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品越 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現代經濟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提要】《資本論》理論的深刻性世所公認,然而目前在世界學術界卻處于邊緣地位,而膚淺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卻處于主流地位,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咄咄怪事。產生這種奇怪現象的社會基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市場拜物教”,而其學理原因則是形而上學世界觀?!顿Y本論》的立體性理論被納入到平面化的思想框架中而受到曲解、誤讀與反對。只有站在完整反映客觀現實的新唯物主義哲學立場,才能領悟到《資本論》的真諦,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膚淺性,而《資本論》則是立足于社會物質的雙重結構,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從本質到現象的全景式解釋的深層理論。
【關鍵詞】形而上學 拜物教 勞動價值 表層現象 深層本質
《資本論》是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巨著,這是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無論人們對它是反對還是贊同。而它有如此偉力,必有其因,這就是:這部巨著站在歷史哲學的高度,分析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支配整個現代社會的最根本的力量——資本,提供了對現代世界從本質到現象的全景式解釋路徑,從而指出了當代社會各種現象的總根源,人類歷史前進的總趨勢。只要資本還在人類社會占據支配地位,《資本論》所要“表達的歷史時代未被超越”,它的思想“就不會被超越”。當代世界出現的每一個重大歷史發展,每一次沖突與危機,都使人們不能不想起馬克思,想到《資本論》。
然而這部把握了我們時代的本質、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巨著,卻常常受到誤解,以至于在當代世界竟然處于需要自我捍衛的被動地位。與此相反,那種僅僅局限于分析市場交換中個體利益得失的膚淺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卻處于主流地位。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咄咄怪事。產生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當然十分復雜。就社會基礎而論,在全球占據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拜物教”社會意識,潛移默化地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而就學理層次而言,用與《資本論》本質上不相容的形而上學世界觀來解讀與評判《資本論》,把它的深刻的立體性理論納入到平面化的思想框架中,以致其理論真諦遭受湮滅與曲解,則是產生這種怪現象的直接原因。因此,應當首先分析對《資本論》的形而上學世界觀解讀方式,厘清其是非曲直,然后才有可能撥開迷霧來重新發現《資本論》的真諦,發現這一理論所揭示的我們時代的秘密。
一、近現代形而上學世界觀及其缺陷
《資本論》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處于與其格格不入的社會意識形態環境中,與占據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潮”不相容。這種“主流思潮”就是與17和18世紀英法革命相伴而生的啟蒙思潮——個人主義的理性化思潮。在社會科學領域,表現為以個人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和社會契約論為基礎的各種理論,在自然科學領域,則表現為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牛頓力學和其他經典科學理論。這種思潮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等高深的當代自然科學納入實證主義哲學框架來理解,僅僅從認識論上將它們理解為對觀察數據的處理方案,否認其背后的本體論意義,試圖以此回避這些自然科學新成就與形而上學世界觀的沖突。而在社會日常生活的文化環境領域,依靠壟斷資本力量支撐的國際主流傳媒體系每時每刻都在向人們灌輸著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觀念,以及對商品、貨幣與資本的拜物教。盡管這些啟蒙時代的意識形態老調,已經被現代社會財富分配上的兩極分化、國際秩序上的戰爭暴力等無情的現實沖擊得千瘡百孔,但在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居于主流價值的強勢地位,程度不同地烙印在人們的頭腦中,占據人們的精神世界。于是,“幾乎所有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論證都會以市場經濟作為其理論支撐,力圖利用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效應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進行辯護”。這樣的思想環境導致人們有意無意地用個人主義的形而上學世界觀來解讀《資本論》,必然導致對其觀點的誤解、曲解和反對。
