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許光偉:我為什么以及如何寫《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許光偉 · 2017-11-02 · 來源:《政治經濟學報》第4卷
其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的方法論,大大拓展既有《資本論》研究之領域,使之獲得向新時代生長的國學馬克思主義視野,并切實獲取了“重讀”“重寫”互構意義之理解運動張力。可以說,這是新時代的“心聲”。

我為什么以及如何寫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郵箱交流,[email protected]

許光偉(江西財經大學,330013)

  【作者按語】《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文中簡稱《保衛》),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于2014年。這是作者首次為該著寫的介紹文章,彌足珍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無獨有偶,《保衛資本論》作者提出:“其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的方法論,大大拓展既有《資本論》研究之領域,使之獲得向新時代生長的國學馬克思主義視野,并切實獲取了‘重讀’‘重寫’互構意義之理解運動張力。”可以說,這是新時代的“心聲”。目的是繼承而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時代域內兼容并蓄,繼承發展;不斷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下中國研究結合起來,通過煥發“中國元素”的方式,使經濟學的建構確實獲得有機化的中國生長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最終尋求到寶貴的智力支持。據此看來,整體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已經是擺在面前的刻不容緩的時代任務。發掘中華經典,和世界經典互動,在善讀、善用中尋求最高智慧,實屬必然之舉。我們認為,這是文章提出“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主張的目的和價值性所在。文章同時分享了作者自己在《資本論》研究方面的眾多不俗的觀點,系統介紹了寫作和學習經驗。  

1-許光偉.jpg

 

  

  摘 要 《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成就了人類文明的輝煌的社會科學理論史。以此觀之,在成書結構上,《資本論》分成四個層次: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過程”、“以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所謂的抽象上升到具體)”。這種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經濟形態的“整史”。歷史的理論概念、“批判=發展”的方法論概念得以發掘出來;進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據亦可以從中得到鎖定。整體看,這是“保衛”的學術價值、工作意義和建設路徑。

  關鍵詞 《資本論》;保衛;歷史;中國;理論;方法論;批判;建設

  正文如下。

  【題記】21世紀進入“保衛《資本論》”時代,這個總判斷是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契合的,蓋因這是“中國經濟學”的整體建構時代。目前,和《資本論》有關的研究不外乎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原典解讀,如衛興華教授2014年推出的《<資本論>簡說》和《<資本論>精選講解》;第二類是“新解”《資本論》,或所謂的“新資本論”;第三類是批判與解讀、理論整合與建設相結合,以此尋求中國原創思維和多路向發展的方法論性質論著。毫無疑問,《保衛資本論》屬于最后一類。現今有人要說:《資本論》無須保衛,150年了,即使在國外,它也從來沒有被廢掉過。這是誤解了“學術保衛”的工作涵義,或者是過于學術自信了,借用其口氣:即使是“革命行動”,它也從來沒有停止前進過,也不應當輕易地停下發展的腳步。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同樣,我們也能夠說,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資本論》研究”,新時代需要“活的《資本論》”,這特別是指它的方法論方面的規定性。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方興未艾,漸漸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2013年后,伴隨著《21世紀資本論》、《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重讀<資本論>》和《資本論的哲學》等一大批國外譯著的涌入,熱潮迭起。下面闡說的《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2014年版)的創作宗旨、邏輯路徑、理念和所運用的特別“方法”,構成一篇嚴格意義的跋文。對我個人而言,又可稱之為該著遲到的“后記”。

  就創作背景看,該書的出爐取決于以下研究事實:中國人如何恰當地對待與運用好來自“西方”的經典著作,既為我所用,又體用結合,相得益彰;老實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亦是高度突出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時代話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一研究填補了同類作品的空白: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歷史,又通過貫通中國歷史,達成對馬克思之后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這種統一歷史之研究進路創造性地規定了“歷史科學”。其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的方法論,大大拓展既有《資本論》研究之領域,使之獲得向新時代生長的國學馬克思主義視野,并切實獲取了“重讀”“重寫”互構意義之理解運動張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作品與學說發表有著名的評議,寫在《保衛馬克思》和《讀<資本論>》等主要作品中。從簡處入手,本書的工作是從上述兩本書中各取出“保衛”和“《資本論》”而得以命名,即取保衛之政治與學術立場,而批判純文本路徑解讀的解釋學方法論。經濟學的源頭是《道德經》。《道德經》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講述“道”“德”兩個基本范疇的關系。《道德經》研究的兩個基本范疇[i]是經濟形態社會理論的總綱,也總覽了《資本論》的邏輯和方法。即簡明地說,《資本的生產過程》以歷史作為大舞臺和布景整體把握“資本之道”,《資本的流通過程》以社會作為大舞臺和布景整體把握“資本之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則把兩者疊合起來,審查和批判性地觀察資本主義生活過程(其是一個時空結合體),亦即揭示歷史與現實之“現象發生學”。這是堅持以“事的科學”審查《資本論》邏輯取得的認識成果。

  原所提交之論文,結構包括五個部分,期待一個系統的介紹路徑,以盡可能確保讀者鳥瞰《保衛<資本論>》的全局思想。即第一部分:從“獨釣寒江雪”到“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題記);第二部分:《資本論》的藝術高度是社會主觀批判邏輯體系——關于“商品批判”和“資本批判”的歷史辯證法;第三部分:發生學四義——辯證法的四肢結構;第四部分:蘊含建設的批判——三種社會要素模型;第五部分:昔景重約憶亞南——中國經濟學之題錄。囿于篇幅限制,此處重點介紹第三部分內容,余者略去。標題相應重設。

  君不見!2014年的皮凱蒂資本研究在中國引發的浪潮洶涌!這是《保衛<資本論>》劍出鞘的年度環境。君不見!在西方,哈維對《資本論》的講解,娓娓道來,對資本主義現實鞭辟入里,一時間,“吶喊聲”和“歡呼聲”起來了!又所謂:仁者樂山,知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這猶如魯迅先生之指示: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為求“評”求“論”之記。[ii]

  一、引言

  《資本論》以“邏輯”求歷史,在此基礎上,辯證敘述事物發展規定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為“事的科學”。首篇闡述“價值規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闡說“資本之道”,對資本主義進行歷史鳥瞰;第二卷是說明資本主義工廠“不破產”的條件——它的存活條件和發展條件從而社會運動條件,闡明國民收入的根據和來源,這是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和宏觀基礎,即“資本之德”;第三卷于經濟生活層面,全面展開對資本的國民收入即剩余價值轉化形式的分配運動的分析,既說明了實體生產及其虛擬經濟形式的發展關系——工廠、商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斷衍生關系,也深層次地說明了“土地所有者”為資本家集團所“養活”的經濟實質(資本主義消滅了地主階級,卻保留了“地主”),是為“資本主義生活過程”解析;第四卷是關于資本的道和德及其結合運動的“歷史認識”。從《資本論》的誕生史看,它的體系是社會客觀批判與社會主觀批判的工作統一,由社會客觀批判領銜,而具體由社會主觀批判發動。

