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貨幣資本即以貨幣形態表現的資本,它是資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態。以下根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資本論》第一卷, 其論證過程如下: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節就指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二重屬性。第47頁說“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 也就是認為,社會財富是由財富的使用 價值構成的。在第61頁,“但是如果我們記住,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末不用說,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 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現在我們必須回到價值的這種表現形式”。也就是說,交換價值與價 值相關;第79頁指出,“商品的價值量調節商品的交換比例”。資本論第52頁,馬克思一番論證后,明確指出“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 (注,該使用價值指商品)的價值量”。“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量。 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 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因此,馬克思在第84頁指出,“一般等價形式是價值的一種形式。因此,它可以屬于 任何一種商品”。在103頁指出,“由于這種社會過程,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被分離出來的商品的特殊社會職能。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由此論證了貨幣是一般等價物。
在第147頁,“最后要問,為什么金可以用它本身的沒有任何價值的符號來代替呢?”馬克思這里明確指出,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已經廣泛使用紙幣做貨幣了 ,紙幣代表的是黃金欠條,這是紙幣發行機構的承諾。因此,馬克思說,“紙幣是金的符號或貨幣符號。紙幣同商品價值的關系只不過是:商品價值觀念地表現在一個金量上,這個金量則由 紙象征地可感覺地體現出來。紙幣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樣,也是價值量),才成為價值符號”。這里,馬克思認為,作為貨幣的紙幣代表了一定的價值量。馬克思在第162頁 世界貨幣一節,指出“每個國家,為了國內流通,需要有準備金,為了世界市場的流通,也需要有準備金。因此,貨幣貯藏的職能,一部分來源于貨幣作為國內流通手段和國內支付手段的職 能,一部分來源于貨幣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在后一種職能上,始終需要實在的貨幣商品,真實的金和銀。因此,詹姆斯· 斯圖亞特為了把金銀和它們的僅僅是地方的代表區別開來,就明確 地指出金銀的特征是世界貨幣”。這樣的描述,也證明了,馬克思認為,紙幣的本質是黃金欠條,是一般等價物。在146頁,馬克思也指出,紙幣的含金量與發行量有關。
對資本的描述,資本論第166-167頁認為,”資本在歷史上起初到處是以貨幣形式,作為貨幣財產,作為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與地產相對立。……現在每一個新資本最初仍然是作為貨幣 出現在舞臺上,也就是出現在市場上——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經過一定的過程,這個貨幣就轉化為資本”。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 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在運動中通過后一種流通的貨幣轉 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它的使命來說,已經是資本”。也就是說,用于賺錢的貨幣,就是資本。
以下是部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和資本的闡述,這方面教科書至少有數百種。
1、程恩富主編《現代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 2000, 關于貨幣,第40頁,
“貨幣的本質在于它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之所以能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它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唯一地專門充當一 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關于資本,第62頁,貨幣只有作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時,才成為資本。資本就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這是資本的一般定義。
2、比利時學者曼德爾(Ernest Mandel)《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第三章貨幣一節“在一般等價物演變的最后,我們得到了一件商品,它除了作為一般等價物外,本身沒有其他的使用價值。這樣一種商品叫做 通貨,貨幣”。
第三章商品流體和貨幣流體一節“貨幣資本所有者陸續完成的交易過程,也就是 為賣而買,買進別人的產品,以便重新賣出圖利,亦即為了使擁有的貨幣資本產生 剩余價值。資本,就其定 義而言,是一切增添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就其定義而言,是一切增添了剩余價值的價值。
3、肖濤等主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二版,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第43頁:“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第88頁“貨幣所有者要使貨幣轉化為資本,獲得剩余價值,必須以貨幣投入流通領域為條件,在市場上購買到一種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有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就能夠創 造出價值,并能創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
4、衛興華,林崗主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第44頁,指貨幣是固定用來作為一般等價物;
第65頁:當貨幣在運動中發生了價值增殖,貨幣就轉換為資本
5、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76頁,貨幣是充當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人民出版社,1955年北京
6、蘇聯經濟學家,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列昂節夫著《政治經濟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74年8月第三版)第60頁“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衡量價值的總的尺度”。第84頁,資 本就是會產生(用榨取雇傭工人的方法)剩余機制的一種價值。
7、A.M.魯緬采夫主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59頁,貨幣是起一般等價物的特殊作用的商品。第69-70頁,資本最初都是以貨幣形式,以商人資本和高利 貸資本的形式,來開始自己的生涯。貨幣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轉化為資本。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8、北方十所高校編寫組,《政治經濟學賤賣教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一版,第37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的等價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第51頁:貨幣是在一定歷史 條件下,在特殊的運動中才轉化為資本的。第53頁,貨幣作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便是資本。第62頁“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9、寧玉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的政治經濟學, 第32頁,貨幣的本質就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第50頁,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下,貨幣所有者購買勞動力從事商品生產,這時貨幣 就不再是普通貨幣,而是資本了。
10、逄錦聚等主編,《政治經濟學》, 2003,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0頁,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第69頁,資本是價值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不斷地在運動中 謀求自身增殖的價值。第70-71,貨幣資本即以貨幣形態表現的資本,它是資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態。
11、薛暮橋,政治經濟學,1949年,第61頁,“貨幣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第63頁,指出:“各國政府……將金銀貨幣收歸國庫,停止紙幣兌換,紙幣的市價便與金銀脫離關系,而受市 場供求法則支配”。
12、美國經濟學家保羅 斯威齊著《資本主義發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7年)不提資本與貨幣的定義。
后注,曾同一位馬派經濟學家爭論貨幣和資本問題,對資本論中貨幣和資本有不同理解。本文算是個人對馬克思觀點的理解。
以下是發現資本論中一處相互矛盾的地方。
第52頁,馬克思舉例說,“例如,在英國采用蒸汽織布機以后,把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 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產品只代表半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第59頁,“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使用價值量會是不同的:生產力提高時就多些,生產力降低時就少些 。因此,那種能提高勞動成效從而增加勞動所提供的使用價值量的生產力變化,如果會縮減生產這個使用價值量所必需的勞動時間的總和,就會減少這個增大的總量的價值量。反之亦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