“形而上學”本來是一種思維方法,其實質是“把世界概念化”: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及其性質進行分解和抽象,以形成外延清晰、內涵確定、意義單純的概念,然后遵循形式邏輯進行整理與演繹,以得到關于客觀事物的條分縷析的理論。這是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的第一步,它不但在人類思想史上起過重大的革命性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必經之路:因為它可以簡化世界以達到對事物表面現象的初步的理性認識?,F實事物是在彼此之間的復雜的內在聯系中生成的復雜事物,因而事物之間的邊界總是因相互糾纏而難以分清。這種內在聯系使每個事物都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而事物所處的狀態以及所具有的性質總是變動不居而難以確定。事物的各個方面的性質因彼此內在關聯形成極其復雜的整體而難以把握。因此,為了達到對事物的簡單而清晰的理論認識,需要對處于復雜的相互聯系中、變動不居的運動過程中、各方面性質相互糾纏中的復雜的客觀事物進行“舍象”和抽象,以得到一個個外延清晰、內涵確定、意義單純的關于事物的概念,分析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因果關系,用這個概念體系來把握客觀事物的確定的表層現象。這正是形而上學在方法論上的功能。其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是牛頓力學:它將世界理解為一個個獨立的既成物體的機械總和,每個物體都是其各個部分的機械總和,一切物體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改變自己的運動狀態,時間、空間和物質被理解為相互獨立的存在,物體的其他各種性質(質量、能量、動量等等)都是相互獨立的東西,由此得到了關于物質世界機械運動的條分縷析的理論體系。
然而,如果把形而上學的方法絕對化,把由這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理解為關于世界“本來面目”的真理,那就會使我們陷入形而上學世界觀的泥潭。這種形而上學世界觀在西方思想史上源遠流長,柏拉圖可被視為它的鼻祖:他將由確定的、單純的、理想化的概念構成的“理念世界”作為唯一真實的世界。但是柏拉圖哲學并沒有完全祛除現實的感性世界本身,他把感性物質世界看成理念世界的摹本,因而潛在地含有理念世界的通過物質表現自身的辯證法因素。到了近代,啟蒙運動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在與神權與封建特權斗爭中,需要用個人理性來祛除宗教神權的“迷魅”,以得到“純粹的客觀世界本身”,由此取得意識形態的話語權。這的確是巨大的歷史進步。然而這樣一來,柏拉圖哲學中保留的理念世界與感性世界的對立統一運動的辯證法也就被作為“迷魅”而祛除掉了,世界成為與人的主體相對立的“純粹客體”。這就形成了馬克思所說的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種外在于人的“純客觀世界”,乃是“孤立、靜止、片面的”的形而上學的物質世界。
首先,這是由“自我存在”之物組成的世界,每個事物都具有“不可入性”,事物之間的聯系只能是基于“不可入性”的外在聯系,因而是一個個“孤立”的存在物,這是事物本質上的“孤立性”;其次,這是由既成事物組成的世界,事物每一時刻都處于某一確定狀態,所謂運動乃是從一個確定狀態過渡到另一確定狀態,因而運動說到底就是無數靜止狀態之總和,這是事物本質上的“靜止性”;其三,每個事物是各方面的性質的機械總和,由此可以得到事物的某種純粹的性質——如純粹的時間、空間和顏色等等,同一事物不可能同時具有相互對立的性質與方面,這就形成了形而上學世界觀的“片面性”。正因如此,我們說形而上學世界觀“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世界”。在這里,客觀事物由界限明確、內涵確定、意義純粹的概念所描述,由此形成條分縷析的邏輯體系。當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某一確定的事物、事物的確定狀態、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質時,這種形而上學方法能夠清楚地進行描述,并且使之科學化、系統化。這正是形而上學方法的功能所在。
但是,由于這些確定的事物、確定的狀態、事物的某一方面性質,只是事物整體運動過程的一個瞬間結果,因而只是事物的表層現象。在其背后,掩藏著它們的產生根源——事物之間相互滲透的內在聯系過程、客觀的運動本身(而不是作為運動結果的從一種既定狀態過渡到另一既定狀態)、事物的各方面性質之間的內在聯系。于是,當我們用這種“孤立、靜止、片面”的世界觀來追溯這些表層現象的產生根源之時,便會陷入荒謬的悖論之中。例如,這種形而上學世界觀只能理解事物外部聯系,無法理解事物之間相互滲透的內在聯系——某物通過進入他物內部,在改變他物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存在,于是在解釋事物之間如何進行非接觸性相互作用時(如電磁力、萬有引力、量子關聯等等)時便陷入困境。這種形而上學只能描述運動的外在表現——從一種確定狀態轉化為另一確定狀態,而無法解釋運動過程本身,于是在解釋哪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時,也會陷入古希臘的芝諾悖論(如飛矢不動),更不用說解釋世界的歷史演化過程了。用這種形而上學把世界萬物都歸并到界限分明、條分縷析的事物概念體系中,于是出現了彼此毫不相干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因而無法理解空間與時間之間的相互轉化與聯系、時空與物質的內在關聯等等。而在認識論上,這種形而上學將主體與客體分裂開來,二者每一方都只能存在于自身內部,因而客體永遠處于主體的彼岸世界,于是人們所認識的只是主體內部產生的感覺,而不能認識客體本身,由此陷入認識論困境,最后陷入否認客觀世界的可知性的實證主義哲學泥潭。而若將這種基于個人主義的形而上學世界觀投射于社會經濟,則產生孤立、靜止、片面的社會本體論與社會認識論,它們只看到人類歷史活動的產物與結果,而看不到產生這些歷史產物與結果的深層過程——人類實踐活動過程及其創造的社會關系,于是同樣陷入悖論之中而難以自圓其說。新古典經濟學便是這類社會科學的理論之一。
二、形而上學世界觀對《資本論》的誤讀