  研讀《資本論》,我們看到馬克思的認識起點是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批判。以此察之,“第一,《資本論》辯證法規定乃是起步和釀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馬克思文本結構是開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寫規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終與歷史發展同步,即堅持商品精神現象學批判(馬克思暫名為‘拜物教批判’)工作進路;第三,商品辯證法是實踐化的批判規定,是活的工作邏輯,旨在消除自足,堅持始終在生長運動現象中認識存在規定,把握存在的整體發展;第四,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化的形成歷程,它從歷史中發掘社會存在(規定),統一歷史存在和社會存在;第五,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統一化研究對象和理論范疇用語,如生產方式(歷史形成的社會生產)與勞動一般,以及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社會再生產)與價值(形式),使理論分析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許光偉,2014)于《保衛》成書前完成和發表的論文中,我設定這樣一個總的想法:在邏輯上,《資本論》商品章是成熟的研究范例,其解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構造,全面系統地探索了商品價值規律的發生奧秘。

  概言之,既然資本主義的客觀起點是商品——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那么首要的一個任務即是,應該對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經濟認識進行有效的工作揭批。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實際上僅僅把商品視為“物”,內在的質被限定為“使用價值”,以此展開對價值形式的分析。這種純物規定的分析不可避免地抑制住了對“事”的認識和把事的構造“物的知識化”。物的科學必須立即被制止。所以,討論應當從“商品的兩個因素”開始。商品作為“物”,無疑是第一個事實,但它是物質存在和社會存在的合成體。進一步的追問是,這種特殊的物的存在如何可能?馬克思關于《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的闡說,即構成“物的科學”向“事的科學”的轉換。[iii]勞動二重性主要在于說明“價值之母”規定:一種特殊的歷史勞動和實踐活動——商品生產勞動。因此和商品不同,勞動是“事”,不是“物”,商品生產勞動則鎖定了商品的“物”和“事”的雙重規定。

  二、《資本論》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第一義”:歷史發生學

  辯證法,中國工作用語即發生學。這是對生長過程的辯證描述。例如前述的“道”,即從發展方面對生長過程進行辯證描述。馬克思在《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中,全面闡明了在生長規定方面的母子相互推動的“價值的發生學”,實際上就是闡明價值的生長規定,這是理解資本之道的歷史基礎。

  為簡潔起見,我們在這里直接引用兩大段落,以代替繁瑣的論述。一段話是,“馬克思自己曾經有些惋惜地說‘《資本論》應用的方法,不常為人理解’。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以后不久,人們對于《資本論》的方法,就有種種矛盾的解釋。有人說是用形而上學的方法,有人說是用批判的分析法,有人又說敘述的方法是辯證的。當馬克思在第2版跋中清算了這樣那樣的說法,肯定地說他的方法是辯證方法以后,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改良主義者、修正主義者又針對著他的辯證方法來進行曲解和攻擊。”以及,“從上面的說明,我們似乎可以毫無疑義地肯定以下兩個論點:(1)馬克思自己和恩格斯都認定,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中,都是把辯證方法看作研究資本主義現實關系的‘現實方法’,或研究資本主義基本生產關系的基本方法。這無疑是照應著整體或總的對象而提出的總的方法。(2)他們對于一切其他從屬于總的方法或辯證方法的方法,則都只認定它們是分別在一定場合、一定范圍,處理不同問題起著助手的作用。它們的作用,是有一定的條件限制的。列寧指示我們:‘應用分析的方法還是應用綜合的方法,這決不是(如常常所說的)我們隨心所欲的事,——這取決于那些必須認識的對象本身’。我想這個原則,適用于前面講到的抽象分析的方法,也同樣適用于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認識方法。”(王亞南,1962a)

  這是王亞南先生對于《資本論》“方法”的作答。這種對待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方式,亦可以說成是:“他完全吸取了黑格爾的方法,他的辯證方法以一種機智的綜合把諸多元素混合在一起。”(麥克萊倫,2005:116)

  一般而言,方法是針對對象來講的,邏輯則是針對研究對象來講的。按照王亞南先生的認識構想,辯證法中有兩個能動的要素:邏輯和方法,它們的性質不同,但在實踐過程中是結合的。方法可稱為“邏輯本體”,反過來,邏輯則指示“方法論”(方法的理論)。這種辯證的分開和結合完整地反映了研究對象的規定和邏輯,使由對象得來的“方法”和從中升騰出來的“邏輯(認識)”實踐地結合起來。簡括地講,辯證邏輯和辯證方法原是內容和形式的工作統一關系,這樣就把辯證法實踐態了,一句話,邏輯和方法——我們這里用一個統一的詞:發生學——構成“辯證法這個身體”的軀干的四肢結構。身體的頭和靈魂部位的內容自然是歷史實踐活動本身。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歷史生成自己邏輯的認識和手段中介不過就是方法本身。這個方法通過對邏輯的統馭,使自身結合為一種歷史的學科規定,并且成就為一定工作形態的學科方法論。

  整體看,唯物主義發生學即是這樣的學科方法論。具體到社會科學領域,即升格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發生學(規定)”,政治經濟學的方法隸屬于這個工作規定。而政治經濟學(批判)學科方法論和工作邏輯的“第一義”,學科名稱即歷史發生學——把“道”看作切合事物發展本質的時間規定或時間過程。這種辯證法思維要求從生成運動觀上整體看待研究對象的構筑要素,從而是把生產關系、交換關系結合在生產方式的規定當中,觀看它們的結合運動、發生邏輯與發展史。簡括地講,《資本的生產過程》其實就是考察“資本之道”:生產方式的歷史發生——由交換關系的發生始、以生產關系的發生為結束(剩余價值生產),以及生產方式的歷史生長(資本積累過程),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整體”進行的集中考察與解剖。[iv]這樣才能夠理解馬克思為什么在《資本論》的第一卷中,就必須全面考察“資本生產史”——前史、正在發生史和積累運動史,把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以及將要發生的運動,都納入了歷史發展的范疇,因為,其統一了資本運動史上的規定,統一了資本的“內容”和“形式”。

