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人民論壇》雜志
核心提示: 隨著媒體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媒體自身已經變成了資本利益集團的一部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喬姆斯基按照媒體的功能,把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分散注意力的大眾媒體;另一類是設置議程的精英媒體。大部分媒體屬于分散注意力的大眾媒體,這類媒體把一切內容娛樂化,使大眾娛樂至死。資本集團通過操縱收視率,引導娛樂、引導輿論、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資本集團同樣會通過操縱點擊率、粉絲量、瀏覽量、轉載量,引導網絡輿論和塑造網絡的主流價值觀。
習近平講話指出了當前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所在,強調了黨的文藝工作未來要堅持的發展方向,講話意義重大,但落實起來,面臨難點和挑戰。
重提黨的“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方針,明確了文藝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正確性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習近平重提黨的“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方針,再次確定了黨的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明確了黨的文藝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正確性標準。西方學界和文化界講“政治正確性”,那么中國的文化和文藝的政治正確性標準是什么呢?文藝為人民服務應該成為政治正確性的重要標準。重提“文藝為人民服務”是讓文藝工作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和路線上。黨內反腐十分必要,但多是治標。若要治本,要重新獲得活力和公信力,需要在各個領域,特別是在文藝領域重新高舉“為人民服務”的大旗。
“文藝為什么人服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動員力和政治動員力。為人民服務是改革發展的大義。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讓廣大的人民群眾看到黨的改革議程跟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密切相關的,是提高黨在人民群眾中的社會動員力和政治動員力。黨的公信力從何而來?中共起初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但中共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力和政治動員力。這種動員力來源于“為人民服務”的政治信念和價值取向。“為人民服務”作為正確的政治理念付諸實施,轉換成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支撐了一個新政權的誕生。
習近平提出“不能在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上發生偏差”的要求,在當前嚴峻的意識形態環境下,意義尤為重大。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文藝為誰服務,與國民性的塑造、價值觀和人的行為導向有極大關系”。上個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的小說《駱駝祥子》、《暴風驟雨》、《紅巖》等,70年代到90年代的電影電視劇《創業》、《四世同堂》、《渴望》,21世紀的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是增強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好作品。堅持人民至上的好作品,能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勞動和生產的高昂熱情。
中國的文藝舞臺上需增強歌頌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作品
如果從過去十多年來的中國文藝作品看,的確很難看到中國人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大眾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化和文化資本化的浪潮里,把社會思潮引向負面和消極。大眾文化產品堆砌的是一堆散沙,而不是文化軟實力。一些文化作品用自私的個人主義和對愛國主義的諷刺來教化社會。與此同時,國內學界研究文化軟實力的人,只看到美國強大的軟實力,而忽視了中國共產黨曾經擁有過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年,中國共產黨基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力量,把全中國人空前地團結起來,積極性空前地發揮出來。近百年來,西方人多把中國人描寫成自私自利、狡詐欺騙、猥瑣骯臟的勢利小人。這從反面說明,中國的文藝舞臺上更需增強歌頌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作品,需要更多的張思德、王成、江姐、王進喜、雷鋒、焦裕祿。
一個強大的民族,不可能沒有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持。黨的文藝工作以為人民服務為導向,是民心工程,是凝聚、發展和壯大黨的追隨者和擁護者。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某些媒體和文化管理部門,一方面,只看到資本的力量、收視率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基層群眾那里看不到依靠力量,看不到中下層群眾蘊藏的正能量,更看不到這種力量通過黨的輿論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的有效動員,可以化作巨大的自身力量。如果廣大底層民眾能夠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看到黨的改革事業為了誰、依靠誰,黨的各項事業就能較容易得到底層廣大民眾的理解和支持,黨的政權就有穩固的力量基礎,就能最大程度地孤立和削弱黨的反對陣營的力量和士氣,最大范圍地凝聚黨的支持陣營的力量和士氣。
文藝為人民服務是通過整合黨的歷史資源、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把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凝聚在黨的周圍。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價值還在于,作為先鋒隊的黨組織與人民群眾通過良性的互動,相互塑造。通過文藝作品,普及“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市場化后碎片化的利益訴求中,把為人民服務重組為社會的集體意志。同時,通過文藝作品表現黨不脫離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受人民制約,鞏固黨的政權的合法性。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
