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辭海》解釋是“眾多的言論”。目前.學術界關于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無統一的意見,大家一般認可的是: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范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也有學者認為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公眾對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在輿論的定義中,最關鍵要討論的是,輿論的本體是“意見”還是“態度”。無論如何定義,“意見”始終是輿論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輿論的本體,輿論傳播的著眼點也是意見的流動問題。意見通常是通過與態度、信念或者價值,尤其是和態度相比較來界定的,社會心理學家把意見定義為:對某種態度、信念或者價值的言語表現。輿論斗爭就是在輿論上爭取主動權、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斗爭。
一、輿論斗爭極為重要。輿論斗爭自古就有之,階級社會產生后日趨復雜、激烈,特別是在今天社會變革劇烈、互聯網發展迅猛的時代,輿論斗爭的重要性更加明顯,在特定條件下會影響、甚至決定事件發展的走向,近年來,我國發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和國際上發生的“顏色革命”都證明了這一點。 輿論斗爭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認識,盧梭在著名的《社會契約論》中說:“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舍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說過謊言重復一千次便成為真理。維基百科在介紹美國中情局對輿論的影響時說:“在各種情況下,美國中央情報局都可以根據其自身權利或遵從總統或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的指令,試圖對國內外輿論甚至執法活動施加影響。”美國戰后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論是:“宣傳對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卻以為這個方向是他自己選定的。”在這里,“宣傳”一詞的定義是:“任何以影響特定群體的思想和行動為目的的新聞、專題討論或有組織的努力和運動”。(參見《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前言第5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特別是當今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微信、微博、微視等互聯網傳播手段迅速獲取信息,由于互聯網具有信息爆炸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誰的信息量大或誰的聲音“大”,誰就贏得了輿論斗爭的主動權,誰就有可能影響、甚至決定事件的走向!輿論斗爭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二、在輿論斗爭中要認真區分哪些是認識問題,哪些是敵我之間的交鋒。輿論斗爭中的“斗爭”并非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大多數都是認識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是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去說服他人、影響他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到世界大事、國家大事,小到個人家庭生活瑣事,人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這就是輿論。在這種輿論氛圍中,如果我們不加區分地把認識問題當作敵對勢力來對待,那就會挫傷人們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也與言論自由的精神相違背,同樣,我們把敵對勢力蓄意向我們發起的進攻當作認識問題,那我們就會犯顛覆性的錯誤,不僅僅是在輿論斗爭中被動挨打的問題了。道理很簡單,輿論中的所有要素:意見、態度及信念、價值等,如果不帶偏見的話均應源于對存在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人們對存在物及其客觀規律認識的過程是曲折復雜的,會出現這樣或那樣錯誤認識,有的是在一定階段、一定范圍內的正確認識,在全局上就未必正確,等等,這些反映在輿論上,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選擇對自己有用的認識,而不管這種認識是階段性認識或局部認識,也不管認識的正確與否。在這種情況下,輿論場上就出現了有些人會把某一階段、某一具體范圍內的正確認識當作全局性的認識來使用的現象,這時,正常的認識問題反映在輿論上就會出現很大偏差,甚至錯誤,此時,人們往往會把認識問題當作敵我矛盾來看待,加之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捏造事實、造謠惑眾,把敵我矛盾打扮成認識問題,揣著明白裝糊涂,以此混淆視聽,造成敵我難分。所以,在當今輿論場上,輿論斗爭的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既有認識問題,又有敵我雙方你死我活的斗爭。這就要求我們務必要分清哪些是認識問題,哪些是敵對勢力蓄意向我們發起的進攻。對前者一定要用正確的輿論加以引導,擺事實講道理,廓清迷霧,以理服人;對后者一定要堅決揭露其本質,決不能人云亦云,甚至跟著他們的魔笛起舞,陷入他們的輿論圈套。比如,有的人講,習近平總書記都說了中國共產黨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的,我們黨在工作中會有失誤、會犯錯誤,甚至犯嚴重錯誤,我們黨歡迎國內外所有的人對我們的工作提出批評、尖銳批評,這些批評聲音大一點,語言粗一點,態度惡一點,甚至批評錯了,等等,我們都是歡迎的!但是,你要是從根本是否定我們黨的領導,質疑我們黨執政的合法性,不論你態度有多好,語言有多動聽,文字有多優美,我們都是絕對不允許的!有的人說,中國的憲法不是明文規定公民人人都有言論自由嗎,難道就不允許人家說錯話?是的,公民有言論自由,但是,憲法也明文規定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在認識問題上的失誤、錯誤和從根本是否定我們黨的領導、損害國家利益是有本質區別的。