  三、《資本論》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第二義”:系統發生學

  如果我們把“W = c + v + m”視為生產關系,《資本的生產過程》則是關于這個公式“如何來”的系統性研究。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和“死”,已經寫就這種社會生產關系的歷史特質,以后的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運行是實現該特質,交換關系的資本主義運行則在于具體化該特質。我們從而能夠看到:馬克思從“歷史轉化”和“社會系統”兩個層面來整體把握與刻畫資本運動(規定),而且在對總資本和總商品資本的考察中,伴隨著“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的運動的實存。也就是說,資本發生學的邏輯裂變是“歷史和系統的發生學”:一者考察生長過程的發展的本質,一者考察生長過程的運動的本質,——對應于前者,后者實際上是切合事物發展本質的空間規定或空間(擴張)過程。[v]

  承上所述,學科方法論的第二義應該就是系統發生學,由《資本的流通過程》補充說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總商品形成(機理)”。具體來看,這一卷是關于資本主義基本公式的“生產關系為什么”的研究:在事下洞悉物的規定。在考察中,資本委實是具有“工具理性”的社會公眾人物;通過對資本的“個體選擇”行動和“階級選擇”行動兩方面的綜合考察,聯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理性的世界和交往關系理性的世界。這是建立對資本主義經濟生活“進行宏微觀剖解”理解行動的分析基礎。

  嚴格意義的系統發生學考察系統構成的結構和結構的運動形式。由于馬克思把這個考察同時嵌入歷史發生學中,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結構得以運動化和歷史化,產生“運動”生“結構”的闡述效果。此為“循環史”(《保衛》稱之為“運動史I”)和“周轉史”(《保衛》稱之為“運動史II”)。歷史發生學和系統發生學本質上依然是合一的。現在,我們按照王亞南(1962b)的提示,把概括了這兩卷內容統一的馬克思的話摘錄在這里:“在本書第一冊,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既作為孤立過程,又作為再生產過程來分析,我們分析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資本在流通領域所經歷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被假定為前提,而沒有進一步加以論述。我們假定,一方面,資本家按照產品的價值出售產品;另一方面,他在流通領域找到使過程重新開始或連續進行所必需的各種物質生產資料。我們在那里需要考察的流通領域中的唯一行為,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的勞動力的買和賣。在本冊的第一篇,我們考察了資本在它的循環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這個循環本身的各種形式。除了第一冊所考察的勞動時間,現在又加上了流通時間。在第二篇,循環是作為周期的循環,也就是作為周轉來考察的……但是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們考察的,始終只是單個資本,只是社會資本中一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現在,我們就要考察作為社會總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各個單個資本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的總體就是再生產過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馬克思,2004b:391-392)

  因此,第二卷必須以第一卷的闡述為前提,作為其必然的延續。關于社會生產的考察遂為“再生產過程”的考察所接續,從中發掘運動矛盾條件。這些條件在外表上相應表現為連續不斷的經濟波動和結構調整。

  四、《資本論》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第三義”:現象發生學

  生產→再生產→流通→生活過程,即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運動鏈條,旨在把握整體的資本主義分配關系——它的內容和形式。由生產-再生產過程之推動力量轉化生成的“流通→生活過程”,亦在于揭示總商品條件下的社會分配規律:生產各自進行,分配由社會過程來統一。資本交往的共識達成如下之定義:“如果參與行動者的行動計劃不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成就計算,而是按照理解的活動而合作化的……就把這種行動稱為交往行動。在交往行動中,參與者不是首先以自己的成就為方向;他們是在一定條件下遵循他們個人的目的,就是說,他們能夠在共同狀況規定的基礎上,相互決定他們的計劃行動。因此,狀況規定的協議是為了交往行動要求解釋成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哈貝馬斯,1994:362)“道和德”的內容與形式,即本質規定方面的時空結合,在于奠定了對生活過程進行完整的現象描述的基礎。建基于此,《資本論》在對“道和德的生活形式”的解剖上,運用的邏輯和方法是“現象發生學”。通過對社會分配關系的質、量、形式諸規定的內在結構的深刻性把握,生活規律從中展示出來。據此而論,第三卷是關于資本主義公式的“交換關系是什么”的研究。

  為進一步查明馬克思的這種工作意圖,我們不妨在這里再回憶一下《資本論》首篇邏輯:物對事、自然物對社會物的轉換,事的發展,以及事的發展下的社會物(規定)。可見,首章邏輯是對首篇工作邏輯的還原。它確立了母子發生結構的闡說路徑,即價值(形式)。首篇是講價值規律的。實際上唯其如此,《資本論》理論部分包括第三卷也才可以還原為“首篇邏輯”。從而剩余價值規律基礎上的生產價格運動,就是價值(形式)的轉化形式,即“生產價格(形式)”。《保衛》封底給出了上述工作的對應結構:

2-許光偉.png

 

  【商品(W):價值(形式)—貨幣(形式)—市場價值(形式);

  剩余價值(形式)—資本(形式)—生產價格(形式)】

  所以,總過程實際是總運動和總運動形式,講述社會物(運動)的構造和自生運動(自我生成運動)形式。這是關于資本主義運動的“真正的知識”。與系統發生學將生產方式和交換關系合并在生產關系的規定性中(從而集中考察社會生產關系的結構和運動)予以研究不同,現象發生學在于顯露社會物的本質運動——本質對現象的實踐關系。亦即,考察諸利益主體間的社會分配行動:研究對象各個要素均顯露在現象態的交換關系中,從而定格現實化的分配關系。運動的分配形式的歷史I在《保衛》中被稱為“生活史I”,與之內在聯系、從中派生而出的運動的分配形式的歷史II在《保衛》中則被稱為“生活史II”。就前者而言,實則是生產方式的直接定格以及社會實現在交換關系中,而需要從實體運動方面考察社會分配結構,這是資本利潤的生成結構和過程。就后者而言,實則是生產關系進一步定格和社會實現在交換關系中,由于生產關系的財產結構的各個組成本身各自具有圍繞增殖過程哦產生的獨特的社會運動軌跡,因應總體需要——作為一個發展整體和作為名副其實的總資本的需要,進而產生了對“虛擬”的社會運作的內在要求。從虛擬運動方面考察社會分配結構,則可以推出資本利潤的深化的生活過程和運動形式。

