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苦竹: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的內在統一 (二)

苦竹 · 2016-10-1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斷章取義,想用馬、恩論述社會生產、生產力、經濟因素的個別詞句否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更是可笑的、徒勞的!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的內在統一

  (二)

  原本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作為唯物史觀的有機統一整體的科學思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趨勢與共產主義一定實現內在聯系的嚴謹邏輯;是革命導師揭示(階級社會中)生產力階級本質的鮮明論證;是革命導師突出生產力主體即生產勞動階級的作用、意義、地位、境遇的主題表述;是革命導師審視生產力的發展價值,在于社會生產力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為人類的、首先是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勞動群眾的解放和發展服務的從屬關系及必然聯系。

  雖然政治騙子們用修正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大肆歪曲篡改、竭力以假亂真,但是只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的照妖鏡下,就會云開霧散、原形畢露。假的就是假的。

  一、脫離社會基本矛盾的整體辯證運動,講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不是馬克思主義!

  出于新、老資產階級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需要,“發展創新”者們挖空心思的用馬、恩論述生產、生產力、經濟因素的只言片語,去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尋找和制造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借口。拋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無論姓社、姓資,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的哲學論點。

  這些論點的要害無非是:

  1在策略上,故意混淆不同社會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企圖瞞天過海的置換現有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社會性質,先斬后奏的推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2在政治上,故意混淆不同社會制度的階級性質,以發展“先進生產力”為通道,用“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國內外的壟斷資產階級),來主導我國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3在理論上,把生產力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簡單化、庸俗化、絕對化。宣揚生產力可以簡單的直接的決定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只要發展生產,社會就會自然的、自發的發展進步;回避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脫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決定作用、反作用”交互作用的整體辯證過程,片面強調生產力(甚至宣揚生產工具或勞動生產率)的“最終決定作用”;把經濟因素說成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唯一動力。

  這些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著實拙劣。就算是在直觀上,起碼有三點繞不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常識的沖突。

  一是,在社會形態質的遞進中,客觀上都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和結果。就是在奴隸制、封建制、資本制的剝削社會制度形成的初期,必然要構建基本上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以改變前一個生產方式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可調和的沖突局面,以取代前一個社會形態。并必然在客觀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乃至比照前一個生產方式大大的發展了生產力。

  比如:奴隸制打破了原始社會生產規模和氏族部落關系的狹隘性,從而擴大了社會生產規模,有利于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的發展。在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的頻繁戰爭中,戰俘是一定要被殺掉的。奴隸制中戰俘的生命大部分被保留下來作為奴隸用于社會生產。雖然奴隸陷入了當牛做馬沒有絲毫人身自由的悲慘境遇,客觀上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同時剝削社會在自身歷史進程的上升時期中,迫于代表生產力的勞動群眾的反抗斗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謀取剝削統治的長治久安,剝削的統治階級也可能不得不對生產關系進行若干改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是說生產力在人類不同的社會形態中都曾在特定時段上得到一定的發展。(當然,在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上,社會主義制度與剝削社會制度在目的、方式、效應上有原則的區別。)

  而社會本質是該社會獨有的內在特征。如奴隸社會的本質就是:奴隸主階級是社會的專制統治階級,奴隸階級是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奴隸作為勞動工具在奴隸主的暴力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創造的勞動產品全部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

  因此不能單純的用“生產力標準”取代社會的階級本質,作為先進社會制度的依據。

  二是,按照馬克思的意思,人類(首先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最高目標和本質任務。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又是人類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非常重要。但是,必須承認在社會主義中,生產力的發展是為了、服務于、從屬于人類(首先是……)的解放和發展。其實就是在剝削社會中,發展生產力也是為了作為統治階級的剝削階級的人的根本利益。問一問,社會主義到底應該為誰發展生產力?這個問題才涉及到社會本質。

  三是,談具體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具體的“生產方式”(特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不同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的不同。不同性質的生產力可以在材料、機器設備、科學、技術、工藝等自然屬性方面相互借鑒,不可以在社會屬性上相互混淆。不能把狗肉貼在羊身上。難道現在極力發展資本的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嗎?

  下面我們還是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之中,對此在哲學層面上進行深入剖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于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決定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三個基本層次、兩對基本矛盾中,由于生產力處于最基礎的層次、自身具有最活躍、最革命的性質,并依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生產力成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即源動力。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生產方式進而決定上層建筑遲早發生相應的發展變化,所以生產力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

  社會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的性質。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根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社會其它矛盾的發展變化。

  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一對社會基本矛盾對第二對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具有“決定作用”; 作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第二對社會基本矛盾對第一對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馬、恩、列、毛強調人(階級)在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是人類的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人(階級)作為軸心貫穿和統領社會基本矛盾的各個層面及全部運動過程。生產力具有的活躍、革命性質從根本上說就是來源于勞動群眾的社會實踐。生產力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最終決定作用與勞動群眾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是內在的統一。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為了凝聚人民群眾作為革命的力量,就是資產階級也曾揮舞“人本主義”的旗幟(當然,人本主義對“人”及其作用的重視帶有顯著的剝削階級偏見和狹隘性),但在他們掌權以后就露出以資本為本、不是以人更不是以勞動人民為本的階級本性,用“資本”主義粉碎了“人本”主義。

