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簡體橫排文字版)pdf下載地址:
http://pan.dztsg.info/viewfile
http://good.gd/3184233.htm】
關于斯大林全集第一卷
胡繩
“斯大林全集”第一卷包含斯大林在一九○一年到一九○七年四月的著作。這些著作標志著偉大斯大林的五十多年的光輝燦爛的革命生涯的發端。太陽在剛從地平線升起時已經把光和熱散布到大地。這些遠在五十年前第一次俄國革命時期的著作,至今仍然可以讓我們從中吸取豐富的思想的力量。
在第一次俄國革命時期以前,青年的斯大林已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南高加索地區積極地參加領導工人運動。他在一九○二年被捕。一九○四年一月他從西伯利亞的流放所脫逃,仍回到南高加索地區的工作崗位上,迎接了一九○五年的革命高潮。
一九○五年的俄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當時在俄國不但有反對工人階級的資產階級自由派,而且有各種打著社會主義招牌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派別,在社會民主黨的運動中也有各種自命為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派別。所有這些派別都曾放肆地活動,阻撓和混亂無產階級的革命道路。列寧在這種分歧錯雜的情勢下,進行了巨大的斗爭,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奠定了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策略基礎,并對抗著一切機會主義的曲解和誣蔑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基礎。
斯大林是在南高加索地區高舉起列寧主義的旗幟的無畏的戰士。在南高加索,和全俄國一樣,也同樣有各種混亂的和反動的思想的派別活動來擾亂革命陣營,在這種情形下,為列寧主義的原則而斗爭不能不具有足夠的理論勇氣和實踐勇氣。
斯大林在很早的時候就擁有馬克思主義的高度的理論修養,同時他又直接投身在工人運動中,和為求解放而斗爭的工人群眾呼吸相共。因此,斯大林一開始就能明確地認定列寧的路線是俄國革命中唯一正確的路線。無論在實際工作還是在思想工作中,斯大林始終一貫地站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方面,和一切反馬克思主義派別及機會主義派別進行了不調和的斗爭。
“斯大林全集”第一卷具有多方面的豐富的內容。按照革命發展中的實際需要,斯大林在這一時期的著作中論述了有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策略基礎的重要問題。在“社會民主黨怎樣理解民族問題?”這一論文中,斯大林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問題理論的基本觀點。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個杰作中,斯大林把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結合著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而作了深刻的闡述。……
斯大林的這些著作是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策略原則的不朽的典型。
當斯大林開始其革命生活時,俄國的馬克思主義革命運動已經通過對民粹派的斗爭而發展起來。民粹派否認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妄想不依靠工人運動而實現社會主義。列寧在一八九四年所著“什么是‘人民之友’”給予民粹派思想以毀滅性的打擊。斯大林接受了列寧思想,從一開始就使自己成為一個依靠工人階級的真正馬克思主義者。在“斯大林全集”的最初兩篇論文中這樣斬釘截鐵地說:“只有革命無產階級才負有解放人類并為全世界謀幸福的歷史使命。”(頁六)“工人群眾才是社會主義理想唯一天然的代表者。”(頁十)
斯大林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中用如此鮮明的語句來描述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只有天天成長壯大、永遠前進并不倦地為美好的未來而斗爭的階級才會始終是進步的,才能粉碎奴役的枷鎖。我們看到,不斷成長壯大、永遠前進并為未來而斗爭的唯一階級就是城市和鄉村的無產階級。因此,我們應當為無產階級服務,應該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頁三○二)
把希望寄托在無產階級身上,這就是偉大斯大林的一生思想和事業的基本出發點。
要為無產階級服務,但怎樣的服務才是真正有利于無產階級呢?——斯大林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這個問題并答復說: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者要無產階級忘掉社會主義,那只能使無產階級受到損害;無政府主義者想以個別城市和個別村社為范圍來實現社會主義,那也只能使無產階級受到損害;真正為無產階級服務必須像馬克思那樣“號召無產階級去爭取以廣闊的現代大工業基礎為依據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頁三○二)斯大林說:“為實現廣泛的社會主義生活這一主要目的而奮斗,——我們就應當這樣為無產階級服務”。(頁三○三)
