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霧霾,英文里面是smog, 有網友說是haze,這兩者其實是差不多的概念,但是叫smog更準確。Haze 是光線照射污染物的形成的污染,Smog是20世紀英國首先叫出來的,是指漂浮在城市上空的污染物。我們的這個詞是后來語, 比如英文中對北京的霧霾的報道,都是說"smog in beijing" 而霧是fog,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下面是定義:
Haze forms when light reflects off airborne pollution particles and interferes with visibility.
The term “smog” was first coin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London to describe the low-hanging pollution that covered the city.
霧霾是個通俗的叫法,意義上指的就是空氣污染物。
而空氣污染有很多成份。 PM2.5只是其中的一種。
下面是美國EPA官網列出來的污染物種類。其中包括CO, NOx, CO2(溫室氣體), Pb, 等等。
http://www.epa.gov/oaqps001/urbanair/
就比如說汽車尾氣造成了霧霾,但是尾氣中也有很多物質,PM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注意: PM (particle matter)是單獨的污染物,不是混合在其他污染物當中的。
說PM2.5 (還不是PM)包含了Ozone, CO, NOx的同學請給出文獻資料好嗎?
比如說 “PM2.5不是與Pb,NOx,SOx等污染物獨立的” 你的說法有來源嗎?
PM2.5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小顆粒呼吸進去對人危害比較大,但是你不能說PM10就不是霧霾的組成成份了,對吧?而且并不代表霧霾里面就全是PM2.5。我當時看的時候當然覺得邏輯有問題了。
2. 關于她使用的采樣儀(sampling pump)這個pump的操作手冊里面寫到的使用時長是8小時多一點。
操作手冊上說的是超過8個小時 (exceeding 8 hours). 有網友認為不只是8小時。但是一般儀器這么寫的時候,就是告訴你大概的時間,并不是說8小時候以后馬上就不能用了。如果可以用更長的時間,比如說LP5的pump, 里面寫的是超過20個小時 (exceeding 20 hours). 我附上LP5 pump的操作手冊
http://www.apbuck.com/pdf/TB_LP-5_T100-805.pdf
她說測了24小時,我原貼里面并不否認她可以換電池,但是我們一般不這么用。
因為三塊電池不是標配,要去另外購買。如果要測長時間的,我會用LP5的pump.
有人問我為什么不是LP5, 因為LP5前面會有LP5的logo.
有網友說可以充電,或者用移動電源, 移動電源里面也是電池,充電的時間是1個小時,
那就不是一天(24小時)的數據了。我不是一定說她沒有用到24小時,我是覺得一般不會這么用。
還有網友質疑“采樣儀這條純粹找茬,人家用的是什么型號的儀器,幾塊備用電源,能上升到科學性的明顯錯誤么?”我覺得這個很重要,科學測試的儀器都不準,結果怎么可信呢?
3.關于膜。 可能表達上有一些誤解。 我想說的是,她原來說用的是干凈的膜(左邊圖片),而后面確說(“那個黑色的采樣膜的表面...”)。 這就是前后矛盾,我當然知道膜應該是白色的呀,干凈的膜就是白色的。我的意思是柴靜(她) 搞不清楚膜本身是什么顏色,本身是黑色的,還是黑色是吸附上去的碳。
另外,我質疑了一下膜24小時后會不會真的變那么黑,黑的發亮。我沒有具體的在北京的24小時的實驗,沒辦法說,但是以我的經驗不會,會是灰色,即便黑,也不會黑的發亮。你們可以仔細看看她圖片的膜的顏色, 我覺得太亮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做做實驗試一下,你可以去煤炭廠取樣,就用測24小時,你可以看看會不會有那么亮。
4. 關于采樣儀給出的結果, 一般給數據的時候會給全,至少是附上流量的數據,因為他對最后的結果有影響,流量越大,結果越大。沒有流量比較結果沒有意義。
關于流量和結果的paper, 可參考 M.Jantunen, Chemosphere49(2002)993-1007.
流量越大結果越大是不是? 如果我不知道你的流量,我怎么看你的數據呢?大流量的取樣是不是和小流量沒有辦法比?