  馬、恩、列、毛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總體聯系和整體辯證運動中,來論證“決定作用、反作用、及二者相互交融”的效應與意義的。這種“決定作用、反作用”的能量、效應,是在社會基本矛盾充分運動的歷史進程周期中得以展示的,是在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各自內部和相互之間連鎖而復雜的決定作用、反作用的深刻辯證運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社會基本矛盾中的“決定作用、反作用”都是在總體的、最終的、一般的、趨勢的、復雜的、有條件的、相對的意義上說的,并非在簡單的、機械的、單向的、隨時的、無條件的、絕對的意義上說的。

  毛主席曾在《矛盾論》中說:“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著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

  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中,依據特定的條件,“反作用”可能并可以表現為環節上的“決定作用”。如:新中國建立后,對歷史遺留的私有制經濟基礎進行改造,迅速建立發展公有制的生產力體系;改革開放后,對既有的公有制經濟基礎進行改造,迅速建立發展私有制的生產力體系。這是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辯證的表現為環節上的直接決定作用的實踐事例。“反作用”依據一定的條件,在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環節上起直接決定作用的事例不勝枚舉。

  社會基本矛盾是決定作用、反作用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矛盾和斗爭的對立統一的運動過程。脫離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第一對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對第二對社會基本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脫離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第二對社會基本矛盾對第一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反作用,生產力的“源動力作用、最終決定作用”便不能發揮。

  生產力作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動力源,其自身的持續活躍與進步,牽動著社會基本矛盾的其它層面或遲或早相應的發展變化。然而,生產力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源動力”作用,是要通過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相關環節或通暢或阻礙的連鎖傳導鏈條的全部行程,尚可發生或充分或衰減的“終端效應”。在階級社會中,若生產力“源動力”在社會基本矛盾相關層面和環節的傳導中遭遇嚴重政治阻礙,必須通過階級斗爭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作用,得以突破源動力的傳導障礙,方可實現順暢傳導。

  生產力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最終決定作用”,是在社會基本矛盾各層面“決定作用、反作用”復雜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最終得以實現的。生產力自身的持續活躍與進步,客觀上要求生產關系(進而要求上層建筑)適應或基本適應其發展性質和水平,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或遲或早的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革。然而,生產力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是要通過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相關層面和環節或適應或不適應的復雜連鎖反應過程,尚能產生或順應或壓制的“終端效果”。若生產力發展、變革的客觀要求,遭遇不能得到自行調整的陳腐生產關系的桎梏,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必須經過“社會革命”開辟道路,以打破社會形態的桎梏,方能實現。

  如果把社會基本矛盾層面一般意義上的決定作用、反作用簡單化、絕對化、庸俗化,否定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層面反作用的深刻影響力甚至特定條件下的決定性意義,不是形而上學的愚昧,就是別有用心的欺騙。

  二、脫離人民的解放和發展、脫離生產力的社會性質,講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不是馬克思主義!

  在勞動人民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的相互關系上,假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是否進步的唯一標準……”

  這些論調的要害是:①故意規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主題;②顛倒二者的主從關系,宣揚生產力發展至上;③掩蓋生產力的社會性質,把生產力發展水平作為生產力優劣的唯一標準。

  在馬、恩那里:勞動群眾是生產力的主體、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是社會的中心;社會發展成果的支配者是人不是“上帝”,是人不是“絕對精神”,是人不是“物”。人的(首先是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是唯物史觀的最高命題和根本目的。雖然人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互為條件的關系,人的解放和發展的一定程度需要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相應程度;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一定程度依賴勞動者解放和發展的相應程度。但說到底,包括發展生產力在內的社會一切發展目標,都應該成為并在實際上已經作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條件。不過是:剝削社會是為了剝削階級、社會主義社會首先是為了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共產主義社會則是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罷了。

  在唯物史觀中,人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不是并列的兩元關系,而是目的與條件有機聯系的一元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從屬和服務于人的發展。

  在馬、恩那里:奴隸制的生產力、封建制的生產力、資本的生產力,都是剝削生產關系統領的生產力。這些剝削社會的生產力,本質上都是為剝削階級奴役勞動人民的統治服務的。這些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效應:

  一方面:成為剝削階級榨取勞動人民血汗的社會手段;成為剝削階級驕奢淫逸、縱欲享樂、投身興趣愛好的物質條件;成為剝削階級壟斷上層建筑,專注政治、法律、管理、科學、文化、藝術、智力發展的經濟保障。

  一方面:成為勞動人民當牛做馬、終日辛勞、筋疲力盡的枷鎖;成為勞動人民掙扎在低賤、貧困、愚昧、痛苦、屈辱之中的羈絆;成為把勞動人民的身心畸形發展為勞動工具的惡性環境。

  由于勞動群眾反抗剝削、壓迫的革命斗爭摧毀了奴隸制、封建制的生產關系,沖擊了資本的生產關系。因此,在剝削生產方式的序列遞進中,其剝削、壓迫的方式、程度具有改良的歷史趨向,勞動人民的生存權利有了一定改善;勞動人民的發展空間有了一些寬松。剝削階級在生產方式中不得不采取的某些社會改良,雖然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但是:

  一、這些揚湯止沸的改良舉措,對于勞動人民的身心解放和有益發展只是細枝末節上的杯水車薪,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剝削、壓迫的社會關系。

