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變社會主義
李培榮
(提示本文用規律回答下列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為什么能掀起私有化浪潮?為什么會產生剝削,生產資產階級?為什么會改變社會主義?我們能否運用規律來回歸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內容,怎樣本質地認識它很是重要。筆者前已寫了兩篇文章,即《也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虛實》丶《人們發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資產階級》(烏有之鄉網刊2015-1-1與1-26發布)。加上本文就算是從不同角度丶不同寫法上來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事物的姊妹篇。
有人對筆者說過,要深入認識事物,應多問幾個為什么,從中可以發現規律。筆者對此獲益匪淺。所說的規律,是指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系,相互的作用。它在一定條件下,不斷重復出現,具有必然性。列寧說過,規律就是事物的關系,就是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1〉規律還具有普遍性丶發展性,就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規律在自然與社會的范圍內都是適用的,并依據事物的發展而發展。現依據本文題目的內容,將相關的規律例舉如下。
(一)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我們可以發現,獨立的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有著作用與反作用丶制約與反制約丶吸引與排斥丶選擇與反選擇的相反的能力;也有著吸引與被吸引丶選擇與被選擇丶制約與被制約的相向的能力。這是一條事物相互作用的規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受公有制制約的,為什么市場經濟被選擇為國家的主體的經濟體制運行后,會向公有制挑戰,掀起私有化浪潮?這是因為事物相互之間內部聯系的規律在起作用。我們還是先從市場經濟的本質說起,就是市場經濟這個事物的根本屬性是自由交易性。它調節或說是交易的主要對象是,勞動力的自由交易,商品(資源丶產品)的自由交易,資本的自由交易。從中可以發現,市場經濟與資本丶雇傭勞動之間是,雙方相互吸引(需要)與被吸引地結合成一體化的,已成為市場經濟生存的基礎條件。并由此產生資本的積累與剝削。市場經濟的這種體系的價值,正是私有制與按資分配的生產關系,為達到發展經濟,使資本積累再積累,賺錢再賺錢的目標,所需要的被選擇的經濟體制或說是工具。而私有制與按資分配這種生產關系,也正是使市場經濟體系能夠存在丶發展的必備條件,或稱之為"老板",兩者必然產生相互選擇與被選擇丶吸引與被吸引的相向作用。這就是規律的作用。
那么,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聯系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與按勞分配的生產關系的目標是,發展經濟,消滅剝削,人民共同富裕。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所需要選擇的有吸引力的主體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這是符合雙向選擇與吸引的規律的。因為,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也是一條經濟發展的規律。它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在生產調配丶資金運轉丶勞動安排上,不需要資本丶雇傭勞動,不產生剝削。可是,當權者一相情愿地選擇市場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主體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功能的正常發揮,只有私有制才能相互適應,兩者是相互吸引而依存,不可分離。這在前面已經講到。市場經濟的本性又是單向的,不是兩棲的。因而,規律使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產生反選擇與排斥的作用。其表現是改變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即將公有制改變為私有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市場經濟整個體系正常運行。
有些人就表達了這種意思。比如,原某公司的董事長秦曉在2014年12月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演講說:"要進一步去意識形態化,避免把公有制視為社會主義的屬性,把民營視為資本主義的屬性"。〈2〉這里,演講者明白地提出,要去掉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性質。還有吳敬璉說:"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社會公正十市場經濟,而不是其他思想。"〈3〉我們清楚,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由它的決定因素(本質)生產關系確定的,就是公有制與按勞分配。顯然,吳敬璉是在改變社會主義應有的特征,改變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那么,為什么市場經濟對生產關系會產生相向與相反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后面的另一條規律的敘述中會有回答。
