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道路,中國經濟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但是對于如何概括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經驗及其意義,卻眾說紛紜、難作定論。
近年來,經濟學界流行著一種新的教條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認為,整個世界上的經濟學只有一種,這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它是和自然科學一樣的普適性科學,是無民族無國界的,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必須遵循的一般原理。在這種思維邏輯的支配下,形成了一種關于中國經驗的主流經濟學版本:中國經驗至多是“轉型經濟學”,是向資本主義標準市場經濟的過渡形態,不具有經濟學的普遍意義。中國經濟的成就歸功于對這些“一般原理”的有效應用,如發展私有經濟、自由市場、對外開放等;而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則是由于偏離了這些“一般原理”,如保留國有經濟、政府干預、獨立自主等,這些問題如不徹底解決,中國經濟遲早會崩潰。總之,一切不符合主流經濟學標準模型的做法,都被看作是對“一般原理”的偏離和扭曲。必須指出,這樣的思維邏輯是完全錯誤和極其有害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的運動規律,因此具有一些共性或普遍性,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吸收和借鑒。但從另一方面看,它又具有特殊性。且不說西方經濟學學派林立、觀點各異,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主流理論,就當前被當作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來說,就受到來自其他經濟學學派的廣泛批評。例如,新古典經濟學被認為是重邏輯、輕歷史,重形式、輕內容;否認不同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人們行為的差異,排除技術、制度、政治、文化等各種復雜因素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所謂“經濟人”假設當作考慮所有問題的出發點,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當作人類永恒不變的經濟形式,把抽象的數理邏輯當作判斷經濟學是否科學的主要標準,等等。此外,即使是一些人們比較認同的“正確理論”也是以一定的時空結構為前提的。
總的來說,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以發達市場經濟為基礎產生發展起來的,對于非市場經濟體系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并不適用。即使是市場經濟,由于存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其適用性也是需要仔細斟酌的。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目前為止最流行的經濟形態,這就導致人們很容易以它為樣板,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律當作普遍規律或“國際慣例”。但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作為一般與特殊的統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同樣服從于一般與特殊的辯證法。眾所周知,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雇傭勞動、剩余價值的生產、平均利潤的形成、壟斷資本的出現、普遍的生產過剩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所有這些都不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現象,而是小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渡的產物。但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上述現象雖然不可能完全消失,至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調節和制約,發生重要的變化,同時伴隨出現一些新的經濟規律和運行特點。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從實踐經驗中概括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不能簡單地被當作是一種個案或例外。毫無疑問,這些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經驗首先是中國特殊國情的產物。特殊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歷史文化傳統以及路線方針政策乃至領導集團風格,都是中國特色的重要元素。因此,中國經驗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國家。但是,我們不能把中國特色與一般性或普遍性對立起來、割裂開來,這樣的做法不符合辯證法。實際上,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所有重要議題,如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宏觀經濟穩定、市場體系發展、企業治理結構創新、中央與地方關系、對外開放、民主政治建設、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等,是每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要面臨的共同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發展和有效解決,當然也有其一般規律。
因此,中國經驗必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般意義。比如,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都存在很大的狹隘性、片面性,認為市場經濟僅僅適合資本主義,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不能搞市場經濟。這種認識嚴重障礙了人們的眼界。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理論勇氣,突破了這一傳統認知,不僅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還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這一偉大創舉,既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又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實現了效率和公平、計劃和市場、自主和開放、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結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也為當今世界努力擺脫貧困、實現國家發展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選擇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因此,中國經驗既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
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開闊了經濟學研究的視野,豐富了經濟學研究的思路,深化了人們對市場經濟和制度變遷過程的認識,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許多所謂“一般理論”提出了挑戰。當代中國經濟學的歷史使命,就是要立足中國實踐、扎根中國歷史、面向中國問題,從中總結經驗、構建話語、提煉思想、創新理論,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理論成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