  二、這種改良只是剝削階級出于無奈,為了剝削統治的長治久安,被迫向勞動人民退讓的底線。并且往往只要剝削秩序稍許鞏固,“剝削效益最大化”就要開閘肆虐。

  特定的具體社會生產力,是自身固有的社會屬性與自身持有的自然屬性的統一。生產力的社會屬性包含:勞動者地位、生產動機、生產制度、生產權益的社會本質和生產力勞動組合、運轉形態的社會特點兩個方面。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包含生產力體系的結構、規模、潛能的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水平。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反映特定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階級關系、社會關系的內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體現特定生產力的科技含量、勞動效率、發展潛能的素質。特定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歷史的具體的統一于特定的生產方式之中。

  一是不能脫離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社會性質的良莠,僅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作為判斷生產力優劣的唯一標準。毛主席為什么否定八大關于當時“我國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后的生產力”的提法?本人理解為,當時新中國剛剛構建的社會主義生產力體系,在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上是先進的;在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上又是低下的;生產力的先進社會性質為生產力水平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廣闊道路、強勁動力、內在根據。毛主席對于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從不否認,始終是正視事實、客觀評價、全力改變。但是把當時先進社會性質、低下發展水平的生產力,籠統的定性為“落后的生產力”,就混淆了生產力社會性質與發展水平的區別,以生產力現實發展水平的低下性,掩蓋了生產力社會性質的先進性。這種片面性的結論,顯然是不準確、不科學的。

  二是不同社會性質的生產力,蘊含著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不能混淆、不能通用。社會主義的生產力與剝削制的生產力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不能把狗肉硬貼在羊身上。

  當今資本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高的是美國。而美國資本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以大肆掠奪及透支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資源、環境、勞力血汗和健康為代價的。被美國和西方資本的生產力洗劫后的第三世界國家,呈現的是日益的經濟衰敗、資源枯竭、環境殘破、人民貧困、社會動亂。

  在美國國內,持續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成果,帶來的卻是日益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和與日俱增的國債與社會債務。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社會的貧困率為15.1% ,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收入在貧困線一半以下的“深度貧困”人口為2050萬人,為36年來最高;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下層人數量從2009年的4900萬人上升至2010年的4990萬人。截止到2013年9月,美國國債的總額已增至17.027萬億美元(尚不包括美國政府對國民福利保障的40萬億左右的欠賬)。美國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983年為75%,2000年上升到125% 。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社會民眾家庭已經普遍是入不敷出了,依賴“負債經濟模式”生存,靠借貸維持日常消費。那么美國生產力生成的巨大物質財富哪里去了?據《福布斯》雜志的調查,1995年,美國最富的1%居民戶擁有全國近40%的財富,而80%的居民戶只擁有16%的財富。美國的收入差距仍在迅速擴大,比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與工人的工資差距,從1980年的42:1上升到1998年的419:1,這還不包括高管股票期權的價值。美國發達的生產力造就了社會1%的富翁、社會90%的“負翁”。資本的生產力的造福效應就是如此。剝削制的生產力本質上是壓抑勞動人民的生產力,剝削制生產力的發展與勞動人民的解放和發展,在方向上勢同南轅北轍。

  社會主義的生產力與人類的解放和發展的目標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生產力主體(工人階級、勞動群眾)統領的生產力;是代表生產力主體利益和意志的生產力;是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不斷得到全面發展的生產力。

  我國于1956年底成功的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生產力體系的時間標志。至此,我國勞動人民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體質、智力、興趣愛好諸領域開始的深入解放和多向發展,與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方向上的自覺統一、過程中的內在融合、效果上的相互促進。只有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才能自覺的充分的為人類的解放和發展服務。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力,并不斷提高其發展水平。為誰發展生產力、發展什么樣的生產力、怎樣發展生產力等原則問題不容規避。

  三、脫離社會革命,講生產力的發展和決定作用,不是馬克思主義!

  在階級社會中的“社會革命”,是指生產勞動階級或處于上升階段的新興進步階級,集中時間和力量,采用強有力的果斷、強制乃至暴烈手段,自覺推進社會發展的質變或大幅度量變的實踐過程。在階級社會中,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自覺開展、集中表現和最高形式。

  在生產力源動力推動的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中,當著陳腐的生產關系(或生產關系中的消極部分)桎梏了生產力應有的質變或大幅度發展、陳腐的上層建筑(或上層建筑中的消極部分)桎梏了經濟基礎應有的質變或大幅度發展時,社會革命或遲或早的必定要為歷史前進開辟道路。沒有社會革命就沒有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的根本質變或大幅度量變的飛躍發展。

  因此:

  馬克思指出:“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頁。)

  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同時也采取各種附帶形式,如沖突的總和,不同階級之間的沖突,意識的矛盾,思想斗爭,政治斗爭,等等。”

  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馬、恩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強調:“對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改變私有制,而只在于消滅私有制,不在于掩蓋階級對立,而在于消滅階級,不在于改良現存社會,而在于建立新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368)

  馬克思在《紀念國際成立七周年》中說:“工人階級必須在戰場上爭得自己解放的權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版第2卷第443頁。

  恩格斯說:“無產階級不通過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奪取自己的政治統治,即通往新社會的唯一大門”。

  《致格。特里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685頁。

  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零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說:“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度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479—480頁。

  恩格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是最昏聵的庸人也應該懂得,沒有革命,任何問題也不能解決。”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只有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將不再是政治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195頁。