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在祛除對“神權”的崇拜中誕生,在對“物權”的崇拜中成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于是以一種世俗的崇拜取代了對天國的崇拜——這就是《資本論》所揭示的“拜物教”:對商品、貨幣和資本的“拜物教”,當今社會又出現了股市與房市的“虛擬資本拜物教”。其產生根源是資本主導的社會中,人們的社會生活被商品、貨幣、資本、金融證券的巨大的“神奇魔力”所支配,這些“物”如同萬能的上帝決定著人們的命運。至于這種“神奇魔力”從何而來,則被歸諸“萬能的”市場機制。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將上述各種“拜物教”統統都歸結為“市場拜物教”。《資本論》揭示了這種拜物教的真諦,指出這種“物的魔力”說到底來源于人的社會勞動,來源于人們在社會勞動中所生產的社會關系力量,它們負載于物上,從而使這些“物”具有了“神奇魔力”。人的社會勞動及其生產的社會關系,才是掩藏在“物”的背后的真正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深層力量。而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則見物不見人,只看到物對物、物對人的力量,看不到它們背后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力量,看不到生產這種社會關系的社會勞動,由此陷入“物本主義”。而這種“市場拜物教”正好與形而上學世界觀相呼應:二者都只看到表層的結果與現象,而看不到產生這些結果與現象的深層本質與來源。可以說,拜物教是形而上學世界觀的社會基礎,而形而上學世界觀則是拜物教的關于“物”本身的邏輯化與理性化的產物。于是世俗生活的膚淺的“拜物教”支撐形而上學世界觀,而形而上學世界觀受到世俗生活的“拜物教”滋養而成為主導性文化。
以拜物教為社會基礎、以形而上學世界觀為學理根據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必然產生出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站在這一立場解讀《資本論》,必然產生對它的誤讀與反對。
首先,在理論性質上,秉持形而上學世界觀的西方經濟學將《資本論》誤讀為違背客觀事實的道德說教,而非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這種世界觀將人從社會關系中抽象出來,立足于抽象人性論來解釋經濟現象,將經濟規律理解為具有永恒人性的人(即所謂“理性經濟人”)的經濟行為規律,企圖建立超越社會關系及其意識形態的、超歷史的、基于人類共同本性的“科學”理論。市場經濟被看成一個個原子式個體的集合體,每個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因此公正的經濟制度就是維護每個人平等地爭取自身最大利益的權利的制度,即自由競爭市場制度。因此一切由買賣雙方自愿達成交易的行為都是公平的行為,不論其產生怎樣的結果。從這種觀點出發,他們將《資本論》解釋為反對“公認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將資本家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說成是不公正的剝削行為的道德說教,因而是一種意識形態偏見,并非關于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這種曲解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最根本的事實:市場經濟體系表面上由孤立的“平等”的原子式的個人組成,每個人都“自由平等”地追求自身利益,但隱藏在這表面平等的背后的是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不同的社會成員擁有不同的社會資源與權力,從而只能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約束條件下爭取自身利益。因此并不存在普遍的抽象人性,只存在追求自身生存的生物本能,而這種生物本能在社會關系的支配下生成了不同的人性:資本家在追求資本積累的自由競爭中,演變出特殊的人性——利用其占有的生產資料支配工人勞動,以追求資本增值最大化;而失去生產資料的工人階級在生存壓力下,這種本能導致其必須出賣勞動力而依附于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由此獲取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因為所擁有的資源不同,人們擁有的經濟權力也就不平等。因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于人性論假設的“平等”只是一種表面的幻象,掩藏在其背后的是由現實的人所組成的社會關系結構。因此,《資本論》才是最深刻而客觀地反映客觀事實的科學理論,西方經濟學至多只是關于表層事實的形而上學理論。
其次,在理論內容上,秉持形而上學世界觀的西方經濟學把《資本論》僅僅解讀為一種價格理論,用價格的多元決定理論來反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元決定論。這種世界觀只承認事物的可觀察的外在性質,于是認為商品的可觀察的效用價值、交換價值、價格與價值是同一層次的東西,進而否認價格背后的作為社會關系的“價值”的存在。他們從表面現象出發,將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歸結為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博弈:供給方所花費的邊際成本決定價格的最低值,需求方所得到的邊際效用決定價格的最高值,二者討價還價后達到的平衡態最終決定商品的均衡價格。因此,在他們看來,這種作為均衡價格的商品價值是由眾多的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每種生產要素所創造的價值等于該要素所作出的邊際貢獻(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該要素所增加的產值),并以此決定各個要素應當獲取的報酬。因此,在這一理論看來,投入到商品中的勞動只是決定商品價格的眾多因素之一,因此認為勞動價值論主張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是一種罔顧事實的意識形態偏見,其目的是為了證明唯有勞動者才有獲得商品價值的權利。即使通過各種“補救”途徑能夠用勞動價值解釋商品價格,勞動價值也不過是一種“多余的形而上學假設”,是“不必要的彎路”“虛構的故事”。然而,持這一觀點的人未能看到:商品價格的形成過程是立體式的社會權力結構進入市場分割剩余價值的復雜過程?!顿Y本論》并非僅僅是一種關于商品價格理論,而是通過從商品價值到價格的生成過程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結構及其規律的科學理論。