這也就是說: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和實現社會主義分不開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必須以現代大工業為基礎,因而社會主義不能實行于個別城市和個別村社中,而只能實行于統一的不可分的全國領域內。為無產階級服務,就是要為實現這樣的社會主義的目的而奮斗。
民粹派是把工人運動丟在一邊空談社會主義,而在十九世紀末俄國革命運動中出現的所謂“經濟派”則是只看見工人運動而忘掉了社會主義。斯大林說:“從前空想社會主義者只注意到最終目的,并為這個目的所眩惑而完全忽視或者否認在他們眼前展開的現實的工人運動;現在某些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則恰好相反,他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只放在自發的工人運動及其日常需要方面。”(頁十三)他們“醉心于經濟斗爭,醉心于局部地改善工人生活狀況的斗爭(例如縮短工作時間和提高工資),甘愿把自己的偉大職責、自己的偉大理想完全忘掉。”(頁十三)經濟主義也就是一種要工人階級忘掉社會主義的思想。在九十年代的俄國,經濟派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事業的主要絆腳石。
在當時列寧為了建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而領導進行的對經濟派思想的斗爭中,斯大林作了出色的貢獻。斯大林在“略論黨內意見分歧”及其他論文中為保衛和發揮列寧的思想而提出的許多論證,至今對我們都是新鮮的、生動的。斯大林說:“我們應把無產階級提高到能夠認識真實的階級利益,認識社會主義的理想,而決不是把這個理想瑣碎化,或者使它去適應自發運動。這個實際結論正是建筑在列寧所奠定的理論基礎上面。只要接受了這個理論前提,任何機會主義都沾染不上你。列寧思想的意義就在于此。”(頁四八)
斯大林揭露經濟主義思想對于工人運動的危害說:“由于俄國工人在進行斗爭時所打的旗幟仍然是一塊寫著經濟斗爭瑣碎口號的陳舊褪色的破布,他們就不能隨著運動的發展深刻地了解斗爭的崇高目的和內容,所以工人們也就不免以較少的精力、較小的興趣、較低的革命熱情來參加這個斗爭,因為偉大的精力只是為了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頁十六)
俄國的經濟派跟著西歐的伯恩施坦派機會主義者說:“對我們,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針對這種觀點,斯大林指出,“偉大的精力只是為了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如果照前一種說法,那么我們在工人運動中就可以滿足于用某種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來形成暫時的運動的“熱潮”;但實際生活恰恰證明,這種“熱潮”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于工人階級的事業的。實際生活處處可以證明斯大林的教導的正確性。
由此可見在工人群眾中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用符合于工人階級歷史地位的偉大目的來提高其階級覺悟、鼓舞其革命熱情,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斯大林所作的論證使我們看到,如果不把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灌輸到工人階級中間去,不使工人階級自覺地把當前的斗爭和社會主義最終目的結合起來,那就是讓工人群眾停留在自發運動的低級水平上,從而不能不為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所支配。自發運動的崇拜者表面上好像是為工人服務,實際上卻是妨害工人群眾的階級覺悟,減弱工人群眾的革命精力,使工人群眾跑不出資產階級的影響。
斯大林發揮了列寧在“做什么?”中所說“工人運動自發的發展過程,就有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支配的傾向”這個著名的論點。工人階級固然是傾向于社會主義的,但同時又有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支配的傾向。后一種傾向之所以必須注意是因為,資產階級思想體系較社會主義思想體系“要老得多,傳播的范圍要廣得多,在生活中扎下的根要深得多,無論在自己人中間或外人中間,到處都可以碰到資產階級的觀點,而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則剛剛開始走了幾步,剛剛給自己開辟道路。”(頁八六)因此自發的工人運動就勢必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所支配。而且斯大林說,“不要忘記,資產階級的思想家這時也并沒有打瞌睡,他們照自己的辦法裝扮成社會主義者,竭力想使工人階級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支配。”(頁八六)經濟派思想在實質上就是資產階級思想在工人階級中的影響的表現。