  《致馬克思》(1853年3月9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23頁。

  毛主席在對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草稿的修改中,強調添加:“抓革命,促生產”。引自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中第14條】(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

  共產主義進程是無產階級不斷革命與逐次的不同革命發展階段的統一。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共產主義社會因素的積累和生長,需要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持續、深入開展無產階級革命予以通達。

  四、階級社會中,脫離階級利益、階級矛盾、階級斗爭,講生產力的發展和決定作用,不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中,就深刻的闡述了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直接動力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生產力有沒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權力、支配生產力的社會集團,社會生產力的主體即勞動群眾,都具有階級性。生產力的“物的要素、物質作用力、物質成果”本身雖然不(直接)具有階級性,但是它們是受階級權利支配的,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在階級社會中,只有生產力本身所包含的自然性因素,沒有游離于階級性之外的生產力。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集中的反映著階級關系。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有沒有階級性?這個理論在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屬性、自然規律的同時,主要反映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階級關系、社會規律。這個理論是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的統一,這個理論是唯物史觀的組成部分,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解放的理論。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的解放和迅速發展,與勞動群眾反抗剝削階級的階級斗爭,從根源上不是各自獨立的兩元并列。而是“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家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沖突。”(引自馬、恩《德意志意識形態》)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生產關系各自內部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本身就蘊含著階級利益、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會聚焦為反映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階級與代表腐朽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的矛盾和沖突,在剝削社會或在社會主義社會都是如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代表腐朽生產關系的剝削階級社會殘余和新生勢力,必定要與國際資本主義勢力內外勾結,同代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人民政權及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殊死的搏斗。

  誠然,階級社會生產方式中的階級斗爭不能代替生產力自然屬性中的物質和技術因素。但除非重大自然災害或外敵侵略,摧殘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的威脅,首先的、經常的、主要的來自剝削階級反動勢力的剝削、壓迫或顛覆、破壞。所以,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對歷史發展的基礎動力作用,必然要通過階級斗爭的直接動力作用予以開辟道路才能得以發揮;生產方式對社會形態遞進的決定作用,必然要通過階級斗爭的推動作用得以實現。反抗剝削、壓迫的階級斗爭是解除生產力發展桎梏、保障生產方式變革的綱要性歷史發展線索。

  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剝削生產方式的依次歷史進步以及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境遇依次歷史改良的直接原因,在于勞動人民持續不斷的進行各種形式反抗剝削、壓迫的階級斗爭直至爆發社會革命。剝削社會形態內部在階級斗爭的發展中:當著現存的剝削生產方式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仍有緩和的余地時,剝削的統治階級便會被迫微調生產關系,推出相對較為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有利于階級矛盾緩和的社會新舉措,以茍延殘喘;當著腐朽的剝削生產關系在階級斗爭的反復沖擊下風雨飄搖、日薄西山的時候,私有制的力量便會被迫萌生出相對較為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有利于勞動人民社會境遇改善的新生產方式,以此牟取穩定的剝削利益。原生產方式中對抗的社會各階級連同腐朽的生產方式,便同歸于盡進入新的生產方式。

  因此:

  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

  “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階級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者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到目前為止,生產力就是由于這種階級對抗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第104頁

  恩格斯在《國際社會主義和意大利社會主義》中說:“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組成為每個社會的各階級之間的斗爭,總是歷史發展的偉大動力。這種斗爭只有在階級本身消失之后、即社會主義取得勝利之后才會消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60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1879年9月在《給奧·倍倍爾、威·李卜克內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說:“將近40年來,我們都非常重視階級斗爭,認為它是歷史的直接動力,特別是重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認為它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桿;所以我們決不能和那些想把這個階級斗爭從運動中勾銷的人們一道走。”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89頁。

  列寧說:“社會主義不是什么人賜給人類的現成制度。社會主義是目前無產階級為了達到根本目的而進行的階級斗爭,是從今天的目的走向明天的目的并且逐漸接近根本目的的斗爭。”

  《列寧全集》第19卷  第26頁

  列寧說:“無產階級專政不是階級斗爭的結束,而是階級斗爭在新形式中的繼續。無產階級專政是取得勝利、奪得政權的無產階級進行階級斗爭,來反對已被打敗但還沒有被消滅、沒有絕跡、沒有停止反抗、反而加緊反抗的資產階級。”

  《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三四三頁

  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說:“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整個歷史時代。只要這個時代沒有結束,剝削者就必然存著復辟希望,并把這種希望變為復辟行動。被推翻的剝削者不曾料到自己會被推翻,他們不相信這一點,不愿想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在遭到第一次嚴重失敗以后,就以十倍的努力、瘋狂的熱情、百倍增長的仇恨來拼命斗爭,想恢復他們被奪去的‘天堂’”。

  《列寧全集》第二十八卷  第235至236頁

  毛主席說:“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1962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中全會上的講話》

  五、脫離無產階級專政,講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決定作用,不是馬克思主義!