  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總體受制于歷史發生學(道)和系統發生學(德),其又是時空交融和有機結合的。因此,生活史集結起來的形態和過程,乃是社會總體的資本積累運動(本身通過交往行動的中介來達成);并且以資本積累史的發展規定統合資本運動和全部的生活史,確實深化了人們對于“資本的歷史使命”的理解:一切均是為了分配、一切均出自分配上的要求——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從而,分配置身在生產方式的內部,導致在完全態的意義上,圍繞分配的積累過程和運動就表現了總規律本身。這是資本的自我不受限制的再生產,然而同時又是社會生產的總界限,分配由此發展成為生產的桎梏。

  五、《資本論》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第四義”:認識發生學

  概括起來說,發生學是對歷史和社會對象進行的總體研究,這界定了總的認識規定。對資本的對象而言,這個總的認識規定即剩余價值,即作為“資本生產方式”、“資本生產關系”以及“資本交換關系”的剩余價值一般和剩余價值全體。從這些意義上看,學科方法論的作為歸結點的和工作匯總的含義,就是依托于范疇生產與批判這一前置過程的認識發生學。這乃是建基于全體的批判,尤其生活過程批判。[vi]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工作階段就努力地使“邏輯”提升為“歷史的規定”,以期書寫“信史”,那么可以斷定,《資本論》首先在于書寫歷史,其次使“歷史”落實為“邏輯”,完成語言和認識生產。第四卷無疑是處于工作完成的階段,是接續生產、流通、生活交往的“認識行動”,即邏輯的“落實”。因此不能追隨考茨基,把《剩余價值理論》僅僅看作對于“剩余價值學說史”一個簡單的歷史思維的書寫。從歷史與邏輯結合的思維體式(生產-再生產-流通-生活-認識過程)的書寫出發,《保衛資本論》堅持把《剩余價值理論》作為《資本論》第四卷,作為第一、第二、第三卷的“再說一遍”的認識形式和理論史,即重寫回到“價值(形式)”和“剩余價值(形式)”。但這不是什么演繹主義的知識結構,而由批判實踐所內生。可見,資本認識史是對批判運動的認識,是全部批判史之提要。即一方面,“批判經濟學是把資本主義全歷史及其反映的經濟學說,作為研究批判對象。”另一方面又應該說,“批判經濟學的批判本質,是作為整體的社會發展學說賦予的。

  我們在《保衛》中同時還寫道:“再強調一遍:這里已經不是純粹的實在史了,這是摹寫資本的認識形式即資本范疇,是把資本的發展當作‘范疇’來看待的工作規定,是對實在史的歷史反映,是關于資本的精神史的認識科學!因而立足馬克思本人的寫作角度,《剩余價值理論》把握剩余價值從而資本的總認識,而由于‘這個一般’本身是資本不斷歷史發展的結果性規定,那么這一卷即批判史,可以說是體現了真正資本理論的‘邏輯學的’工作特征。即理論部分是實在史(歷史)=理論,歷史部分是批判史(邏輯)=邏輯學,然而不是=建構的邏輯學,而是=批判(行動含義)的邏輯學。這和直接跳過進行實在史批判的理論部分的工作,急欲宣稱理論史的成果(認識論的邏輯或邏輯學)的做法迥然不同。”

  馬克思從資本批判史中得出的基本結論是:邏輯的生產依賴于歷史本身的發展,理論認識是邏輯的社會函數。據之可看出,由《資本論》挖掘方法論規定,決定對其文本不能施行單純的閱讀。例如,把剩余價值作為認識范疇——分別作為資本的生產方式(發生)、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些是從表面化的意義解讀中得不出來的。鑒于此,我寫作了《資本論》第四卷的“邏輯”(許光偉,2012b),探索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認識行動的批判性把握。并且為了定格“綜合系統理解”,在此之前,我同時分別撰寫了《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許光偉,2011)、第二卷的“邏輯”(許光偉,2012a),以及第三卷的“邏輯”(許光偉等,2012)。

  六、一些研究回顧與反思

  必須坦率承認:我先前發表的系統探究《資本論》工作邏輯的發生學系列文章(4篇),其實沒有完全脫離“文本詮釋學”的立場,尚殘留有與之相關的種種痕跡。下面就以第一卷的“邏輯研究”為例,予以清算。

  首先在那里邊,我——像哈維那樣——似乎是想說:“我的目的是促使你們去閱讀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并且是按照馬克思的本意去閱讀它……如果你此前已閱讀過相關章節,那么我個人對《資本論》的理解,即對第一卷內容的理解將為你提供更多的啟示。但我鼓勵的是你個人面對這一文本的經歷,是直接對馬克思的文本進行研讀,是你將開始形成對他思想的獨立見解。”(哈維,2013:1)為什么馬克思從商品開始?通過把眼前的文本作為研究對象,開始即=開始分析。我這么寫明:“作為邏輯起點的商品(貨幣)是存在和概念的統一。整個進程表現為辯證的運動過程。”(許光偉,2011)這種說法分明是人為地把辯證法的工作規定前置了,大腦中首先沒有想到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實在史,稀薄的抽象代替了歷史考察基礎上的思考。大衛·哈維則這樣講道:“商品是馬克思的一個先驗的起點。”哈維的依據就是馬克思用來開篇的第一段話:“請大家注意馬克思在這里運用的語言。‘表現為’(appears)在段落中出現了兩次,而且簡單地說,‘表現為’與‘是’(is)是不同的……這馬上啟發我們去思考,那底下會是什么。同時,我們還要注意馬克思只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他不關注古代社會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或者是混合的生產方式,而只關注處于一種純粹狀態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哈維,2013:19-20)顯然,這樣的一些“空談”是離開了《資本論》作為“史書”的規定性。[vii]