其三,在理論的結論上,秉持形而上學世界觀的西方經濟學主張:由所有人平等地爭取利益最大化所形成的“帕累托均衡”就是全社會利益最大化狀態,是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形式,因而無法理解《資本論》關于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非均衡發展過程。形而上學將世界理解為各個孤立事物的集合體,社會整體利益等于個人利益的總和,通過自由的市場交換而實現的每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態構成了全社會總利益最大化狀態,即所謂的“帕累托最優”(“帕累托均衡”)。由此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制度是最具有效率的社會經濟制度,反對《資本論》將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看成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的兩極分化,進而導致經濟危機的制度。他們沒有看到掩藏在理論上的“帕累托最優”背后的客觀現實:市場經濟是由資本權力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資本追求自身無限增值的欲望,使其將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投入到再生產中,由此產生的社會經濟狀態本質上是非均衡狀態,而不是所謂的“帕累托均衡”狀態,這種均衡只是總體上的非均衡運動中的一種局部的表面的趨勢,是個別資本為了追求自身的非均衡擴張而進行的生產要素的組織方式。資本在總體上的非均衡擴張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資本追求自身擴張和積累,必須通過物質生產過程來實現,因而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擴張的強大動力。然而與此同時,這種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必然以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從而無可避免地產生出資本自我否定的危機。因此,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既有高效率地實現自身擴張的一面,也有低效率、無效率、甚至反效率的破壞性的一面。《資本論》超越了形而上學世界觀視域,自然無法被堅持形而上學世界觀的人們所接受,導致他們只承認自由競爭帶來的資源配置的優化,卻看不見這種自由競爭被各種資本力量所主導,以及由此付出的代價。
其四,在理論形式上,秉持形而上學世界觀的西方經濟學不僅用上述表面上的“客觀性”來顯示其科學性,還用微積分之類的數學工具包裝自己,以顯示其嚴密性,甚至以此作為學術價值的評判標準,從技術上排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際上,西方經濟學這種數學包裝并不適當,從總體上說,它恰恰違背了客觀現實本身。經濟學變量都是非連續性的間斷變量:面包只能以“個”為單位、住房只能以“室”為單位、機器只能以“臺”為單位買賣,而不可能無窮分割。這種非連續性并非無關緊要的屬性,而是產生經濟的非均衡運動的極其重要的特征?!顿Y本論》第二卷通過精密細致的科學分析指出,正是生產資料的這種非連續性(類似于量子力學中的能級躍遷),導致剩余價值不可能連續不斷地轉化為資本,由此造成資本流通過程必須經過“貨幣貯藏”階段和“投資階段”的交替,從而造成擴大再生產只能以躍遷性的間歇方式進行,這就造成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征——非均衡發展。而西方經濟學把所有經濟學變量都設定為連續變量,用無窮小量之比來定義各種邊際量(邊際效用、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邊際生產力等等),由此使其理論穿上微積分的外衣而實現數學化。然而,這種數學化實際上已經背離了現實經濟數量的本性,從而淪為脫離實際的“黑板經濟學”,并正在失去其科學價值。然而為了維護西方經濟學的特權地位,西方的教育機構卻把這種缺乏科學價值的數學化游戲確定為經濟學人才的衡量標準,這實質上是維護西方經濟學霸主地位的制度設計。
總之,形而上學世界觀以及作為其社會基礎的“市場拜物教”,只看到作為事物間內在聯系和發展過程的產物的既成事物的表層現象,看不到掩藏在這些表層現象背后的內在聯系與發展過程本身:只見物的效用價值、交換價值與價格,看不到物的背后作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價值,以及分割全社會剩余價值的社會權力結構;只看到現象間的各種經濟數量之間的關系,看不到隱藏在這些數量背后的深層的社會關系及其引發的社會經濟運動。他們將現象背后的本質直接當作“形而上學的假設”予以拒斥,其理由是這種本質看不見、摸不著,因而不能用感覺經驗來檢驗。他們沒有認識到:由物質產品所負載的社會關系并非“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并非所謂“形而上學臆想”,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客觀存在,其作為物質力量每時每刻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并且通過貨幣與資本表現為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真正應當被冠以“形而上學”稱號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概念,而恰恰是這種只看到表層現象的拜物教與形而上學世界觀:因為它們將人從其活生生的社會關系中抽象出來,作為概念化的“理性經濟人”,由此演繹出一套關于“理性經濟人”行為的理論,形成罔顧客觀現實的“黑板經濟學”。正是這種對社會現實的表層的概念化的理解,使《資本論》宏偉的立體性理論構架陷入西方經濟學狹窄而膚淺的“洞穴”之中,從而被扭曲、變形。多層次立體模型被壓縮在商品交換領域中而被平面化了,商品交換背后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結構被壓縮過濾而消失掉了?!顿Y本論》經過這種形而上學的解讀后成為殘缺不全的理論,然后又被形而上學世界觀所攻擊,由此使那些抽象地、表面地、簡單化地解釋價格現象的西方經濟學處于主流地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被邊緣化。