(二)事物的力量對比大小變化成反比。具有聯系的獨立事物,在相互發生作用時,一方的力量大小程度發生變化,另一方也隨之起相反的變化,好像拔河比賽那樣,一方力量為強勢,另一方力量則為弱勢。當然,雙方力量持平后變化的對比,存在著發生逆轉的可能。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事物的力量大小變化成反比的規律。我們平常所說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或者弱者被強者欺凌丶吞并,就是這種規律的表現。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實踐結果,為什么會產生剝削,生產出資產階級呢?其間是否存在規律的作用?是的,是存在著力量對比變化的規律作用。對市場經濟被社會主義選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的事,我們可以打個比方,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是頭腦,市場經濟體系就是肢體即手與腳。"肢體"的活動結果是發展經濟,從中賺錢(剝削),少數人富裕。可是"頭腦"是公有制與按勞分配,其目標與"肢體"的活動結果完全相反。"肢體"與"頭腦"的作用是南轅北轍,兩股道。由于前面講的規律使然,兩者必然存在選擇與反選擇,制約與反制約的相互作用;被選中的"肢體",自然地進行反制約丶反選擇,必然獨立地選擇與自己相適合的"頭腦"(私有制)。
在開始階段,市場經濟推行不順利,發展有障礙,障礙來自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與按勞分配,來自原有的政治體制。就是說,市場經濟推行方面的力量對比小于原有的生產關系。在這樣的處境下,要末取消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要末逆轉力量大小的反比,更換"頭腦",放手讓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兩者必選其一。解決尖銳矛盾的決策擺在當權者的辦公桌上。此時,走資派丶右派和新自由主義信奉者們的呼聲很高。當權者強調市場經濟能高度發展生產力,這是大局,姓資姓社不爭論。如此一來,勢頭急轉直下,企業"國退民進",私有化進行非常順利。國家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讓位于私有制,更換"頭腦"的結果,使建國后前后30年的力量大小反比形成逆轉。規律就是規律,規律是不認人的,力量大小反比是可以轉化的。
據"資料顯示,我國非公有制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比重,到2012年年底達到82.67%〈4〉這些私有經濟企業是實行按資分配制度的,產生剝削已是事實。國有企業已不到20%,主體地位已經喪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期實踐的結果,使私有化的力量大于公有化的力量形成反比,而私有化的成功與資本積累量丶雇傭勞動產生的剝削量的高程度成為正比。規律的作用顯示著,資產階級隨著資本積累與剝削的增大而復生與壯大。社會財力已集中在少數資本所有者階級手里。中國已成為億萬富豪人數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僅次于美國。〈5〉2006年中國家庭總數的0.4%個家庭,已經占有了中國財富總量的70%。中國有18%的人口每天生活消費支出不足1美元。〈6〉與此同時,富人階級的政治地位也在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國工商聯擁有271萬民營企業主。據工商聯第8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51.1%的民營企業主,已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2012年的全國"兩會"之前的2月底,胡潤富豪榜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國內70位富豪全國人大代表的資產總和達898億美元(約5486.78億元人民幣),而當時美國的國會丶行政丶法院中,所有高級官員的資產總和才75億美元(約458.25億元人民幣)。〈7〉另一方面,私有化使貧窮的勞動者階級與富人階級的經濟實力差距顯著擴大,貧富懸殊已是一種社會現象。中華全國總工會官員日前表示,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新京報》2010年5月12日)〈8〉"1978年我國基尼系數僅為0.16,而2003年上升為0.458,目前我國基尼系數已達到0.53或0.54,大大超過國際上公認的基尼系數為O.3-0.4的‘社會失衡臨界點’,接近‘社會動蕩臨界點’。""有的學者提出,國有經濟是兩極分化的根源。他們說,國有企業是壟斷企業,收入高,所以引起兩極分化。仿佛只要取消了國有經濟,就可以消除兩極分化。這是一種反對國有經濟,主張私有化的論調"。〈9〉近30年來,勞動者在企業里的主人翁的地位是一落千丈。勞動者階級由強勢群體變成為弱勢群體。
(三)物以類聚。這是一句自古以來的老話,如宋時的《五燈會元·卷三十九·欽禪師》云:"如藤倚樹,物以類聚。"說的是相同種類的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吸引,聚集在一起。相同種類,是指相同的事物本質以及由本質決定的事物的特征。物以類聚表明,獨立的事物相互之間,由于有著本質或特征的相同,而自然發生吸引與被吸引,選擇與被選擇的聚集關系。事物的本質與特征如果不相同,相互之間就會發生作用與反作用,吸引與排斥的反聚集的關系。物以類聚還表明,由單個的事物互相聚合為整體,能提升整體的力量。此可稱之為物以類聚規律。
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自由交易,資本的本質是賺錢,雇傭勞動的本質是剝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是私有制。顯然,這些相同的種類,是可以物以類聚形成整體效應的,能夠聚集成為資本主義的工作母機的一個大系統,維持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這個大系統和社會主義體系的本質(公有制)是不相同的,兩者是格格不入的,是相互排斥的。然而,計劃經濟的本質是有計劃按比例的調節經濟。這種經濟體制,是發展經濟而不存在剝削的。這種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相同的種類,是能物以類聚的。
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放棄了符合物以類聚規律的計劃經濟,而選用并堅持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體制。結果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兩者不符合物以類聚的規律,"堅持"的出路,必然要改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實行私有化,以求與市場經濟能物以類聚,發展經濟。然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改變,必然會要求原有上層建筑的改變。這樣,社會主義的國家就會全部改變顏色。這是物以類聚規律使然,具有客觀性。