三、應認真區分輿論斗爭和學術研究。學術,《辭海》解釋為“有系統的、比較專門的學問”。百度百科解釋為:“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學術。”“學術研究則是借助已有的理論、知識、經驗對科學問題的假設、分析、探討和推出結論,其結果應該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是對未知科學問題的某種程度的揭示。”輿論斗爭和學術研究有著密切關系,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規則、規律。輿論斗爭著眼點是用自己的意見、態度或信念、價值去影響他人、左右他人,學術研究著眼點是對未知的事物進行符合客觀規律的探討。在輿論斗爭中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只要多數人認可即為“真”,在學術研究中不管人們認可與否,只要認識與客觀事實相符即為“真”,所以有“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之說。我們既不要把輿論斗爭誤為學術研究,看不清輿論斗爭的實質,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的輿論斗爭中處處受制于人、被動挨打,又不要把學術研究誤為你死我活的輿論斗爭,挫傷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影響正常的學術交流發展。人們在學術研究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錯誤,對已有的結論提出質疑、批評、批判,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都是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的條件下,建立在對真理探索的基礎上、對對方尊重的基礎上,展開的平等討論、爭論,目的是尋找真理,這種爭論那怕是面紅耳赤、甚至有點粗口,也能理解!怕的是不顧國家的法律法規,不顧事實、侮辱人格、造謠惑眾,從而達到其政治企圖的行為。說錯話和造謠、進行人身攻擊應該是有區別的;開展積極健康的學術活動,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 ,以史為鑒,著眼未來,重在建設,與質疑我們黨執政的合法性是有本質區別的。在當前的輿論斗爭中,一些敵對勢力不敢正面與我們交鋒,打著學術研究、學術交流的旗號從根本上否定我們黨的領導,否定我們的理論、否定我們的制度。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務必要分清哪些是輿論斗爭,哪些是學術研究。
四、輿論斗爭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開展輿論斗爭一定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大家熟知的馬克思的話,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魯迅的名言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這些都告訴我們,在充分認清輿論斗爭的本質、規則、規律的同時,我們輿論斗爭中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這個“理”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之理!這個“理”就是在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盡量做到全面、辨證之理。理直氣壯,有理(理論)氣才能壯呀!無理(理論)的聲音再大也無力。沒有理論做基礎,在輿論場上,你可以借助現代高科技的互聯網手段,也可借助政治的、經濟的,甚至軍事的手段,能一時迷惑人們,但絕不可能長久。我們天天講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常常說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些都是我們開展輿論斗爭應該講的理!在輿論斗爭中我們有了正確的立場,做到了旗幟鮮明,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是什么問題就說什么問題,是什么范圍內的問題就在什么范圍內解決,是認識問題就要靠說理,以理服人,是敵對勢力蓄意向我們發起的進攻,我們就要大膽揭露其實質,不管什么情況都要盡量避免大話空話和正確的廢話,同時要學會互聯網思維,盡量使用廣大群眾能聽懂又愛聽、喜歡聽的語言和喜愛的表達方式。人們常說做人要有傲骨不要有傲氣,同樣,文章要有傲骨不要有傲氣,這個“傲骨”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之理,這個理是全面的“理”,無論是在輿論斗爭中、學術研究中,還是在我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都要講這個理、用這個理。傲氣是什么,你懂的。
五、在輿論斗爭中要有敢于承認失誤、錯誤的勇氣。在輿論斗爭中承認失誤、錯誤,無論是在認識方面還是在與敵對勢力的交鋒中,都是很痛苦的,人們往往是不能接受的。其實,我們真正理解了實事求是的含義,真正把“擔當”精神貫徹到底,在輿論斗爭中敢于承認失誤,甚至錯誤,我們才能在輿論場上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把輿論斗爭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道理很簡單,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在前進的道路上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都是正常的,可貴的是敢于承認失誤、錯誤,我們黨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黨!同理,在輿論斗爭中,我們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甚至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比如口誤,表述不準確,引用資料、例證失實,甚至出現病句、錯別字、邏輯不清,等等。但是,只要我們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目標明確,出現技術性失誤、錯誤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承認自己的失誤、錯誤,讓對方抓住這些失誤、錯誤不放,越搞越被動,特別是一些敵對勢力,他們對我們的理論,我們的觀點不敢正面否定,而是抓住我們在枝節末葉上的失誤、錯誤,死纏硬打,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給人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亂象,以此轉移人們的視線,搞得我們在輿論斗爭中疲于應付,甚至狼狽不堪。在輿論斗爭中我們有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敢承認自己的失誤、錯誤,在技術性問題上糾纏不清,這也恰恰是敵對勢力要達到的目的。我們天天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們真正自信起來了,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無論是講話還是文章,只要主題鮮明、觀點正確,即使有些缺點和不足、失誤和錯誤,一旦發現,大大方方承認,不僅不會使講話和文章黯然失色,反而會能贏得人們、乃至對手尊重,無形中增加講話和文章的光彩。
總之,面對日益復雜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我們一定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認真研究輿論斗爭的特點、規則、規律,用堅定的理論自信去應對激烈復雜的輿論斗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