對《資本論》的另一種形而上學解讀,是與上述解釋在表面看來相互對立、水火不容,但本質上卻很相近的空想社會主義的解讀。正如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所說,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現代西方經濟學從其發源而來)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雖然價值立場不同,但在學理上都是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作為哲學基礎的,二者都把世界看成既成事物的集合體,每個事物具有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本性,它們按照自然法則形成永恒秩序,這種自然法則是“永恒真理”和“永恒正義”的體現。而空想社會主義與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區別在于對這種“永恒真理”和“永恒正義”的具有“天壤之別”的理解。在對《資本論》的形而上學解讀方式中,也同樣有這兩種態度:一是堅持抽象人性論,將“人”理解為抽象平等的“理性經濟人”,用西方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來解讀《資本論》;二是奉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但在哲學上仍然自覺不自覺地停留于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由此解讀《資本論》。后者雖贊成勞動價值論,但對其加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曲解,使其淪為空想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他們與西方經濟學一樣,將經濟規律理解為具有永恒人性的人們的經濟行為規律,因而是超社會、超歷史的形而上學規律。他們用這種眼光來看待勞動價值論,將它理解為符合所謂“天然理性”的“永恒真理”。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是關于“永恒真理”的兩種不同主張:西方經濟學將“理性經濟人”作為“永恒真理”,由此演繹出為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資本剝削勞動提供依據的理論;而勞動價值論主張“勞動創造價值”是“永恒真理”,因此只有按照勞動分配價值才是合乎天理的“自然法則”,按照這種自然法則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符合永恒真理的理想社會。在這里,“價值”并非始終被理解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是有意無意地在實質上將其理解為一種社會財富。因此這種觀點把“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關于人與人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原理,曲解為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批判的“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唯一源泉”的人與物的關系的原理,進而在此基礎上設想出各種“合乎永恒理性”的社會制度——沒有剝削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他們看來,這種制度之所以要實現,并非由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必然結果,而是因為它合乎人類理性,合乎永恒的自然法則。用這種眼光所解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而是烏托邦化的馬克思主義。
上述兩種表面上相互對立的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解,都以膚淺的形而上學世界觀作為其哲學基礎,因而都將《資本論》解讀為一種道德學說。它們之間的爭論結果,必然是西方經濟學因為其具有“客觀性”在論戰中占據優勢,而被烏托邦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處于劣勢:因為一旦把商品的“價值”等同于“財富”,就不可能拒絕各種生產要素都“創造價值”的結論,“勞動價值論”的底線就必然失守。西方經濟學理論由此長期占據上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則處于被動的地位,以至一些自稱堅持《資本論》的人也跟隨西方經濟學對《資本論》的批評與指責的節拍來跳舞:一些人表面上堅持勞動價值論,實際上站在形而上學立場上,用“生產資料創造價值”“死勞動創造價值”等違背勞動價值論底線的觀點來“發展勞動價值論”,其實質是動搖了《資本論》的根基,從根本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因此,用這種烏托邦觀點來解讀《資本論》,將會導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與西方經濟學的論戰中失敗。但在這類論戰中“失敗”的并不是《資本論》本身,而是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作為哲學基礎的烏托邦理論。因此,對《資本論》的形而上學解讀方式,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長期處于被壓抑狀態的內在原因。
三、《資本論》的深層哲學思想和社會物質的雙重結構