斯大林說:“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支配就是排斥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因為這兩種思想體系是互相否定的。”(頁八六)
列寧、斯大林對自發論的批判對我們的重大意義就在于他們提醒我們要十分重視對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斗爭,要把在工人階級中“反對這種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支配的傾向,而促進另一種傾向即社會主義的傾向”(頁八七)當作經常的嚴重任務。
要達到社會主義的目的,既然不能依靠自發的工人運動,那就必須把最覺悟的工人階級分子組成工人階級政黨;這個黨要能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工人群眾,要能組織和領導工人群眾,向最后的目的前進,因此,這個黨必須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黨,是集中的、有紀律的、戰斗的工人階級革命政黨。沒有這樣的黨,工人階級就難免于彷徨歧途,就很難擺脫資產階級的支配,就將歷盡艱險而不能達到社會主義的目的。
列寧和斯大林當時所力求建設的就是這樣的黨,為建設這樣的黨,他們曾必須和各種反對者和破壞者進行斗爭。斯大林在這時期的許多著作中按照列寧的思想駁斥了經濟派和孟什維克派的思想而論證了無產階級黨的作用及其組織原則。
斯大林指出,從崇拜自發性的經濟派思想中,不可免地引申出否認 黨的觀點。因為照經濟派的看法,黨就只能是“自發運動的馴服的工具”。既不要把社會主義意識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也不要去領導工人運動。“一句話,社會民主黨被描繪成運動中的累贅。”(頁八一)
和經濟派相反,斯大林肯定,黨之所以有重大作用,正是因為“它應該把社會主義意識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應該始終走在運動的前頭,而不要冷眼旁觀,做自發工人運動的尾巴。”(頁八二)
為了把社會主義意識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需要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列寧斯大林的黨從來把這看作是一個經常的重要的工作。但列寧和斯大林當然不是把黨的作用僅限于宣傳教育工作。無產階級的黨是戰斗的行動的黨,它必須在實際生活中始終走在運動的前頭。
在一九○五年革命形勢已經成熟時,列寧和斯大林立即向黨提出組織全民武裝起義的任務,要使黨確確實實成為能夠站在群眾前面發動公開斗爭的先鋒隊。列寧和斯大林堅決駁斥了孟什維克的機會主義思想。孟什維克在這時候企圖使黨停留在平常時候的狀態,照常做一些一般的宣傳鼓動工作,而聽任群眾的斗爭自發地進行。孟什維克其實是繼承了經濟派的衣缽。斯大林加以斥責說:“崇拜自發運動的人把黨的目的降低到僅僅跟在生活進程的后面,做了運動的尾巴,而不像先進的覺悟部隊所應做的那樣走在運動的前頭。”(頁一二○)
在列寧、斯大林看來,重要的是,黨必須能夠及時回答實際生活所提出的問題,使自己的策略密切適應革命實踐發展的需要,從而使黨永不落后于現實生活。斯大林針對那在任何情形下只知道進行一般的鼓動宣傳的學究主義者說:“廣泛進行鼓動和宣傳,對無產階級實行政治領導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若是僅僅限于這種一般性的任務,就等于我們不是避免回答實際生活所直接提出的問題,就是暴露我們根本不善于使自己的策略適應蓬勃發展的革命斗爭的需要。”(頁一二○)
和列寧一樣,斯大林在這時十分注意起義的技術準備工作,組織戰斗隊,收集和制造武器等等。斯大林說:“在技術上領導和在組織上準備全俄起義,這正是實際生活向無產階級提出來的新任務。”(頁一二一)
孟什維克在群眾革命風暴已經起來的時候,仍盡力躲避作為先鋒隊的任務,這在實際上就是取消了黨的戰斗的革命的性質,也就是取消了黨。領導者如果不能向前看,看到實際生活提出來的新的問題,新的任務,那就不能不悲慘地落在現實后面,因而不成其為領導者。
斯大林的教導不僅使我們看出黨必須善于在斗爭中領導群眾,而且還使我們懂得,黨為什么能夠在實際斗爭中領導群眾。斯大林引用了恩格斯所說工人政黨是“不自覺過程的自覺表現者”這句話而加以闡明說:“黨應當自覺地走上實際生活本身所不自覺地走著的那條路,黨應當自覺地表達沸騰的生活所不自覺地提出的那種思想。”(頁二三三)
這就是說,黨所走的“路”并不是什么憑空想出來的“路”。實際生活本身原來就是按照這個方向前進的。黨的本領就在于把千百萬群眾在實際生活中“不自覺”地走著的“路”,“自覺”地表達出來,集中為黨的方針、政策、口號,反過來用以指導實際生活。黨依靠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的力量而能夠敏銳地感觸到實際生活的脈搏跳動中每一個新的征象,而又能夠勇敢地擔當實際生活所提出的每一個新的任務,因此黨能夠永遠不脫離群眾而又永遠站在群眾前面領導群眾前進。
斯大林教導說:當整個無產階級還不能提高到應有的覺悟程度時,就“必須有一個覺悟的領導集團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無產者大軍,把這支大軍聯合起來,并在斗爭中領導他們”。(頁五六)——這就是戰斗的、革命的工人階級政黨所要起的作用。