習近平在講話中說,“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習近平強調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要求文藝創作和文化產品的生產擺脫資本和市場的控制。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應成為黨對文藝工作和文化產業的基本要求和價值標準。
但是,有學者研究表明,當今中國電視界、電影界、網絡界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另一套價值標準——收視率、票房、點擊率、粉絲量、轉發量、關注度等。有研究發現 ,收視率標準在相當大程度上與習近平總書記所希望的價值標準是相違背的,或者說,收視率標準正是造成習近平批評的文藝傾向的根本原因。
隨著媒體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媒體自身已經變成了資本利益集團的一部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喬姆斯基按照媒體的功能,把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分散注意力的大眾媒體;另一類是設置議程的精英媒體。大部分媒體屬于分散注意力的大眾媒體,這類媒體把一切內容娛樂化,使大眾娛樂至死。資本集團通過操縱收視率,引導娛樂、引導輿論、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資本集團同樣會通過操縱點擊率、粉絲量、瀏覽量、轉載量,引導網絡輿論和塑造網絡的主流價值觀。
今天的文藝工作者面對著強大的資本權力的壓力。在價值失序、道德淪喪這些文化層面的問題已十分嚴重的今天,文藝為人民服務,反對文化商業化應該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階層的主流共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的那樣:“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
文藝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
為確保文藝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不發生偏差,黨的文藝工作者和管理者思想深處還要樹立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這要求黨的文藝工作者在作品中提高勞動者的地位,首先是勞動者的經濟地位。要在文藝作品中確立一種“親勞動”的價值觀,真正表現勞動者的生活,表現他們的艱辛和高尚,反映勞動者的情感與呼聲,顯示勞動者的力量。為人民服務,踐行群眾路線,是要讓政策、制度、文化和價值觀,向這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階層傾斜。例如,黨的文藝工作需要反映數量龐大的農民工構成的新工人的故事、情感和呼聲。香港理工大學潘毅和陳敬慈指出:“新興的中國工人階級,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像一個到處飄蕩的幽靈,沒有聲音、沒有身份、沒有棲身之所。”這些年來,幾乎看不到以幾億游蕩在城市里的新工人為主題的文藝作品,人們幾乎看不到生活在城中村棚戶里、新的工人集體宿舍里的打工仔的生活。
文藝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不發生偏差也要求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更需要用“為人民服務”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意識形態框架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說明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其改革目標是全面提高工人農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位和話語權,是營造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穩固政權。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趙月枝特別贊賞中國共產黨最新推出的對外宣傳片《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她說,“我曾對中國對外傳播有精英主義傾向提出過質疑,但這部宣傳片卻使我耳目一新。它突出共產黨和普通人同行,希望每個中國人的中國夢得到實現”。“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國就應當這樣為處于資本主義危機中的世界提供社會主義的另類圖景”?!吨袊伯a黨與你一起在路上》也是對習近平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另一種詮釋。通過這部宣傳片,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奉行的“為人民服務”是超越不同社會、超越不同制度、超越不同文化的,能夠被廣泛認同的、被世界大多數人民分享的、是具有普世意義的。
重提文藝為人民服務,是中國的大戰略,是中國意識形態的旗幟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宣傳部門,應該思考按照習近平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基本要求和價值標準,以為人民服務為準繩,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祝東力指出,缺少獨立的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在意識形態上依附于其他文化強國;只有文化強了,才是偉大的國家,關鍵就在于核心價值觀。一個社會構建核心價值觀不能停留在嘴上、紙上,而必須付諸行動。中國共產黨的強大,是因為它有一批像張思德、江姐、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雷鋒、焦裕祿這樣一批先進分子,他們在文藝作品中的故事引導了整個社會實現了價值觀的轉變。而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先進分子的故事在網絡上、影史上、課堂上講不下去,這正是因為在文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大潮中,文化領導權失落了。
今天,當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刻,那些無法參與頂層設計的廣大中下層群眾,應該能通過文藝作品,看到黨的改革事業是“為人民服務”。在這個社會里,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在財富上、政治上、教育上、醫療上、居住上享有平等的尊嚴。如果不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航標,改革就有可能變成少數人的利益交易,最終會走到改革的反面,黨就會在改革難點上,失去社會動員力和政治動員力。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重提“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表明中國共產黨敢于在制度上、道路上、理論上、文化上奪回意識形態話語權和文化的主導權,而不是按照西方的意識形態話語去改造中國的國家形象、去塑造中國的未來。重提文藝為人民服務,是中國的大戰略,是中國意識形態的旗幟。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學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年10月15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