當然還有靈敏度一些的概念,靈敏度涉及到這個數值我是不是能看到,我覺得這些條件很重要。
5. NASA的碳密度圖,我截了官網的數據是想告訴大家這個數據是有3個月的,截不同時期的圖是不一樣的。我當時給了鏈接,大家可以直接去官網看數據。我并沒有說她一定改了圖,但是圖是可以改的。為什么不直接給link,到官網看數據?
6. 這個圖表截成這樣是不是看得更清楚? 是不是死亡率對應時間的表? 有沒有PM2.5的數據?
有網友指出來這個錯誤的詳細答案。 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sichao/2015/03/339341.html
后面的三個多項式我也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自己再去看一下視頻再隨便代進去算一下吧。不要看別人算的,要自己算!!有沒有錯自己就清楚了。
7. 關于PM2.5的來源,有朋友提出來這個來源很多,我引用的那片文章里面數值偏小。另外還有兩篇文章的數值在17-25%左右。而柴靜給出的是31.1%數據,這個數據我當時看著直覺上和我以前讀的文章數據有出入。31.1%這個數據現在還沒有出處,我沒有查到,環保局沒有出具report, 查到的同學麻煩貼一下。我引用的也是peer reviewed的paper, 數據也是送審以后發的,而且也沒有發關于paper 數據錯誤的修改意見(amendment).我是可以引用的吧!
8. 這個圖,全球的圖一閃而過,我沒有看見,不好意思。化石能源燃燒強度我說明了我不知道怎么測,知道怎么測的同學可以分享一下。
有網友點出了全球的圖,我表示感謝。我現在看得更清楚了,左上角有寫“二氧化氮的對流強度”
就是NO2 對流的數據。
這個問題就更大了。 化石能源燃燒最多的是CO2, 請看下面的資料,
http://www.epa.gov/climatechange/ghgemissions/global.html#two
化石能源大部分都是CHx化合物,所以燃燒后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 NOx 中N的來源于大氣,
而不是化石能源里的。
資料中NOx 占8%, 而NO2 只是NOX 中間的一種。NOX包括 NO, NO2, N2O
...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trous_oxide)
那么二氧化氮的對流強度與化石能源燃燒強度怎么等同呢?
我懷疑她們用的是CO2 排放的圖,因為圖的范圍,大小很相似。我原貼也是懷疑,因為化石能源燃燒最多的是CO2。后來有網友說就是NO2的圖,那么有沒有文章證明化石能源燃燒強度就是二氧化氮的對流強度?
9. 關于Vapor pressure.一般是用壓力為單位,很少計算成克的.我在看的時候理解有錯誤,
有算好的同學可以發一下算的過程和答案嗎?關于尾氣排放的量的計算。1.5g這個結果是哪里來的?如果柴靜有數據,至少也可以找到這個數據吧。請給數據好嗎?我也可以修正進來。
接下來,她說的是 “光蒸發出來的碳氫混合物,就比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還要多"
這句話我聽著就有問題,你們想想,如果蒸發壓那么厲害,污染那么大,那么為什么大家還關心汽車尾氣?為什么車檢的時候要檢查尾氣,而蒸發壓這個大魔頭怎么會沒有聽說過呢?控制污染源應該先解決蒸氣壓啊?
汽車尾氣,燒汽油的,大部分是CO2,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氣體。具體的成分含量可以查出來的,我按照CO2,大致算了尾氣的排放量。所以得出的是CO2的排放量。這個排放量肯定是會小于尾氣排放量的。適問,蒸發出來的CHx, 會比這個還多嗎?
10. 這個好像大家沒有異議,圖表是錯了。
附1:果殼網反駁文章
知乎上質疑柴靜造假文章(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shidai/2015/03/339277.html
拋磚引玉逐條反駁~
1.這個不算科學問題吧,算是咬文嚼字鉆牛角尖,pm2.5確實是現在我國霧霾對人體產生危害的主要成分,柴靜這么說是有邏輯的。倒是那個知乎答主太處女座了(此處涉及歧視)~
2.你不帶別人換電池的么?也說了標配沒有電池,就不帶別人再配么?太小看PKU的科研經費了!
3.我上一次見這種膜是在大三的時候,當時記得是白色的,另外柴靜在視頻里解釋的很清楚上面吸附的黑炭有哪些危害了,而且黑炭現在也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去年開一個會的時候,好幾個報告都是關于黑炭的。
4.這是一個紀錄片或者是媒體宣傳,不要以發表文章的要求來要求采樣過程好么?