對此,有的文章說出了一些人的要求,反映了事實上正在演變的某種社會狀況:"憲政"鼓吹者們一方面一廂情愿地不斷把"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蓄意曲解為"憲政",另一方面或直截了當丶或隱晦曲折地不斷要求修改憲法,廢除人民民主專政,取消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10〉"目前中國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再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中國在經濟制度上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私有化,正處于帶封建印跡丶殖民色彩的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11〉為什么實行市場經濟這種經濟體制,有這么厲害,能撼動一個國家長期建設的堅固的經濟基礎,改變社會主義?對此,我們要看到市場經濟不是單個的力量,它連著整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體系的各個部分,發揮著聚集起來的整體作用,表現出物以類聚規律的巨大力量。而社會主義體系的一方還沒有聚集相連的各部分,形成整體來與之對抗。
規律是客觀存在著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可以認識它,運用它。規律是為人服務的。但是,世上的人,有這樣的人,那樣的人,在國內外存在階級的條件下,不同階級的人都可以認識規律,運用規律。這里,有一個規律對人的使用價值問題。資本主義的信奉者采用規律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社會主義的信奉者采用規律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社會上曾有一場討論,國家的主體經濟體制,是用計劃經濟為主的商品經濟,還是用市場經濟。當時的環境條件是,全黨全國習慣于聽"一種聲音"。大家信賴"一種聲音",其力量超強大,可以說能壓倒一切,實際上形成法治小于權治,權治小于"一種聲音",上上下下基本如此。結果是"一種聲音"發出,一錘定音,選中市場經濟為主體,姓資姓社不爭論。這就為走市場經濟道路開了綠燈。在實踐中,市場經濟的運行,顯示出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具有排斥與反選擇的功能;對私有制與按資分配丶資本與雇傭勞動丶剝削等具有吸引丶物以類聚的功能。然而,社會上的人,是可以群分的,走資派丶右派和新自由主義信奉者們聚集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充分利用這些規律,有效地大行私有化,改變著社會主義。
由此,對社會上的不同人群帶來不同的境遇。有人依據農民工的遭遇,寫下了這樣的話:"急速的‘國企私有化’與‘資本主義化’浪潮,導致中國農民在過去20年來遭遇了前所末有的挑戰。于是,上億農村人口得要遷徙他鄉,忍受血汗受剝削,才能尋得生路。一個個筆下的個案,既是個人血淚記述,也是對現實政經體制的控訴。"〈12〉
事物的規律是多樣的,我們要全面認識配套運用。事物是多種多樣的,規律也是各種各樣的。規律有時是單個的,有時是相關聯的多種事物的規律聚集為組合型的規律體系,發揮整體作用。那種把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簡單地看成為只是純物的一種發展生產力的工具或說是方法丶手段的看法,沒有認識到經濟體制與本身各活動要素之間,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的規律,有著規律體系的整體作用。認識上的片面,在實踐上會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長期的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體系與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相互吸引,相互類聚;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生存丶發展的工作母機體系的組成部分。有人說的好:"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意識到沒有意識到,當前的市場經濟就是《資本論》中的資本主義!"〈13〉市場經濟的這種性質,不適合作為社會主義的主體經濟體制。否則,選擇與反選擇,制約與反制約的相互作用規律,物以類聚的規律,會產生作用,必然要改變社會主義,即改變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之成為完整的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
如果打個比方的話,生產關系是頭腦,上層建筑是心臟,經濟體制是肢體。這是一個有機的組合,起著整體的作用。可以說,它就是一種社會形態生存與發展的工作母機大體系。由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種社會形態的本質不同,各自的工作母機體系的本質也是不同的。如果將資本主義體系中的某部分,簡單地作為社會主義體系的某部分的主體,必然會產生吸引與排斥,物以類聚,力量大小反比規律的綜合作用,結果是或者取消這種生搬硬套的做法,或者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兩者只取其一。規律是鐵面無私的"包公",不會做假的。反之,也這樣。
走資派和資本主義信奉者能運用規律改變社會主義。那么,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信奉者能否運用規律回歸社會主義,重建社會主義呢?回答是肯定的。前面說到走資派們改變社會主義的切入口是,由市場經濟而私有化而上層建筑的。然而,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決定因素是生產關系。社會主義信奉者可以此作為切入點。這個生產關系的決定因素是所有制。就是說,私有制與公有制就是決定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性質的。我們知道,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中的一部分,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生產力的決定因素是勞動者。這樣,不難看出,其間存在三種相關聯的事物,一是在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上層建筑);二是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三是勞動者(生產力內的決定因素)。政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生產關系有著反作用,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沒有改變以前,政權對生產關系的控制力是大于生產關系的反控制力的。就是說,我們可以運用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力量大小反比規律,由政權依據憲法決定,在民營企業和混合制企業以及部分國有企業里,使普通勞動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剩余勞動成果(利潤)每年所得,轉化為資本(股份),投資于本企業,獲得利潤的分配權利,使勞動者擁有資本(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的雙重身份,使勞資分離融合為一身,從而增加企業的集體所有的比重。