既然黨是這樣的戰斗的、革命的領導組織,那么黨也就不能不是統一的、集中的、有紀律的組織。斯大林說:“一個以領導戰斗的無產階級為目的的政黨,就不應當是個人的偶然湊合,而應當是團結一致的集中的組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按照統一的計劃指導黨的工作。”(頁五六)
在一九○三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關于什么人能做黨員問題的爭論是具有重大原則性的爭論。孟什維克在這次大會上主張把黨員的標準盡量降低,讓不在黨的組織中參加工作的人也可以成為黨員;如果實行孟什維克的主張,那就必然使黨趨于組織渙散的狀態,使黨不能成為戰斗的革命的黨。很顯然的,孟什維克在組織問題上的機會主義是和他們在綱領問題及策略問題上的機會主義密切相聯系著的。
斯大林沒有參加這次代表大會,但他積極地進行了反對孟什維克機會主義的斗爭,宣傳列寧在這次大會上所提出的黨的組織原則。在為這目的而寫的論文“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中,斯大林說:“綱領觀點、策略觀點和組織觀點的一致是和我們黨賴以建立的基礎,只有這些觀點的一致才能把黨員結成一個集中的黨。如果觀點的一致被破壞了,黨也就要瓦解。”(頁五七)
斯大林又進一步說,就一個黨員說來,如果只“承認”黨的觀點是還不夠的。“既然我們的黨是一個戰斗的黨,它就不能滿足于抽象地承認它的綱領、策略和組織觀點,它一定要求它的黨員實現他所承認的觀點。”(頁五七)因此,戰斗的黨就要求它的黨員不是“單獨地分散地進行斗爭”,而是在統一的集中的黨的組織中進行斗爭。斯大林說:“……黨員愈能緊密地結成一個團結一致的組織,就愈能更好地進行斗爭,因而也就愈能更完滿地實現黨的綱領、策略和組織觀點。有些人說得對,我們黨是領導者的組織,而不是個人的湊合。既然我們黨是領導者的組織,那末很明顯,只有在這個組織中工作、認為自己的義務是把個人愿望同黨的愿望融為一體并和黨一起行動的人,才能算做這個黨的一員,算做這個組織的一員。”(頁五八)
斯大林的教導使我們看到,在黨的組織問題上和分散主義作斗爭是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列寧斯大林當時和孟什維克的斗爭可以說就是用黨的統一集中的原則來反對分散主義的斗爭。孟什維克虛偽地宣稱,容許分散主義,讓一切不喜歡嚴格紀律的人都加入黨來,才能使黨強大。列寧和斯大林證明,這種企圖決不能加強黨,而只是敗壞和瓦解黨的陰謀。斯大林說,如果我們的黨不是一個集中的組織,那就會弄到“黨并不是一座堡壘,而是一切同情者都可以自由參加的宴會”。(頁六二)
列寧和斯大林都把減弱黨的高度組織性的傾向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惡劣影響。列寧斯大林式的百戰百勝的黨是我們的光輝的榜樣,我們也必須粉碎任何形式的分散主義,保衛列寧斯大林所確立的黨的組織基礎。
在一九○五年的革命期間,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個策略”和其他著作中光輝地闡發了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思想和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的思想,這些思想滲透在斯大林在這時期所寫的每一篇報紙論文和街頭傳單中。這些思想也是和孟什維克的觀點根本對立的。
孟什維克的策略觀點同樣是經濟主義的繼承。經濟派既然把工人運動的活動限制在日常利益的狹隘斗爭中,那就是把政治斗爭讓給別的階級,也就是讓給資產階級。當十九世紀末年和二十世紀開頭時,俄國社會中反對沙皇統治的民主革命形勢已經日益成熟。在這時候,列寧和斯大林擊敗經濟主義思想以組成工人階級獨立政黨,正是為了使工人階級能夠在民主革命中起積極的領導作用。所以斯大林在一九○一年的反對經濟派的論文中已指出:“社會民主黨應當利用已經開始的新的街頭運動,應當把俄國民主主義的旗幟拿到自己手里并把俄國民主主義引向大家所盼望的勝利!”(頁二三)斯大林又尖銳地提出問題說:“工人階級有本事站在總的民主主義運動的前頭呢,還是作為‘知識界’即資產階級的配角去做運動的尾巴,這對于俄國民主事業是有非常重大意義的。”(頁二四)
孟什維克對于一九○五年的革命所提出的策略方針,就是讓資產階級做革命的領袖,而讓無產階級居于配角的地位。孟什維克認為,既然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那就只能以資產階級為主,如果從革命中成立臨時革命政府,無產階級政黨也不應該參加。孟什維克空談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是無產階級的任務,他們用這種空談來掩蓋自己的投降資產階級、取消革命的思想。斯大林根據列寧主義的方針和這種投降思想作了嚴肅的斗爭。
斯大林在“臨時革命政府和社會民主黨”一文中說明無產階級一定要和農民在一起從事革命斗爭,并參加臨時革命政府。斯大林直截了當地說:“無產階級和農民將在街頭占統治地位,他們將流血犧牲。自然他們在臨時政府中也應當占統治地位。”(頁一二六)“我們無產者不僅應當參加今天的革命,并且應當在這個革命中起帶頭作用,領導這個革命,把這個革命進行到底。”(頁一二八)直接參與群眾斗爭的斯大林當時就是用這樣明快的語言來把列寧的策略思想教育群眾。