  無產階級專政就是無產階級的社會統治。在以不同形式的私有制相互取代的剝削社會中,新興剝削階級的社會統治(專政)通常是運用暴力手段實現的。而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毫無例外的必然要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得以實現。并且在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以后,無產階級的革命暴力機制須臾不能中斷。

  專政的核心就是掌控國家政權、國家機器。專政的柱石就是軍隊、警察、監獄等暴力工具及其強制機制。專政就是運用統治階級的政治、法律、經濟、思想意識及文化形態等一切手段,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最大限度的保障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無產階級專政的保障下,建立、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通過社會主義道路為共產主義積累社會條件。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是確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前提條件;無產階級專政的鞏固,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前提條件。脫離無產階級專政,講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決定作用、講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天方夜譚。

  馬克思在1852年《馬克思致約·魏德邁》的信中說:“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47頁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  第293頁。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說:“無產階級將取得公共權力,并且利用這個權力把脫離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通過這個行動,無產階級使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具有的資本屬性,使它們的社會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實現。從此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的了。”

  《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  第759頁。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第21頁。

  恩格斯說:“我們要消滅階級。唯一的手段是無產階級掌握政治權力”。

  《關于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46頁。

  馬克思說:“只要其他階級特別是資本家階級還存在,只要無產階級還在同它們進行斗爭(因為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無產階級的敵人和舊的社會組織還沒有消失),無產階級就必須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無產階級本身還是一個階級,如果作為階級斗爭和階級存在的基礎的經濟條件還沒有消失?那么就必須用暴力來消滅或改造這種經濟條件,并且必須用暴力來加速這一改造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286頁。

  恩格斯在《馬克思〈法蘭西內戰〉》1891年單行本導言》中說:“工人階級一旦取得統治權,就不能繼續運用舊的國家機器來進行管理;工人階級為了不致失去剛剛爭得的統治,一方方面應當鏟除全部舊的、一直被利用來反對工人階級的壓迫機器,另一方面還應當保證本身能夠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們毫無例外地可以隨時撤換。”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12頁。

  馬克思說:“工人對反抗他們的舊世界各個階層實行的階級統治必須持續到階級存在的經濟基礎被消滅的時候為止。”《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3卷291頁。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說:“誰要是僅僅承認階級斗爭,那他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可能還沒有走出資產階級思想和資產階級政治的圈子。……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用這塊試金石來測驗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認馬克思主義。”

  《列寧選集》第3卷  第199頁

  列寧在《〈關于用自由平等口號欺騙人民〉出版序言》中說:“無產階級專政不是階級斗爭的結束,而是階級斗爭在新形式中的繼續。無產階級專政是取得勝利、奪得政權的無產階級進行階級斗爭,來反對已被打敗但還沒有被消滅、沒有絕跡、沒有停止反抗、反而加緊反抗的資產階級。”

  《列寧全集》第29卷  第343 頁

  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說:“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為反對舊社會的勢力和傳統而進行的頑強斗爭,即流血的與不流血的,強力的與和平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斗爭。

  《列寧全集》 第31卷 第26頁

  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說:“無產階級專政是新階級對更強大的敵人,對資產階級進行的最奮勇和最無情的戰爭,資產階級的反抗因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個國家內)而兇猛十倍。它的強大不僅在于國際資本的力量,不僅在于它的各種國際聯系牢固有力,而且還在于習慣的力量,小生產的力量。因為,可惜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小生產,而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由于這一切原因,無產階級專政是必要的”。

  (列寧選集)第4卷第181頁

  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指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同資產階級斗爭的新的更高形式便提到日程上來了,由繼續剝奪資本家的極簡單的任務,轉到一個更復雜和更困難得多的任務,就是要造成使資產階級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產生的條件。很明顯,這個任務的重大是不可此擬的,如果不解決這個任務,那也就是說,還沒有社會主義。”

  《列寧全集》第27卷第223頁

  六、脫離勞動群眾的根本作用,講生產力的發展和決定作用,不是馬克思主義!

  有人在最終的意義上,把生產資金、生產工具、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的條件性作用、重要性作用,片面夸大為首要性作用、決定性作用,否認勞動群眾對生產力的根本性決定作用,把生產力的本質歸結為物的要素或科技的要素,以此抹殺生產力的內在本質和社會性質,從而分裂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唯物史觀。

  勞動群眾是生產力的主體。在生產力的形成、運轉和發展中,勞動群眾是生產力諸因素的首要因素、核心因素、根本性決定因素。唯物史觀的基本點就是“奴隸創造歷史;勞動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勞動群眾是保障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力量、決定力量。從量上說,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成員的絕大多數,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質上說,勞動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作用上說,當著社會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生產力之間關系基本適應或尚可維持時,作為社會生產的承載者,勞動群眾以操作生產力的實踐形式支撐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通過社會生產力的效應量變歷史的發展。當著社會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生產力之間嚴重沖突且長期不能調整而桎梏歷史發展時,作為社會革命的承載者,勞動群眾以階級斗爭的實踐形式摧毀陳腐、反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通過革命運動的作用質變歷史的發展。

  勞動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不但直接創造了社會物質文明,而且為社會精神文明的創造,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基礎保障。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工作者得以從事發掘整理、系統規范、升華提高的創造活動。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勞動人民本身越來越投身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直接創造。

  勞動群眾能動的社會實踐為人類認識、掌握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奠定了基礎。勞動人民的根本意志、根本利益、根本作用總是和社會發展根本規律的朝向相一致。

  生產資金、生產工具、生產設備、生產技術是怎樣產生的?歸根結底,都是來源于勞動群眾的社會生產實踐。

  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生產力構成要素中,勞動者是首要的、核心的、主導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根本因素。生產工具、生產設備及輔助材料等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是服務于勞動者勞動的起重要作用的生產條件要素。從根本上說:勞動資料既是由勞動者操縱的,又是由勞動者創造的;勞動對象都是為勞動者所開發、利用的。誠然,勞動對象的優劣對生產效果具有重大影響。雖然人不能決定勞動對象的先天自然優劣,但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勞動者的社會勞動,不僅可以改造勞動對象的品質;還可以通過深入開發不斷擴大和創造新的勞動對象。