人類所面臨的真正的活生生的物質世界,絕不是形而上學所揭示的離開人類的實踐活動、從而離開人類社會關系的“純客觀世界”。這種把物質世界看作人的直觀對象的“純客觀世界”的觀點,把最直接、最根本的真實存在——作為人與外部客觀世界的聯系的實踐活動過程,排除在現實世界之外。而這種實踐活動本身是真實的物質存在——因為它是活生生的物質過程,是人類社會的真實的物質世界的產生之根。因此,形而上學的所謂“純客觀世界”至多只能是片面化客觀世界,僅僅是真實的客觀物質世界的部分——作為實踐結果的表層結果的部分,因而是無根的部分。因此,形而上學世界觀不可避免地陷入邏輯困境,最后必然滑入貝克萊和休謨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潭。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也是如此:由于只看到產品及其效用價值,看不到物的背后的人與人的關系,最后也必然墮入以人的主觀感覺(效用)為基礎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泥潭。
那么,人類社會到底是怎樣的世界?唯一的答案是:這是人類實踐活動過程及其所生產的社會與自然的統一體,其核心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人與周圍物質世界之間的內在聯系過程:人類將自己的主體力量對象化到外部自然界之中,通過自然界來表現自身;而外部自然界也將自己對象化到人的主體之中,通過人類主體世界表現自身。“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正是在這種對象化生存的過程中,包括人類主體與自然界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生成了人類歷史。因此,“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才是關于“事物的真實面目”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稱之為“新唯物主義”,其本質正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里順便提及學術界長期熱議的問題: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是否承認實踐之外的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性?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實踐”本身必須以實踐外的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為前提。沒有實踐外的物質世界,就沒有實踐的對象,哪有什么實踐?實踐過程就是不斷把預先存在的實踐外的自然物質納入到實踐之中的過程,由此實現“人和自然的統一”。
而實踐活動的主體并非孤立的個人,或者具有共同人性的抽象人類總體,而是由社會關系結成的“社會人”,個人主體都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通過對人的歷史活動的分析指出,“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不管這種共同活動是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的”。當社會分工發生以后,出現了人們之間相互服務的勞動,由此產生了人與人之間通過勞動結成的社會關系?!顿Y本論》正是以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基于世界觀方法論,沒有唯物史觀,不可能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解剖,也不可能有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揭示。”
因此,用現實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來理解人類面臨的物質世界,必然產生出勞動二重性的思想:勞動不僅生產物質產品及其使用價值,而且生產以物質產品為載體和媒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于是,作為勞動的產物的社會物質,也就必然具有雙層結構:一是表層的自然物質結構,它包括由各種生產要素所組成的社會生產力系統、物質產品系統,它在經濟學中體現為商品(包括消費品與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的表層結構;二是凝結于或負載在這些物質產品(使用價值)身上的社會關系力量,它構成了社會的深層結構。這二者的統一形成了物化的社會關系,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物質。西方經濟學的根本缺陷在于:在形而上學世界觀與拜物教的社會意識引導下,不知道社會物質的雙重結構,只看到表層的物質結構,而看不到物質所負載的深層的社會關系結構。
在市場經濟中,構成這種“人與人關系”的最基本“元素”,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為他人生產產品和服務的社會勞動。它具有二重性:首先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是作為具體的自然—技術過程的具體勞動,生產產品的使用價值;與此同時,它還是人與人之間“用生命生產他人生命”的無差別的抽象勞動,由此產生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內在聯系——負載于使用價值之中的價值。因此,活勞動是創造這種社會關系的唯一源泉,其他一切生產要素不可能產生出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商品價值是在活勞動中形成的、以商品的使用價值為物質載體與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生命活動的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在物質生產過程中被創造出來、在市場交換過程中表現出來、最后通過消費過程實現,因而是通過自然物質過程結成的社會關系,即“物化”的社會關系,又稱為“物化勞動”的社會關系。這才是勞動價值的哲學內涵。