斯大林指出,孟什維克的主張實際上乃是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路線。如果按照孟什維克的主張做,“無產階級勢必變成自由派的附屬品,而不會變成獨立的力量”。(頁二五二)
就因為要使無產階級實際上掌握革命領導權,以反對資產階級的領導權,所以斯大林和列寧一樣,勇敢地號召工人群眾“走向街頭”,發動武裝起義,和農民一起奪取政權。列寧和斯大林在一九○五年的革命風暴中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武裝起義的策略問題的學說,并且根據一九○五年一月和十二月的經驗發展了這個學說。
列寧在一九○五年革命中為工人階級政黨所制定的策略方針引導俄國的勞動人民前進,一直到在一九一七年贏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革命基本上也是在列寧的策略方針指導下前進的。由于中國社會的特點,中國革命具有和俄國革命不同的特點。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帶著反帝國主義的嚴重性質,這就不能不影響到中國革命中的社會階級關系,但是列寧領導俄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方針在基本上是適用于中國的。中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就是列寧的方針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的勝利。現在,在中國民主革命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研究列寧斯大林在一九○五年俄國革命時期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原則的論證,對我們仍然有重大的意義。
對于民主革命只能是資產階級的任務這種孟什維克的囈語,列寧和斯大林都曾給以堅決的駁斥。俄國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即使偶爾參加反對沙皇制度,但他們也是如列寧所說“用一只手——而且這也是很稀少的事情——幫助爭取自由的斗爭,而另一只手始終都援助沙皇”。(列寧文選卷一,頁七一○)
斯大林在一九○一年也曾這樣生動地描寫說:“一切國家和一切民族的資產階級都極善于攫取并非由自己的勝利所得來的果實,都極善于假他人之手火中取栗。他們從來也不愿意在與強敵斗爭中,在暫時還不大容易取得勝利的斗爭中,拿自己的較有特權的地位去冒險。……他們自己只是‘同情’斗爭……他們是害怕革命行動的,只有在斗爭的最后幾分鐘,當看清敵人沒有力量的時候,他們自己才轉而采取革命的辦法。這個道理是歷史經驗教給我們的……只有在斗爭中除了自己的鎖鏈而外別無可失的工人階級和一般人民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盡管俄國的經驗還很貧乏,卻也證明了一切革命運動的歷史所教給我們的這個古老的真理。”(頁十八)
因此,在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之間不能不看出原則性的區別。斯大林當時指出:一九○五年的俄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在這方面,它是和那被資產階級享受了果實的法國大革命相似的。但是同樣很明顯,這兩個革命之間的區別也是很大的。”(頁二三五)這就是說,資產階級領導的法國革命的結果是資產階級專政,而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民主革命才能徹底進行到底并從而不能不超過民主革命的范圍。
斯大林說:“在法國,領導革命的是資產階級,在俄國則是無產階級。在那里,支配革命命運的是資產階級,在這里則是無產階級”。(頁一三五)“我們所需要的并不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所建立的那種共和國,而是二十世紀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所要求的共和國。只有無產階級領導的勝利的人民起義和它提出的臨時革命政府才能把這樣的共和國建立起來。”(頁一三六)
斯大林說,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把革命進行到底,就是為了使工人階級“完全實現自己的最低綱領,從而開辟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頁二三六)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科學地證明,在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鞏固發展工農聯盟的條件下,從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是一貫相聯,一脈相通的。用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個策略”中的說法就是:無產階級“力求最高限度利用民主革命來保證無產階級極順利地向前爭取社會主義”。(列寧文選卷一,頁六三三)所以列寧在說明無產階級政黨的實際活動時總是把為社會主義的斗爭和為民主主義的斗爭看作密切聯系的兩種活動。列寧說: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始終堅持說他們社會主義任務與民主主義任務有分不開的聯系”。(列寧文選卷一,頁一五八)