  特別是勞動群眾在翻身當家作主之后,他們自覺創造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的戰斗力、生產力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在無產階級世界觀指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運用劣勢或一般工具、裝備把生產力、戰斗力發揮到極致,創造驚人成果的范例如:

  人民解放軍(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抗美援朝志愿軍)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引下,基本上是利用劣勢裝備,把戰斗力發揮到極致,打敗了優勢裝備的國內外強敵;

  河南省林縣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為了從根本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他們決心從70多公里以外的山西省修建【紅旗渠】,引入了漳河水。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山水林田”的英雄氣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在極其艱苦的施工條件下,從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頑強奮戰十個春秋,硬是用錘釬、撬杠、鍬鎬、炸藥奮力劈開了太行山,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了干渠70.6公里,干渠、分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徹底改變了林縣的貧困面貌。【紅旗渠】被國際友人譽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跡”;

  “鐵人”王進喜在玉門油田率領1205鉆井隊(貝烏五隊)運用四十年代的老設備,在1953年到1959年不到7年之間創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相當于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他摸索出一整套優質快速打井、鉆機整體搬家、改進鉆井工藝的技術創新措施和一整套嚴謹生產操作的規章制度。1960年,他帶領1205鉆井隊打井19口,創年進尺21258米的全國最新記錄。1963年,他帶隊用40年代的老鉆機打出了大慶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開創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

  1953年進入沈陽東北機器制造廠當工人的尉鳳英,她以無私奉獻的主人翁精神,努力工作和學習,不斷探索崗位生產規律,不斷總結增產經驗,不斷堅持技術創新,她使用普通的機器設備,(按當時普遍的標準勞動定額計算)到1959年9月,她就已經干完了至1969年3月的工作量,超額完成了未來10年的生產任務。

  “人類總得不斷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運用劣勢或一般工具、裝備,卓有成效的改造或擴大勞動對象的如:

  抗戰時期,在極度艱難困苦的生產條件下,我黨、我軍在解放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墾荒屯田開展農業生產,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打破了日軍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基本實現了經濟自給自足。

  在艱難困苦的生產條件下,始于1950年至1954年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屯墾開荒的農業大生產和工、副業生產。繼之,始于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繼續開墾并不斷推動農、林、牧、工、副業生產的大發展;

  農民的基本勞動對象是土地。山西【大寨大隊】為了徹底改變七溝、八梁、一面坡的低劣生產條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干苦干加巧干,靠人工、鍬鎬、挑筐率先做到了山、坡地梯田化,壤土“海綿化”。“大寨田”畝產持續增長,到了70年代已經糧超千、棉過百。上交國家的公糧持續增加;

  河北【沙石峪大隊】以“萬里千擔一畝田”的愚公移山精神,人工長途挑土造田400多畝,將原來在石頭窩里的(2.3萬塊左右)780畝土地,手工開鑿改造成了(5020塊)、1200畝高標準的“大寨田”。從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動土石方1760萬立方米,投入勞動力1180萬個,在青石板上創出高產(1975年的主糧單產已經達到畝近800斤)震驚了世界;

  在人類的生產領域中,隨著“新材料”(指新近發展的或正在研發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社會生產的勞動對象也不斷擴大。

  由于勞動群眾的社會實踐對科技成果的基礎性決定作用并不直觀,同時這個問題又是歷史唯心主義得以張揚和“佐證”的避難所,所以這里著重說一說勞動群眾的社會實踐與科技成果、勞動群眾歷史作用與自然科學家歷史作用之間的關系。

  自然科學家,是指取得重大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發現家;取得重大應用科學實踐創造成果的發明家;杰出的科學技術推廣家。自然科學工作者是指專業從事自然科學技術的人員。

  自然科學的杰出人物及其科技成果的具體歷史作用表現為:①總結和升華了社會生產經驗、科技潛能,探索、研究和發現了新的自然科學規律,建樹了具有歷史價值的自然科學新理論。以基礎科學的重大發現,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和智慧。②努力開展科學試驗活動,完成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新發明創造。以應用科學的重大發明,促進了經濟及社會的發展。③積極推廣和普及科學技術,致成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們宣傳新的科學發現,以豐富人類的知識和智慧;他們推廣新的科學發明,以演示高新水準的生產生活實踐。他們以推動科技成果積極轉化為生產、生活實踐的社會效應,能動的促進了歷史的進步。④以人類變革自然的導師和尖兵作用,引導社會進步。⑤科學技術成果對社會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積極、重大的推動作用。

  勞動群眾及其社會實踐與自然科學家及其科技成果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①勞動群眾的物質生產成果創造了自然科學家生存和工作的必要物質條件。②勞動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需要為科學研究提供課題和線索。③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和認識能力為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奠定了社會科技知識的基礎條件。④科學家本人的科技素養起點是勞動群眾創造的歷史文化的轉化形態。⑤科學家的發現、發明要轉化為現實的、普遍的社會生產力,就要依靠勞動群眾的生產實踐。⑥只要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前提,只要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實踐經驗和認識能力總和中蘊含的社會科技潛能的基礎條件,就必然會不斷涌現新的自然科學家和科技成果。⑦勞動群眾作為生產力主體,本身就歷史的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勞動技能。⑧隨著歷史的進步,勞動群眾越來越直接參與科學的發明創造活動。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勞動群眾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積極地投身到科技創造活動之中去。他們通過對文化、科技知識的學習,通過對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取得了大量的優秀科研成果。解決了大量生產疑難問題。

  

  移花接木,脫離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解釋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并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與唯物史觀對立起來,是可笑的、徒勞的!

