法原理問題,并不是對重建個人所有制既是個人的、又是公共的辯證性所有制形式所作的專門和從全面關系來說的闡述。
2.至于以這些著述為依據,形而上學地引伸出重建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這類空想社會主義觀點,馬克思在對勞動者原有的客觀生產條件解體為外在的關系,勞動者只有生活資料的財產這種可能的所有制形式的闡述中,即在對資本主義否定的(自然存在的和勞動生產的)兩種生產條件所有制的歷史形式的研究中,曾經專門作過闡述:……“對生活資料的所有權的第三種形式——如果不是歸結為奴隸制和農奴制——不可能包含勞動的個人對生產條件,因而對生存條件的關系。”[10]P754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消滅先前存在的所有制關系,并不是共產主義獨具的特征。我們應給予《宣言》出于經驗科學的系統闡述、而《資本論》則給予理論論證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共產主義不廢除特征蘊含的肯定一般所有制的核心思想內容,即私有制自身的雙重否定結果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產物的生產工具公共使用方式上——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社會生產、集體生產方式上,重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的意義,以充分重視。應給予借以實現其形式的、作為變革手段的無產階級國有制,即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工人階級公有制——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的社會所有制的過渡形式意義,以充分重視。那么在歷經一個共產主義甲子年(1920~1980)彎延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四十年來的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改革以后,勞動人民和無數革命先烈夢寐以求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也就可能回歸人的徹底解放和復原的現實社會形態,即社會科學論證的、比之“初級階段”這一過渡形式環節更進一層次的意義上了。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他和恩格斯發表《宣言》170周年之際,《宣言》蘊含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資本論》結論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意義,現在已得以正確理解。有鑒于此,筆者謹借《宣言》當年震世驚俗的開首語,以深陷社會主義戰國時代危境未及解脫的中國人民,不忘初心不斷探索的、凝聚馬克思恩格斯畢生心血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科學內容,以縈懷祈福人類和平進步之心,作為本文結束語:
一個人間“喜劇”的幽靈,通過國家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在現時代的社會生產過程中重建個人的所有制、及矗立其自由聯合生產關系上的人類“真正民主制度”[⑦]的幽靈,在中國—全世界徘徊!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男、初中文化、1950年4月人,江蘇省徐州市四方鋁業有限公司(原江蘇鋁廠)退休職工。1980年出于多年工廠生涯經驗,由音樂愛好轉研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經濟規律——1996年與徐州市委黨校學報教授合作發表【“重建個人所有制”訪談錄】,2013年《馬研網》賜發拙稿【弄懂《宣言》中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
通信地址: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煤港路鋁廠宿舍2-1-402室 郵政編碼:221000。
[①]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改用共產主義,但另外也用社會主義這一在他們看來比較準確的詞來闡述新社會形式。因而本文除原著原義摘引外,循用同一概念。
[②]德、英語著作的漢譯本中的所有制一詞,是根據中文用詞習慣而譯,實際上在原文中都是財產。參見:馬家駒【所有制和政治經濟學的對象】,《經濟研究》(J),1981,5。馬克思也總是把“財產歸結為對生產條件的關系”,而“不是對消費條件的關系”——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P744-745。
[③]例如,理論界中迄今沒有疑義的、仍不失為典型的論述:“重新二字很耐人尋味。其實,這段話前半部所講的‘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就是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的封建社會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的這段話后半部把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所有制的建立稱為‘重新建立’,就是相對于封建社會的個人所有制而言的”。參見:梁萬成【馬克思講的“個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嗎】,《江準論壇》(J),1981.2。
[④]馬克思這一著述的新譯文是“……絕對的個人所有制”。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535。文中采用的是早期版本的譯文,因為它對個人所有制向私有制發展的關系的描述,較為吻合。參見:《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P204。
[⑤]領悟《宣言》的生產工具將要公共使用的個人財產形式闡述,再理解《資本論》的以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闡述,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所有制作為公有制也即社會所有制,是在生產方式意義上說來的所有制關系。而把社會主義所有制僅僅看作公有制,不看作重建個人所有制,或可以說是起因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初期的一個不幸事件——大列寧4歲的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21歲被殺害時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時差很久以后查閱到他的獄訊記錄著:“我們是社會主義者。我們相信,個人的物質利益和他的充分全面發展只有在社會勞動組織給工人提供充分利用自己產品及個人的經濟的獨立性可以保證他各方面的自由的社會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參見:1987年5月X日新華通訊社主辦的“參考消息”報)——所至的、列寧和他的十月革命戰友及以后的社會主義者們,不得已為之的世紀性“懸案”(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97-198)或百年謬誤。
[⑥]這里不妨說明,《宣言》的暴力概念意為國家機器。參見:吳應均【關于《宣言》中的“暴力”概念】,人大《復印報刊資料》(J),1984,1。
[⑦]《法蘭西內戰》對“公社”即無產階級公有制的性質的闡述,表現為積極否定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共產主義革命運動。既然它奠定了新社會的基礎,于其中闡述的這個基礎上的“真正民主制度”,可以理解為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新社會形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P101。
相關文章
- 郝貴生:《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的影響——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四)
-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一)
- 全球生產體系與當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 岳青山:高舉《宣言》旗幟,“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
- 郝貴生:談談《共產黨宣言》中的階級斗爭思想
- 尹漢寧:《共產黨宣言》的科學歷史觀
- 《共產黨宣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
- 重讀《共產黨宣言》,我們需要弄清楚的幾個問題
-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一)——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 《共產黨宣言》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 《共產黨宣言》:指導工人階級開創新世界的綱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