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關于自由的觀點,有不少人其實是不知道的。人們所熟悉的關于自由的觀點,大多數來自于資產階級。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恐怕是人們比較熟悉的。馬克思關于自由的概念,自然也不會把這些觀念排除在外。但是馬克思關于自由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更要高于資產階級關于對自由的理解和認識。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活動是什么?人的本質活動只能是勞動。因為只有勞動才是人與其他非人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勞動卻被資本強烈地異化了。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描述的那樣:“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就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頁)
“這一事實不過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同上,第91頁)
“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因為根據這個前提,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他的內部矛盾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他留給自身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對象;但現在這個生命已經不再屬于他而屬于對象了。因此,這個活動越多,工人就越喪失對象。凡是成為他的勞動產品的東西,就不于是他本身的東西。因此,這個產品越多,他本身的東西就越少。”(同上,第91頁)
本來,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而,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同上,93—94頁)
1844年的馬克思,還只是看到了異化勞動的現象,看到這是由資本性質的勞動所造成的,直到后來他開始資本的整個運行過程,他就更深刻地了解到。這種把人的本質活動硬生生地給逼成了人們極力要擺脫的活動,其罪魁禍首只能是資本的貪婪無厭。在資本主義下,勞動成為束縛工人獲得自由的枷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說過(大意),分工的出現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提高了勞動的生產率,這是分工的積極意義;另一種就是讓勞動者只能從事最簡單、最單一、最無聊、最枯燥的活動,讓人感到極度的厭倦和煩惱。這就是分工的消極意義。當然,分工本身是人類勞動生產率在提高過程中不可避免而產生出來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分工的出現與私有制的出現幾乎就是同時的。這樣的分工不可能讓勞動者感受到任何一點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任何自由都比不上人們希望獲得本質活動的自由。任何自由都不可能比這樣一種自由更為重要,更為高貴。
那么,這樣一種自由怎樣才能實現呢?當然,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類想在自己的本質活動中獲得自由,那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資本論》第三卷里,馬克思專門論述了這個方面的問題。“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6—927頁)
請原諒我用這么大的篇幅來引用馬克思的原話。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必然王國,即人類在生產領域里,還沒有擺脫盲目性的階段。雖然這個盲目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所減少,但畢竟還沒有根除。資本主義生產同以往其他社會形態中的生產一樣,沒什么兩樣,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場經濟也絕不例外。當然,要擺脫這種盲目性,要走出這樣的必然王國,不是靠大腦和意識自身的異想天開就能解決的。它必然而且只能依賴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那么人類怎么才能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呢?馬克思說,“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這就是說,只有人們的勞動時間在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的同時有所減少,即必要勞動時間必須有所減少,才有可能實現這個條件。必然勞動時間的縮短,表明人們生產自己生存和繁衍的必須品的時間將大大縮短的時候,才能實現勞動日的縮短。在整個勞動時間內,必要勞動占一部分,剩余勞動占一部分。任何社會的勞動都必然分成這樣兩部分。在資本主義,勞動時間是如此劃分的,在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時期,勞動時間仍然存在這樣的劃分。但在資本主義及其之前的社會形態,必要勞動時間是很長的,想要縮短勞動日也是不可能的。只要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時候,并且最終走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時候,這個條件才會實現。
為什么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人們才有可能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呢?因為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整個勞動日的時間也縮短了,那么人們的閑暇時間就增加了。勞動,人們每周勞動48小時,一到周日,就得在家洗洗衣涮涮,根本就算不上休息。而后來實行了雙休日,人們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能夠短途旅游,更重要的是,能有了去圖書館讀書,去音樂廳聽音樂,去從事自己的業余愛好。如果將來進一步縮減勞動時間,人們就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人們可以學習和從事更多的愛好與勞動。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上午做工,下午務農,傍晚放牧,夜里做批判家。這些勞動活動都是由人們自己自由選擇的。任何一種勞動,都不會像分工時那樣,是謀生的必要手段。現在只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就已經足夠了。
什么叫自由王國,這種自由選擇勞動種類,自由創造勞動產品的活動才是真正的自由。任何一項自由都沒有這樣一種自由更重要、更有價值。人們利用這大量的閑暇時間可以學做木工,做鉗工,做鐵藝,做布藝,學作曲,創作音樂。還可以學寫小說、詩歌,還可以創作那種非虛構文學作品。只要人們能想到的,有條件從事的勞動,都有相當一些人對此發生興趣,進面認真而執著地從事這樣的勞動。
在這樣的自由王國,勞動真正成為人們的本質活動,人們真的是在熱愛勞動,人們真的是離不開勞動。勞動也就是在這樣的時候,才能成為人生的第一需要。人們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閑暇時間內要么睡覺、要么旅游,要么打游戲。當然這樣的活動在閑暇時間內去做也無可厚非。但當我產的閑暇時間已經充裕得不再需要如此浪費的時候,那么真正的對創造性勞動的熱愛才會真正地開始。向往自由嗎?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吧。
對于自由王國,還有一個含義,那就是在人類的生產領域,也已經擺脫了生產的盲目性,開始走向生產的自覺性,即用一種更高階段的計劃經濟來取代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那個更高階段的計劃經濟中,一切資源都能被有效地利用,不會造成浪費。一切產品都能物盡其用,不會出現生產過剩。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各種消費信息都會以最短的時間反饋到生產部門,生產部門根據消費者的需要量身定制,既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不會生產那怕多出一件產品。這樣的生產狀態才是人類最理想的生產狀態。這是從生產的必然王國進入到生產的自由王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