勞動價值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既有人與人之間相互創造和生產彼此生命的一面(這是“價值”一詞的原始內涵),也有相互依賴與相互支配的權力關系的一面:因為你依賴他人提供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意味著他人對你具有某種權力。在市場交換中,這種權力意味著他人可以支配你進行勞動,以創造出含有等量價值的商品與他人交換。然而在物物交換中,這種權力潛含于商品之中而沒有顯示出來。一旦貨幣出現之后,“賣”與“買”之間分離,價值的權力屬性便顯現出來了:“賣”成為通過出售商品獲得貨幣權力的過程,而“買”則成為使用貨幣權力支配社會勞動的過程。作為社會關系權力的貨幣一旦投入到社會生產系統中支配各種要素(歸根到底支配生產這些要素的勞動)以追求自身增值,便形成資本。競爭著的資本與社會的其他各種權力形成了社會權力體系,它們進入市場分割由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形成全社會各種商品的價格體系,由此形成以創造價值的勞動為基礎、競爭性的資本積累過程為主軸的全社會的資本運行過程,進而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辯證發展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競爭著的資本既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因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與此同時,資本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也是資本的自我否定過程:競爭的資本競相吮吸“人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會勞動的自然力”,必然導致上述各個方面的“自然力”貧困的積累,從而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這些“自然力”的貧困積累最終通過社會關系集中于窮國與窮人身上,由此產生了社會矛盾。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人的發展危機等正是這種內在矛盾的結果,最終將導致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
以這種歷史哲學的視野來解讀《資本論》,將使我們理解到它的真諦。這種基于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對《資本論》的解讀方式,是深層解讀方式,它把《資本論》視為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系統的多層次社會關系結構的邏輯展示,而以這種方式解讀的《資本論》就成為鮮活的唯物史觀巨著。
四、《資本論》:從深層本質到表層現象的理論——兼論西方經濟學的單層次理論性質
不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建立起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如上所述,以形而上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為基礎、以“拜物教”(物本主義)思想為靈魂建立的經濟學必然是新古典經濟學,特別是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奠定的“第一代新古典經濟學”。這種經濟學將社會經濟看成由一個個孤立的原子式的“理性經濟人”組成的集合,他們奉行的是對商品、貨幣和資本的“拜物教”,通過邊際分析來計算自己的利益得失,由此產生其經濟行為,而社會經濟則是這些孤立個體行為的集合體。這種只看到物與物、物對人的關系,而完全忽視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理論,明顯違背客觀現實。于是后來出現的科斯的新制度經濟學、阿克洛夫等人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納什等人的博弈論就從不同的角度部分地彌補這些缺陷,產生了“第二代”新古典經濟學。這些新理論考慮到了“理性經濟人”之間不同方面的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第一代新古典經濟學的錯誤結論,但是其堅持“理性經濟人”的人性論基本立場并沒有本質的變化。我們并不否認這些西方經濟學在解釋一些表面的價格現象時的科學意義,對于由供求關系引起的價格波動現象,它們能夠進行表層的解釋,并能由此提出治標性政策措施。但是,對于這些表層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內在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歷史運動,西方經濟學理論就失之膚淺,乃至失靈了。
因此,上述西方經濟學的根本缺陷在于:在社會的兩層次結構中,它所奉行的“物本主義”拜物教和形而上學世界觀,只看到社會經濟的表層結構,而看不到以此表層結構為載體的深層的社會關系結構。它所致力解釋的商品世界的價格體系,只是社會經濟系統權力結構在交換系統中的表層現象。正如列寧所說:“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關系的地方,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資本論》正是透過這種表層結構揭示了深層社會關系結構的理論,其使命是透過交換系統的商品價格體系,展示由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物質生產過程所產生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它通過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市場關系——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價值——來解釋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即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以勞動產品為載體,構成支配人們行為的最基本的物化的社會關系力量。這種物化的社會關系力量通過貨幣符號表現出來,因此全社會的商品的價格總額是全社會的勞動價值總額的貨幣表現。而各種社會關系權力——資本權力、土地和各種自然資源所有權、貨幣所有權和各種金融權力等等,在競爭中通過爭奪貨幣來分割全社會的勞動價值,以取得對社會財富和社會勞動的支配權,由此形成了商品價格。