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來,西方很多關于“全球化”的論著都強調全球化的福祉,有意無意地夸大其積極作用,淡化甚至無視其消極影響和副作用。實際上,“全球化”并不意味著這個世界已經從政治上實現統一,經濟上完全一體化,文化上同質化。
德國哲學家彼得·斯洛特戴克在哲學、歷史學和文學領域著力頗多,是當今歐洲多產且富有爭議性的思想家之一。尤其是在《資本的內部:全球化的哲學理論》一書中,斯洛特戴克通過重構全球一體化的歷史的方法,勾勒出當代理論的概貌。在筆者看來,斯洛特戴克從哲學角度提出了一些在全球化的定義、進程、趨勢等方面值得思考的問題。
哲學視角下的全球化三階段
斯洛特戴克反對近些年來關于“全球化”的觀點,他認為全球化開始于古希臘時期,這與他對“全球化”的獨特定義相關:全球作為一個名詞代表了一個簡單的理念即宇宙觀,以及一個雙重的繪圖學上的物體。它是古代人理解的天,現代人理解的地;這個名詞后來通過英語世界構成了新名詞,產生了這個雜合形式“全球化”。在筆者看來,他是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給出了“全球化”的定義,即人們對自身所處的天地的認識,以及這個星球上發生的“全球”事件的認識。這種獨特的“全球化”定義使得他把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宇宙全球化”,即形態學的全球化(或者說是本體形態化的全球化)。無論作為古希臘哲學,還是作為中世紀的宗教哲學,經典的本體論都是一個關于球面的學說。斯洛特戴克認為,古希臘時期“在思想中測量天的維度是為第一次全球化”。第二階段“大地全球化”是指歷時500多年的“歐洲的擴張”階段。哥倫布對新大陸的發現成功地否定了東方在歐洲人心目中享有的神秘主義——形而上學的優勢地位。在這一階段,全球化的第一支主力是忠于國王的船長及其團隊,第二支主力是隸屬于教皇或教會的傳教士,第三支主力則是旅行者、學者、作家以及新的學科——地理學、人類學。第三階段是“電子全球化”。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電子信息以及衛星在地球軌道的建立開始。斯洛特戴克認為流行的“世界市場”這個概念不恰當,因此借用“水晶宮”這個隱喻表達當前的“全球化”狀態。人們膜拜西方世界中魔性的東西:貨幣的權力、單純的運動和醉心的音樂。“水晶宮”容納了資本世界的內部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溫室,把一切原本處于外部的東西都吸納到內部來。
由于人們認識和探索地球的技術手段存在顯著不同,形成了“全球化”的三個不同階段。三個階段的差別在于,人們在第一階段設想的“地球”是一個能夠包容一切實體存在的世界的宇宙,而在第二、三階段,人們則認為“地球”是一個承載了各種不同世界所形成的事件的地球。
哲學為何缺席全球化的討論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全球化”成為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人類學、教育學、法學等學科的熱門研究課題,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少有從哲學的視角研究全球化的力作。斯洛特戴克認為,在全球化的第一階段,對天體宇宙的思考是哲學家或者幾何數學家的工作,但在全球化的第二、三階段,哲學家則缺席了。而且,關于全球化的辯論使用的都是哲學術語,這種非專業的使用導致了對“全球化”認識的扭曲。
哲學在全球化的第二、三階段的缺席有兩個原因。首先,從康德到黑格爾、海德格爾等諸多歐洲哲學家并沒有對“大地”全球化的進展作出應有反應,而且下意識地拒絕新的世界形式。其次,以哲學方式對全球化進程加以總結的必不可少的核心概念,在哲學詞匯中還只居于次要地位,有些甚至還缺席。如:差距、擴張、外部、野蠻人、成像、密度、單一性、失控、可派出性、媒體、使命、風險、債務、陌生、交通、聯網、狂迷系統、愿望思維、玩世主義等。
對全球化認識的不同結果
人們對“地球”的不同認識導致不同結果,體現了斯洛特戴克所討論的“全球化”三個不同階段。在“宇宙全球化”階段,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中世紀,歐洲哲學特別是天主教宇宙觀,都是把“地球”看作被“天”包裹著的一個星球,而且,“地球”在整個蒼穹中處于卑微、遙遠的地位。基于這種全球化的認識,在形而上學的話語中,經常可以聽到學者用“塵世的”這個術語指人類所處的地球,而“天國”則處于與世隔絕的遙遠天空中。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有死亡或者終結的時候,而“天國”則沒有死亡。
在“大地全球化”階段,隨著全球航海業的迅猛進展和殖民地的開拓,“地球”被當作唯一而實在的球體,而原來被看作與地球是伙伴關系并充滿神秘意義的天空卻消失了。人們開始以全新的方式認識和了解地球,認識到地球原來并非平的而是圓的,地球并非以陸地為主而絕大部分是海洋,地球并非中心而太陽是中心,等等。在“大地全球化”階段,人們把對地球的認識轉化為經濟利潤,當金錢購買的貨物越過大洋繞了一圈后,就會增加很多利潤并回到原來的賬戶。
在“電子全球化”階段,人們乘坐飛機可在當天實現遠距離的往返。世界另一頭發生的重大事件、犯罪或自然災害,幾分鐘就可傳遍全世界。交通和媒體的這種高速度使得地球失去了第二階段的那種“廣袤”感,最終只成為一個象征性的標志。
對全球化的批評與反思
在筆者看來,作為哲學家的斯洛特戴克對“全球化”的趨勢和評價有其獨到之處。這主要體現在他認識到,所謂的“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爭論幾乎是富裕地區的自我話語,除此之外,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要么不清楚這個概念,要么就只是在批評“全球化”的副作用中去了解全球化。斯洛特戴克的論斷雖略顯另類,但也不乏可取之處。
首先,揭示了“全球化”的罪行。在全球化的第二階段,從哥倫布時代,歐洲殖民者販賣黑奴、屠殺印第安人、掠奪財富和土地。近代歐洲殖民的歷史,就如同一份長長的控訴書,控訴帝國的不正當性、非法入侵和罪行。同時,在全球化的第三階段,“全球化”并非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地球上的居民。置身于“全球化”內部的人們,也有很多處于不平等的狀況。
其次,批判了社會學和政治學為“全球化”設想的美好前景。近年來,西方很多關于“全球化”的論著都強調全球化的福祉,有意無意地夸大其積極作用,淡化甚至無視其消極影響和副作用。實際上,“全球化”并不意味著這個世界已經從政治上實現統一,經濟上完全一體化,文化上同質化。
最后,著重批判了美國的單邊主義。斯洛特戴克認為,“大地全球化”是一個單邊主義的行動時代,歐洲人非對稱性地占領著世界。在“全球化”的第三階段,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的實質是推行新的殖民主義,當前的世界體系的外部邊界到處有美國軍隊存在的身影,在為“全球化”保駕護航。美國妄圖通過全球化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也帶來了世界局勢的不穩定。
(作者單位:廣東省嘉應學院政法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