  斷章取義,想用馬、恩論述社會生產、生產力、經濟因素的個別詞句否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更是可笑的、徒勞的!

  

  

  (附文:)

  勞動群眾科技創新的風采

  在剝削社會中,科技領域是勞動人民的禁地。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新中國的勞動群眾自覺、自主、自信的創造歷史,開始大規模的進軍科技領域。第一線勞動者的科技學習和科技創造活動與專業科技人員的科研活動,交相輝映、相互交織、相互推動。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始自50年代初,新中國持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群眾學習文化、掃除文盲,普及科技知識、向科學進軍,及其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群眾運動。一個以工業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技術交流,技術攻關,合理化建議,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材料、創新產品;以農業科學種田、科學試驗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科技運動在全國全面展開。

  工人階級充分發揮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首創精神,熱烈地投身到工業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運動中去。僅遼寧鞍山市于1959年至1960年2月間:據175個廠礦的統計,以工人群眾為主體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就提出了革新建議62.1萬余件,(經過歸納后,實現了10萬余項);突破生產關鍵1542個;出現生產自動線7條,聯動線199條,流水線102條,單機自動化323臺。機械化程度迅速提高,鞍鋼己由71%提高到81%;地方工業也由38%提高到53%。已經實現重大的新技術18項,攻克技術尖端11項,試制成功新產品41種。在這些技術創新中,有一些屬于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尖端技術。(內容引自: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雙革運動的報告》)由此可見全國工人群眾直接參與科技創新的宏大規模和豐碩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65年,全國農村科學試驗小組發展到100多萬個,參加人數約有700萬。僅上海科協在郊縣就成立群眾性實驗小組6200個,有4.6萬多人參加活動。

  吉林省海龍縣河洼公社社員李貞生,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是新中國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與海龍縣農科站、海龍縣“五七中學”又一起培育出雜交水稻種子,同時還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李貞生等人的成果,當時作為教學內容編入吉林省的中學教材,還拍了科教電影。

  袁隆平小組被抽調研究秈型雜交水稻是從1964年開始的,1973年該組的實驗獲得成功,1976年被批準大面積推廣種植。

  1972年雜交稻研究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并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全國為統一進行培育水稻新品種從事基礎研究的約有十六、七個科研單位的上百名研究人員、上萬個農村生產隊的農民參與。他們中的不少試驗單位都取得了直接的科研成果,或為總課題的最終成功做出了默默的奉獻。

  毛澤東時代,工人階級、勞動群眾懷著深厚的階級情感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熱烈的投身到生產、學習和科技創新的活動中,造就了那個火紅的年代。千千萬萬、不可數計的第一線勞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信念、智慧、勤奮和創造力,完成了大大小小、不可數計的科技創新成果。

  在勞動群眾大量默默的科技創新活動及創新成果中,僅介紹幾位有據好查的直接取得可觀科技創新成果的第一線工人:

  1尉鳳英,女。1953年進入沈陽東北機器制造廠當工人,后任工人工程師。她入廠剛5個月,就主動完成了自動卡具的技術革新,使產量一下提高了80%。在接續的 7年里,她先后主動完成了“雙頭雙刀”、“自動送料器”、“半自動開關”、“自動送料退料桿”等100多個技術革新項目。她帶領的“廠紅專大隊”實現技術革新707項。

  

  2孟 泰,男。原遼寧鞍鋼鐵工人。他不僅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無私奉獻的工人階級楷模,而且是自己并帶領工人群眾取得科技創新成果的能手。

  孟泰提出的“高爐循環水管路由并聯式改為串聯式方案”;他設計并試制成功的“熱風爐燃燒筒之雙層循環水冷卻裝置”;他研制成功的“瓦斯灰防塵罩”;他組織領導的“提高更換高爐風口、鐵口速度的技術攻關項目”,都及時的解決了生產難題,并大大地提高了科技水準、工作效率、經濟效益。

  1959年,鞍鋼在孟泰、王崇倫的倡議和帶動下,形成了一支以各級先進模范工人為骨干的1500多人的技術革新隊伍。

  特別是在1960年初蘇聯撕毀合同,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輥,致使鞍鋼面臨著停產的威脅時,孟泰、王崇倫自告奮勇的主動牽頭,迅速動員和組織了500多名以工人為主體的技協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煉鋼到鑄鋼一條龍廠際協作的聯合技術攻關,迅速的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及時自制成功了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此項自力更生的重大技術攻關捷報,轟動了當時全國的冶金戰線。為了表彰孟泰在技術革新中的特殊貢獻,1960年5月18日,孟泰被鞍鋼破格晉升為工程師。