斯大林所寫的一些通俗的傳單顯著地表明,斯大林當時在工人群眾中的活動是忠實地執行了列寧的方針。這些傳單在號召群眾為推翻沙皇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而斗爭時,又用社會主義的最后目的來教育群眾,使工人群眾懂得無產階級之所以需要民主共和國,就是為了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
中國革命的發展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規律進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完成,其結果出現的就不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而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社會主義因素不能不每天每時地增長起來;在這個國家里,不能實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而只能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國革命的發展正在又一次地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就是通向社會主義的最近最直的大路。
斯大林在一九○六和一九○七年間發表的“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一理論著作充分地表明了理論對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重大作用。
斯大林說:“馬克思主義不只是社會主義的理論,而且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是一個哲學體系,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就是從這個哲學體系中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這個哲學體系叫做辯證唯物主義。”(頁二七四)
斯大林使我們看到,只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來分析和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才使得社會主義“不只是一種美妙的理想或幻想”,而是建立在不能違抗的科學根據上的。同時也正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得人們看清楚,應該怎樣行動才能夠達到社會主義的目的。
斯大林用極為生動的語言來表述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的精萃:“辯證方法說:必須按生活的實在情形來考察生活。我們看到生活處在不斷的運動中,所以我們應當把生活當作動的東西來考察,并且要問:生活走向哪里去?我們看到生活是一幅不斷破壞和創造的圖畫,所以我們應當把生活當作既破壞又創造的過程來考察,并且要問:生活中破壞的是什么,創造的是什么?”(頁二七五)這樣我們的任務就在于去衛護和發展那在生活中新產生的一天天成長的東西,就在于把那在生活中日益腐朽衰老的東西推送到死亡。
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出發,斯大林闡明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問題,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作用的問題,同時也闡明了黨的戰略與策略的基礎。——這些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中的根本問題都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一著作中得到極其簡明而生動的發揮。
斯大林的這個著作,正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許多經典理論著作一樣,是以論戰形式寫的。這個著作使我們看到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理論基礎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斗光芒散發在斯大林著作的每一頁每一行中,這個光芒不僅照明了當時俄國革命中的一切實踐問題,而且為全世界人類照明了通向解放的大路。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的開始出版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學說來把我們自己武裝起來。在我們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前進中,我們將能夠由斯大林的著作所給的教導而無限地增強我們的信心,不斷地提高我們的本領。
1953-10-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