  因此盡管哈維認識到,“以商品作為起點其實是非常有利的,因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接觸并經手商品……馬克思選擇利用商品的這個共同特征,它對于我們所有人都是熟悉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商品與階級、種族、宗教、民族、性別偏好或其他因素無關”(哈維,2013:20),但是,他的這種詮釋無法澄清如下的一系列的理論困惑:“當人們想到馬克思時,像《共產黨宣言》中的詞句‘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就會進入我們的腦海。但為什么《資本論》不以階級斗爭為開始呢?”“馬克思為什么不是從貨幣開始呢?”以及“他又為什么不是從勞動開始呢?”一個似是而非的解釋性說明是:“為什么他以商品為研究的起點?有趣的是,馬克思所進行的預備性寫作經歷了很長時間,大概持續了二十年或三十年,在此期間他一直思考從何開始的問題。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將他引領到商品的概念,但馬克思沒有選擇對這一選擇做出解釋,他也沒有去復雜地討論它的合理性。他只是將商品作為研究起點,僅此而已。”因此,“馬克思的研究起點是商品的概念。如果這不是一個令人感覺奇怪的起點,那么,它至少看起來有些隨意。”(哈維,2013:9-10)結論自然是說:商品-貨幣-資本的闡述鏈條,即是“馬克思的辯證法”。這些想法鼓舞了直率的判斷:“正如高等數學的研究并不是從極限開始,再到微分和積分,但是完成了微積分體系研究的高等數學,在其教科書中的敘述卻一定要從極限開始,而不能從微分或積分開始一樣,馬克思的研究也并不是從商品開始的,但是他的敘述卻一定要從商品開始。這是因為,馬克思與數學家們一樣意識到,‘如果想一開頭就說明一切表面上和規律矛盾的現象,那就必須在科學之前把科學提供出來。’由于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而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家和第一個經濟科學家的馬克思,是第一個以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的人。自然他不會重蹈前輩李嘉圖的覆轍,即在‘第一章里就把尚待闡明的所有一切范疇都預定為已知的’。”(余斌,2011:4)因為,這種解答是希望克服一種壓制不住的施加在馬克思頭上的不適當的念頭:“能夠理解他是以一個已經確定了的結論為基礎構造他的觀點是重要的。這讓他的整體論述形成了一個神秘的開端,對讀者而言,或是被它迷惑,或是被它的隨意所激怒,從此永遠放棄對前三章的閱讀。”(哈維,2013:10)

  其次,《<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歷史發生學》的闡述也未能清楚地說明“生產行動的歷史發生”。由于堅持把歷史仍然當成“歷史邏輯”研究,就使用了這樣的工作語言:“大寫字母意義的歷史發生學”,但行動的內涵的表述較為模糊。這導致可能無法講清楚資本的生產行動、流通行動、生活交往行動的質的區別基礎上的內在聯系。我們看看那里邊的詞句:“‘商品和貨幣’發生學”、“‘貨幣轉化資本’發生學”、“‘剩余價值’發生學”、“‘資本積累’發生學”,以及“發生學邏輯”,等等。某種意義上,工作努力仍然是一種“邏輯構圖”:在諸文本間尋找聯系鏈條,尋找各類“邏輯歷史”之間的文本的結構聯系。

  我們看看哈維怎么說:商品(使用價值,價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具體勞動,抽象勞動)——交換價值的形式(等價形式,相對形式)——貨幣形式(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系)——市場交換(所有者或賣方,非所有者或買方)——貨幣商品(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債務人,債權人)——資本(在過程中的價值或等價交換,利潤或剩余價值和非等價)——勞動力的買賣(資本,勞動)——階級斗爭。這就是大衛·哈維眼中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觀點的發展路徑”。同時,他不得不承認:“這一認知圖幫助我們預見了馬克思是如何有機地‘生成’了他的觀點,并且是通過什么完成了辯證的跳躍的。但是,請記住,這一圖表只是一個構架,圍繞這一結構,馬克思對一種動態的、進化和矛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添加了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哈維,2013:121-123)

  同樣,透過邏輯上的而不是歷史上的思考,大衛·哈維做出這樣的理論批評和判斷:“在貨幣的這兩種功能之間,存在一種對立和矛盾。例如,黃金作為價值尺度非常適合。它性質穩定且能夠被永久保存;人們可以定量地分析它的質量;人們可以了解并控制它的生產和流通。所以黃金作為價值尺度是非常好的。但是,假設你每次去買一杯咖啡,都必須用一粒黃金去付款(就不現實了)……所以馬克思將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第一部分)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或媒介(第二部分)做了對比。那么,最終只存在一種貨幣(第三部分)。”(哈維,2013:59-60)我則是這樣說的:“整個進程按照否定之否定原則形成內在發展的環節。第一環節:通過歷史材料的占有、分析和加工,確認商品(貨幣)發生的分析‘不是從價值概念出發’,‘出發點是勞動產品在現代社會所表現的最簡單的社會形式,這就是商品’,‘分析商品,并且最先是在它所表現的形式上加以分析’;第二環節:商品作為雙面范疇,——商品本身及其所有者的關系,整個交換過程的發展是人格化關系的發展和歷史確立過程;第三環節:貨幣將自身實現為一般商品。3個環節由內而外,構成廣義‘貨幣發生學’。內在環節:貨幣通過價值(形式)將自身錨定在商品體內。‘所以,只有在那些從貨幣的完成的形態出發而從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來,貨幣是商品才是一種發現。’中間環節:‘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因為為了交易,需要將‘商品本性中潛伏著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這個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而最終取得這個形式為止。’這等于說:‘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外在環節:貨幣通過自身的運動發展,羽化為貨幣商品,確立為一般商品。商品拜物教移轉為貨幣拜物教。”(許光偉,2011)

  最后,出于文本上認同的需要,我在研究前期仍然把《資本論》第一卷視作以資本積累”(狹義的)為標識的“資本發生的整體運動史”。即這是一個自圓其說的邏輯體系:“前6篇中,c、v、m作為彼此獨立而又內在聯系的社會因素加以構造;在第七篇,它們進一步形成統一的有機體、一個資本積累上的構圖。這種整體考察是對資本運動歷史進行整體揭露的要求……這導致‘所謂原始積累’和‘現代殖民理論’必須同樣作為歷史發生學來論述,作為論證環節的結束,作為對這一邏輯結論的總的驗證。”(許光偉,2011)同樣,哈維闡述道:“正是在這里,馬克思將‘資本的積累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了論述。他在此建構了可能我們最好稱之為一個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動態的‘宏觀分析’。”因此,“毫無疑問,這是《資本論》第一卷中最精彩的論述。全部前期研究成果被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我們現在稱之為一系列的資本主義動力的‘模式’。”(哈維,2013:263-264)