因此,商品的價格在本質上是商品的賣者所分割到的勞動價值,它由該商品所有者在市場競爭中所擁有的對全社會的勞動價值的分割能力所決定。該商品本身所凝結的社會勞動價值只是其中決定因素之一,而非全部。這個過程并非各種權力平行地、同等地分割全社會剩余價值的過程,而是立體化的、多層次的社會歷史運動。概括地說,在各個層次的社會權力分割全社會的勞動價值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出各層次的社會經濟體系的兩種方向的運動:一是由資本流動以及它所支配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所導致的趨向平衡的運動,它在總體上使產品的市場價格趨向于價值或生產價格;二是各個層次上各種阻礙這種流動的客觀力量的運動,它在總體上導致價格對價值發生偏離。二者矛盾運動的結果,產生了利潤、地租、利息等等經濟現象,產生了社會價格體系相對于價值體系的偏離,產生了遠離平衡態的均衡體系(上述兩種力量之間的均衡)。于是,價格對于價值的偏離通過深層的社會權力結構而得到解釋。由此可見,價格對價值的偏離不僅不構成對《資本論》的證偽,恰恰相反,它正是這一理論的深刻與偉大之所在:因為它通過這些偏離揭示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社會權力結構及其運行規律。正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能夠從更為深刻的內在機理解釋一切牛頓力學現象一樣,《資本論》的基本思想能夠從更深刻的內在層次解釋西方經濟學所能解釋的一切價格現象。那些企圖用商品價格與其價值的差異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企圖,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因而是不可能的。
我們說《資本論》是關于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理論,并不是說它只講本質,不講現象,恰恰相反,《資本論》揭示深層本質的目的正在于從根本上把握社會經濟現象,找到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進而從根本上找出應對變化莫測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方略,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社會功能之所在。如果說《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層本質,那么《資本論》第二卷的主旨就是解釋資本流通過程的各種現象,《資本論》第三卷則是從本質到現象,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種種現象——利潤、利息、地租,乃至虛擬資本等等,提出全景式解釋方案。在今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演變,產生了極其豐富而復雜的鮮活的經濟現象:從現貨商品價格波動到期貨市場的風云變幻,從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到全球金融網絡,從席卷全球的美國金融風暴到歐洲各國的債務危機,從石油價格起伏到俄羅斯盧布貶值風暴等等,都需要我們用《資本論》所提供的社會關系分析范式來解釋。不僅要從表層的供求關系等方面解釋這些現象,更要從深層的社會權力關系上分析它們的產生原因,并據此提出應對方略。以最近發生的國際油價連續下跌來說,這并非僅僅是石油供求關系上的變動。用《資本論》的觀點來看,其深層原因是石油商品分割全球剩余價值的能力急劇下滑,而其背后是西方壟斷資本權力與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權力之間的博弈。因此,油價下跌與接踵而來的盧布貶值,是正在演繹的全球政治力量博弈的歷史活劇。
盡管《資本論》是關于當代市場經濟從深層本質到表層現象的偉大理論,但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決不能滿足于它自身的理論深刻性,而應當以《資本論》為工具,從本質到現象,對當代經濟現象作出遠超過西方經濟學的全景式解釋,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歷史性方略,由此通過社會實踐來展示其偉大生命力。在此過程中,以社會經濟體系深層結構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應當成為最高的經濟學理論,它將充分吸收西方經濟學解釋現象的合理成分,從而立足于深層本質來精確而全面地解釋表層經濟現象,以駕馭社會經濟的發展之道。這一偉大理論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肩上。
參考文獻:
[1] [英]米克:《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陳彪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
[2] Joseph E. Stiglitz(ed.), 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2.
[3]錢伯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深化勞動價值理論的思考》,《學術月刊》2002年第1期。
[4]陳春萍、劉偉雄:《論勞動正義的合理性》,《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5]楊桂森:《以勞動為主軸的價值論革命》,《學術研究》2009年第10期。
[6]張雷聲:《〈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2期。
[7]劉榮軍:《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還原與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12期。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7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