這種"參沙子"的方式,可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形成為新的公私合營企業,改造私有制,壯大公有制;它符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趨向:"社會主義的任務,不如說僅僅在于把生產資料轉交給生產者公共占有。"〈14〉這種"參沙子"的方式,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是消滅剝削,共同富裕的過渡方式。我們清楚,利潤是由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成果和資本所有者的純資本增值(先進的生產資料)構成的。一般來說,勞動者創造的利潤量是大頭(高密度自動化企業例外)。由于利潤既是剝削的對象,又是富裕的源泉。所以,能否消滅剝削,能否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能否進行利潤再分配。我們還知曉,剝削和被貧困,是社會不穩定丶動蕩不安的總根源。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總毒瘤。社會主義必須切除這個毒瘤。其實,包括知識勞動在內的普通勞動者只是回歸自己用剩余勞動創造的利潤。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并非過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心,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15〉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內容,也是能稱之為社會主義應有作用的起碼標準。如果做不到,達不到這個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過是徒有虛名,實際上并非是科學社會主義。這種"參沙子"的決策與運行,要發揮物以類聚丶吸引與被吸引丶力量大小反比的規律體系的作用;將人民民主專政丶法律丶意識形態的階級斗爭等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即廣大的勞動者聚集起來,聯合起來,形成合力,上下夾攻;一定能夠攻破生產關系中的私有制主體堡壘,回歸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一定能夠高度地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達到強國富民的目標。
所述的"參沙子"的變革,目前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一是國家與一部分人已經富裕起來,在世界上已經名列前茅。現在的存在的利潤是放在少數人的口袋里,應該輪到同時擴大放到廣大的普通勞動者的口袋里了。就是說,"參沙子"變革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二是國家的目標,是在第一個"100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者中產也,"全面"丶"社會",就是指人民共同富裕到小康水平。現在正是奮斗達標的重要年代。那種統計上的人均數字的小康目標,在兩極分化的條件下,并非是事實上的全國人民過上小康生活的目標。"參沙子"的變革,才能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三是階級矛盾與斗爭丶兩條道路的斗爭,日益突出與尖銳,為求得社會穩定,回歸社會主義是正道。
上述的"參沙子"的變革,如果不能實行的話,將面臨的是二次革命。那就是被剝削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按照物以類聚丶力量大小成反比丶相互吸引的規律,聯合起來,團結起來,打倒走資派,回歸社會主義,社會將進入革命斗爭的年代。
〈1〉《列寧全集》第38卷第161頁
〈2〉《烏有之鄉網刊·涉嫌侵吞巨額國資秦曉鼓吹:避免把公有制視為社會主義屬性》2014-12-17
〈3〉《吳敬璉答記者問??》《中國經濟日報》1997年8月5日
〈4〉《程恩富、謝長安: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所有制》馬克思主義研究網2014-10-15
〈5〉《新民晚報》2008年1月3日
〈6〉《烏有之鄉網刊·先富到共富能實現嗎?》2015-2-2
〈7〉《烏有之鄉網刊·東莞富豪委員討論:怎么讓工人不鬧事,銀行不收貸》2015-1-29來源于《南方都市報》
〈8〉《作家文摘》第1334期
〈9〉《紅色文化網·周新城:關于兩極分化問題的幾點思考》2013-05-02
〈10〉《烏有之鄉網刊·警惕江平、周瑞金們對依法治國的曲解和誤導》2015-1-29《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11〉《烏有之鄉網刊·黃爾文:中國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015-1-30
〈12〉《烏有之鄉網刊·中國農民工的血與淚,意味著什么?》2015-1-30
〈13〉《烏有之鄉網刊·市場經濟就是生息資本的運動方式》2015-2-6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516、517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5頁、第3卷第243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22頁
(2015-2-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