  不過,所謂完整或整體運動的認識,乃是一個簡略說法。因此即便是大衛·哈維,也要時時離開馬克思的文本,做出這樣的討論:“這是《資本論》第一卷的結論,它唯一關注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分析的展開完全從這一角度出發……所以,我們在第二卷的末尾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況。簡單地說,如果第一卷介紹的情況完全存在,那么工人階級就不能成為資本家產品的主力消費者而發揮其必要的社會作用。那么,第一卷內容的目的和要點是什么呢?馬克思在第一卷提出,如果這個世界是按照這種方式運行的,那么,其結果將是工人的貧困化日益加劇。如果我們質疑在這一結論中,是否看到了事實的因素,那么,答案肯定是‘是的’。而且,如果我們到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越南和危地馬拉的工廠去考察的話,在這些地方,潛在的勞動儲備正在以一種極其殘忍的方式被調動起來。實際上,你將會看到……收入不平等劇增,而且在世界所有地方(印度、墨西哥、中國、俄羅斯)都突然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百萬富翁,形成了一幅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而在另一極則是悲慘積累的圖景,這一圖景對于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隱喻。”(哈維,2013:306-307)因此就事件本身的發展看,第一卷所描述的是一個雖然是部分的卻是確定無疑的資本邏輯,其全體的邏輯遠不止此,這種論述必然要由第二卷和第三卷來補充。也就是《保衛》中著力闡明的真正意義的“資本積累史”在邏輯鏈條上要擴展到整個理論體系,而以資本的總的社會生活過程來收尾。資本積累是資本的整體的發展體式和邏輯,即資本積累邏輯,這樣才能夠確保把增殖理解為運動,進一步理解為社會運動(形式)。虛擬經濟被內在化,成為實體生產向社會擴展中所衍生的運動鏈條。指明以下說法的非法性: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金融資本居主導地位,決定經濟體系價格體系和分配制度,因而深信虛擬經濟支配實體經濟,貨幣金融也決定著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和分配體系;據此,大宗商品價格被完全金融化,與實體經濟供需脫節,企業不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市值最大化。[viii]先是杜撰子虛烏有的“產業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理論”,爾后,孤立化之,再將其打倒——而這就是所謂的“新資本論”(新古典資本理論和新馬克思資本理論);而且這個體系希望從現象學的廢墟中鼓搗出“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理論”,引誘人們加以追捧、頌揚。這是把一切顛倒過來的做法,顯然并不可取。其實,由“新資本論”所摹寫的這種資本積累毋寧繼續稱作“原始積累”。它作為“另一種意義的原始積累”和《資本論》實際已經“定格化”描摹的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從而“在這兩個剝削和積累的體系之間,存在一種‘有機的鏈接’”(這是大衛·哈維引用的羅莎·盧森堡的觀點),即可以認為:“資本主義的長期歷史是以這種動態關系為中心的,即持續的原始積累和貫穿于《資本論》所描述的擴大再生產體系的積累動力之間的動態關系。”反過來看,“如果它不參與新一輪的、主要是通過帝國主義的暴力手段的原始積累,那么,資本主義應該在很早以前就消失了。”(哈維,2013:329)

  鑒于以上論證思路,哈維做出如此的文本判斷:“《資本論》的第八部分,在語調、內容和方法上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開始部分的內容與書中的其他部分的中心假設相反,如在第二章反過來建立的假設,在那里,馬克思接受了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原子式的市場交換的理論,在這種市場中,所有商品交換都發生在一個自由制度適當發揮作用的、非強制性的環境中,而自由、平等、產權和邊沁規則是以這樣的方式發揮作用的。斯密非常清楚地知道,世界并非真是如此,但是,他將此作為一個便捷的和帶有驅動力量的虛構來接受它,并在這種虛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標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馬克思,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將這一點全部揭示出來,就是為了批判其中包含的烏托邦主義。”(哈維,2013:311)但真實情況是,在“原始積累”中,無論是《資本論》本身指認過的,還是“新資本論”所添加的那些事項,市場交換已經不再存有“互惠主義”。由此提升了我們對于“辯證法”的實踐性的認知,便于將其重新匯入歷史,亦能夠對以下說法保持高度審慎的接納與批判態度:“君不見,《資本論》中研究的范疇如商品、貨幣、價值、價格、工資、利潤、資本的循環周轉和再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經濟分析,以及有關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再生產規律等等,不僅還適用于當今壟斷時期的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適用的……(即是說)《資本論》是馬克思對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市場經濟經驗的總結,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陳征,2015)

  七、結束語:歷史深處和因應潮流的批判與建設

  以上論述是反“知識論宣言”的。顯然,《道德經》和《資本論》不是結構巧合,而是不同時代背景和文化差異條件下的邏輯必然。蓋因二者都是歷史學科的緣故。[ix]從辯證法=發生學[x]的工作語義看,學科方法論被大寫化了,歷史規定被大寫化了,邏輯實踐化了,中華母子思維導向的工作模式[xi]——對“道”“德”分別闡述條件下的事物發展的運動規律的認知圖式或工作模式,騰空而出![xii]其創造性地統一了話語形式上的差異。這是一種復歸,是在認真清理科學主義思維與話語之后,從“新康德主義”知識論陰霾中真正走出。

  要之,與社會科學有關的理論的構造圖式實際上可稱之為“行動理論或圖式”。例如,《資本論》四卷所完整刻畫者,乃是資本的社會歷史生產圖式、資本的流通行動圖式、資本的生活交往圖式以及資本的認識圖式。如上所論,“行動(規定)”的加入使得“事”和“物”分開,物的科學追索“物的世界圖景”,相反,事的科學則追索“事的歷史圖景”。而由于事物的本質就體現在“道”和“德”的統一性當中,使得對規律的把握必須有一個內在結構和工作線路予以支撐,這其實就是社會歷史的“客觀批判-主觀批判”過程。所謂“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循此思路,《資本論》全部四卷的工作內容被安排為:“道”——“德”——“道和德”;其中,后者分成:“道和德的生活形式”與“道和德的認識形式”。即前兩者共同構成對事物發展的本質研究,后者構成現象研究以及建基于生活批判和現象批判的認識研究。只是出于特殊原因,《資本論》第一卷成為了一部相對獨立和完備的作品,即兼顧了“本質研究”和“全體研究”。至于余下內容,馬克思這樣交代:“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2004a:13)顯然,接續的“第二卷”(第二冊和第三冊)是本質轉入現象;“第三卷”(第四冊)則是由整個客觀批判啟動的主觀認識過程(批判)。

  回家,回歷史,回中國。語言回家,工作回歷史;批判和建設,則立足于以中華為背景的世界史(發展)和中國的實踐沃土。總之,《保衛》為求“不懂問題”而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在王亞南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而不是剛好相反。這既是一個蘊含批判規定的中華建設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中國理論經濟學之元素的實踐尋求過程。一句話,行動科學應當自覺地歸到中國政治經濟學的領域,即歸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認識規定領域。

  之所以如此,乃是在于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保衛》在《歷史到科學的發展》章的寫作中,引用黑格爾的下列話語作為支援背景:“只有當一個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掌握了一門科學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門科學屬于這個民族了。”君子(中華知識分子)弘毅,任重而道遠,讓我們滿懷希冀,重約王亞南,共同書寫和題錄中國經濟學吧。而所謂中國經濟學,亦就是從中華歷史域中出脫而來的中國經濟理論,即中華語言體式的方法論與工作邏輯,即這一思維體式下對現代經濟理論的重新研究與整體改造。因此,《保衛》“呼吁行動”的含義是:整體書寫中國歷史、中國思維和中國語言!這同時是對“再說一遍”(規定)的工作超出,以不斷向歷史深處尋找發展源頭。