  3馬萬水,男。原河北龍煙鐵礦工人,“馬萬水小組”組長。他曾創造手工鑿巖、手工作業、獨頭掘進23.7米的全國黑色金屬礦山掘進紀錄。1960年他創造了獨頭巷道月掘進435.91米的全國新紀錄。小組先后9次刷新全國黑色金屬礦山掘進紀錄。他及他帶領小組創造了“深坑作業法”等200多項先進技術,總結出一整套快速掘進的先進經驗。

  4馬六孩,男。原大同煤礦工人,同家梁礦掘進組組長。為煤炭采掘行業作出突出貢獻。1950年他總結出打炮看綻紋,拉槽從軟面開口等先進經驗。1951年6月,他率領的快速掘進組,突破了月進300米大關,創造了全國掘進最高紀錄。為此,煤礦管理總局向全國各地煤礦推廣馬六孩先進工作法。在以后的10年中,馬六孩及其快速掘進小組還先后創造了“馬六孩循環作業”、“深孔作業”、“運搬機械化”、“馬六孩多孔道循環掘進工作法”等先進操作技術,由此取得了月進1300多米的驚人成績。馬六孩及其掘進小組先后創造和推廣了54項先進生產技術和經驗。

  5馬永順,男。原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林業局工人。1948年他便成為新中國(解放區)的第一代林業工人。1950年,他是全國著名的伐木英雄;2000年,他是聞名遐邇的植樹模范。被譽為“林業采伐和植樹造林英雄”。他創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成為全國手工伐木的教科書。

  6馬學禮,男。先后在沈陽第一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作工人。從1952年起,他在工人崗位上先后完成技術創新成果100多項。1954年,他創新發明“馬氏胎具”,迄今仍為機械加工行業廣泛使用。他自主設計用于加工大型蝸桿的“外旋風銑”,提高工效10至12倍。他創新設計的“蜂窩胎具”,可提高工效100多倍并在全國推廣。

  7馬恒昌,男。1948年起先后曾在(解放區)原沈陽第五機械廠工人崗位、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工人崗位上工作。“馬恒昌小組”組長,全國班組運動和職工民主管理創始人。1949年他在生產中改進了十多種工具,使全廠廢品率由5%降到1.5%。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他帶領小組和廠內的技協工人骨干,在全廠開展以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技協活動,改造了18種工卡具和5種加工方法,提高工效1至3倍,創造10項全國新紀錄。60年來,馬恒昌和馬恒昌小組累計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累計實現技術創新成果1190項;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98項;為我國第一臺萬能銑床、第一臺升降臺銑床、第一臺251型鏜床的研制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8王全祿,男。1953年進入原廣西桂林市第一建筑安裝工程公司木材加工廠當木工,1963年晉升為工人工程師。1955至1965年,他自身并帶領工友完成木工機械革新項目250多項,自制木工機械設備190多臺(套),被譽為“活魯班”。后來他又努力向木材加工全程機械化、自動化進軍,大搞木材綜合利用,使木材利用率從原來的69%提高到90% 。

  

  9王崇倫,男。1949年入鞍鋼機修廠當刨工。1960年,王崇倫被破格晉升為工人工程師。抗美援朝軍品生產中,他設計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1年至1953年,他改進了8種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他發明創造的“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一年完成了原來4年的工作量。60年代初,他實現了100多項技術革新,先后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文化大革命中,他完成了煉鋼推渣機等12項革新改造。

  

  10張成哲,男。1950年入沈陽鑄造廠當設備維修工。50年代技術革新大王、職工技協骨干。先后完成自動操作的芯片機、六○大暖氣片造型機、鑄造管漂浮試驗機、自動送砂機、雙頭壓輪機等800余項技術革新。其中重大項目60余項,填補國內、省內空白18項。

  

  11李瑞環,男。1958年,參與人民大會堂施工項目的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工人(木工青年突擊隊隊長)李瑞環,為了完成緊急施工任務創造出《木工簡易算法》,因免“放大樣”,大大提高了施工進度,被譽為“青年魯班”。李瑞環在1965年轉為干部前的十幾年工人崗位上,研究出100多項實用新技術。

  12倪志福,男。1953年國營六一八廠(北京永定機械廠)鉗工。1965年他獲得國家科委頒發的“倪志福鉆頭”發明證書。“倪志福鉆頭”是在國際機械加工行業有較大影響的發明創造。

  1953年,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抗美援朝的緊急支前任務,倪志福在工作中打破了百年來鉆頭刃口平直的常規,將“一尖三刃”的普通麻花鉆磨改成“三尖七刃”的新型鉆頭。這種技術能將鉆頭的使用性能、工效及使用壽命都大大提高3至5倍,且工藝成本為零。被命名為“倪志福鉆頭”。后來北京永定機械廠成立了一個由工人、技術人員和干部參加的三結合的研究小組,開展倪志福首創的這種“鉆頭工作技術”的改進和推廣工作。自1953年起,倪志福和研究小組經過十余年的總結、改進實踐,逐步對最初的“53型鉆頭”進行過多次修改,幾何參數逐步演變,形成了“56型、58型、58A型、64型、67型”。 進而將“67型” 定型為基本鉆型。倪志福申明,由于這種技術的穩定成型是群眾智慧的結晶,所以他將“倪志福鉆頭”稱為“群鉆”。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

  (上述概要介紹的英模事跡,主要來源于人民網《2009年6月27日人民日報 》:中華全國總工會評選“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候選名單)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到底誰“封建”?
  6.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到底誰“封建”?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一区日本道 | 亚洲日韩色欧另类欧欧美 |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