5.首先,我從文章里看不出這兩張圖上中國地區污染程度的明顯區別,直觀地看就是都很嚴重~至于為什么只放中國地區的,這也很好理解啊,柴靜說的本來就是中國啊~難道因為東南亞也有就可以覺得中國無所謂?
6.我特地去視頻了看了一下清晰版的圖,這張圖表達的應該是2005到2009年三種情況的死亡(不知道是人數還是率)增長百分比,圖上的曲線應該是對這些年死亡增長百分比的擬合~不過右邊的公式里x的值是什么,我確實不知道,我估計應該是把2005~2009這幾年折算成了數字1,2,3,4,5(僅僅是推測)~這樣把05年最為x=1帶入的話似乎也就基本符合圖上的情況了(2,3,4,5我沒往公式里帶,這里可能會有誤)。所以,很可能是寫文章的人真看不懂數據圖而已。
7.如果關注過pm2.5源解析的朋友應該會作者最后列出的表很熟悉吧~
以下摘錄自師太很早的文章了,@大臉撐在小胸的微博
“論文中說,北京地區PM2.5的6個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它們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首先,請大家注意,這6個來源中,有一個叫做“二次無機氣溶膠”,占26%。
直接進入到大氣中的氣體污染物或者顆粒物,這叫“一次氣溶膠”,它們在大氣中并不會始終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會與紫外線、臭氧等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氣溶膠”。
也就是說,在二次無機氣溶膠中,其實也有一部分是汽車尾氣經過二次反應后生成的,這一部分同樣也屬于汽車尾氣的貢獻。
王躍思研究員的研究表明,二次無機氣溶膠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車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氣溶膠中汽車尾氣的3%(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共4%,論文中說明汽車尾氣為3%),就是16%以上。”
事實上師太在后面還有更多的說明,在這里我就不再盜版了,大家可以移步去看師太的文章。
所以,是作者自己無知吧
8.這個我不太懂~不評論
9.對這類計算不太擅長,但是微博上已經有很多人指出過這個計算上有問題,同時對于CH和CO2兩個概念,作者也有混淆的嫌疑~這條期待有人好好講一下
(后來加上的)感謝譚知還的提醒,其實作者在這里都沒有搞清楚揮發的概念,揮發應該是一個測量值而不是計算值(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搞清楚,反省~)
10.如果作者列出的數據屬實,那柴靜的圖里確實多了一個0,這可能是工作失誤,因為她所有的都多了個0(補充,這不應該僅僅是個失誤,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視頻團隊應該要出面解釋才對)……但是作者后面提到的pm2.5的問題,我沒見柴靜在這張圖里有提及啊,圖里另一個Y軸提的是排放量(不過我沒注意是什么的排放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機動車排放和空氣pm2.5不是一回事)……作者用心之險惡(補充,這句話我說的太誅心了,道歉)……額~
好了,時間有限~請更專業的人士前來吐槽~
ps,這篇回答至今掛在某網站相關問題的最高票上~歡迎大家去點反對和沒有幫助~另外順便支持里面兩個質疑這個回答的答案~就事論事的討論問題沒錯,但是這種誅心的東西,還是少寫寫吧~(剛去知乎看了,那個答案被折疊了,現在最高票的是反駁的答案,很欣慰!)
寫在后面的補充(后期添加的),我在開頭也寫了,這是拋磚引玉的,實際上這并不是一片很好的反駁,因為寫的很匆忙也很草率,有一些措辭還是有問題的,也缺少關鍵數據的引用,有些地方也沒有說清楚~這樣一篇其實不太值得大家贊同,更應該贊同的還是后面那些有理有據內容詳實語氣客觀的回答~就這樣!
準備了一年,采訪了大量的科學家,最后片子是被專家審核過的,也就是說她片子里提供的知識水平和量都應該是相當高大的~而在這種情況下,對片子中科學問題的全面質疑或者全面支持也都是需要極高的科學素養和知識儲備的…其實寫完這篇回答我就后悔了,我的知識儲備其實支撐不了我去全面支持柴靜視頻中的科學問題!