  此外,這本書就選題的性質而言,是高度現實主義的——闡明資本行動“如何可能”以及相應地如何一步步現實化(生產行動→流通行動→交往行動→自我認識行動);但在工作傾向性上,則帶有歷史浪漫主義,本書不負有開具“行動藥方”之責,而求索資本主義時空的“中華超越”的歷史內涵與現實邏輯。既然《保衛》成功地把《資本論》安排為“12部史”,那么接續的行動就應當是“以史貫通的經濟學”之發展,而這就是廣義上的中國經濟學的建設形態。通過“以史貫通”,中西方的邏輯被接合了,而能夠釀出一種新的時代規定:批判=發展。借助這一新規定,新的“歷史公式”將會被鎖定,“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馬克思、恩格斯,1995:73)同時,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中華生長,又不可避免地引發對“經濟形態”(產品經濟形態和商品經濟形態)和“社會”(產品社會和商品社會)的重新界定和二次考察。

  有人蠢蠢地說:如果說歷史探究使《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同構性”,那么,這是使理論研究過于泛化的做法;并且,中國的歷史和《資本論》沒有任何關系,中國的歷史是二十四史;《資本論》說的是歐洲而不是中國人的事情,與中國人和中國人的利益訴求沒有關系,與個人的自由選擇的市場利益更沒有任何關系。這種說法明顯地忽略了《資本論》的特質——作為社會科學的基礎的研究特質,并且根本不知道馬克思和亞里士多德的關系!!不知道中國人和《資本論》的關系!!這種說法因此明顯地刪除了“人類歷史是一部整史”的規定!!其不了解《資本論》在高度上乃是“史書”的規定。同時,正如《資本論》通過對行動邏輯的書寫全面展露了資本主義的“生生不息”(發生運動和生長過程的總體的生動史),其通過對抽象經濟人假設的工作超越,打破了“理性和人”的概念化的自然科學的崇拜癥,從容刻畫了富有歷史內涵的真正意義的“人的經濟自然”,然則,這種大寫化的工作邏輯必然可予以適時推廣,并且能夠和中華整體歷史“內在對接”。這將是一個無盡的探索過程,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12部史”的工作規定,即轉化史 I、轉化史 II、資本生產史(第一卷三部)和運動史 I、運動史 II、資本流通史(第二卷三部)以及生活史 I、生活史 II、資本積累史(第三卷三部)和范疇史 I、范疇史 II、資本認識史(第四卷三部)。這是2017年修訂版的表述。其中的最后一部“資本認識史”,在2014年初版中實際是“資本批判史”。蓋因政治經濟學批判既是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方法,同時亦是學科規范,歷史地批判、系統地批判、全面地理論批判、內在地認識批判,這決定“認識史”亦必然以批判史為歸結。

  【附  識】 此文2015年初作,至今剛好兩年。它顯然是為了解決一些人對《保衛資本論》的誤解,尤其對“保衛”工作命名的嚴重誤解。例如有人甚至對馬克思說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交換關系”研究對象規定誤會起來,說它是“實驗科學”或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定義。但是要知道,嚴格來講,資本主義歷史,正是從“機器生產方式”始,就本質而言乃是在“資本雇傭勞動”之社會財產關系中不斷存續,又在極其表面化的金錢關系中反復衍生、繁衍、裂變著的“資本史”。經濟危機只是當中的一個巨跳的符號!!針對有人對既有的學科分類傳統進行刻意的維護,我們只想提出以下路線供批評者的進一步“批評”之用:歷史學科——史書——百科全書——《資本論》——以史書規定為統領的“百科全書”規定,這是和自然科學契合的社會科學發展路線。批判是馬克思的學科規范。這一點總有人誤解,說馬克思是為了建立什么“科學認識論”。其實,馬克思的副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才真正表達《資本論》的學科屬性,請注意在這里,馬克思是明確把“批判”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學科規范的。此外,政治經濟學批判之“史書規定”,總的來說,是建立“總史”研究,而不是拘泥于具體歷史。這就是新時代的政治經濟學科學必須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史書”對待的根據。所以,本文在主旨上意在進一步說明《資本論》作為“史書規定”的學科方法問題,如“四大發生學”概念的提出(它其實和“四個自信”在方法論上也是契合的),——這一點提請大家注意。它的依據: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以客觀唯心主義和培根的實驗主義為基礎的現代學科分類,已經走向末路,正在搖搖欲墜。《資本論》作為“社會科學的歷史系統科學”,正在確立“新的學科的分類方法和標準”,以此路徑可正確理解馬克思經濟學的“社會發展理論”的內涵。必須認識到,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規定,是怎樣煉成的!!有人說,馬克思借助時間規劃,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群,構建了真理性思想體系。其實這種認識,也還不到位,仿佛馬克思經濟學就是“時間的理論經濟學”,這是對史書規定的一種歪曲理解。“有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首先提出來的思想。史書規定之所以不能被輕易地丟掉,在于它隱藏著全息的歷史進程信息,又在于:史書——記述歷史——歷史記述——不能僅僅歸結為認識的問題。一言以蔽之,《資本論》既還原了真實的歷史,又開始了“新科學”,并預言了資本主義的未來,從而暗示了政治經濟學的未來。把政治經濟學熔爐于歷史,重建“科學”,實際上就是“批判科學”的誕生。這種探索,在西方的固有體系來講,是一種超出,對中國而言,是一種“接續”,接起來看,歷史的學術在馬克思的這里實現了“跳躍性發展”!作為“批判的知識”,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抽象談論知識的客觀性、主觀性,只是特別強調知識來源的客觀性(這個過程即“批判規定”的發生過程),以及知識生產過程中必須依據客觀性標準。我們一再強調,馬克思的三大創作手稿:第一次嘗試對“對象史”的探索,第二次嘗試對“研究對象史”的探索,第三次嘗試對“資本史”的探索。只有嚴格依據歷史的思索,才能知曉馬克思《資本論》的創作奧秘。用一首李清照的詞概括:“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這種實踐化的理論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新定位”,使之推進為“新時代的《資本論》”。我們深信:史書的大境界一旦打開,堅持歷史路向的中華學科的工作意蘊必將大為放大,必將為青年人所認可。總之一句話:《資本論》怎么讀,怎么用,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航標,現在應該有了結論了!2017年10月20日謹記

  《政治經濟學報》第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書 評,原名:我為什么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許光偉】載于該刊P 214 – 230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a。

  [2]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b。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陳征,2015:《我與<資本論>》,《當代經濟研究》,第1期。

  [5]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洪佩郁等譯,重慶出版社,1994。

  [6]哈維:《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劉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7]杰姆遜,2013:《<資本論>新解》(朱羽等譯),《現代中文學刊》,第1期。

  [8]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王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王亞南,1962a:《<資本論>的方法》,《經濟研究》,第12期。

  [10]王亞南,1962b:《<資本論>的綜合系統理解》,《學術月刊》,第5期。

  [11]許光偉,2011:《<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歷史發生學》,《當代經濟研究》,第7期。

  [12]許光偉,2012a:《<資本論>第二卷的邏輯:系統發生學》,《當代經濟研究》,第1期。

  [13]許光偉,2012b:《<資本論>第四卷的邏輯:認識發生學》,《當代經濟研究》,第10期。

  [14]許光偉,2014:《<資本論>商品章的邏輯解析》,《江漢論壇》,第7期。

  [15]許光偉等,2012:《<資本論>第三卷的邏輯:現象發生學》,《經濟評論》,第1期。

  [16]余斌:《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余斌的解說》,東方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陳鳳玲

  [i]我們可以先用《大學》中的語言將其明確一下:所謂“道”,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所謂“德”,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ii]方便起見,文內凡涉及對《保衛資本論》的引用,均引自2014年版,恕不具體注出頁碼。

  [iii]一般而言,“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適用對象不同:前者適用于自然史即工藝學對象領域,后者適用于人類史即社會發展對象領域。中華體系原則上對二者予以嚴格區分(所謂物,僅僅講“本末”,事同時講“終始”)。但馬克思運用黑格爾辯證法語言進行工作的結果,——其如果不嚴加聲明,則容易使得這種區分模糊化。例如,馬克思順著黑格爾的思路,講物的規定是“質和量統一”,講事的規定是“內容和形式統一”,形成的勞動價值論框架被確認為“質、量、形式、規律”的層次。這似乎是“天然的”,對物對事沒有區別,于是,“物的世界圖景”和“事的歷史圖景”可能被不明事理的讀者混淆起來。然而,這種發展是“物”和“事”的天然地統一嗎?顯然不是。一方面,商品是自然之物→事,另一方面,商品又是事→社會之物,可見,要從中探究:“事”是如何工作取出的呢?要之,如果把馬克思=黑格爾,即,使物=事,那么在一般意義上,可以說我們并不區分事和物。在這種特殊語境下,勞動二重性就適時地起到了一種革命性的作用:對勞動二重發展進行的認識,促使認識工作發展為批判,使“物”提升為“事”。

  [iv]關于這一點,《保衛資本論》援引了馬克思自己的表述,“第一卷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部分。”以及恩格斯的表述,“這第一冊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整體,并且20年來一直被當作一部獨立的著作。”

  [v]我們回憶一下《<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資本論》首章的工作邏輯:馬克思堅持從對象出發,從對對象——即物的存在——進行批判的規定出發,確立對象的歷史結構,進而認識把握住研究對象的歷史結構。在這里,所謂的歷史,所謂的系統,皆是一種生長運動,即從“對象的歷史”進到“研究對象的歷史”,以及從“對象的結構”進到“研究對象的結構”。

  [vi]對古典學派的工作路線來說,認識是對表象的認識,這是嚴重脫離批判規定的非歷史的經濟認識過程。其實,認識在于對結合現象確立認識行動,乃是本質考察和現象考察之后的認識過程(作為結果范疇),這也是馬克思的工作路線——由對經濟生活的工作批判所啟動的認識過程。認識道,認識德,并把二者統一起來(這個共同的認識范疇即是剩余價值!!),而形成對結合規定的每一個構成元素的認識,爾后談得上認識過程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又如同《資本論》的首章結構要匯總在《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中一樣,物的批判、事的發展、事下的社會物(發展),鎖定資本的認識形式——剩余價值。它絕不是自然物上的規定,而是社會物上的規定。

  [vii]關于這一點,我們看看恩格斯怎樣說:“這個人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的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引自馬克思,2004a:35)

  [viii]關于這些內容的相關分析和論述,可參考向松祚的新作:《新資本論——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危機和救贖》,中信出版社,2015。

  [ix]這對斯密來說,猶如《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的工作關系。《保衛資本論》中則這樣寫道:“實際上,它將我國農墾文明時代的思想經典《道德經》同《資本論》的方法論彼此聯系起來。從對經濟形態社會的揭露上看,《道德經》是粗糙的、質樸的;而馬克思視資產階級社會為‘已經發育的身體’(有機體),視商品為‘細胞’(有機體的構成要素),則顯得更為胸有成竹,最終發現了社會存在的秘密。”

  [x]這個公式打破了西方人士對歷史辯證法做出的種種“唯心主義詮釋”。例如,杰姆遜(2013)認為,“《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的、形式意義上的問題關乎再現/表征的問題:即如何從個別元素、歷史過程和各種角度來構造一種總體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對待這種總體性;作為一種關系系統,它不僅是非經驗性的,又是完全處于運動之中的,不斷擴張,處于總體化運動之中。”所以他甚至認為,“幾乎可以說,辯證思維可謂是一種全新的思維類型,它被特別發明出來,用以克服所謂資本的獨特總體性創造出來的表征的兩難局面。”

  [xi] 《道德經》的中心構造是“母子(發生)思維”。《資本論》的“生產-再生產-流通-生活-認識過程”的辯證法構造與之如出一轍。即“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蓋言母子,“再生產→流通過程”蓋言母子,“流通→生活過程”蓋言母子,“生活→認識過程”蓋言母子,它們均是關于母子發展關系的。發生學也好,辯證法也好,都不過是對此種工作關系進行學科命名罷了。所謂“生(發生)生(生長)”,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xii]補充一點:事的科學就是行動科學,相對物的科學而言,更加關注時間過程的優先性。這是把時空規定區分開來之后,再予以統一的一種科學工作模式。就其特點而言,實際上是把“主客一體”或“主客兩分”的工作模式區分和轉換為“客觀過程-主觀過程”(歷史和邏輯統一工作模式)進行研究,在這當中,并且強調了客觀形成和發展過程(即客觀批判)的先決性和根本決定性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1级乱日 |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 色鬼国产激情久久 | 女同精品久久国产字幕 | 在线欧美中文亚洲精品 | 亚洲永久精品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