附2:任憑說反駁果殼網文
誰是誰非任憑說
一、對其中的1,霧霾確實是不等于PM2.5的。2013年2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顆粒物。一般情況下,當能見度在1~10公里時可能既有干氣溶膠的影響(即霾的影響),也可能有水滴的貢獻(即輕霧的貢獻),且不易區分,所以就被稱為“霧-霾”現象。而真正的污染是指的霾這種干氣溶膠的膠體物質,輕霧其實不是污染還可能是美景,大家可以看一下婺源的薄霧美景圖。
二、對于其中的2,人家否定的不是你不能換電池,而是你測量的時間過長,通過延長時間進行造假。如果是正常的測量時間,電池設計肯定在測量過程當中是足夠的,為了連續測量不用換電池的。
三、對其中的3,炭黑的多少才是關鍵,是8小時積累的還是24小時積累的很關鍵,原質疑當中的流量數據才是關鍵,你是多少污染空氣才過濾出這么多的炭黑呢?
四、對其中的4,辯解說不要以外表文章的要求來要求紀錄片的采樣過程,這辯解也很蒼白,紀錄片如果不是引用科學文章的結果,自己采樣的話就要明確說明采樣過程等,不能誤導觀眾你的結果是很權威的。
五、對于其中的5,當然要放中國和周邊的,這樣你才知道本底是多少,才有得比較。霧霾是可能氣候原因、沙漠地理原因等,必須有周邊的比較的。
六、對于其中的6,辯解說是寫文章的人看不懂圖表的結果,我們可以想一下柴娘的紀錄片花費百萬,紀錄片的文案肯定要懂得的人來寫的,看不懂圖表的理由還好意思拿出來?
七、對其中的7,二次氣溶膠,是有機還是無機的?無機的怎樣說就是汽車尾氣呢?
我們就看一下他們引用的學者是怎么說的: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研究員王躍思課題組對北京大氣亞微米氣溶膠理化特性研究獲進展,相關成果發布在《大氣化學與物理學》上。課題組利用高分辨率飛行時間氣溶膠質譜,針對2013年1月北京暴發重霾污染時段亞微米氣溶膠理化特性監測結果,結合氣象要素和后向軌跡模型全面分析,發現1月份北京地區亞微米氣溶膠平均濃度為89微克/立方米,而最高小時濃度達到了423微克/立方米,其中有機氣溶膠貢獻可占到50%左右,且主要以二次有機物氣溶膠為主。科研人員還發現,北京當地餐飲活動對大氣污染的貢獻也不容忽視,重污染時可占有機氣溶膠的18% 。此外,北京偏南區域污染源排放對北京重霾污染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主要由二次老化的氣溶膠組分構成。而隨著霾污染的加重,二次無機和有機組分的比例都出現了明顯升高,氣溶膠酸性加強,氧化性提升。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616192772435329.shtm
我們看了一下這個說法就知道與果殼引用的內容是不一致的。還有就是前面所說的,霧霾、氣溶膠、PM2.5的概念是不同的,這里是模糊的。而果殼說的是無機氣溶膠,但他引用的研究員使用了有機氣溶膠的概念,這差別大了。而柴娘也不見其中有機氣溶膠的論述,餐飲影響的論述了?對學者可能有不同的流派,但你應當采用同一個學者的時候就要全面,而不是不顧各流派的數據沖突矛盾,在數據當中挑自己需要的。這樣的真話選擇的說,也是誤導,也是欺詐。
八、對于其中的8,篡改背景和時間是很嚴重的問題,這一般懂中國話的人就看得懂,故意以看不懂不評論而帶過。
九、對于其中的9,如是原文汽油蒸汽壓的話,一定是CH2的概念,排出的燃燒后的是CO2,不過這CH2是14,CO2是44的概念,但相差也不是0.2到1.5或33的差別。還有就是汽油蒸汽壓相對于化油器的概念,新的環保標準是:7輛執行歐Ⅱ標準的汽車,相當于1輛化油器車的污染物排放量;14輛執行歐Ⅲ標準的汽車,才相當于1輛化油器車的污染物排放量;而歐Ⅳ標準要求更高,更臻完美。因此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疑點更多了。
十、對其中的10,數據少一個0,以簡單的錯誤一筆帶過,這樣的片子應當有這樣的錯誤嗎,是故意的還是失誤真的是很難說的,因為這個圖表應當是拷貝和攝像而來的,有錯的機會不多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